稻田養殖黃鱔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壟稻溝魚式養殖方式,即在壟上種稻,溝中養鱔,其特點在于稻田養殖黃鱔的方法:稻田養殖黃鱔要在稻田周圍砌造1米多高的單磚墻,磚墻水位線以上部分要達到0.5米左右,并用水泥勾縫,沿田埂內側開一條圍溝,兩溝規格寬0.8米、深20-30厘米,且溝溝要相通,用鐵絲網以防黃鱔逃跑,在稻田翻犁結束后至插秧前放養鱔種,一般平均尾重為20克的幼鱔放養密度為800-1000尾/0.067公頃,苗期、分蘗期稻田水深保持在5-8厘米,水稻施肥或灑藥時,要把鱔魚誘至溝內安全水域,并選用低毒無殘留的肥料,為了獲得魚的高產,壟稻溝式仍應開挖魚溝、魚凼,用魚溝連接魚凼,形成溝溝相連、凼溝相通的水網結構,稻在壟上,魚在凼溝,稻鱔共生,各得其所。
【專利說明】稻田養殖黃鱔的方法
【技術領域】
:
[0001]本發明涉及壟稻溝魚式養殖方式,即在壟上種稻,溝中養鱔,是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的立體農業模式,尤其是稻田養殖黃鱔的方法。
【背景技術】
:
[0002]鱔魚中含有豐富的DHA和卵磷脂,它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根據美國試驗研究資料,經常攝取卵磷脂,記憶力可以提高20%。故食用鱔魚肉有補腦健身的功效,常吃鱔魚有很強的補益功能,特別對身體虛弱、病后以及產后之人更為明顯,它所含的鱔魚素,能降低血糖和調節血糖,對糖尿病有較好的療效。
[0003]目前黃鱔的養殖一般采用水泥池養殖、網箱養殖和稻田養殖,稻田養殖是一種經濟效益較高的種養結合生產方式,稻田中豐富的天然餌料及適宜的水質為黃鱔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而黃鱔疏通田泥、捕食害蟲,又創造了有利于水稻生長的環境條件。
【發明內容】
:
[0004]本發明涉及稻田養殖黃鱔,其特點在于稻田養殖黃鱔的方法:
[0005]1.稻田養殖黃鱔要在稻田周圍砌造I米多高的單磚墻,磚墻水位線以上部分要達到0.5米左右,并用水泥勾縫。
[0006]2.沿田埂內側開一條圍溝,并于稻田中心縱橫向外延伸各開一條廂溝,兩溝規格寬0.8米、深20-30厘米,且溝溝要相通,進出水口要用鐵絲網攔擋,以防黃鱔逃跑。
[0007]3.在稻田翻犁結束后至插秧前放養鱔種,放養的個體一般平均尾重為20克的幼鱔放養密度為每畝800-1000尾。
[0008]4.自制投餌臺浮于溝內固定位置,讓鱔魚進入臺內攝食,苗期、分蘗期稻田水深保持在5-8厘米,拔節孕穗始至乳熟期,保持水深5厘米,灌跑馬水與擱田交替進行。
[0009]5.水稻施肥或灑藥時,要把鱔魚誘至溝內安全水域,并選用低毒無殘留的肥料。
【具體實施方式】
:
[0010]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11]1.稻田養殖黃鱔要在稻田周圍砌造I米多高的單磚墻,磚墻水位線以上部分要達到0.5米左右,并用水泥勾縫。
[0012]2.沿田埂內側開一條圍溝,并于稻田中心縱橫向外延伸各開一條廂溝,兩溝規格寬0.8米、深20-30厘米,且溝溝要相通,進出水口要用鐵絲網攔擋,以防黃鱔逃跑。
[0013]3.在稻田翻犁結束后至插秧前放養鱔種,放養的個體一般平均尾重為20克的幼鱔放養密度為每畝800-1000尾。
[0014]4.自制投餌臺浮于溝內固定位置,讓鱔魚進入臺內攝食,苗期、分蘗期稻田水深保持在5-8厘米,拔節孕穗始至乳熟期,保持水深5厘米,灌跑馬水與擱田交替進行。
[0015] 5.水稻施肥或灑藥時,要把鱔魚誘至溝內安全水域,并選用低毒無殘留的肥料。
【權利要求】
1.稻田養殖黃鱔的方法,即在壟上種稻,溝中養鱔,其特點在于方法為:稻田養殖黃鱔要在稻田周圍砌造1米多高的單磚墻,磚墻水位線以上部分要達到0.5米左右,并用水泥勾縫,沿田埂內側開一條圍溝,并于稻田中心縱橫向外延伸各開一條廂溝,兩溝規格寬0.8米、深20-30厘米,且溝溝要相通,進、出水口要用鐵絲網或尼龍網攔擋,以防黃鱔逃跑,在稻田翻犁結束后至插秧前放養鱔種,放養的個體要求無病無傷、規格大小基本一致,一般平均尾重為20克的幼鱔放養密度為800-1000尾/0.067公頃,苗期、分蘗期稻田水深保持在5-8厘米,拔節孕穗始至乳熟期,保持水深5厘米,灌跑馬水與擱田交替進行,水稻施肥或灑藥時,要把鱔魚誘至溝內安全水域,并選用低毒無殘留的肥料,為了獲得魚的高產,壟稻溝式仍應開挖魚溝、魚凼,用魚溝連接魚凼,形成溝溝相連、凼溝相通的水網結構,稻在壟上,魚在凼溝,稻鱔共生,各得其所。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4335931SQ201310335055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3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3日
【發明者】陳裕芳 申請人:陳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