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步驟一,修剪。步驟二,封膜處理。步驟三,根部處理。步驟四,運輸預處理。步驟五,藥液組合物處理。步驟六,定植。采用本發明的方法可以移栽時免帶泥團,方法簡單易操作,不受季節移栽的限制,且成活率高,解決了長期以來烏欖苗移栽難的問題。本發明能使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高達90%以上,大大高于利用傳統方法裸根移植成活率的10%,袋裝苗移栽成活率的80%。
【專利說明】一種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植物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烏欖移栽成活的方法。
【背景技術】[0002]烏欖(Cmariiffl? pimela別名木威子、黑欖,屬橄欖科橄欖屬亞熱帶常綠果樹。生于低海拔山地林中,原產于我國華南,以廣東、廣西、福建栽培最多。烏欖集食用、藥用、林木為一身,果實以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等特點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是一種市場前景廣闊和極具開發潛力的優良樹種。
[0003]烏欖樹氣孔多,樹體水分蒸發量大,移栽成活的難度大。一般移栽采取帶土移栽法,成活率為80%左右。但存在如下缺陷:第一,運輸麻煩,成本高;第二,運輸過程中泥團容易松散,使其定植成活得不到保證。另一種方法是傳統的裸根苗移栽法,但該方法移栽成活率極低。當天定植成活率僅15%左右,而通過長途運輸的幾乎不可能成活。
[0004]針對這樣的缺陷,本發明研究提供一種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以克服傳統方法移栽運輸不便和成活率低的問題,而且方法簡單易操作,可用于烏欖裸根苗的移栽,且不受季節移栽的限制,可減少移栽受水資源、氣候、地理環境的影響。保證移栽的質量,減少投資,提高種植烏欖的整體經濟效益。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可以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移栽時免帶泥團,且成活率高,方法簡單易操作,不受季節移栽的限制,解決了長期以來烏欖苗移栽難的問題。
[0006]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如下:
本發明的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I)枝干處理,修剪烏欖植株的枝條、葉片和根部,然后將整棵植株浸入甲基托布津水溶液20~30秒;
所述甲基托布津水溶液是由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用水稀釋800-1000倍而成。
[0007](2)封膜處理,用生物膜把烏欖植株從根頸部至樹干頂部嚴實密封;
(3)根部處理,封膜處理完成后,對烏欖植株根部進行漿根處理,以8~10株為一捆,用黑色袋子套上已漿好根的植株;主要是將植株根頸部以下的根部包住,以保持根部水分。
[0008](4)運輸預處理,經過步驟(3)根部處理好的烏欖植株先用濕棉布包扎一圈再裝入編織袋進行運輸;這樣的目的是既能保持水分又保護植株不受物理損傷,有利于提高移栽成活。
[0009](5)藥液組合物處理,在烏欖植株定植前,將其根部浸入用蕓苔素內酯、赤霉素、吲哚丁酸混合配制成的藥液組合物30-120S ;
所述步驟(5)中的藥液組合物為將10000重量份蕓苔素內酯、10-40重量份天然赤霉素、10000-20000重量份吲哚丁酸分別溶解于適量的乙醇溶液,再將上述各溶解液溶于水中混勻,配制成200-500mg/L的藥液組合物。
[0010] (6)定植,向定植坑內注滿水,然后填入碎土,把碎土與水攪拌成稠泥衆,再把烏欖植株苗根展放入坑里,最后回填上一層l(Tl5cm厚的薄土即可。
[0011]步驟(I)修剪植株的枝條、葉片、根部保留I條最強壯主干,剪除其它枝條,并截斷主干上未老熟的部分,從葉柄基部除去所有的葉片,再把過長的主根剪短。
[0012]步驟(2)封膜處理是在植株表面水分風干后,用生物膜從其根頸部開始向上螺旋纏繞,直到把整個樹干都密封完好,以減少其樹體水分蒸發,特別是針對烏欖樹氣孔多,樹體水分蒸發量大的特性進行處理。
[0013]步驟(6)定植坑的規格為60cmX60cmX60cm,碎土是由地表土與有機質混勻打碎而成,地表土與有機質的配比為2~3:1。
[0014]本發明所采用的藥液組合物能夠促進烏欖生根,生長、長葉,細胞分裂加快,對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作用明顯。
[0015]本發明的優點是:
(I)移栽時免帶泥團,直接可以裸根移栽,運輸方便且不易受到損傷,解決了傳統帶土移栽在運輸過程中泥土容易松散,導致定植成活得不到保證的缺陷。
[0016](2)本發明的方法簡單易操作,移栽成活率高,成活率可達到90%以上,高于傳統裸根移植方法的10%以上,袋裝苗移栽成活率為80%。
[0017](3)本發明的移栽方法不受季節移栽的限制,可減少移栽受水資源、氣候、地理環境的影響,且保證移栽的質量,減少投資,提高種植烏欖的整體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例
[0018]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更易于被理解,應該理解的是,本發明的實施例僅僅是用于本發明,而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
[0019]實施例1
本發明的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I)枝干處理。修剪烏欖植株的枝條、葉片、根部。選留I條最強壯主干,剪除其它枝條,并截斷主干上未老熟的部分,從葉柄基部除去所有的葉片,再把過長的主根剪短。這樣即減少樹體水分蒸發,又便于封膜處理。然后將整棵植株浸入甲基托布津水溶液30秒。
[0020]甲基托布津水溶液是由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用水稀釋1000倍而成。
[0021](2)封膜處理。在植株表面水分風干后,用生物膜從其根頸部開始向上螺旋纏繞,直到把整個樹干都密封完好,以減少其樹體水分蒸發。
[0022](3)根部處理。對植株根部進行漿根處理,以10株為一捆,用黑色塑料袋套上已漿好根的植株,以保持根部水分。
[0023](4)運輸預處理。成捆的植株先用濕棉布包扎一圈,再裝入編織袋進行運輸,這樣即保濕又保護植株不受物理損傷。
[0024](5)藥液組合物處理。在烏欖植株定植前,將植株的根部浸入用蕓苔素內酯、赤霉素、吲哚丁酸等混合配制成的藥液組合物中60-100S。該藥液組合物制備方法如下:將10000重量份蕓苔素內酯、20重量份天然赤霉素、10000重量份吲哚丁酸分別溶解于適量的乙醇溶液,將它們溶解成溶液即可,再將上述各溶解液溶于水中混勻,配制成200-300mg/L的藥液組合物。
[0025](6)定植。定植的順序是:灌水一填碎土一攪拌制衆一苗根展放一填心土。定植坑的規格為60cmX 60cmX 60cm,灌水要求把水灌滿整個定植坑,然后填入碎土(由地表土與有機質按3:1配比混勻打碎而成),把碎土與水攪拌成稠泥漿,再把苗根展放入泥漿中,最后回填上一層IOcm厚的薄土即可。
[0026]采用本發明的移栽方法,移栽200株,成活了 186株,烏欖的裸根移栽成活率為93%,相比于普通的普通的裸根移栽方法,提高了 30%以上;相比于傳統的帶土移栽套袋法,成活率提高了 10%以上。
[0027]實施例2
本發明的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I)枝干處理。修剪烏欖植株的枝條、葉片、根部。保留I條主干,剪除其它枝條,減少樹體水分蒸發,便于封膜處理,再將整棵植株浸入甲基托布津水溶液20秒。
[0028]甲基托布津水溶液是由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用水稀釋800倍而成。
[0029](2)封膜處理。在植株表面水分風干后,用生物膜從其根頸部開始向上螺旋纏繞,直到把整個樹干都密封完好,以減少其樹體水分蒸發。
[0030](3)根部處理。對植株根部進行漿根處理,以8株為一捆,用黑色塑料袋套上已漿好根的植株,以保持根部水分。
[0031](4)運輸預處理。成捆的植株先用濕棉布包扎一圈,再裝入編織袋進行運輸,這樣即保濕又保護植株不受物理損傷。
[0032](5)藥液組合物處理。在烏欖植株定植前,將植株的根部浸入用蕓苔素內酯、赤霉素、吲哚丁酸等混合配制成的藥液組合物中100-120S。該藥液組合物制備方法如下:將10000重量份蕓苔素內酯、40重量份天然赤霉素、20000重量份吲哚丁酸分別溶解于適量的乙醇溶液,將它們溶解成溶液即可,再將上述各溶解液溶于水中混勻,配制成400-500mg/L的藥液組合物。
[0033](6)定植。定植的順序是:灌水一填碎土一攪拌制衆一苗根展放一填心土。定植坑的規格為60cmX 60cmX 60cm,灌水要求把水灌滿整個定植坑,然后填入碎土(由地表土與有機質按3:1配比混勻打碎而成),把碎土與水攪拌成稠泥漿,再把苗根展放入泥漿中,最后回填上一層IOcm厚的薄土即可。
[0034]采用本發明的移栽方法,移栽300株,成活了 271株,烏欖的裸根移栽成活率為90%,相比于普通的普通的裸根移栽方法,提高了 30%以上;相比于傳統的帶土移栽套袋法,成活率提高了 10%以上。
[0035]實施例3
本發明的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枝干處理。修剪烏欖植株的枝條、葉片、根部。保留I條主干,剪除其它枝條,減少樹體水分蒸發,便于封膜處理,再將整棵植株浸入甲基托布津水溶液25秒。
[0036]甲基托布津水溶液是由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用水稀釋900倍而成。
[0037](2)封膜處理。在植株表面水分風干后,用生物膜從其根頸部開始向上螺旋纏繞,直到把整個樹干都密封完好,以減少其樹體水分蒸發。
[0038](3)根部處理。對植株根部進行漿根處理,以9株為一捆,用黑色塑料袋套上已漿好根的植株,以保持根部水分。
[0039](4)運輸預處理。成捆的植株先用濕棉布包扎一圈,再裝入編織袋進行運輸,這樣即保濕又保護植株不受物理損傷。
[0040](5)藥液組合物處理。在烏欖植株定植前,將植株的根部浸入用蕓苔素內酯、赤霉素、吲哚丁酸等混合配制成的藥液組合物中60-80S。該藥液組合物制備方法如下:將10000重量份蕓苔素內酯、10重量份天然赤霉素、10000重量份吲哚丁酸分別溶解于適量的乙醇溶液,將它們溶解成溶液即可,再將上述各溶解液溶于水中混勻,配制成300-400mg/L的藥液組合物。
[0041](6)定植。定植的順序是:灌水一填碎土一攪拌制衆一苗根展放一填心土。定植坑的規格為60cmX 60cmX 60cm,灌水要求把水灌滿整個定植坑,然后填入碎土(由地表土與有機質按2:1配比混勻打碎而成),把碎土與水攪拌成稠泥漿,再把苗根展放入泥漿中,最后回填上一層15cm厚的薄土即可。
[0042]采用本發明的移栽方法,移栽300株,成活了 275株,烏欖的裸根移栽成活率為92%,相比于普通的普通的裸根移栽方法,提高了 30%以上;相比于傳統的帶土移栽套袋法,成活率提高了 10%以上。
[0043]實施例4
本發明的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I)枝干處理。修剪烏欖植株的枝條、葉片、根部。選留I條最強壯主干,剪除其它枝條,并截斷主干上未老熟的部分,從葉柄基部除去所有的葉片,再把過長的主根剪短。這樣即減少樹體水分蒸發,又便于 封膜處理。然后將整棵植株浸入甲基托布津水溶液30秒。
[0044]甲基托布津水溶液是由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用水稀釋800倍而成。
[0045](2)封膜處理。在植株表面水分風干后,用生物膜從其根頸部開始向上螺旋纏繞,直到把整個樹干都密封完好,以減少其樹體水分蒸發。
[0046](3)根部處理。對植株根部進行漿根處理,以10株為一捆,用黑色塑料袋套上已漿好根的植株,以保持根部水分。
[0047](4)運輸預處理。成捆的植株先用濕棉布包扎一圈,再裝入編織袋進行運輸,這樣即保濕又保護植株不受物理損傷。
[0048](5)藥液組合物處理。在烏欖植株定植前,將植株的根部浸入用蕓苔素內酯、赤霉素、吲哚丁酸等混合配制成的藥液組合物中30-60S。該藥液組合物制備方法如下:將10000重量份蕓苔素內酯、30重量份天然赤霉素、15000重量份吲哚丁酸分別溶解于適量的乙醇溶液,將它們溶解成溶液即可,再將上述各溶解液溶于水中混勻,配制成250-350mg/L的藥液組合物。
[0049](6)定植。定植的順序是:灌水一填碎土一攪拌制衆一苗根展放一填心土。定植坑的規格為60cmX 60cmX 60cm,灌水要求把水灌滿整個定植坑,然后填入碎土(由地表土與有機質按2~3:1配比混勻打碎而成),把碎土與水攪拌成稠泥漿,再把苗根展放入泥漿中,最后回填上一層15cm厚的薄土即可。
[0050]采用本發明的移栽方法,移栽200株,成活了 181株,烏欖的裸根移栽成活率為90%,相比于普通的普通的裸根移栽方法,提高了 30%以上;相比于傳統的帶土移栽套袋法,成活率提高了 10%以上。
【權利要求】
1.一種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枝干處理,修剪烏欖植株的枝條、葉片和根部,然后將整棵植株浸入甲基托布津水溶液20~30秒; (2)封膜處理,用生物膜把烏欖植株從根頸部至樹干頂部嚴實密封; (3)根部處理,封膜處理完成后,對烏欖植株根部進行漿根處理,以8~10株為一捆,用黑色袋子套上已漿好根的植株; (4)運輸預處理,經過步驟(3)根部處理好的烏欖植株先用濕棉布包扎一圈再裝入編織袋進行運輸; (5)藥液組合物處理,在烏欖植株定植前,將其根部浸入用蕓苔素內酯、赤霉素、吲哚丁酸混合配制成的藥液組合物30-120S ; (6)定植,向定植坑內注滿水,然后填入碎土,把碎土與水攪拌成稠泥衆,再把烏欖植株苗根展放入坑里,最后回填上一層l(Tl5cm厚的薄土即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5)中的藥液組合物為將10000重量份蕓苔素內酯、10-40重量份天然赤霉素、10000-20000重量份吲哚丁酸分別溶解于 適量的乙醇溶液,再將上述各溶解液溶于水中混勻,配制成200-500mg/L的藥液組合物。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I)修剪植株的枝條、葉片、根部是保留I條最強壯主干,并截斷主干上未老熟的部分,從葉柄基部除去所有的葉片,再把過長的主根剪短。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基托布津水溶液是由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用水稀釋800-1000倍而成。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 )封膜處理是在植株表面水分風干后,用生物膜從其根頸部開始向上螺旋纏繞,直到把整個樹干都密封完好,以減少其樹體水分蒸發。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提高烏欖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6)定植坑的規格為60cmX60cmX60cm,碎土是由地表土與有機質混勻打碎而成,地表土與有機質的配比為疒3:1。
【文檔編號】A01G23/04GK103460924SQ201310362532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0日
【發明者】覃振師, 王文林, 羅蓮鳳, 邱文武, 鄭樹芳, 覃杰鳳, 譚德錦, 黃錫云, 唐君海, 藍慶江, 韋持章, 趙大宣, 何銑揚, 莫慶道, 馮蘭 申請人:廣西南亞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