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含氟醚菌酰胺的復配農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含氟醚菌酰胺的復配農藥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為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選自氟醚菌酰胺,活性成分B選自以下任意一種化合物:霜脲氰、霜霉威、霜霉威鹽酸鹽、三乙膦酸鋁、氟噻唑吡乙酮、丁吡嗎啉、活化酯或纈霉威,且活性成分A與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為1∶80~60∶1。本發明組合物對多種作物上的多種病害都有較高活性,并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擴大了殺菌譜。并具有用藥量小、耐雨水沖刷,增效明顯的特點。
【專利說明】一種含氟醚菌酰胺的復配農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農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含氟醚菌酰胺的復配農藥組合物在作物病害 上的應用。 技術背景
[0002] 氟醚菌酰胺(LH-2010A)比結構相似的選擇性殺菌劑氟吡菌胺具有更廣的殺菌 譜。氟醚菌酰胺對棉花立枯絲核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最高,對辣椒疫霉和馬鈴薯 晚疫病菌具有較高的抑菌活,氟醚菌酰胺對棉花立枯絲核菌抑菌作用明顯,能顯著抑制其 菌核產生和菌絲生長量,使菌絲分支增多、變短、變粗;氟醚菌酰胺對多種植物病原菌具有 較高的抑菌活性,并能明顯抑制棉花立枯絲核菌的多項生理指標。
[0003] 在農業生產的實際過程中,防治病害最容易產生的問題是病害抗藥性的產生。不 同品種成分進行復配,是防治抗性病害很常見的方法。不同成分進行復配,根據實際應用效 果,來判斷某種復配是增效、加和還是拮抗作用。絕大多數情況下,農藥的復配效果都是加 和效應,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復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顯、增效比值很高的復配就更 少了。經過發明人研究,發現將氟醚菌酰胺與霜脲氰、霜霉威、霜霉威鹽酸鹽、三乙膦酸鋁、 氟噻唑吡乙酮、丁吡嗎啉、活化酯或纈霉威相互復配,在一定范圍內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且 有關氟醚菌酰胺與霜脲氰、霜霉威、三乙膦酸鋁、丁吡嗎啉、氟噻唑吡乙酮、苯醚甲環、活化 酯或纈霉威的相關復配,目前在國內外尚未見相關報道。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具有協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好的含氟醚菌酰 胺的復配農藥組合物。
[0005]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6] -種含氟醚菌酰胺的復配農藥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與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 與活性成分B重量比為1 : 80?60 : 1,所述的活性成分A選自氟醚菌酰胺,活性成分B 選自霜脲氰、霜霉威、霜霉威鹽酸鹽、三乙膦酸鋁、氟噻唑吡乙酮、丁吡嗎啉、活化酯或纈霉 威中的一種;優選為活性成分A與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為1 : 60?40 : 1;更優選為氟醚 菌酰胺與霜脲氰的重量比為1 : 20?10 : 1,氟醚菌酰胺與霜霉威的重量比為1 : 30? 10 : 1,氟醚菌酰胺與霜霉威鹽酸鹽的重量比為1 : 30?10 : 1,氟醚菌酰胺與三乙膦酸 鋁的重量比為1 : 30?10 : 1,氟醚菌酰胺與氟噻唑吡乙酮的重量比為1 : 20?10 : 1, 氟醚菌酰胺與丁吡嗎啉的重量比為1 : 20?10 : 1,氟醚菌酰胺與活化酯的重量比為 I : 10?20 : 1,氟醚菌酰胺與纈霉威的重量比為1 : 20?10 : 1;最優選為氟醚菌酰胺 與霜脲氰的重量比為1 : 9?4 : 1,氟醚菌酰胺與霜霉威的重量比為1 : 19?1 : 1,氟 醚菌酰胺與霜霉威鹽酸鹽的重量比為1 : 19?1 : 1,氟醚菌酰胺與三乙膦酸鋁的重量比 為1 : 19?1 : 1,氟醚菌酰胺與氟噻唑吡乙酮的重量比為1 : 9?4 : 1,氟醚菌酰胺與 丁吡嗎啉的重量比為1 : 14?4 : 1,氟醚菌酰胺與活化酯的重量比為1 : 4?9 : 1, 氟醚菌酰胺與纈霉威的重量比為I : 9?4 : 1。
[0007]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殺菌上可接受的劑型,其中較優選 的劑型為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水乳劑、微乳劑、懸乳劑、微囊懸浮劑、微囊懸 浮-懸浮劑,還可以制成種衣劑、懸浮種衣劑、顆粒劑、超低容量液劑。
[0008] 所述的含氟醚菌酰胺的復配農藥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的病害;所述的作物為糧食 作物、豆類作物、纖維作物、糖料作物、瓜類作物、水果類作物、干果類作物、嗜好作物、根莖 類作物、油料作物、花卉作物、藥用作物、原料作物、綠肥牧草作物;所述的病害為霜霉病、霜 疫霉病、疫病、黑脛病、猝倒病、紋枯病、稻瘟病、灰霉病、白粉病、潰瘍病。
[0009]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取決于單獨使用時的施用量,也取決于一 種化合物與另一種化合物的混配比例以及增效作用程度,同時也與目標病害有關。通常組 合物中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為總重量的1 %?90 %,較佳的為5 %?80 %。根據不同的 制劑類型,活性成分含量范圍有所不同。通常液體制劑含有按重量計1%?60%的活性物 質,較佳地為5%?50% ;固體制劑含有按重量計5%?80%的活性物質,較佳地為10%? 80%。
[0010]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種表面活性劑,以利于施用時活性組分在水中 的分散。表面活性劑含量為制劑總重量的2%?30%,余量為固體或液體稀釋劑。
[0011]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經稀釋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本領 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備,即將活性成分與液體溶劑或固體載體混合后,再加入 表面活性劑如分散劑、穩定劑、濕潤劑、粘結劑、崩解劑、消泡劑等中的一種或幾種。根據不 同劑型,制劑中還可以含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抗凍劑等。
[0012] 組合物制成可濕性粉劑時包含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 5%?60%、活性成 分B0. 5%?80%、分散劑1 %?12%、濕潤劑1 %?8%、填料余量。
[0013] 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 5%?60%、活性成 分B0. 5%?80%、分散劑1 %?12%、濕潤劑1 %?8%、崩解劑1 %?10%、粘結劑0? 8%、填料余量。
[0014] 組合物制成懸浮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 5%?50%、活性成分 B0. 5%?50%、分散劑1 %?10%、濕潤劑1 %?10%、消泡劑0? 01 %?2%、增稠劑0? 2%、抗凍劑0?8%、去離子水加至100%。
[0015] 組合物制成水乳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 5%?50%、活性成分 B0. 5%?50%、溶劑1 %?20%、乳化劑1 %?12%、抗凍劑0?8%、消泡劑0? 01 %?2%、 增稠劑0?2%、去離子水加至100%。
[0016] 組合物制成微乳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 5%?50%、活性成分 B0. 5%?50%、乳化劑3%?25%、溶劑1 %?10%、抗凍劑0?8%、消泡劑0? 01 %?2%、 去離子水加至100%。
[0017] 組合物制成懸乳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 5%?50%、活性成分 B0. 5%?50%、乳化劑1 %?10%、分散劑1 %?10%、溶劑1 %?20%、消泡劑0? 01 %? 2%、增稠劑0?2%、抗凍劑0?8%、去離子水加至100%。
[0018] 組合物制成微囊懸浮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 5%?50%、活性成 分B0. 5%?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0%、分散劑2%?10%、溶劑1%?10%、乳化 劑I %?7%、pH調節劑0? Ol %?5%、消泡劑0? Ol %?2%、去離子水加至100%。
[0019] 組合物制成微囊懸浮-懸浮劑時包括如下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 5%?50%、 活性成分B0. 5%?50%、高分子囊壁材料1 %?12%、分散劑1 %?12%、濕潤劑1 %? 8%、溶劑1 %?15%、乳化劑1 %?8%、消泡劑0? 01 %?2%、增稠劑0?2%、pH調節劑 0? 01%?5%、去離子水加至100%。
[0020] 本發明的可濕性粉劑主要技術指標:
【權利要求】
1. 一種含氟醚菌酰胺的復配農藥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為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其 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與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為1 : 80?60 : 1,所述的活性成分A選自 氟醚菌酰胺,活性成分B選自霜脲氰、霜霉威、霜霉威鹽酸鹽、三乙膦酸鋁、氟噻唑吡乙酮、 丁吡嗎啉、活化酯或纈霉威中之一種。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氟醚菌酰胺的復配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 與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為1 : 60?40 : 1。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含氟醚菌酰胺的復配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 氟醚菌酰胺與霜脲氰的重量比為1 : 20?10 : 1 ; 氟醚菌酰胺與霜霉威的重量比為1 : 30?10 : 1 ; 氟醚菌酰胺與霜霉威鹽酸鹽的重量比為1 : 30?10 : 1 ; 氟醚菌酰胺與三乙膦酸鋁的重量比為1 : 30?10 : 1; 氟醚菌酰胺與氟噻唑吡乙酮的重量比為1 : 20?10 : 1 ; 氟醚菌酰胺與丁吡嗎啉的重量比為1 : 20?10 : 1 ; 氟醚菌酰胺與活化酯的重量比為1 : 10?20 : 1 ; 氟醚菌酰胺與纈霉威的重量比為1 : 20?10 : 1。
4. 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含氟醚菌酰胺的復配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組合物制成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水乳劑、微乳劑、懸乳劑、微囊懸浮劑或微囊 懸浮-懸浮劑。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含氟醚菌酰胺的復配農藥組合物用于 防治作物病害的用途。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病害為霜霉病、霜疫霉病、疫病、黑 脛病、猝倒病、紋枯病、稻瘟病、灰霉病、白粉病或潰瘍病。
【文檔編號】A01N57/12GK104413031SQ201310403744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日
【發明者】張通 申請人: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