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稻麥兩熟區秸稈全量還田與稻麥播栽立苗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耕作栽培【技術領域】,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稻麥兩熟區秸稈全量還田與稻麥播栽立苗方法,本發明的稻麥兩熟區秸稈全量還田與稻麥播栽立苗方法,在稻麥兩季秸稈全量還田下,下茬作物播栽立苗不受影響,且由于在關鍵生產環節的采用機械化作業,大幅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生產投入,秸稈還田還利于地力培肥和保護環境。
【專利說明】一種稻麥兩熟區秸稈全量還田與稻麥播栽立苗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耕作栽培【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稻麥兩熟區秸桿全量還田與稻麥播栽立苗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我國稻麥兩熟區面積約500萬hm2,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稻麥兩熟區土壤肥力高、光熱資源好、降雨豐富,糧食出產量高(I噸/畝以上),同時副產物一稻桿出產量也非常大。上世紀90年代以前,作物秸桿多用于燃料或動物飼料。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燃料結構改善和不再養殖耕牛之后,大量的秸桿成為生產的負擔。
[0003]秸桿還田對于耕地培肥勿容置疑,農民完全認可,但由于秸桿還田方式、方法不當,秸桿還田增加成本后還很難起到增產的作用,實施秸桿還田的積極性不高,大多采取就地焚燒的辦法加以處理,不僅白白浪費資源,而且對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也構成了威脅。隨著各地禁燒令的出臺以及土壤培肥政策的宣傳,秸桿還田已深入人心,但是高成本的還田方式始終是實施秸桿有效還田的瓶頸。特別是過去稻麥收獲采用的都是全喂入式收割機,穗子和秸桿一起進入脫粒倉脫粒,從脫粒倉出來的秸桿柔軟、長短不一,收集困難,且在下茬作物旋耕整地、播種作業時容易纏繞旋耕刀片,影響旋耕整地質量和播栽質量。
[0004]過去所采用的稻麥高產技術和秸桿還田技術,基本上是靠人力完成的。但隨著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這類技術越來越難以貫徹實施。稻麥播栽變得粗放,影響糧食產量的穩定和國家的糧食安全。因此,研究的秸桿還田方式方法以配套作物播栽技術,既要省工省力,又不能以犧牲產量和效益為代價,且農民經濟能力可以接受。
【發明內容】
[0005]為了解決稻麥兩熟區 秸桿還田既浪費大量人力,還影響產量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稻麥兩熟區稻桿全量還田與稻麥播栽立苗方法。
[0006]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07]I)小麥成熟后采用加裝秸桿分散器的半喂入式收割機收獲,收獲時麥秸可被收割機粉碎成5-8cm小段,自然均勻分散在田間。半喂入式收割機在收獲時,僅穗子進入脫粒倉脫粒,秸桿在脫粒倉外就以粉碎,粉碎的秸桿堅硬有韌性,方便翻埋還田。
[0008]2)灌水泡田12~18h,以使土壤得到充分浸泡。
[0009]3)在水面完全下滲后,撒施底肥。
[0010]4)用旋耕機旋耕3次,前兩次可連續旋耕,第三次與第二次間隔2h左右,這樣可以保證旋耕后秸桿與土壤充分混合,旋耕深度10~15cm,秸桿和泥漿混合均勻。
[0011]5)旋耕后水面保持在在1.0~2. 0cm,土壤沉實12h后即可插秧。
[0012]6)水稻機械插秧。機插秧水稻較傳統手工栽插成熟期要遲7-10d,因此需要選擇熟期適宜的中熟品種,采用效果穩定的插秧機進行插秧,每畝基本苗3~4萬。
[0013]機插結束后,如遇晴天高溫,要及時灌水護苗,水深保持在苗高的1/2左右,促使其快速返青。返青后即采用淺水勤灌的濕潤灌溉法,一般水深2~3cm,使后水不見前水,以便土壤氣體交換和釋放有害氣體,促進分蘗。當莖蘗數達到成穗數的85%時自然斷水落干曬田。復水后干濕灌溉,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期干濕交替灌溉,散籽之后排水晾田。
[0014]麥秸腐解要消耗大量氮素營養,而且機插秧苗返青后分蘗具有爆發性,因此要及時追分蘗肥,適當補施穗肥,以增強前期分蘗力,保證后期成穗率和穗粒數。移栽后5~7d追施純氮3~4kg/畝作為分蘗肥,在抽穗前再施純氮I~2kg/畝作為穗肥。
[0015]插秧后7~IOd應可選用10%批嘧磺隆15g/畝采用藥土法(或拌化肥)撒施,施藥時灌好田水并保水5天以上。
[0016]7)前茬水稻散籽后及時排水晾田,待籽粒成熟且土壤硬板時,選擇晴天用加裝秸桿分散器的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順行收割,收獲時將稻草切成5~8cm的小段,自然散于田間。
[0017]8)小麥采用2BMFDC-6型或2BMFDC-8型播種機播種施肥,該播種機采用僅對播種帶旋耕開溝,肥料、種子依次落入播種帶中,播種后采用粉碎的稻草以及旋耕起來的土壤混合蓋種。如果播種時土壤濕度較大或播種后有降雨,土壤水分能夠滿足小麥出苗的要求,則播后不用灌水;如果播種時土壤較干,土壤含水量低,應灌水以保證出苗。
[0018]本發明的積極效果如下:
[0019]本發明的稻麥兩熟區秸桿全量還田與稻麥播栽立苗方法,在稻麥兩季秸桿全量還田下,下茬作物播栽立苗不受影響,且由于在關鍵生產環節的采用機械化作業,大幅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生產投入,秸桿還田還利于地力培肥和保護環境。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的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1]I)小麥收獲及秸桿處理
[0022]小麥進入蠟熟末期,選擇晴天加裝秸桿分散器的半喂入式收割機順行收割。收獲時將麥秸切成5~8cm的小段,自然散于田間。
[0023]2)灌水泡田
[0024]在旋耕前灌水泡田12~18h,使土壤得到充分侵泡。
[0025]3)撒施底肥
[0026]泡田后旋耕前撒施底肥,每畝施純氮8kg、五氧化二磷6kg、氧化鉀6kg。
[0027]4)麥秸旋耕翻埋
[0028]在田間水分完全下滲后,用水田旋耕機旋耕3次,前兩次連續旋耕,第三次和第二次間隔2h。旋耕深度10~15cm,秸桿和泥漿混合均勻,旋耕后地表起漿平整,旋耕后水面保持在在L O~2. 0cm,沉實12h后即可插秧。
[0029] 5)水稻機械插秧
[0030]機插秧水稻較傳統手工栽插成熟期要遲7-10d,因此需要選擇熟期適宜的中熟品種,采用效果穩定的插秧機進行插秧,每畝基本苗3~4萬。
[0031]6)插秧后水分、養分、病蟲害管理
[0032]機插結束后,如遇晴天高溫,要及時灌水護苗,水深保持在苗高的1/2左右,促使其快速返青。返青后即采用淺水勤灌的濕潤灌溉法,一般水深2~3cm,使后水不見前水,以便土壤氣體交換和釋放有害氣體,促進分蘗。當莖蘗數達到成穗數的85%時自然斷水落干曬田。復水后干濕灌溉,抽穗揚花期
[0033]保持淺水層,灌漿期干濕交替灌溉,散籽之后排水晾田。
[0034]麥秸腐解要消耗大量氮素營養,而且機插秧苗返青后分蘗具有爆發性,因此要及時追分蘗肥,適當補施穗肥,以增強前期分蘗力,保證后期成穗率和穗粒數。移栽后5~7d追施純氮3~4kg/畝作為分蘗肥,在抽穗前再施純氮I~2kg/畝作為穗肥。
[0035]插秧后7~IOd應可選用10%吡嘧磺隆15g/畝采用藥土法(或拌化肥)撒施,施藥時灌好田水并保水5天以上。
[0036]7)水稻收獲與稻桿處理
[0037]前茬水稻散籽后及時排水晾田,待籽粒成熟且土壤硬板時,選擇晴天用加裝秸桿分散器的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順行收割,收獲時將稻草切成5~8cm的小段,自然散于田間。
[0038]8)免耕田化學除草
[0039]由于小麥采用的免耕方式播種,播前化學除草至關重要。在播種前7~IOd選擇晴天進行,每畝可用低毒滅生性除草劑20%,克無蹤150mL兌水噴霧。
[0040]9)小麥施肥播種
[0041 ] 小麥采用2BMFDC-6型或2BMFDC-8型播種機播種施肥,該播種機采用僅對播種帶旋耕開溝,肥料、種子依次落入播種帶中,播種后采用粉碎的稻草以及旋耕起來的土壤混合蓋種。
[0042]10)小麥播種后的水分管理
[0043]如果播種時土壤濕度較大或播種后有降雨,土壤水分能夠滿足小麥出苗的要求,則播后不用灌水;如果播種時土壤較干,土壤含水量低,應灌水以保證出苗。
[0044]實施例I
[0045]2007-2008年,廣漢市連山鎮錦花村采用本方法,稻麥秸桿實現全量還田,在旋耕整地后水稻采用機械化插秧,栽插效率為30畝/天,水稻全生育期勞動投入250元/畝,產量579kg/畝,產值1274元/畝,純收益774元/畝。小麥采用2BMFDC-6型播種機播種,播種效率20畝/天,小麥全生育期勞動投入180元/畝,產量480kg/畝,產值960元/畝,純收益560元/畝。采用傳統方法的對比田,小麥收獲后將麥秸焚燒后旋耕機整地,水稻人工栽插,栽插效率為O. 3畝/天,水稻全生育期勞動投入400元/畝,產量610kg/畝,產值1342元/畝,純收益692元/畝。小麥采用免耕撒播方式播種,播種效率O. 5畝/天,小麥全生育期勞動投入280元/畝,產量410kg/畝,產值820元/畝,純收益320元/畝。
[0046]實施例2
[0047]2008-2009年,廣漢市連山鎮錦花村采用本方法,稻麥秸桿實現全量還田,在旋耕整地后水稻采用機械化插秧,栽插效率為30畝/天,水稻全生育
[0048]期勞動投入250元/畝,產量574kg/畝,產值1263元/畝,純收益763元/畝。小麥采用2BMFDC-6型播種機播種,播種效率20畝/天,小麥全生育期勞動投入180元/畝,產量465kg/畝,產值930元/畝,純收益530元/畝。采用傳統方法的對比田,小麥收獲后將麥秸焚燒后旋耕機整地,水稻人工栽插,栽插效率為O. 3畝/天,水稻全生育期勞動投入400元/畝,產量602kg/畝,產值1324元/畝,純收益674元/畝。小麥采用免耕撒播方式播種,播種效率O. 5畝/天,小麥全生育期勞動投入280元/畝,產量380kg/畝,產值760元/畝,純收益260元/畝。
[0049]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稻麥兩熟區稻桿全量還田與稻麥播栽立苗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小麥成熟后采用加裝秸桿分散器的半喂入式收割機收獲,收獲時麥秸可被收割機粉碎成5-8cm小段,自然均勻分散在田間; (2)小麥收割完畢后,對麥田進行灌水,灌完后泡田12-18h,以使土壤得到充分浸泡; (3)待田中水完全下滲后,在田中均勻撒施底肥; (4)然后用旋耕機旋耕3次,前兩次可連續旋耕,第三次與第二次間隔2h,旋耕深度10-15cm,使稻桿和泥衆混合均勻; (5)旋耕后,田中水面保持在I.0-2. Ocm ; (6)土壤沉實12h后,開始插秧,采用水稻插秧機插秧,每畝基本苗3-4萬; (7)插秧后7-10d用10%吡嘧磺隆15g/畝采用藥土法或拌化肥法撒施,施藥時灌好田水并保水5天以上; (8)水稻散籽后及時排水晾田,待籽粒成熟且土壤硬板時,選擇晴天用加裝秸桿分散器的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順行收割,收獲時將稻草切成5-8cm的小段,自然散于田間; (9)水稻收割完畢后,在小麥播種前7-10d選擇晴天進行,每畝可用低毒滅生性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然后采用播種機在田間播種小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底肥為每畝施純氮8kg、五氧化二磷6kg、氧化鉀6kg。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6)中,機插結束后,遇晴天高溫,及時灌水護苗,水深保持在苗高的1/2左右,促使其快速返青,返青后即采用淺水勤灌的濕潤灌溉,一般水深2-3cm,使后水不見前水,以便土壤氣體交換和釋放有害氣體,促進分蘗,當莖蘗數達到成穗數的85%時自然斷水落干曬田,復水后干濕灌溉,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期干濕交替灌溉,散籽之后排水晾田; 麥秸腐解要消耗大量氮素營養,而且機插秧苗返青后分蘗具有爆發性,因此要及時追分蘗肥,適當補施穗肥,以增強前期分蘗力,保證后期成穗率和穗粒數,移栽后5-7d追施純氮3-4kg/畝作為分蘗肥,在抽穗前再施純氮l_2kg/畝作為穗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9)中,播種時土壤較干,土壤含水量低,應灌水以保證出苗。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9)中,小麥采用2BMFDC-6型或2BMFDC-8型播種機播種施肥。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3477849SQ201310455004
【公開日】2014年1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9日
【發明者】湯永祿, 李朝蘇, 黃鋼, 吳春 申請人: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