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婁山烏桿天麻野生蜜環菌伴栽高產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大婁山烏桿天麻野生蜜環菌伴栽高產方法,采用如下步驟:先將穴底壓實、收集撒樹葉、腐質物和撒菌枝備用、將、撒樹葉與麩皮、石膏和蔗糖進行混合、對蜜環菌菌枝進行培養、種子準備、播種、田間管理、采收。本發明窖將穴底泥土與木材壓緊、壓實,由于窖穴底部堅實,天麻生長時難以長入地下。在此生長環境下,天麻“豎長”較難,只能“橫長”,而且天麻周圍有其他物質擠壓,因此,“穴底緊壓”法使天麻長得粗壯而結實,密度大。此法更接近與天麻的野生生長環境,用此法栽培的天麻,比用傳統方法栽種的天麻粗壯結實、密度大,內在品質好。
【專利說明】大婁山烏桿天麻野生蜜環菌伴栽高產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大婁山烏桿天麻野生蜜環菌伴栽高產方法,屬于植物栽培【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天麻(Gastrodia elata B1.)隸屬于蘭科蘭亞科天麻屬天麻亞屬的藥食兩用植物,其無根無葉,主要依賴分解侵入其體內的蜜環菌菌絲維持生長。在我國天麻主要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陜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以及西藏等省份,國外朝鮮、西伯利亞地區、日本、印度以及錫金等國家或地區也有分布。天麻中主要含有天麻素(gastrodin)、派立辛(parishin)、天麻醚式(赤箭堿gastrodioside)、天麻式元、琥拍酸、L-焦谷氨酸、檸檬酸、檸檬酸單甲酯、檸檬酸雙甲酯、維生素A類物質、蔗糖以及棕櫚酸等物質,是常用而較名貴的中藥,其入藥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主治風濕腰腿痛、口眼歪斜、四肢痙攣、肢體麻木、眩暈頭痛、小兒驚厥、冠心病等癥,是我國制藥工業的重要原料,同時天麻也用作高空飛行人員的腦保健藥物。
[0003]由于天麻的用途廣泛、需求量大且無毒副作用,深受人們的喜愛,多年來一直依靠采挖野生天麻供藥用或食用,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自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我國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省相繼開展了天麻的野生變家種的研究工作以來,實現了天麻的人工栽培。從野生天麻的野生馴化、無性繁殖、有性繁殖、離體培養到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都有過報道。天麻的人工栽培不爭農田、肥料和勞力,且投資少、見效快、經濟效益顯著,特別適合在山區推廣 發展。然而,現有的天麻人工栽培方法導致大量森林植被被砍伐,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為此,在保證較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探索天麻人工栽培的新技術勢在必行。
[0004]目前對烏天麻的伴栽營養源都采用的人造菌種,該菌種的弊端是菌絲細、短,存活率不高。當遇到濕度過大或者水分過少和溫度稍高時,該菌種容易死亡。而且,人工菌種往往經過多代培養,容易退化,用來培養菌材,容易感染雜菌,人造菌種用來栽種繁殖天麻,容易造成栽培不成功或者栽培后天麻的產量和質量不高。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從而提供一種大婁山烏桿天麻野生蜜環菌伴栽高產方法。
[0006]一種大婁山烏桿天麻野生蜜環菌伴栽高產方法,采用如下步驟:
步驟一:先將穴底壓實;
步驟二:收集撒樹葉、腐質物和撒菌枝備用;
步驟三:將步驟二中的撒樹葉與麩皮、石膏和蔗糖進行混合,拌勻后裝入500ml的容器中,封口,再經過高溫高壓滅菌后,在無菌條件下進行萌發菌接種、培養,備用;其中,落葉:麩皮:石膏:蔗糖為75%: 20%: 2.5%: 2.5% ;步驟四:對蜜環菌菌枝進行培養:在每年3-4月挖出培養坑,在培養坑底部鋪一層落葉,然后平鋪一層段木,在段木上均勻地播撒一層蜜環菌三級菌種,再平鋪一層段木,覆蓋砂壤土,砂壤土的厚度以恰好蓋嚴段木及段木間空隙為準,再以相同的方法平鋪7層段木和蜜環菌三級菌種,每一層均需覆蓋砂壤土,最后在頂層段木上覆蓋一層厚18cm的砂壤土,再覆蓋一層樹木枯落物以保溫保濕,培養50天后備用;所述培養坑的坑寬為50cm,深40cm,長 L 5m ;
步驟五:種子準備:將成熟天麻種子與步驟三培養得到的萌發菌拌勻,每500ml萌發菌中加入9個成熟天麻蒴果中所含的種子量,放置在室內培養6天,備用;
步驟六:播種:每年5-7月,在栽培坑底部平鋪一層步驟二收集的撒樹葉,將步驟五培養得到的天麻種子與萌發菌拌和物均勻地撒播到撒樹葉上,每個栽培坑撒播250ml,用步驟二收集的撒樹葉將種子拌和物完全覆蓋,然后再將步驟四中得到的蜜環菌菌枝平鋪于撒樹葉上,并用步驟二收集的撒菌枝連接樹根上的魚鱗砍口和蜜環菌菌枝,同時用蜜環菌菌枝填塞樹根上的魚鱗砍口,然后用砂壤土將整個栽培坑填實,砂壤土厚度高出坡地表面15-20cm,最后用枯枝落葉覆蓋于砂壤土表層;
步驟七:田間管理:在天麻生長期間進行2次田間檢查,并澆水2次,保持土壤潮濕; 步驟八:采收:次年12月至第三年3月進行采收。
[0007]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窖將穴底泥土與木材壓緊、壓實,由于窖穴底部堅實,天麻生長時難以長入地下。在此生長環境下,天麻“豎長”較難,只能“橫長”,而且天麻周圍有其他物質擠壓,因此,“穴底緊壓”法使天麻長得粗壯而結實,密度大。此法更接近與天麻的野生生長環境,用此法栽培的天麻,比用傳統方法栽種的天麻粗壯結實、密度大,內在品質好。
【具體實施方式】
[0008]下面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大婁山烏桿天麻野生蜜環菌伴栽高產方法,采用如下步驟:
步驟一:先將穴底壓實;
步驟二:收集撒樹葉、腐質物和撒菌枝備用;
步驟三:將步驟二中的撒樹葉與麩皮、石膏和蔗糖進行混合,拌勻后裝入500ml的容器中,封口,再經過高溫高壓滅菌后,在無菌條件下進行萌發菌接種、培養,備用;其中,落葉:麩皮:石膏:蔗糖為75%: 20%: 2.5%: 2.5% ;
步驟四:對蜜環菌菌枝進行培養:在每年3-4月挖出培養坑,在培養坑底部鋪一層落葉,然后平鋪一層段木,在段木上均勻地播撒一層蜜環菌三級菌種,再平鋪一層段木,覆蓋砂壤土,砂壤土的厚度以恰好蓋嚴段木及段木間空隙為準,再以相同的方法平鋪7層段木和蜜環菌三級菌種,每一層均需覆蓋砂壤土,最后在頂層段木上覆蓋一層厚18cm的砂壤土,再覆蓋一層樹木枯落物以保溫保濕,培養50天后備用;所述培養坑的坑寬為50cm,深40cm,長 L 5m ;
步驟五:種子準備:將成熟天麻種子與步驟三培養得到的萌發菌拌勻,每500ml萌發菌中加入9個成熟天麻蒴果中所含的種子量,放置在室內培養6天,備用;
步驟六:播種:每年5-7月,在栽培坑底部平鋪一層步驟二收集的撒樹葉,將步驟五培養得到的天麻種子與萌發菌拌和物均勻地撒播到撒樹葉上,每個栽培坑撒播250ml,用步驟二收集的撒樹葉將種子拌和物完全覆蓋,然后再將步驟四中得到的蜜環菌菌枝平鋪于撒樹葉上,并用步驟二收集的撒菌枝連接樹根上的魚鱗砍口和蜜環菌菌枝,同時用蜜環菌菌枝填塞樹根上的魚鱗砍口,然后用砂壤土將整個栽培坑填實,砂壤土厚度高出坡地表面15-20cm,最后用枯枝落葉覆蓋于砂壤土表層;
步驟七:田間管理:在天麻生長期間進行2次田間檢查,并澆水2次,保持土壤潮濕; 步驟八:采收:次年12月至第三年3月進行采收。
[0009]本發明利用大婁山區特有的野生蜜環菌菌種對大婁山區的烏桿天麻進行伴栽,野生菌種具有菌索粗、長的特點,存活率高。同時,由于野生菌種具有菌索粗、長的特點,營養成分相對較高。用該菌種伴 栽的烏桿天麻產量高,質量好。
【權利要求】
1.一種大婁山烏桿天麻野生蜜環菌伴栽高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它采用如下步驟: 步驟一:先將穴底壓實; 步驟二:收集撒樹葉、腐質物和撒菌枝備用; 步驟三:將步驟二中的撒樹葉與麩皮、石膏和蔗糖進行混合,拌勻后裝入500ml的容器中,封口,再經過高溫高壓滅菌后,在無菌條件下進行萌發菌接種、培養,備用;其中,落葉:麩皮:石膏:蔗糖為75%: 20%: 2.5%: 2.5% ; 步驟四:對蜜環菌菌枝進行培養:在每年3-4月挖出培養坑,在培養坑底部鋪一層落葉,然后平鋪一層段木,在段木上均勻地播撒一層蜜環菌三級菌種,再平鋪一層段木,覆蓋砂壤土,砂壤土的厚度以恰好蓋嚴段木及段木間空隙為準,再以相同的方法平鋪7層段木和蜜環菌三級菌種,每一層均需覆蓋砂壤土,最后在頂層段木上覆蓋一層厚18cm的砂壤土,再覆蓋一層樹木枯落物以保溫保濕,培養50天后備用;所述培養坑的坑寬為50cm,深40cm,長 L 5m ; 步驟五:種子準備:將成熟天麻種子與步驟三培養得到的萌發菌拌勻,每500ml萌發菌中加入9個成熟天麻蒴果中所含的種子量,放置在室內培養6天,備用; 步驟六:播種:每年5-7月,在栽培坑底部平鋪一層步驟二收集的撒樹葉,將步驟五培養得到的天麻種子與萌發菌拌和物均勻地撒播到撒樹葉上,每個栽培坑撒播250ml,用步驟二收集的撒樹葉將種子拌和物完全覆蓋,然后再將步驟四中得到的蜜環菌菌枝平鋪于撒樹葉上,并用步驟二收集的撒菌枝連接樹根上的魚鱗砍口和蜜環菌菌枝,同時用蜜環菌菌枝填塞樹根上的魚鱗砍口,然后用砂壤土將整個栽培坑填實,砂壤土厚度高出坡地表面15-20cm,最后用枯枝落葉 覆蓋于砂壤土表層; 步驟七:田間管理:在天麻生長期間進行2次田間檢查,并澆水2次,保持土壤潮濕; 步驟八:采收:次年12月至第三年3月進行采收。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535176SQ201310506094
【公開日】2014年1月2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4日
【發明者】龍際兮 申請人:習水縣龍洋生態食品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