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
【專利摘要】一種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用塑料薄膜制作裝泥袋,裝入由泥土、細沙、農家肥或復合肥混合而成的袋泥料,選擇坡度在15度左右的山地或石塊之間的間隙地或可與淮山間種的玉米地作為栽培地。本發明的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淮山可植于“碗一塊瓢一塊”的石塊間隙地或山區15度坡的土地上;不用搭架,讓其藤蔓自行爬長;薯塊起收方便不用挖;收獲后栽培原袋收起可重新裝袋為二次使用;本發明的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為石山地區解決發展淮山種植難的問題。
【專利說明】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屬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淮山又名淮山藥,是山藥的成品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葉子對生,卵形或橢園形,塊根園柱形,主含淀粉和蛋白質。有關資料表明,淮山藥的功效與作用有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腎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壽等。淮山塊莖既可做菜又可入藥,營養、醫藥價值很高。近年來,隨著淮山銷售市場的拓展,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價格逐步上揚,因此,發展種植淮山無疑是農民增加經濟收入的主要途經之一。
[0003]淮山種植對土壤的要求較髙,要想生產出質量好、產量高的薯塊,必須選擇土層深厚、疏松、易排易灌、地下水位低、采光條件好的砂壤土種植。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縣屬卡斯特地貌,石山地區占全縣總面積90%以上。石山區山地土層淺溥,土壤貧瘠,地塊小而分散,不利發展種植淮山,當地市場所需淮山產品全靠外運,也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如何利用經濟利好的淮山種植,作為山區改良種植結構、提升農業增產增收,成為當地人們需要解決的新課題。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在石山區推廣的、利用塑料薄膜袋裝入土壤栽培淮山薯的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
[0005]本發明以如下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0006]1.原料的準備和加工:
[0007]將塑料薄膜裁剪成長和寬分別為I~1.3米和寬30~40厘米的片料,無需縫制。
[0008]配制袋泥料:將泥土、細沙、農家肥或復合肥混合待用。各組分的質量比為--泥土:細沙:農家肥或復合肥=65~75: 10~20: 10-20。
[0009]2.選擇栽培地:選擇坡度在15度左右的山地或石塊之間的間隙地或可與淮山間種的玉米地。
[0010]3.建立種植槽:以裝泥袋長度為株距、裝泥袋寬度為行距開挖成截面近于半園型的淺槽以擺放裝泥袋。也可根據種植地地形情況開挖截面近于半園型的種植槽。
[0011]4.淮山的種植:將裁剪好的塑料薄膜片料的上半截順著種植槽的中心線鋪在種植槽中,再將配制好的袋泥料鋪在種植槽上,鋪好袋泥料后,將塑料薄膜片料的下半截反折向上后順著種植槽的中心線反向蓋在袋泥的上方,將塑料薄膜的邊緣別成長形口袋;最后在塑料薄膜袋的兩側邊壓上泥土,使袋泥不易被下雨沖出,裝泥袋上下兩端留有小孔以便于放種和透氣排水。淮山薯種植入袋內后萌芽生長,最后長成薯塊。
[0012]制備裝泥袋的塑料薄膜厚度為0.5~0.7毫米。
[0013]本發明的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利用塑料薄膜包裝制作裝泥袋。將淮山薯種植入袋內,產生薯塊供人們食用;使用這種方法,淮山可植于“碗一塊瓢一塊”的石塊間隙地或山區15度坡的土地上;不用搭架,讓其藤蔓自行爬長;薯塊起收方便不用挖;收獲后栽培原袋收起可重新裝袋為二次使用;本發明的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為石山地區解決發展淮山種植難的問題。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實施例1
[0015]在15度斜坡的一塊山邊旱地上,以株距(裝泥袋長度)0.7米X行距(裝泥袋寬度)35毫米開挖成半園型的淺槽作為種植槽。裝泥袋由厚度為0.6毫米的塑料薄膜裁剪成長
1.4米、寬35厘米的片料,袋泥料為泥土 65%、細沙20%、農家肥15%混合。下種前,將塑料薄膜片料上半截順著種植槽的中心線鋪在種植槽中,將配制好的袋泥料鋪在種植槽中的塑料薄膜上,鋪滿后將塑料薄膜片料的下半截反折蓋在袋泥的上方,將塑料薄膜的兩側邊緣別成長形口袋,最后在塑料薄膜袋的兩側邊壓上泥土。裝泥袋兩端留有小孔,以利放種和透氣排水。
[0016]在2011年3月上旬種植。當年7月收獲時,得淮山1200公斤,平均株產3公斤。
[0017]實施例2
[0018]在15度斜坡的石塊間隙中有泥的地方,見縫插針地挖出種植槽,在種植槽內鋪好長寬分別為I米和30毫米的塑料薄膜片料,袋泥料為泥土 75%、細沙10%、復合肥15%混合。其余同實施例1。在2011年3月上旬種植,當年7月收獲,平均株產2.5公斤。
【權利要求】
1.一種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其特征是栽培的工序是: ⑴原料的準備: 將塑料薄膜裁剪成長和寬分別為I~1.3米和寬30~40厘米的片料,無需縫制;配制袋泥料:將泥土、細沙、農家肥或復合肥混合待用;各組分的質量比為:泥土:細沙:農家肥或復合肥=65~75: 10~20: 10-20 ; ⑵選擇栽培地:選擇坡度在15度左右的山地或石塊之間的間隙地或可與淮山間種的玉米地; ⑶建立種植槽:以裝泥袋長度為株距、裝泥袋寬度為行距開挖成截面近于半園型的淺槽以擺放裝泥袋;也可根據種植地地形情況開挖截面近于半園型的種植槽; ⑷淮山的種植:將裁剪好的塑料薄膜片料的上半截順著種植槽的中心線鋪在種植槽中,再將配制好的袋泥料鋪在種植槽上,鋪好袋泥料后,將塑料薄膜片料的下半截反折向上后順著種植槽的中心線反向蓋在袋泥的上方,將塑料薄膜的邊緣別成長形口袋;最后在塑料薄膜袋的兩側邊壓上泥土,使袋泥不易被下雨沖出,裝泥袋上下兩端留有小孔以便于放種和透氣排水;淮山薯種植入袋內后萌芽生長,最后長成薯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其特征是制備裝泥袋的塑料薄膜厚度為`0.5~0.7暈米。`
【文檔編號】A01G9/02GK103609290SQ201310586093
【公開日】2014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9日
【發明者】韋本輝 申請人:韋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