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區雜交榛子專用生根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高寒地區雜交榛子專用生根素,涉及林業種苗學【技術領域】。按重量份計,包括吲哚丁酸:50~60份、萘乙酸:25~35份、維生素B1:3~7份、維生素B2:4~6份、谷氨酸:4~6份。它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優點,對苗木生根率有顯著提高,生根效果好,生根率高,根數多且粗大,木質化程度好,而且苗木的高生長和徑粗較高,苗木質量較好,促進生根的效果顯著高于其他生根粉,平均生根率達到80%以上。
【專利說明】高寒地區雜交榛子專用生根素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林業種苗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應用于高寒地區雜交榛子育苗的專用生根素。
【背景技術】
[0002]高寒地區雜交榛子具有果實大、品質佳、經濟效益好的優點,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但在育苗過程中發現,現有市售的生根素(粉)對高寒地區雜交榛子生根的影響是有限的,主要體現在育苗時生根率低、生根能力差、根系木質化形成少、根系發育不健全等方面,這一環節不利于高寒地區雜交榛子的種植和推廣。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高寒地區雜交榛子專用生根素。
[0004]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按重量份計,包括吲哚丁酸:50~60份、萘乙酸:25~35份、維生素B1:3~7份、維生素B2: 4~6份、谷氨酸:4~6份。
[0005]本發明的技術效果是:它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優點,對苗木生根率有顯著提高,生根效果好,生根率高,根數多且粗大,木質化程度好,而且苗木的高生長和徑粗較高,苗木質量較好,促進生根的效果顯著高于其他生根粉,平均生根率達到80%以上。
[0006]本發明的產品具有較高的生物活性,能迅速除去植物體內菌、毒等有害因子,激活植物生根壯苗機制,加快植物細胞繁殖速度,改善植物生理機能,迅速加快根系的形成,提高根系對營養的吸收能力。經測定,本發明的生根素相比現有技術,生根能力提高20~30%以上。
【具體實施方式】
[0007]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高活性高寒地區雜交榛子專用生根素,是由吲哚丁酸、萘乙酸、維生素、谷氨酸等直接混配而成。
[0008]藥品比例:吲哚丁酸(1-Naphthylaceticacid):55 份、萘乙酸(3_Indolybutyricacid):30 份、維生素 BI (Vitamin Bl):5 份、維生素 B2 ( Vitamin B2):5 份、谷氨酸(Glutamic acid):5 份。
[0009]用法及用量:先按生長素比例用電子天平稱取藥品lOOOmg,然后溶于95%酒精中,再用25°C (或20~30°C )溫水1000mL (或900~1100 mL)進行稀釋,即得相應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在高寒地區雜交榛子育苗過程中,將環束向上部10~15cm處涂抹生長素溶液,然后用填充物覆蓋。每1000mL藥品可刷苗木1000株左右。
[0010]本發明榛子專用生根素與另外三種生根粉(素)的對比試驗設計:4種生根粉(素)分別為ABT、GGR、生根粉、榛子專用生根素,濃度分別設為0.5g/L、0.6g/L、0.7g/L、0.8g/L、0.9g/L、l.0g/LU.lg/L、l.2g/L、l.3g/L、l.4g/L、l.5g/L,總計 11 個濃度。將環束上部(10~15)cm處涂抹生根粉(素)溶液,然后用填充物覆蓋。每個處理30株,重復6次。試驗結束后分別對所育苗木的生根情況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0011]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生根粉(素)及濃度處理對高寒地區雜交榛子育苗生根率的影響有所不同。結果表明,當在同一濃度時,榛子專用生根素的生根效果高于其他生根粉,生根比率比其他生根粉高(10.5~49.0)%。各種生根粉(素)的濃度在1.0g/L時的生根率顯著高于其他濃度處理,其次為0.9g/L和1.lg/L濃度處理,而0.5g/L和1.5g/L濃度處理的生根率最小,僅為20%左右,說明生根粉(素)的濃度較低或較高時促進高寒地區雜交榛子生根的效果不明顯。1.0g/L榛子專用生根素處理的生根比率高達82.78%,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在同一濃度時,分別比ABT、GGR和生根粉處理高35.6%,22.3%和25.6%。
[0012]表1不同藥品濃度對高寒地區雜交榛子育苗生根比率的影響:
【權利要求】
1.高寒地區雜交榛子專用生根素,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計,包括吲哚丁酸:50~60份、萘乙酸:25~35份、維生素B1:3~7份、維生素B2:4~6份、谷氨酸:4~6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寒地區雜交榛子專用生根素,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計,包括吲哚丁酸:55份、萘乙酸:30 份、維生素BI:5份、維生素B2:5份、谷氨酸:5份。
【文檔編號】A01P21/00GK103651429SQ201310676166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3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3日
【發明者】龍作義, 逄宏揚, 朱玲, 徐興久, 李雪, 李紅莉, 楊燕超, 楊立學 申請人:黑龍江省牡丹江林業科學研究所, 龍作義, 逄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