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藍莓行間套種貝母的栽培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藍莓行間套種貝母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對土地進行改良使得土壤的PH值和有機質含量符合藍莓和貝母的生長要求,定植藍莓植株;(2)于藍莓果實采摘作業完成后,在藍莓種植行帶之間適合區域,開挖貝母種植溝;(3)選擇適合的貝母鱗莖為種,在藍莓種植溝內播種貝母,形成藍莓貝母套種田;(4)對藍莓貝母套種田進行田間管理;(5)交替采收藍莓和貝母。本發明提供的藍莓行間套種貝母的栽培方法,利用藍莓和貝母的生長習性相互協同,同時作業時間相互交錯的特點,能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增加經濟效益。
【專利說明】一種藍莓行間套種貝母的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農業套種【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藍莓行間套種貝母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藍莓學名越桔,屬杜鵑花科越桔屬植物,被國際糧農組織列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藍莓果實風味獨特,除含有豐富的糖、酸、Vc及鉀、鐵、鋅等礦質元素,尤其富含花色素、S0D、果膠等營養保健成分,對改善視力、提升記憶力、維護心腦血管、增強肝功能等有特效。由于藍莓具備多種實用價值,種植效益高,因此在我國多個區域獲得了廣泛種植,并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
[0003]雖然種植藍莓可獲得較高的經濟價值,但是考慮到藍莓為多年生落葉或常綠灌木,通常會在三年之后進入穩定收獲期,因此對藍莓種植的初期和中后期的整體收益而言,目前的種植方式存在投入高、回報偏低的問題;尤其是,藍莓種植行間空間較大,而目前的種植方式并未充分利用土地空間,而且有必要進一步提高藍莓的收獲率。相應地,如何結合種植特點和生長特性選擇適當的經濟作物來實現套種技術,而且能夠在不影響藍莓正常生長的同時獲得更高的整體收益,正成為相關領域中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以上缺陷或改進需求,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藍莓行間套種貝母的栽培方法,其中通過結合藍莓和貝母各自的種植特點和生產特性實行套種栽培,相應能夠充分利用土地空間、實現更大經濟效益;此外,通過對套種過程中的關鍵種植條件及參數進行研究,實地試驗表明還能夠在保證藍莓和貝母各自正常生長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兩種作物
的產量和質量。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按照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藍莓行間套種貝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0006](I)對土地進行改良,使得土壤PH值在4.5至5.5之間,對土壤進行追肥使得有機質含量不低于5%,定植藍莓植株,株行距為為1.0m至1.3mX 2.0m至2.3m ;
[0007](2)于藍莓果實采摘作業完成后,在藍莓種植行帶之間,距離藍莓根系左右兩側30cm至35cm的區域,開挖兩條貝母種植溝,所述貝母種植溝寬15cm至20cm、深15cm至20cm,貝母種植溝之間距離不小于15cm ;
[0008](3)以保外皮的貝母鱗莖為種,在每條種植溝內種植兩行貝母,株行距5cm至7cmX 15cm至20cm,播種量為每畝25kg至30kg,形成藍莓貝母套種田;
[0009](4)對藍莓貝母套種田進行田間管理:日照控制,使藍莓樹冠不交錯,提高光照強度,貝母宜種植在藍莓蔭庇下,光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強時,給貝母種植行帶設置避光裝置;溫度控制:田間溫度超過37°C時,利用行帶覆蓋鋸末或者粉碎的農作物秸桿,覆蓋厚度5cm至8cm,用于降低溫度,同時防草和保濕;除草:避免雜草遮蔽藍莓樹冠,造成藍莓產量和品質下降,同時避免其與貝母競爭養分導致貝母干物質累積量降低;
[0010](5)藍莓貝母交替采收:貝母在藍莓果實成熟之前倒苗,其地上部枝葉開始枯黃、凋萎,植株倒苗,地下鱗莖進入休眠期;貝母倒苗后,藍莓進入成熟期;藍莓成熟期,適宜采摘作業:采摘人員作業時站立位置離藍莓根莖50cm外,避免踩踏地下貝母,每畝藍莓產量在200kg至500kg ;藍莓采摘作業后,進入貝母收獲期;貝母收獲期,作業應當細致,首先應除去枯莖,然后將貝母全部挖出,避免傷及藍莓根系;每畝藍莓貝母套種田可收獲貝母200kg 至 300kg。
[0011]優選地,所述栽培方法,其步驟(2)中,開挖兩條貝母種植溝,距離藍莓根系30cm,貝母種植溝寬20cm、深20cm。
[0012]優選地,所述栽培方法,其步驟(3)中,所述貝母鱗莖首先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小時,然后撈出浙干,制種,2cm以上的鱗莖縱切成小于2cm的鱗莖瓣。
[0013]優選地,所述栽培方法,其步驟(4)田間管理還包括:施肥,種植貝母時,在溝內施入腐熟的農家肥,置于兩行貝母之間,回填土覆蓋,每畝農家肥用量1000kg至2000kg。
[0014]優選地,所述栽培方法,其田間管理還包括:土壤濕度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控制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至80%,澇害時,及時排除積水,干旱時,可以在行帶鋪設滴灌帶補充水分;溫度控制,控制田間溫度為藍莓、貝母生長適宜溫度,即25°C至28°C ;防治病蟲害,藍莓和貝母的病蟲害不會發生交叉感染,藍莓病蟲害發生很少、危害很輕,防治貝母病蟲害,對病害,即灰霉病、菌核病和銹病,進行預防和治療,對蟲害,即蠐螬進行除蟲作業。
[0015]優選地,所述栽培 方法,其所述農家肥為充分腐熟的豬糞、牛糞和/或羊糞。
[0016]總體而言,通過本發明所構思的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主要具備以下的技術優點:
[0017]1、藍莓種植行帶,行間距較大,在藍莓種植行帶間套種貝母,能有效利用土地,增加經濟效益。
[0018]2、藍莓植株在強烈光照下,產量更高,品質更好,貝母性喜冷涼,藍莓種植行帶間套種貝母,藍莓樹冠在夏季能夠為貝母遮陰,貼合貝母性喜冷涼的生產特征,使貝母累積更多干物質,貝母產量更高、品質更好。
[0019]3、藍莓和貝母兩者均喜富含有機質的酸性土壤,生長適應溫度范圍相同,生長適宜的土壤濕度相似,通過優化田間管理,能同時兼顧藍莓和貝母適宜的生長環境,使兩者產量和品質都得到保證。
[0020]4、藍莓果實采摘期在6-7月份,而此時貝母已經倒苗,不影響田間果實采摘。藍莓采摘作業完成后,貝母進入成熟期,收獲貝母時,與藍莓果實采摘期錯開。這樣兩者交替采收,不會相互影響,也不會造成短時間內田間作業量過重。
[0021]優選方案,由于藍莓和貝母病蟲不會發生交叉感染,因此僅針對各自的病蟲害情況,做常規的病蟲害防治即可。
[0022]優選方案,采用充分腐熟的豬糞、牛糞或羊糞作為農家肥,能保證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從而有利于藍莓和貝母兩者的生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藍莓貝母套種田示意圖。[0024]其中:1為藍莓種植行帶,2為貝母種植溝,3為貝母種植行帶。
【具體實施方式】
[0025]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明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0026]按照本發明提供的藍莓套種貝母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27]( I)藍莓的種植操作
[0028]首先進行土壤改良,撒施300目硫磺粉,翻耕使其與土壤充分結合,使得土壤PH值在4.5至5.5之間,優選PH值范圍4.8至5.5 ;土壤有機質含量不低于5% ;土壤疏松,通氣良好,濕潤但不積水。
[0029]然后對土壤進行追肥,結合壓農家肥深翻,翻土深度20cm至25cm,深翻熟化后整地。
[0030]接下來定植藍莓,選擇兔眼藍莓或高叢藍莓進行定植,于落葉期種植,或于萌芽前種植,株行距為1.0m至1.3mX 2.0m至2.3m。兔眼藍莓,優選品種:園藍、粉藍、頂峰和褅芙藍;高叢藍莓優選品種:藍豐、公爵、奧尼爾和夏普藍。根據藍莓品種,優選株行距為:兔眼藍莓品種株行距優選1.3mX 2.3m,高叢藍莓株行距優選1.0mX 2.0m0優選方案:選擇3年生的藍莓組培苗,埋土須高出根莖位置5cm至7cm,定植時間優選秋季,在春季定植應選擇早春定植。
[0031](2)貝母的套種操作
[0032]藍莓果實采摘作業完成后,在藍莓種植行帶之間,距離藍莓根系30cm至35cm的區域,開挖數條貝母種植溝,所述貝母種植溝寬15cm至20cm、深15cm至20cm,貝母種植溝之間距離不小于15cm,在溝內播種貝母種。優選方案,在藍莓種植行帶之間,距離藍莓根系30cm處,開挖兩條貝母種植溝,貝母種植溝寬、深各20cm。
[0033]挑選無病蟲害、無損傷的貝母鱗莖為種。首先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小時。然后撈出浙干,制種。2cm以上的鱗莖縱切成2-4瓣,個頭小的可不分直接播種,每瓣保留有外皮才能生長。
[0034]在每條種植溝內種植兩行貝母,株行距為:5cm至7cmX 15cm至20cm。優選方案株行距為7cmX 15cm,播種量為每畝25kg至30kg,形成藍莓貝母套種田。
[0035](3)對藍莓貝母套種田進行土肥水管理
[0036]藍莓貝母套種田的田間管理,即土肥水管理包括以下方面:
[0037]施肥:種植貝母時,在溝內施入腐熟的農家肥,置于兩行貝母之間,回填土覆蓋,每畝農家肥用量1000kg至2000kg。農家肥,優選豬糞、羊糞、牛糞等,必須充分腐熟,與土壤充分結合,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利于藍莓和貝母生長。
[0038]土壤濕度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控制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至80%,澇害時,及時排除積水,干旱時,可以在行帶鋪設滴灌帶補充水分。
[0039]日照控制:藍莓植株較為高大,且提高光照強度,能幫助藍莓根系發育,提高藍莓果實含糖量、成熟率和產量,因此藍莓不宜過度密植,導致樹冠交錯而影響每株藍莓接收光照強度。貝母蔭生、耐寒、喜冷涼,但怕高溫,因此宜種植在藍莓蔭庇下,避免貝母因光照過強導致的干物質累積量降低。光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強時,給貝母種植行帶設置避光裝置。
[0040]溫度控制:藍莓、貝母生長適宜溫度為251:至281:,當溫度超過371:時,藍莓、貝母生長停止,在藍莓種植行帶覆蓋鋸末、農作物秸桿等材料,用于防草、保濕和降溫,覆蓋厚度 5cm 至 8cm。
[0041]除草:雜草可遮蔽藍莓樹冠,造成藍莓產量和品質下降,同時會與貝母競爭養分導致貝母干物質累積量降低。及時拔出貝母間雜草,每月除草I次以上,做到田間無雜草。
[0042]防治病蟲害:藍莓和貝母的病蟲害不會發生交叉感染,藍莓病蟲害發生很少、危害很輕,主要防治貝母病蟲害,貝母病害主要有灰霉病、菌核病和銹病,蟲害主要為地下害蟲蠐螬,防治方法為:灰霉病,選用無病菌種貝母,不多年連種,采用與其他作物輪作換茬;及時清除病殘株,集中燒毀;發病初期,選用10%苯醚甲環唑1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噴霧防治,連續防治2至3次;菌核病,選用無病種貝母,加強田間管理,防積水,經常檢查,發現病株立即挖除,用菌核利或50%速克靈500倍液澆灌病區,并全園噴霧防治;銹病,選土層深、透氣性好的沙壤土,在黃斑期15%三唑酮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隔7至10天噴霧I次,連續噴2至3次;蠐螬又稱土蠶,金龜子的幼蟲,在4月中下旬起少量危害鱗莖,過夏期危害最盛,11月中旬停止危害,危害初期可用45%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灌根,在6至7月份利用糖醋液或頻振燈誘殺成蟲,在收獲貝母時期,發現土中蠐螬立即殺死。
[0043](4)對藍莓、貝母的交替采摘
[0044]貝母倒苗:貝母在藍莓果實成熟之前倒苗,其地上部`枝葉開始枯黃、凋萎,植株倒苗,地下鱗莖進入休眠期,及時除草防荒、排水防澇。貝母倒苗后,藍莓進入成熟期。
[0045]藍莓采摘:藍莓進入成熟期后,適宜采摘作業。采摘人員要手帶橡膠手套,逐個采摘顏色完全變藍的果實,站立位置離藍莓根莖50cm外,避免踩踏地下貝母;每畝藍莓產量在200kg至500kg。藍莓采摘作業后,進入貝母收獲期。
[0046]貝母采摘:貝母收獲期,作業應當細致,避免傷及藍莓根系,首先應除去枯莖,然后用小鋤將貝母全部挖出。每畝藍莓貝母套種田可收獲貝母200kg至300kg。
[0047]以下為實施例:
[0048]實施例1
[0049]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三里鄉藍莓基地進行藍莓行間套種貝母栽培,基地海拔920m,緩坡山地。
[0050]( I)藍莓的種植操作
[0051]首先對園區土壤取樣測試土樣pH值為6.0。對園區土壤進行土壤改良,按照每畝撒施300目硫磺粉30kg,翻耕使其與土壤充分結合,使得土壤PH值達到5.5 ;土壤有機質含量不低于5% ;土壤疏松,通氣良好,濕潤但不積水。
[0052]然后對土壤進行追肥,每畝施腐熟豬糞1500kg,利用旋耕機翻地深20cm,深翻熟化后整地,使硫磺粉、豬糞與土壤充分結合。
[0053]3月份定植藍莓,選擇高叢藍莓品種:3年生的藍豐、公爵、奧尼爾、夏普藍組培苗,株行距為1.0mX 2.0m,埋土高出根莖5cm。
[0054]8月中旬,藍莓果實采摘作業完成后,在藍莓種植行帶之間,距離藍莓根系30cm的區域,開挖兩條貝母種植溝,所述貝母種植溝寬15cm、深15cm,在溝內播種貝母種。[0055]挑選無病蟲害、無損傷的種貝母為種。首先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小時,然后撈出浙干,制種。2cm以上的鱗莖縱切成2-4瓣,個頭小的不分直接播種,每瓣保留有外皮。
[0056]在每條種植溝內種植兩行貝母,株行距為7cmX 15cm,播種量為每畝25kg,形成藍
莓套種田。
[0057](3)對藍莓貝母套種田進行土肥水管理
[0058]藍莓貝母套種田的田間管理,即土肥水管理包括以下方面:
[0059]施肥:種植貝母時,在溝內施入腐熟的豬糞和羊糞,置于兩行貝母之間,回填土覆蓋,每畝農家肥用量1000kg。與土壤充分結合,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利于藍莓和貝母生長。
[0060] 土壤濕度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控制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澇害時,及時排除積水,干旱時,可以在行帶鋪設滴灌帶補充水分。
[0061]日照控制:藍莓植株較為高大,且提高光照強度,能幫助藍莓根系發育,提高藍莓果實含糖量、成熟率和產量,因此藍莓不宜過度密植,導致樹冠交錯而影響每株藍莓接收光照強度。貝母蔭生、耐寒、喜冷涼,但怕高溫,因此宜種植在藍莓蔭庇下,避免貝母因光照過強導致的干物質累積量降低。光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強時,給貝母種植行帶設置遮光棚。
[0062]溫度控制:藍莓、貝母生長適宜溫度為251:至281:,當溫度超過371:時,藍莓、貝母生長停止,在藍莓種植行帶覆蓋鋸末、農作物秸桿等材料,用于防草、保濕和降溫,覆蓋厚度 5cm。
[0063]除草:雜草可遮蔽藍莓樹冠,造成藍莓產量和品質下降,同時會與貝母競爭養分導致貝母干物質累積量降低。及時拔出貝母間雜草,每月除草I次以上,做到田間無雜草。
[0064]防治病蟲害:藍莓和貝母的病蟲害不會發生交叉感染,藍莓病蟲害發生很少、危害很輕,主要防治貝母病蟲害,貝母病害主要有灰霉病、菌核病和銹病,蟲害主要為地下害蟲蠐螬,防治方法為:灰霉病,選用無病菌種貝母,不多年連種,采用與其他作物輪作換茬;及時清除病殘株,集中燒毀;發病初期,選用10%苯醚甲環唑1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噴霧防治,連續防治2至3次;菌核病,選用無病種貝母,加強田間管理,防積水,經常檢查,發現病株立即挖除,用菌核利或50%速克靈500倍液澆灌病區,并全園噴霧防治;銹病,選土層深、透氣性好的沙壤土,在黃斑期15%三唑酮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隔7至10天噴霧I次,連續噴2至3次;蠐螬又稱土蠶,金龜子的幼蟲,在4月中下旬起少量危害鱗莖,過夏期危害最盛,11月中旬停止危害,危害初期可用45%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灌根,在6至7月份利用糖醋液或頻振燈誘殺成蟲,在收獲貝母時期,發現土中蠐螬立即殺死。
[0065](4)對藍莓、貝母的交替采摘
[0066]貝母倒苗:6月貝母在藍莓果實成熟之前倒苗,其地上部枝葉開始枯黃、凋萎,植株倒苗,地下鱗莖進入休眠期,及時除草防荒、排水防澇。貝母倒苗后,藍莓進入成熟期。
[0067]藍莓采摘:藍莓進入成熟期后,適宜采摘作業。采摘人員要手帶橡膠手套,逐個采摘顏色完全變藍的果實,站立位置離藍莓根莖50cm外,避免踩踏地下貝母;藍莓幼樹第一次結果,產量較低,每畝收獲藍莓200kg。藍莓采摘作業后,進入貝母收獲期。9月份,收獲貝母,每畝藍莓園收獲貝母200kg。
[0068]實施例2[0069]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三里鄉藍莓基地進行藍莓行間套種貝母栽培,基地海拔950m, 緩坡山地。
[0070]首先對園區土壤取樣測試土樣pH值為6.0。對園區土壤進行土壤改良,按照每畝撒施300目硫磺粉35kg,翻耕使其與土壤充分結合,使得土壤PH值達到5.0 ;土壤有機質含量不低于5% ;土壤疏松,通氣良好,濕潤但不積水。
[0071]然后對土壤進行追肥,每畝施腐熟豬糞1500kg,利用旋耕機翻地深22cm,深翻熟化后整地,使硫磺粉、豬糞與土壤充分結合。
[0072]3月份定植藍莓,選擇高叢藍莓品種:3年生的藍豐、公爵、奧尼爾、夏普藍組培苗,株行距為1.1mX 2.1m,埋土高出根莖6cm。
[0073]8月中旬,藍莓果實采摘作業完成后,在藍莓種植行帶之間,距離藍莓根系32cm的區域,開挖兩條貝母種植溝,所述貝母種植溝寬18cm、深20cm,在溝內播種貝母種。
[0074]挑選無病蟲害、無損傷的種貝母為種。首先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小時,然后撈出浙干,制種。2cm以上的的鱗莖縱切成2-4瓣,個頭小的不分直接播種,每瓣保留有外皮。
[0075]在每條種植溝內種植兩行貝母,株行距為6cmX 18cm,播種量為每畝27kg,形成藍
莓套種田。
[0076](3)對藍莓貝母套種田進行土肥水管理
[0077]藍莓貝母套種田的田間管理,即土肥水管理包括以下方面:
[0078]施肥:種植貝母時,在溝內施入腐熟的豬糞,置于兩行貝母之間,回填土覆蓋,每畝用量1300kg,與土壤充分結合,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利于藍莓和貝母生長。
[0079]土壤濕度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控制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澇害時,及時排除積水,干旱時,可以在行帶鋪設滴灌帶補充水分。
[0080]日照控制:藍莓植株較為高大,且提高光照強度,能幫助藍莓根系發育,提高藍莓果實含糖量、成熟率和產量,因此藍莓不宜過度密植,導致樹冠交錯而影響每株藍莓接收光照強度。貝母蔭生、耐寒、喜冷涼,但怕高溫,因此宜種植在藍莓蔭庇下,避免貝母因光照過強導致的干物質累積量降低。光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強時,給貝母種植行帶設置遮光網。
[0081]溫度控制:藍莓、貝母生長適宜溫度為251:至281:,當溫度超過371:時,藍莓、貝母生長停止,在藍莓種植行帶覆蓋鋸末、農作物秸桿等材料,用于防草、保濕和降溫,覆蓋厚度 6cm。
[0082]除草:雜草可遮蔽藍莓樹冠,造成藍莓產量和品質下降,同時會與貝母競爭養分導致貝母干物質累積量降低。及時拔出貝母間雜草,每月除草I次以上,做到田間無雜草。
[0083]防治病蟲害:藍莓和貝母的病蟲害不會發生交叉感染,藍莓病蟲害發生很少、危害很輕,主要防治貝母病蟲害,貝母病害主要有灰霉病、菌核病和銹病,蟲害主要為地下害蟲蠐螬,防治方法為:灰霉病,選用無病菌種貝母,不多年連種,采用與其他作物輪作換茬 '及時清除病殘株,集中燒毀;發病初期,選用10%苯醚甲環唑1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噴霧防治,連續防治2至3次;菌核病,選用無病種貝母,加強田間管理,防積水,經常檢查,發現病株立即挖除,用菌核利或50%速克靈500倍液澆灌病區,并全園噴霧防治;銹病,選土層深、透氣性好的沙壤土,在黃斑期15%三唑酮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隔7至10天噴霧I次,連續噴2至3次;蠐螬又稱土蠶,金龜子的幼蟲,在4月中下旬起少量危害鱗莖,過夏期危害最盛,11月中旬停止危害,危害初期可用45%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灌根,在6至7月份利用糖醋液或頻振燈誘殺成蟲,在收獲貝母時期,發現土中蠐螬立即殺死。
[0084](4)對藍莓、貝母的交替采摘
[0085]貝母倒苗:6月貝母在藍莓果實成熟之前倒苗,其地上部枝葉開始枯黃、凋萎,植株倒苗,地下鱗莖進入休眠期,及時除草防荒、排水防澇。貝母倒苗后,藍莓進入成熟期。
[0086]藍莓采摘:藍莓進入成熟期后,適宜采摘作業。采摘人員要手帶橡膠手套,逐個采摘顏色完全變藍的果實,站立位置離藍莓根莖50cm外,避免踩踏地下貝母;藍莓幼樹第一次結果,產量較低,每畝收獲藍莓300kg。藍莓采摘作業后,進入貝母收獲期。9月份,收獲貝母,每畝藍莓園收獲貝母240kg。
[0087]實施例3
[0088]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三里鄉藍莓基地進行藍莓行間套種貝母栽培,基地海拔910m,緩坡山地。
[0089]首先對園區土壤取樣測試土樣pH值為4.8,土壤酸度適合種植藍莓,無需調整pH值。土壤有機質含量不低于5% ;土壤疏松,通氣良好,濕潤但不積水。
[0090]然后對土壤進行追肥,每畝施腐熟羊糞1000kg,利用旋耕機翻地深24cm,使羊糞與土壤充分結合。
[0091]9月份定植藍莓,選擇兔眼藍莓品種:3年生的園藍、頂峰、褅芙藍、粉藍組培苗,株行距為1.3mX 2.3m,埋土高出根莖7cm。
`[0092]次年9月份,在藍莓種植行帶之間,距離藍莓根系34cm的區域,開挖兩條貝母種植溝,所述貝母種植溝寬20cm、深18cm,在溝內播種貝母種。
[0093]挑選無病蟲害、無損傷的種貝母為種。首先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小時,然后撈出浙干,制種。2cm以上的的鱗莖縱切成2-4瓣,個頭小的不分直接播種,每瓣保留有外皮。
[0094]在每條種植溝內種植兩行貝母,株行距為6cmX 20cm,播種量為每畝29kg,形成藍
莓套種田。
[0095](3)對藍莓貝母套種田進行土肥水管理
[0096]藍莓貝母套種田的田間管理,即土肥水管理包括以下方面:
[0097]施肥:種植貝母時,在溝內施入腐熟的羊糞,置于兩行貝母之間,回填土覆蓋,每畝農家肥用量1600kg。與土壤充分結合,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利于藍莓和貝母生長。
[0098]土壤濕度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控制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澇害時,及時排除積水,干旱時,可以在行帶鋪設滴灌帶補充水分。
[0099]日照控制:藍莓植株較為高大,且提高光照強度,能幫助藍莓根系發育,提高藍莓果實含糖量、成熟率和產量,因此藍莓不宜過度密植,導致樹冠交錯而影響每株藍莓接收光照強度。貝母蔭生、耐寒、喜冷涼,但怕高溫,因此宜種植在藍莓蔭庇下,避免貝母因光照過強導致的干物質累積量降低。光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強時,給貝母種植行帶設置遮光布。
[0100]溫度控制:藍莓、貝母生長適宜溫度為251:至281:,當溫度超過371:時,藍莓、貝母生長停止,在藍莓種植行帶覆蓋鋸末、農作物秸桿等材料,用于防草、保濕和降溫,覆蓋厚度 7cm。
[0101]除草:雜草可遮蔽藍莓樹冠,造成藍莓產量和品質下降,同時會與貝母競爭養分導致貝母干物質累積量降低。及時拔出貝母間雜草,每月除草I次以上,做到田間無雜草。
[0102]防治病蟲害:藍莓和貝母的病蟲害不會發生交叉感染,藍莓病蟲害發生很少、危害很輕,主要防治貝母病蟲害,貝母病害主要有灰霉病、菌核病和銹病,蟲害主要為地下害蟲蠐螬,防治方法為:灰霉病,選用無病菌種貝母,不多年連種,采用與其他作物輪作換茬;及時清除病殘株,集中燒毀;發病初期,選用10%苯醚甲環唑1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噴霧防治,連續防治2至3次;菌核病,選用無病種貝母,加強田間管理,防積水,經常檢查,發現病株立即挖除,用菌核利或50%速克靈500倍液澆灌病區,并全園噴霧防治;銹病,選土層深、透氣性好的沙壤土,在黃斑期 15%三唑酮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隔7至10天噴霧I次,連續噴2至3次;蠐螬又稱土蠶,金龜子的幼蟲,在4月中下旬起少量危害鱗莖,過夏期危害最盛,11月中旬停止危害,危害初期可用45%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灌根,在6至7月份利用糖醋液或頻振燈誘殺成蟲,在收獲貝母時期,發現土中蠐螬立即殺死。
[0103](4)對藍莓、貝母的交替采摘
[0104]貝母倒苗:5月下旬貝母在藍莓果實成熟之前倒苗,其地上部枝葉開始枯黃、凋萎,植株倒苗,地下鱗莖進入休眠期,及時除草防荒、排水防澇。貝母倒苗后,藍莓進入成熟期。
[0105]藍莓采摘:6月藍莓進入成熟期后,適宜采摘作業。采摘人員要手帶橡膠手套,逐個采摘顏色完全變藍的果實,站立位置離藍莓根莖50cm外,避免踩踏地下貝母;每畝收獲藍莓400kg。藍莓采摘作業后,進入貝母收獲期。9月份,收獲貝母,每畝藍莓園收獲貝母270kg。
[0106]實施例4
[0107]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三里鄉藍莓基地進行藍莓行間套種貝母栽培,基地海拔900m,緩坡山地。
[0108]首先對園區土壤取樣測試土樣pH值為4.5,土壤酸度適合種植藍莓,無需調整pH值。土壤有機質含量不低于5% ;土壤疏松,通氣良好,濕潤但不積水。
[0109]然后對土壤進行追肥,每畝施腐熟牛糞1000kg,利用旋耕機翻地深25cm,使羊糞與土壤充分結合。
[0110]9月份定植藍莓,選擇兔眼藍莓品種:3年生的園藍、頂峰、褅芙藍、粉藍組培苗,株行距為1.2mX 2.2m,埋土高出根莖7cm。
[0111]次年9月份,在藍莓種植行帶之間,距離藍莓根系34cm的區域,開挖兩條貝母種植溝,所述貝母種植溝寬20cm、深20cm,在溝內播種貝母種。
[0112]挑選無病蟲害、無損傷的種貝母為種。首先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小時,然后撈出浙干,制種。2cm以上的的鱗莖縱切成2-4瓣,個頭小的不分直接播種,每瓣保留有外皮。
[0113]在每條種植溝內種植兩行貝母,株行距為5cmX 20cm,播種量為每畝30kg,形成藍
莓套種田。
[0114](3)對藍莓貝母套種田進行土肥水管理
[0115]藍莓貝母套種田的田間管理,即土肥水管理包括以下方面:[0116]施肥:種植貝母時,在溝內施入腐熟的羊糞,置于兩行貝母之間,回填土覆蓋,每畝農家肥用量2000kg。與土壤充分結合,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利于藍莓和貝母生長。
[0117]土壤濕度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控制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80%,澇害時,及時排除積水,干旱時,可以在行帶鋪設滴灌帶補充水分。
[0118]日照控制:藍莓植株較為高大,且提高光照強度,能幫助藍莓根系發育,提高藍莓果實含糖量、成熟率和產量,因此藍莓不宜過度密植,導致樹冠交錯而影響每株藍莓接收光照強度。貝母蔭生、耐寒、喜冷涼,但怕高溫,因此宜種植在藍莓蔭庇下,避免貝母因光照過強導致的干物質累積量降低。光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強時,給貝母種植行帶設置遮光布。 [0119]溫度控制:藍莓、貝母生長適宜溫度為251:至281:,當溫度超過371:時,藍莓、貝母生長停止,在藍莓種植行帶覆蓋鋸末、農作物秸桿等材料,用于防草、保濕和降溫,覆蓋厚度 8cm。
[0120]除草:雜草可遮蔽藍莓樹冠,造成藍莓產量和品質下降,同時會與貝母競爭養分導致貝母干物質累積量降低。及時拔出貝母間雜草,每月除草I次以上,做到田間無雜草。
[0121]防治病蟲害:藍莓和貝母的病蟲害不會發生交叉感染,藍莓病蟲害發生很少、危害很輕,主要防治貝母病蟲害,貝母病害主要有灰霉病、菌核病和銹病,蟲害主要為地下害蟲蠐螬,防治方法為:灰霉病,選用無病菌種貝母,不多年連種,采用與其他作物輪作換茬;及時清除病殘株,集中燒毀;發病初期,選用10%苯醚甲環唑1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噴霧防治,連續防治2至3次;菌核病,選用無病種貝母,加強田間管理,防積水,經常檢查,發現病株立即挖除,用菌核利或50%速克靈500倍液澆灌病區,并全園噴霧防治;銹病,選土層深、透氣性好的沙壤土,在黃斑期15%三唑酮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隔7至10天噴霧I次,連續噴2至3次;蠐螬又稱土蠶,金龜子的幼蟲,在4月中下旬起少量危害鱗莖,過夏期危害最盛,11月中旬停止危害,危害初期可用45%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灌根,在6至7月份利用糖醋液或頻振燈誘殺成蟲,在收獲貝母時期,發現土中蠐螬立即殺死。
[0122](4)對藍莓、貝母的交替采摘
[0123]貝母倒苗:5月下旬貝母在藍莓果實成熟之前倒苗,其地上部枝葉開始枯黃、凋萎,植株倒苗,地下鱗莖進入休眠期,及時除草防荒、排水防澇。貝母倒苗后,藍莓進入成熟期。
[0124]藍莓采摘:6月藍莓進入成熟期后,適宜采摘作業。采摘人員要手帶橡膠手套,逐個采摘顏色完全變藍的果實,站立位置離藍莓根莖50cm外,避免踩踏地下貝母;每畝收獲藍莓500kg。藍莓采摘作業后,進入貝母收獲期。9月份,收獲貝母,每畝藍莓園收獲貝母300kgo
[0125]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藍莓行間套種貝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對土地進行改良,使得土壤PH值在4.5至5.5之間,對土壤進行追肥使得有機質含量不低于5%,定植藍莓植株,株行距為為1.0m至1.3mX 2.0m至2.3m ; (2)于藍莓果實采摘作業完成后,在藍莓種植行帶之間,距離藍莓根系左右兩側30cm至35cm的區域,開挖兩條貝母種植溝,所述貝母種植溝寬15cm至20cm、深15cm至20cm,貝母種植溝之間距離不小于15cm ; (3)以保外皮的貝母鱗莖為種,在每條種植溝內種植兩行貝母,株行距5cm至7cmX 15cm至20cm,播種量為每畝25kg至30kg,形成藍莓貝母套種田; (4)對藍莓貝母套種田進行田間管理:日照控制,使藍莓樹冠不交錯,提高光照強度,貝母宜種植在藍莓蔭庇下,光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強時,給貝母種植行帶設置避光裝置;溫度控制:田間溫度超過37 °C時,利用行帶覆蓋鋸末或者粉碎的農作物秸桿,覆蓋厚度5cm至8cm,用于降低溫度,同時防草和保濕;除草:避免雜草遮蔽藍莓樹冠,造成藍莓產量和品質下降,同時避免其與貝母競爭養分導致貝母干物質累積量降低; (5)藍莓貝母交替采收:貝母在藍莓果實成熟之前倒苗,其地上部枝葉開始枯黃、凋萎,植株倒苗,地下鱗莖進入休眠期;貝母倒苗后,藍莓進入成熟期;藍莓成熟期,適宜采摘作業:采摘人員作業時站立位置離藍莓根莖50cm外,避免踩踏地下貝母,每畝藍莓產量在200kg至500kg;藍莓采摘作業后,進入貝母收獲期;貝母收獲期,作業應當細致,首先應除去枯莖,然后將貝母全部挖出,避免傷及藍莓根系;每畝藍莓貝母套種田可收獲貝母200kg至 300kg。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其土壤改良方法:撒施300目硫磺粉,翻耕使其與土壤充分結合,使得土壤PH值在4.8至5.5之間,且疏松,通氣良好,濕潤但不積水;所述藍莓為兔眼藍莓或高叢藍莓,根據所述藍莓的品種確定所述株行距:兔眼藍莓品種株行距1.3mX 2.3m,高叢藍莓株行距1.0mX 2.0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中,開挖兩條貝母種植溝,距離藍莓根系30cm,貝母種植溝寬20cm、深20c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中,所述貝母鱗莖首先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小時,然后撈出浙干,制種,2cm以上的鱗莖縱切成小于2cm的鱗莖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田間管理還包括:施肥,種植貝母時,在溝內施入腐熟的農家肥,置于兩行貝母之間,回填土覆蓋,每畝農家肥用量1000kg 至 2000kg。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田間管理還包括:土壤濕度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控制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至80%,澇害時,及時排除積水,干旱時,可以在行帶鋪設滴灌帶補充水分;溫度控制,控制田間溫度為藍莓、貝母生長適宜溫度,即25°C至280C ;防治病蟲害,藍莓和貝母的病蟲害不會發生交叉感染,藍莓病蟲害發生很少、危害很輕,防治貝母病蟲害,對病害,即灰霉病、菌核病和銹病,進行預防和治療,對蟲害,即蠐螬進行除蟲作業。
7.如權利要求1至6任意一項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農家肥為充分腐熟的豬糞、牛糞和/或羊糞。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733834SQ201310690276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6日
【發明者】周道文 申請人:湖北省牧童藍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