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及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及方法,該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包括澆灌渠,供給池,管道,水泵,閥門,所述的澆灌渠的渠底高度高于供給池的池底高度。其灌溉及滅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關閉供給池的閥門,打開水泵泵送供給物到澆灌渠,供給物可為水或液態肥料,灌溉完成后,打開供給池的閥門,供給物因為高差流入供給池。滅蟲時,供給池中的供給物為水或無氧水或含有殺蟲劑的水,關閉供給池的閥門,打開水泵泵送供給物到澆灌渠,待供給物在各澆灌分渠中的高度剛好淹沒植物時,停止泵送,保持一定時間,再打開供給池的閥門,害蟲即因缺氧而死亡。所述的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及方法,既節約資源又節省勞力,且環保無污染。
【專利說明】一種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及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農業中的灌溉設施【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植物所需的水分一般來自自然降水及老式的植物灌溉技術。而植物本身并不能對自然降水進行自己收集,多余的水不是流走就是滲入地下,當干旱時,植物并不能把流走的水和滲入地下過深的水重新吸收,長期干旱時甚至會造成植物的死亡。而老式的植物灌溉技術,雖然滿足了植物對水的需求,卻造成了水資源的大量浪費。植物易受害蟲侵害,滅蟲是保護植物正常生長必不可少的途徑。噴灑農藥是人們慣用的滅蟲方法,然而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環境污染。
【發明內容】
:
[0003]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及方法。其目的是通過使澆灌渠的渠底高度高于供給池的池底高度,利用結構自身的高差,重力勢能轉化動能,供給物會自發地經過管道流回到供給池中,在不需要人工勞動強度的前提下,達到對植物灌溉,并使多余的灌溉物毫不浪費地流回到原供給池中。同時,該灌溉體系還具有滅蟲的功能,方便、環保、無污染。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來實現的:一種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及方法,該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包括澆灌渠,供給池,管道,水泵,閥門。所述的灌溉體系的澆灌渠的渠底高度高于供給池的池底高度。澆灌渠的渠底高度高于供給池的池底高度,可使澆灌多余的供給物由于高差自動流入供給池,可以節約供給物。供給物可為水,或者溶解有肥料的水,或者液態肥料,或者營養液,或者無氧水,或者含有殺蟲劑的水等,根據植物生長的需要選擇所需灌溉物的類型。
[0005]本發明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澆灌渠由多道澆灌分渠組成。多道澆灌分渠并排布置,可廣泛大量種植植物,有助于集中澆灌集中滅蟲。各澆灌分渠之間的過道可作為人行道,可近距離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態。
[0006]本發明特征還在于澆灌分渠由上凹槽和下凹槽兩部分組成,且上凹槽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00mm。下凹槽里可放置花盆,花盆里栽種植物。上凹槽是植物本身莖葉發展的空間。要求上凹槽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00mm是為了保證植物自身頂面不高于上凹槽的頂面,從而確保滅蟲時水或無氧水或含有殺蟲劑的水的澆灌深度可淹沒植物,達到滅蟲的目的。
[0007]本發明的特征還在于供給池中設有滲透薄膜。滲透薄膜可有效的將澆灌多余的液態物質中含有的雜質進行過濾,使凈化后的液態物質流入供給池中的另外一側,達到凈化的目的。再次施肥時即可將凈化后的液態物質泵送至澆灌渠。也可不設置滲透薄膜,利用沉淀原理,液態物質保持一段時間,待雜質充分沉淀后,再將上層的液態物質泵送至澆灌渠。
[0008]本發明的滅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向澆灌渠里面泵送液態物質,當液態物質剛淹沒植物時,停止泵送;待液態物質在澆灌渠里面保留一定時間后,打開閥門,排出液態物質。這樣滅蟲既節約資源又節省勞力,而且環保無污染。
[0009]本發明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液態物質為水,或者無氧水,或者含有殺蟲劑的液態物質,可一池多用,既能澆水施肥,又可滅蟲。
[0010]為制作上述植物灌溉滅蟲系統,本發明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植物澆水或施肥時,關閉供給池的閥門,泵送水或液態肥料,通過管道到達疏導池,再經由疏導池到達各澆灌分渠,待植物澆水或施肥完成后,打開供給池的閥門,水或液態肥料會因為高差自動流入供給池,澆水施肥完畢。滅蟲時,水池中放水或無氧水或含有殺蟲劑的液態物質,關閉供給池的閥門,泵送水或無氧水或含有殺蟲劑的液態物質,水或無氧水或含有殺蟲劑的液態物質通過管道到達疏導池,再經由疏導池到達各澆灌分渠,泵送一段時間,待水或無氧水或含有殺蟲劑的液態物質在各澆灌分渠中的高度剛好淹沒植物時,停止泵送,保持一定時間,再打開供給池的閥門,即達到殺蟲的目的。所述的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及方法,既節約資源,又可持續循環利用,也有利于保護環境。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1為澆灌渠,2為供給池,3為管道,4為水泵,5為閥門,6為澆灌分渠,7為上凹槽,8為下凹槽,9為滲透薄膜,10為過道,11為疏導池。
[0012]圖1為植物灌溉滅蟲系統的平面示意圖。
[0013]圖2為植物灌溉滅蟲系統的平面另一實施例。
[0014]圖3為澆灌渠平面圖。
[0015]圖4為澆灌渠剖面圖。
[0016]圖5為澆灌分渠結構圖。
[0017]圖6為澆灌分渠另一實施例
[0018]圖7為放置花盆后的澆灌分渠結構示意圖。
[0019]圖8為設有滲透薄膜的供給池示意圖。
[0020]圖9為供給池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0021]圖10澆灌渠與供給池標高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0023]本發明附圖如圖1~10所示,一種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及方法,該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包括澆灌渠1,供給池2,管道3,水泵4,閥門5。所述的澆灌渠1由多道澆灌分渠6組成。
[0024]該植物灌溉滅蟲系統用來灌溉植物時:關閉供給池2的閥門5,打開水泵4泵送水或液態肥料,通過管道3到達疏導池11,再經由疏導池11到達各澆灌分渠6,待植物澆水或施肥完成后,打開供給池2的閥門5,水或液態肥料會因為高差自動流入供給池2,利用結構自身的高差,重力勢能轉化動能,供給物會自發地經過管道流回到供給池中,在不需要人工勞動強度的前提下,達到對植物的灌溉,并使多余的灌溉物毫不浪費地流回到原供給池中,省時省力。
[0025]該植物灌溉滅蟲系統用來滅蟲時,水池中放液態水或無氧水或含有殺蟲劑的水,關閉供給池2的閥門5,打開水泵4泵送水或無氧水或含有殺蟲劑的水,水或無氧水或含有殺蟲劑的水通過管道3到達疏導池11,再經由疏導池11到達各澆灌分渠6,泵送一段時間,待水或無氧水或含有殺蟲劑的水在各澆灌分渠中的高度剛好淹沒植物時,停止泵送,保持一定時間,再打開水池的閥門5。當液態物質完全覆蓋了澆灌渠1中所種植植物的上部時,植物上所有的害蟲也被浸沒在液態物質中,液態物質中沒有氧氣或者只含有極少量的氧氣,經過一定的時間后,害蟲由于缺氧而死亡,達到了滅蟲的目的。該植物灌溉滅蟲系統的滅蟲方法操作方便快捷,滅蟲效果明顯,而且當使用水或者無氧水滅蟲時不會產生絲毫的污染,滅蟲所用的液態物質還可以循環多次使用,經濟性能可觀。圖1為植物灌溉滅蟲系統的平面示意圖。圖2為植物灌溉滅蟲系統的平面另一實施例,設置2個供給池,兩供給池中可分別放水或液態肥料用于灌溉和無氧水或含有殺蟲劑的水用于滅蟲,這樣灌溉與滅蟲分工明確。
[0026]澆灌渠1由多道澆灌分渠6組成。圖3為澆灌渠平面示意圖,圖3為澆灌渠結構示意圖。多道澆灌分渠并排布置,澆水施肥或滅蟲時,供給物可通過疏導池迅速的到達各澆灌分渠,方便快捷,同時可廣泛大量種植植物,有助于集中澆灌集中滅蟲。各澆灌分渠之間的過道可作為人行道,可近距離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態。
[0027]澆灌分渠6由上凹槽7和下凹槽8組成,且上凹槽7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00mm。圖5是澆灌分渠結構示意圖,圖6是澆灌分渠結構另一實施例,圖7是在澆灌分渠中放入花盆示意圖。下凹槽里可放置花盆,花盆里栽種植物。上凹槽是植物本身莖葉發展的空間。要求上凹槽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00mm是為了保證植物自身頂面不高于上凹槽的頂面,從而確保滅蟲時無氧水或含有殺蟲劑的液態物質的澆灌深度可淹沒植物,達到滅蟲的目的。
[0028]供給池2含有滲透薄膜9。圖8為供給池的結構示意圖。設置有滲透薄膜9。液態物質澆灌完成后,多余的液態物質可再次流入供給池中,這些多余的液態物質會含有一些雜質。設置滲透薄膜,可有效的將雜質過濾,經過過濾后的液態物質流入干凈的供給池中的另外一側,下次使用時可直接使用凈化后的液態物質。或者供給池2也可不設置滲透薄膜,圖9為不設滲透薄膜的供給池,多余的液態物質流入供給池中后,利用沉淀原理,保持一段時間,待雜質充分沉淀后,再將上層的液態物質泵送至澆灌渠。
【權利要求】
1.一種植物灌溉滅蟲系統,該灌溉系統包括澆灌渠(1),供給池(2),管道(3),水泵(4),閥門(5),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的灌溉系統的澆灌渠(1)的渠底高度高于供給池(2)的池底高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澆灌渠(1)由多道澆灌分渠(6)組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澆灌分渠(6)由上凹槽(7)和下凹槽(8)組成,且上凹槽(7)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00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灌溉滅蟲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給池(2)含有滲透薄膜(9)。
5.一種植物灌溉滅蟲系統的滅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向澆灌渠(1)里面泵送液態物質(12),當液態物質(12)剛淹沒植物時,停止泵送;待液態物質(12)在澆灌渠(1)里面保留一定時間后,打開閥門(5),排出液態物質(12)。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植物灌溉滅蟲系統的滅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態物質(12)為水,或者無氧 水,或者含有殺蟲劑的液態物質。
【文檔編號】A01G25/02GK103636463SQ201310726731
【公開日】2014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5日
【發明者】吳方伯, 吳充, 任煥青, 楊璐, 李均 申請人:吳方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