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型全液壓底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更具體地說是一種套作模式下的農業機具。
背景技術:
由于西南地區山多,丘陵多,其中作物種植地很大一部分是丘陵地帶,丘陵地帶地勢起伏不平、有坡度、交通不便利,不利于作物種植的機械化;又因為套作是在窄行距下種植,大型種植機械不適在這種窄行距有限空間內工作,所以丘陵地帶的套作種植技術基本沿用手工方式,這些都迫切需要機械化替代傳統手工種植方式。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避免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尺寸小、重量輕、結構緊湊、穩定性好的套作模式下的小型全液壓底盤,以適于丘陵山地套作窄行距空間作業,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本實用新型為解決技術問題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小型全液壓底盤的結構特點是:設置雙缸柴油發動機,所述發動機的輸出軸與分動箱的輸入軸相連接;所述分動箱以其第一輸出端與雙聯泵的輸入軸相連接,以其第二輸出端與齒輪泵的輸入軸相連接;在與油箱通過油管相連接的所述雙聯泵上具有第一泵和第二泵,所述雙聯泵分別以其第一泵和第二泵與分處在底盤左右兩側的左側行走馬達和右側行走馬達通過主油口進行油路連接,所述第一泵和第二泵的操作桿通過鋼絲繩分別與對應位置上的操縱手柄相連接,以所述操縱手柄控制雙聯泵的手控閥的開度;所述左側行走馬達和右側行走馬達的輸出軸分別插入與分處在對應一側的驅動輪的中心孔中,通過鍵相連接;齒輪泵的進油口與油箱通過油管相連接,齒輪泵的出油口與液壓操縱閥的進油口通過油管相連接;所述液壓操縱閥上的出油口與油箱通過油管相連接,液壓操縱閥上的第一主油口和第二主油口分別與控制油缸的進油口和出油口通過油管相連接,以所述控制油缸掛接農機具。本實用新型小型全液壓底盤的結構特點也在于:設置由所述驅動輪驅動的行走裝置為橡膠履帶式行走機構。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體現在:1、本實用新型整體尺寸小、結構簡單緊湊、重量輕、使用靈活、轉彎半徑小、行走路徑直線度好,工作應用范圍廣;2、本實用新型行走裝置采用橡膠履帶式,能夠很好的適應爬坡、起伏路面,以及粘滯性大的土壤,抓地能力強,不易打滑,作業運轉平穩;3、本實用新型采用全液壓系統,提高了機器運行、轉向的靈活度,實現無間隙傳動,運動平穩;執行元件減少傳動機構間隙和行駛蛇行問題易于控制;在同等輸出功率下,液壓傳動裝置的體積小、重量輕、運動慣量小、動態性能好;[0014]4、本實用新型可以在分動箱上安裝機構進行多級動力輸出,為不同的作業提供動力;5、本實用新型方便掛接不同的小型農機具,可完成耕作、播種、施肥、噴灑農藥、灌溉、收獲等作業,同時也可做短途運輸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液壓系統傳動示意圖;圖中標號:1油箱、2液壓操縱閥、3發動機、4分動箱、5雙聯泵、6齒輪泵、7馬達、液8壓油缸、9機架、10驅動輪、11履帶、操縱手柄12。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小型全液壓底盤的結構特點是:參見圖1、圖2和圖3,設置雙缸柴油發動機3,發動機3的輸出軸與分動箱4的輸入軸相連接;分動箱4以其第一輸出端與雙聯泵5的輸入軸相連接,以其第二輸出端與齒輪泵6的輸入軸相連接。在與油箱I通過油管相連接的雙聯泵5上具有第一泵和第二泵,雙聯泵5分別以其第一泵和第二泵與分處在底盤左右兩側的左側行走馬達和右側行走馬達通過主油口進行油路連接,第一泵和第二泵的操作桿通過鋼絲繩與對應位置上的操縱手柄12相連接,以操縱手柄12控制雙聯泵的手控閥的開度,左右兩只操縱手柄分別用于對雙聯泵中第一泵和第二泵進行控制;左側行走馬達和右側行走馬達的輸出軸分別插入與分處在對應一側的驅動輪的中心孔中,通過鍵相連接;齒輪泵6的進油口與油箱I通過油管相連接,齒輪泵6的出油口與液壓操縱閥2的進油口通過油管相連接;液壓操縱閥2上的出油口與油箱I通過油管相連接,液壓操縱閥2上的第一主油口和第二主油口分別與控制油缸8的進油口和出油口通過油管相連接,以控制油缸8掛接農機具。具體實施中,設置由驅動輪驅動的行走裝置為橡膠履帶式行走機構。本實施例中,小型全液壓底盤的動力來源于雙缸柴油發動機3,機器整體尺寸小,長寬和高分別為1.8m、lm和1.4m,結構緊湊,重量輕,分動箱可提供多級動力輸出。油箱1、液壓操縱閥2、發動機3、分動箱4和液壓油缸8分別通過螺栓固結或焊接在機架9上。操作過程:耕作前,操作者啟動發動機3,操縱液壓操縱閥2,控制齒輪泵6的進出液壓油流量,進而控制液壓油缸8輸出軸的伸縮量從而方便快速的掛接升降農具。耕作時,啟動發動機3,通過液壓操縱閥2降下液壓油缸8,使農具與地面正確接觸,達到工作位置,此時發動機3已工作,帶動分動箱4工作,同時分動箱帶動雙聯泵5和齒輪泵6進行旋轉由泵將機械能轉換為液壓能,當操作者同時向前推動兩只操縱手柄12時,雙聯泵5的兩個手控閥門打開(隨著手控閥開度的不同來控制液壓流量),油箱I中的液壓油進入雙聯泵5,雙聯泵5中的液壓油進入馬達的進油口,馬達的出油進入雙聯泵,雙聯泵5與馬達7形成一個循環閉式回路,當閉式回路中油量減少油壓減少時,由油箱I中的液壓油進入雙聯泵進行補油,當閉式回路由于特殊原因如溫度升高等油壓增加,回路中的油便由雙聯泵5中的出油口出來回到油箱進行減壓;馬達7將液壓能轉化為機械能,其輸出軸帶動驅動輪10運動,進而帶動履帶11向前運動,從而實現了機器向前運動,帶動農機具進行作業。當兩只操縱手柄同時向后拉動時,底盤倒退;當兩只操縱手柄均向前推,但推進的位置不同時,實現底盤的正向差速轉向;當僅僅推動其中的一個操縱手柄,底盤實現單邊制動轉向;當操縱手柄一個向前一個向后推動,底盤實現反向差速轉向,真正實現原地360°轉向。當機器在路上行走或轉彎時,通過液壓油缸8提升起農具,進行短途運輸;分動箱4可實現多級動力輸出,可用作底盤及其它作業的動力傳遞,例如當機器用于收獲時,拆去懸掛架把液壓油缸8移至機架9的前端,作為升降割臺使用,為收獲系統提供動力。液壓操縱:如圖3液壓系統傳動示意圖;發動機3轉動工作,帶動分動箱4轉動,傳遞分組機械能,帶動雙聯泵5和齒輪泵6進行旋轉,機械能轉換為液壓能。液壓油路有兩條,其一,當推動操縱手柄12,雙聯泵5的兩個操作桿轉動,雙聯泵的手控閥被打開(隨著手控閥開度的不同來控制液壓流量),油箱I中的液壓油進入雙聯泵5,雙聯泵5中的液壓油進入馬達7,液壓油由馬達7的出油口返回雙聯泵,這樣雙聯泵5與馬達7形成一個循環閉式回路;馬達7將液壓能轉化為機械能,其輸出軸帶動驅動輪10運動,進而帶動履帶11運動,從而實現了機器運動,帶動農機具進行運動;其二,當推動操縱手柄12時,齒輪泵油路被打通,油箱I中的油進入齒輪泵6,液壓油由齒輪泵6的出油口進入液壓操縱閥2的進油口,液壓油由液壓操縱閥2進入液壓油缸8,液壓油由液壓油缸8的出油口返回液壓操縱閥2,液壓油由液壓操縱閥2的出油口返回油箱1,液壓操縱閥2控制液壓油的流量進入液壓油缸8,當油路中的液壓突然升高,液壓油由操縱閥的出油口迅速卸荷返回油箱減壓,液壓油缸帶動后面的小型農業機具進行運動作業如小型播種機等。
權利要求1.一種小型全液壓底盤,其特征是: 設置雙缸柴油發動機(3),所述發動機(3)的輸出軸與分動箱(4)的輸入軸相連接;所述分動箱(4)以其第一輸出端與雙聯泵(5)的輸入軸相連接,以其第二輸出端與齒輪泵(6)的輸入軸相連接; 在與油箱(I)通過油管相連接的所述雙聯泵(5)上具有第一泵和第二泵,所述雙聯泵(5)分別以其第一泵和第二泵與分處在底盤左右兩側的左側行走馬達和右側行走馬達通過主油口進行油路連接,所述第一泵和第二泵的操作桿通過鋼絲繩分別與對應位置上的操縱手柄(12)相連接,以所述操縱手柄(12)控制雙聯泵的手控閥的開度;所述左側行走馬達和右側行走馬達的輸出軸分別插入與分處在對應一側的驅動輪的中心孔中,通過鍵相連接; 齒輪泵(6)的進油口與油箱(I)通過油管相連接,齒輪泵(6)的出油口與液壓操縱閥(2)的進油口通過油管相連接;所述液壓操縱閥(2)上的出油口與油箱(I)通過油管相連接,液壓操縱閥(2)上的第一主油口和第二主油口分別與控制油缸(8)的進油口和出油口通過油管相連接,以所述控制油缸(8)掛接農機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全液壓底盤,其特征是設置由所述驅動輪驅動的行走裝置為橡膠履帶式行走機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小型全液壓底盤,其特征是設置雙缸柴油發動機,發動機輸出軸與分動箱輸入軸相連接;分動箱以其第一輸出端與雙聯泵的輸入軸相連接,以其第二輸出端與齒輪泵的輸入軸相連接;雙聯泵分別以其第一泵和第二泵與分處在底盤左右兩側的左側行走馬達和右側行走馬達進行油路連接,左側行走馬達和右側行走馬達的輸出軸分別插入與分處在對應一側的驅動輪的中心孔中鍵連接;齒輪泵的出油口與液壓操縱閥的進油口相連接;液壓操縱閥上的出油口與油箱相連接,液壓操縱閥上的第一主油口和第二主油口分別與控制油缸的進油口和出油口相連接,以控制油缸掛接農機具。本實用新型適于丘陵山地套作窄行距空間作業,減輕勞動強度,提高效率。
文檔編號A01B51/02GK202998793SQ201320030360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1日
發明者呂小榮, 呂小蓮, 馬榮朝, 張黎驊, 陳霖 申請人:四川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