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麥片壓片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麥片壓片裝置,其特征包括支架、反應釜、入料口、出料口、出渣口、傳動裝置、傳動軸、軸承、軸承甲、轉動輪、麥片孔、過濾板,所述的傳動軸一端連接于轉動裝置、另一端連接于軸承和轉動輪,所述的反應釜一端通過軸承固定于支架上,另一端直接固定于支架上,所述的轉動輪一端連接于軸承和傳動軸,另一端通過軸承甲連接于反應釜的內側表面,所述的轉動輪的外表面設有若干個麥片孔并與所對應的反應釜的內側表面的間隔小于1毫米,所述的過濾網放置于反應釜的內部并與反應釜的內側表面形成30°角,出料口位于反應釜的側表面即過濾網與反應釜的內側表面的連接點的最底端處,出渣口位于反應釜的底端。
【專利說明】一種麥片壓片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麥片壓片裝置,屬于農產品生產設備改造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業經濟也再飛速地發展,農產品加工的機械化也隨著不斷發展,特別是麥片的深加工設備,但是,作為最基本的麥片的壓片設備還都不是很成熟。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出了一種麥片壓片裝置,其特征包括支架、反應釜、入料口、出料口、出渣口、傳動裝置、傳動軸、軸承、軸承甲、轉動輪、麥片孔、過濾板,所述的傳動軸一端連接于轉動裝置、另一端連接于軸承和轉動輪,所述的反應釜一端通過軸承固定于支架上,另一端直接固定于支架上,所述的轉動輪一端連接于軸承和傳動軸,另一端通過軸承甲連接于反應釜的內側表面,所述的轉動輪的外表面設有若干個麥片孔并與所對應的反應釜的內側表面的間隔小于I毫米,所述的過濾網放置于反應釜的內部并與反應釜的內側表面形成30°角,出料口位于反應釜的側表面即過濾網與反應釜的內側表面的連接點的最底端處,出渣口位于反應釜的底端。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4]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5]附圖標識說明:`[0006]1、支架
[0007]2、反應釜
[0008]3、入料口
[0009]4、出料口
[0010]5、出渣口
[0011]6、傳動裝置
[0012]7、傳動軸
[0013]8、軸承
[0014]9、軸承甲
[0015]10、轉動輪
[0016]11、麥片孔
[0017]12、過濾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為實現上述目的,依據圖1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描述:一種麥片壓片裝置,其特征包括支架1、反應釜2、入料口 3、出料口 4、出渣口 5、傳動裝置6、傳動軸7、軸承8、軸承甲9、轉動輪10、麥片孔11、過濾板12,所述的傳動軸7 —端連接于轉動裝置6、另一端連接于軸承8和轉動輪10,所述的反應釜2—端通過軸承8固定于支架上I,另一端直接固定于支架上I,所述的轉動輪10 —端連接于軸承8和傳動軸7,另一端通過軸承甲9連接于反應釜2的內側表面,所述的轉動輪10的外表面設有若干個麥片孔11并與所對應的反應釜2的內側表面的間隔小于I毫米,所述的過濾網12放置于反應釜2的內部并與反應釜2的內側表面形成30°角,出料口 4位于反應釜2的側表面即過濾網12與反應釜2的內側表面的連接點的最底端處,出渣口 5位于反應釜2的底端。
【權利要求】
1.一種麥片壓片裝置,其特征包括支架、反應釜、入料口、出料口、出渣口、傳動裝置、傳動軸、軸承、軸承甲、轉動輪、麥片孔、過濾板,所述的傳動軸一端連接于轉動裝置、另一端連接于軸承和轉動輪,所述的反應釜一端通過軸承固定于支架上,另一端直接固定于支架上,所述的轉動輪一端連接于軸承和傳動軸,另一端通過軸承甲連接于反應釜的內側表面,所述的轉動輪的外表面設有若干個麥片孔并與所對應的反應釜的內側表面的間隔小于I毫米,所述的過濾網放置于反應釜的內部并與反應釜的內側表面形成30°角,出料口位于反應釜的側表面即過濾網與反應釜的內側表面的連接點的最底端處,出渣口位于反應釜的底端。
【文檔編號】A23P1/02GK203399668SQ201320123557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9日
【發明者】劉宗強 申請人:金維他(福建)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