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魚苗暫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魚苗養殖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魚苗暫養裝置。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養殖國家,不論是海水養殖還是淡水養殖,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內陸養殖水面為566多萬公頃,海水養殖水面為132多萬公頃。由于水產養殖業整體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造成養殖資源利用不充分較為普遍,集中體現在粗放式養殖的產量低、效益低、以及集約式養殖的消耗高、單產低。如:由于生產技術落后以及疏于管理,從而造成單產和經濟效益不高。魚類苗種培育是水產養殖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魚苗的捕捉和投放過程對魚苗的損傷較大,從而導致成活率下降,是制約養殖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發明一種有效暫養魚苗的裝置,采用該裝置可以對魚苗進行暫養,一方面有利于投餌、馴化等環節,另一方面減少機械操作對魚苗的損傷,從而提高魚苗的成活率。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魚苗暫養裝置,能夠提高水產養殖過程中魚苗的捕捉和投放的成活率,減少損傷。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魚苗暫養裝置,包括套圈、浮漂、網窩和繩索,所述的套圈呈圓圈形,所述套圈上裝有浮漂,所述套圈下裝有網窩,所述網窩呈·圓柱形、下部封閉、上部開口與套圈連接,所述套圈連接繩索。所述的套圈的直徑約為Im,所述的套圈采圓管材料制成,圓管的管徑為3cm。所述的套圈由聚乙烯材料制成。所述的浮漂由軟質的泡沫材料制成。所述的浮漂呈長方體,長約30cm,寬約5cm,高約5cm。所述每個套圈上裝有最少6個浮漂。所述的網窩為硬質聚乙烯材料,其網目密度為50目/英寸。所述的網窩直徑約lm,高約80cm。所述的繩索由聚乙烯材料制成。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可根據需要調節繩索的長度,以確定該裝置距離塘邊的距離,采用該裝置可以有效降低魚苗捕捉與投放時的損傷、提高成活率且操作簡單、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如圖1所示,一種魚苗暫養裝置,包括套圈1、浮漂2、網窩3和繩索4,所述的套圈I呈圓圈形,所述套圈I上裝有浮漂2,所述套圈I下裝有網窩3,所述網窩3呈圓柱形、下部封閉、上部開口與套圈I連接,所述套圈I連接繩索4。所述的套圈I的直徑約為Im,所述的套圈I采圓管材料制成,圓管的管徑為3cm。所述的套圈I由聚乙烯材料制成。所述的浮漂2由軟質的泡沫材料制成。所述的浮漂2呈長方體,長約30cm,寬約5cm,高約5cm。所述每個套圈I上裝有最少6個浮漂2。所述的網窩3為硬質聚乙烯材料,其網目密度為50目/英寸。所述的網窩3直徑約lm,高約80cm。所述的繩索4由聚乙烯材料制成。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可根據需要放置所需個數的該裝置,并調節繩索的長度,使該裝置位于適當的位置。由于采用本裝置暫養魚苗時,可通過繩索調整其位置,故在投餌、觀察、捕捉和投放魚苗時 非常方便,從而有效提高了魚苗的成活率,增加了養殖效益。
權利要求1.一種魚苗暫養裝置,包括套圈(I)、浮漂(2)、網窩(3)和繩索(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圈(I)呈圓圈形,所述套圈(I)上裝有浮漂(2),所述套圈(I)下裝有網窩(3),所述網窩(3)呈圓柱形、下部封閉、上部開口與套圈(I)連接,所述套圈(I)連接繩索(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魚苗暫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圈(I)的直徑約為Im,所述的套圈(I)采圓管材料制成,圓管的管徑為3c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魚苗暫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圈(I)由聚乙烯材料制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魚苗暫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漂(2)由軟質的泡沫材料制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魚苗暫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漂(2)呈長方體,長約30cm,寬約5cm,高約5c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魚苗暫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套圈(I)上裝有最少6個浮漂(2)。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魚苗暫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網窩(3)為硬質聚乙烯材料,其網目密度為50目/英寸。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魚苗暫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網窩(3)直徑約lm,高約80cm。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魚苗暫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繩索(4)由聚乙烯材料制 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魚苗暫養裝置,包括套圈(1)、浮漂(2)、網窩(3)和繩索(4),所述的套圈(1)呈圓圈形,所述套圈(1)上裝有浮漂(2),所述套圈(1)下裝有網窩(3),所述網窩(3)呈圓柱形、下部封閉、上部開口與套圈(1)連接,所述套圈(1)連接繩索(4)。本實用新型可根據需要調節繩索的長度,以確定該裝置距離塘邊的距離,采用該裝置可以有效降低魚苗捕捉與投放時的損傷、提高成活率且操作簡單、方便。
文檔編號A01K61/00GK203120704SQ2013201396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6日
發明者馬洪雨, 夏連軍, 馬凌波, 喬振國, 馬春艷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