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包括溫度檢測元件(1)、濕度檢測元件(2)、控制器(3)、可控制冷裝置(4)、可控加熱裝置(5)和可控加濕裝置(6);溫度檢測元件(1)和濕度檢測元件(2)置于人工氣候室內,且均連接控制器(3)輸入,控制器(3)輸出連接可控制冷裝置(4)、可控加熱裝置(5)和可控加濕裝置(6)的控制端。該人工氣候室自動控制人工氣候室的溫濕度,使人工氣候室的溫濕度控制更加智能化,控制更加精確,其可在達到預定溫濕度時較快(依靠電子元件的靈敏性)停止加熱、制冷和加濕,節省能源。
【專利說明】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溫濕度調節系統,尤其是一種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颈尘凹夹g】
[0002]接受一定量的光照是植物獲得凈生產量的必要條件,因為植物必須生產足夠的糖類以彌補呼吸消耗,當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他生態因子都保持恒定時,生產和呼吸這兩個過程之間的平衡就主要決定于光照強度。根據植物對光需求程度的不同,可將植物分為陽性植物、陰性植物和耐陰植物。在明亮的陽光下發育得很好,而在遮陰條件下卻引起死亡,這類植物如馬尾松以及絕大多數草原植物和荒漠植物,叫陽性植物。有的植物,例如生于林下的草本植物酢漿草等,生長于非常陰暗的條件下,而生長條件的控制可以使用人工氣候室進行調控。
[0003]智能人工氣候室簡稱人工氣候室,它能模擬自然界的各種氣象條件,按照實驗要求精確控制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以及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復現各種氣候環境,為研究不同物種的生長、發育、生理、生化過程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0004]現有的人工氣候室是根據不同植物的不同生長程度人為調節人工氣候室的溫度和濕度,適時補充水和熱量。這種控制方式完全依靠人的主觀意志,無法做到精確控制、從而使調節不準確,不精確,還會造成能量的浪費。
[0005]有鑒于此,特提出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控制精確、節能的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
[0007]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技術方案的基本構思是:
[0008]一種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包括用于檢測人工氣候室溫度的溫度檢測元件、檢測人工氣候室濕度的濕度檢測元件、控制為人工氣候室制冷、加熱和加濕的控制器、為人工氣候室制冷的可控制冷裝置、為人工氣候室加熱的可控加熱裝置和為人工氣候室加濕的可控加濕裝置;所述溫度檢測元件和濕度檢測元件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內,且均連接所述控制器輸入,所述控制器輸出連接所述可控制冷裝置、可控加熱裝置和可控加濕裝置的控制端。
[0009]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可控制冷裝置包括順序連接形成制冷回路的變頻壓縮機組、蒸發器和冷凝器,所述蒸發器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內,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變頻壓縮機組的變頻控制端。
[0010]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可控制冷裝置包括順序連接形成制冷回路的壓縮機組、電子膨脹閥、蒸發器和冷凝器,所述蒸發器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內,所述控制器輸出連接所述電子膨脹閥的控制端。
[0011]對于上述方案,優選的,所述壓縮機組為變頻壓縮機組,所述控制器輸出連接所述變頻壓縮機組的變頻控制端。[0012]所述變頻壓縮機組可為變頻壓縮機或由變頻器和壓縮機相連接構成。
[0013]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可控加熱裝置包括電加熱器以及具有控制端和兩個電源端子的可控開關元件,所述可控開關元件的控制端控制其兩個電源端子的導通,所述電加熱器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內;所述控制器輸出連接所述可控開關元件的控制端,所述可控開關元件的兩個電源端子、電加熱器和電源串聯形成電加熱器電源電路,所述控制器通過控制所述可控開關元件電源端子的導通與否來控制所述電加熱器的通斷電。
[0014]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可控加濕裝置包括電加濕器以及具有控制端和兩個電源端子的可控開關元件,所述可控開關元件的控制端控制其兩個電源端子的導通,所述電加濕器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內,;所述控制器輸出連接所述可控開關元件的控制端,所述可控開關元件的兩個電源端子、電加濕器和電源串聯形成電加濕器電源電路,所述控制器通過控制所述可控開關元件電源端子的導通與否來控制所述電加濕器的通斷電。
[0015]所述可控開關元件可為三極管或晶閘管。
[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該人工氣候室自動控制人工氣候室的溫濕度,使人工氣候室的溫濕度控制更加智能化,從而使控制更加精確,其可在達到預定溫濕度時較快(依靠電子元件的靈敏性)停止加熱、制冷和加濕,節省能源。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的原理框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的可控制冷裝置的第一種結構框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的可控制冷裝置的第二種結構框圖;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的可控加熱裝置的結構框圖;
[0021]圖5為本實用新型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的可控加濕裝置的結構框圖。
[0022]圖中:
[0023]溫度檢測元件一 I 濕度檢測元件2 控制器一3 可控制冷裝置一4可控加熱裝置一 5可控加濕裝置一 6人工氣候室一 7變頻器一 41壓縮機一 42蒸發器一 43冷凝器一 44電子膨脹閥一 45電加熱器一 51第一可控開關元件一 52第一電源一 53電加濕器一 61可控開關元件一 62第二電源一 63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25]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26]如圖1所示,一種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包括用于檢測人工氣候室溫度的溫度檢測元件1、檢測人工氣候室濕度的濕度檢測元件2、控制為人工氣候室制冷、加熱和加濕的控制器3、為人工氣候室制冷的可控制冷裝置4、為人工氣候室加熱的可控加熱裝置5和為人工氣候室加濕的可控加濕裝置6 ;所述溫度檢測元件I和濕度檢測元件2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7內,且均連接所述控制器3輸入,所述控制器3輸出連接所述可控制冷裝置4、可控加熱裝置5和可控加濕裝置6的控制端。
[0027]該人工氣候室自動控制人工氣候室的溫濕度,使人工氣候室的溫濕度控制更加智能化,從而使控制更加精確,其可在達到預定溫濕度時較快(依靠電子元件的靈敏性)停止加熱、制冷和加濕,節省能源。
[0028]參見圖2,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可控制冷裝置4包括順序連接形成制冷回路的變頻壓縮機組、蒸發器43和冷凝器44,所述變頻壓縮機組由變頻器41和壓縮機42相連接構成,所述蒸發器43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7內,所述控制器3連接所述變頻壓縮機組的變頻控制端。通過控制變頻壓縮機組的頻率控制壓縮機冷媒的輸出量從而控制制冷強度,起到精確控制的作用。
[0029]參見圖3,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可控制冷裝置4包括順序連接形成制冷回路的壓縮機組、電子膨脹閥45、蒸發器43和冷凝器44,所述蒸發器43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7內,所述控制器3輸出連接所述電子膨脹閥45的控制端。通過控制電子膨脹閥45的開度控制冷媒的輸出量從而控制制冷強度,起到精確控制的作用。
[0030]再參見圖3,作為更優的方案,上述方案中的壓縮機組為由所述變頻壓縮機組由變頻器41和壓縮機42相連接構成的變頻壓縮機組,所述控制器3輸出連接所述變頻壓縮機組的變頻控制端。通過調節變頻壓縮機的頻率和電子膨脹閥45的開度同時控制制冷強度,控制更加精確。
[0031]所述變頻壓縮機組除為變頻器和壓縮機的連接結構外,還可以直接采用變頻壓縮機。
[0032]參見圖4,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可控加熱裝置5包括電加熱器51以及具有控制端和兩個電源端子的第一可控開關元件52,所述第一可控開關元件52的控制端控制其兩個電源端子的導通,所述電加熱器51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7內;所述控制器3輸出連接所述第一可控開關元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可控開關元件的兩個電源端子、電加熱器51和第一電源53串聯形成電加熱器電源電路,通過控制所述第一可控開關元件電源端子的導通與否來控制所述電加熱器51的通斷電,所述控制器3控制可控開關元件的控制端就可使該可控開關元件的兩個電源端子導通,從而使電加熱器電源電路得電進行加熱。
[0033]參見圖5,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可控加濕裝置6包括電加濕器61以及具有控制端和兩個電源端子的第二可控開關元件62,所述第二可控開關元件62的控制端控制其兩個電源端子的導通,所述電加濕器61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7內;所述控制器3輸出連接所述第二可控開關元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可控開關元件的兩個電源端子、電加濕器61和第二電源63串聯形成電加濕器電源電路,所述控制器3通過控制所述第二可控開關元件電源端子的導通與否來控制所述電加濕器61的通斷電??刂频诙煽亻_關元件的控制端就可使該第二可控開關元件的兩個電源端子導通,從而使電加濕器電源電路得電進行加濕。
[0034]上述兩個方案均采用可控開關元件進行控制,電子元件較高的靈敏度能使控制更加精確。
[0035]所述第一可控開關元件和第二可控開關元件可為三極管或晶閘管。
[0036]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一種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37]I)溫度調節:所述溫度檢測元件I檢測人工氣候室7溫度,所述控制器3將檢測的溫度值與預定溫度值比較:當溫度低于預定溫度時,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可控加熱裝置5為所述人工氣候室7加熱;當溫度高于預定溫度時,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可控制冷裝置4為所述人工氣候室7制冷;當溫度為預定溫度時,所述控制器3控制不制冷不加熱;
[0038]2)濕度調節:所述濕度檢測元件2檢測人工氣候室7濕度,將檢測的濕度值與預定濕度值比較:當濕度低于預定濕度值時,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可控加濕裝置6為所述人工氣候室7加濕;當濕度高于預定濕度值時,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可控加濕裝置6停止加濕;當濕度為預定濕度值時,所述控制器3控制停止加濕。
[0039]該方法采用控制系統自動控制,使人工氣候室的溫濕度控制更加智能化,從而使控制更加精確,其可在達到預定溫濕度時較快(依靠電子元件的靈敏性)停止加熱、制冷和加濕,節省能源。
[0040]所述可控制冷裝置4包括順序連接形成制冷回路的變頻壓縮機組、電子膨脹閥45、蒸發器43和冷凝器44,所述蒸發器43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7內,所述控制器3輸出連接所述電子膨脹閥45的控制端和所述變頻壓縮機組的變頻控制端;則,所述步驟I)的溫度調節方法中當所述溫度檢測元件I檢測到人工氣候室溫度高于預定溫度時,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變頻壓縮機組減小頻率、控制電子膨脹閥45減小開度。
[0041]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42]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化學液體管路連接器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檢測人工氣候室溫度的溫度檢測元件(I)、檢測人工氣候室濕度的濕度檢測元件(2)、控制為人工氣候室制冷、加熱和加濕的控制器(3)、為人工氣候室制冷的可控制冷裝置(4)、為人工氣候室加熱的可控加熱裝置(5)和為人工氣候室加濕的可控加濕裝置(6);所述溫度檢測元件(I)和濕度檢測元件(2 )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內,且均連接所述控制器(3 )輸入,所述控制器(3 )輸出連接所述可控制冷裝置(4 )、可控加熱裝置(5 )和可控加濕裝置(6 )的控制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制冷裝置(4)包括順序連接形成制冷回路的變頻壓縮機組、蒸發器(43)和冷凝器(44),所述蒸發器(43 )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7 )內,所述控制器(3 )連接所述變頻壓縮機組的變頻控制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制冷裝置(4)包括順序連接形成制冷回路的壓縮機組、電子膨脹閥(45)、蒸發器(43)和冷凝器(44),所述蒸發器(43)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內,所述控制器(3)輸出連接所述電子膨脹閥(45)的控制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縮機組為變頻壓縮機組,所述控制器(3)輸出連接所述變頻壓縮機組的變頻控制端。
5.根據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變頻壓縮機組為變頻壓縮機或由變頻器(41)和壓縮機(42)相連接構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加熱裝置(5)包括電加熱器(51)以及具有控制端和兩個電源端子的可控開關元件(52),所述可控開關元件(52)的控制端控制其兩個電源端子的導通,所述電加熱器(51)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7)內;所述控制器(3)輸出連接所述可控開關元件(52)的控制端,所述可控開關元件(52)的兩個電源端子、電加熱器(51)和電源(53)串聯形成電加熱器(51)電源電路,所述控制器(3)通過控制所述可控開關元件(52)電源端子的導通與否來控制所述電加熱器(51)的通斷電。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加濕裝置(6 )包括電加濕器(61)以及具有控制端和兩個電源端子的可控開關元件(62 ),所述可控開關元件(62)的控制端控制其兩個電源端子的導通,所述電加濕器(61)置于所述人工氣候室(7)內,;所述控制器(3)輸出連接所述可控開關元件(62)的控制端,所述可控開關元件(62 )的兩個電源端子、電加濕器(61)和電源(63 )串聯形成電加濕器電源電路,所述控制器(3)通過控制所述可控開關元件(62)電源端子的導通與否來控制所述電加濕器(61)的通斷電。
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人工氣候室溫濕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開關元件為三極管或晶閘管。
【文檔編號】A01G9/24GK203424071SQ201320460086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30日
【發明者】高松, 孟子園 申請人: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