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魚稻共生飼養塘鱧魚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產養殖方法。池塘魚稻共生飼養塘鱧魚的方法,該方法在塘鱧魚養殖池塘內種植水稻,采用“魚稻共生”方法,在水中培育餌料生物為魚提供天然餌料;利用水稻為魚、蝦、蟹等提供攝食、隱蔽、棲息空間;魚、蟹捕食害蟲,控制水稻無效分蘗;水稻不噴藥、不施肥,利用殘餌、糞便作為營養的原生態栽培模式,在有效解決養殖水體營養富集化問題的同時,夏季遮蔭、降溫;冬季保溫恒溫,為養殖品種提供棲息場所,延長生長期,從而提高養殖產量、品質和上市規格,實現高產、高效。此法對于解決塘鱧魚從野生自然捕撈轉變人工養殖的生產問題,改善養殖水質環境、提高市場供應量和養殖生產效益,以及保護天然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專利說明】池塘魚稻共生飼養塘鱧魚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產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塘鱧魚,學名河川沙塘鱧o/wris obscura),是一種小型肉食性的經濟魚類,以其無肌間剌、無魚腥味、肉質鮮美,而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有著“上海世博第一菜”美譽著稱。由于水域環境的污染和人們的酷漁濫捕,野生塘鱧魚日漸減少,市場價格不斷推漲。但塘鱧魚屬底層肉食性小型魚類,要求在水質清新、溶解氧高的水體中生活,其游動緩慢,行伏擊性攝食方式,傳統的池塘高密度專養模式獲得高產有一定難度。
【發明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池塘魚稻共生飼養塘鱧魚的方法,該方法采用塘鱧魚池塘高產精養方法,運用“魚稻共生”技術不但凈化水質,提高水產品質量,同時生產優質稻米,具有生態修復、食品安全、糧食安全的三重作用。
[0004]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的技術方案:
池塘魚稻共生飼養塘鱧魚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驟:
1.1池塘選擇與改造
按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標準要求選擇養殖場和養殖池,交通便利,無污染,光照、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池塘長方形、東西向,面積3畝~10畝,池深1.2m~1.8m,坡比為1:
2.5,池底平整不漏水;池底以粘壤土最好,沙質土次之,且淤泥層厚度IOcm~20cm ;池塘四周距池埂3m處向池中挖環溝一條,下底寬70cm、上底寬120cm、溝深0.5m~0.8m ;池的兩端分設進、排水口,進水口安裝雙層80目~100目聚乙烯篩網;配備功率為0.25kw/畝~0.3kw/畝的微孔管底增氧設備;
1.2放養前準備
1.2.1清塘、施肥
2月~3月進行池塘干塘、曝曬及修整、改造工作;3月初用150 kg /畝~200 kg /畝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消毒、清野等;清塘后7天~10天開始進水,至塘面水深10cm,施放經發酵有機肥200kg/畝~250kg/畝;
1.2.2餌料生物培養
施肥后10天~15天,在魚溝處水面種植經消毒的水花生,用小竹桿將聚乙烯繩固定成帶狀;投放天然捕撈的健康米奸3kg/畝、麥穗魚或鎊鲅魚5kg/畝;隔天投喂少量粉狀飼料,3月下旬起,每天檢查麥穗 魚或鎊鮍魚產卵、孵化和米蝦抱卵、孵化情況,視水質情況再追施少量復合有機肥,做好魚、蝦苗的培育;將魚苗、潘狀幼體、蝦苗、米蝦作為沙塘鱧餌料生物;
1.2.3育秧、移栽
選用“蝦蟹豐”1號漁稻,4月中旬,采用育秧盤育秧,5月上中旬,當秧苗3葉~4葉齡時,人工移栽到池底平坦處,株行距為0.5mX 0.5m~0.6mX 0.6m,日字型或田字型種植,每叢2本~3本,栽種面積為池塘水面的50%~60%,保持水位5cm~IOcm ;
1.3苗種放養
1.3.1塘鱧魚魚種放養
稻秧返青、發棵后,5月底~6月上旬放養無病無傷、體質健壯、規格整齊、活力強的塘鱧魚夏花魚種,放養密度為3600尾/畝~4000尾/畝;
1.3.2搭配魚種放養
搭配放養在生態和食性上與塘鱧魚無沖突養殖品種;稻秧返青后,放養規格為50g/尾~100g/尾細鱗斜頜鲴魚種100尾/畝;放養草魚夏花魚種20尾/畝、白鰱夏花魚種100尾/畝、花鰱夏花魚種40尾/畝;稻秧發棵后,放養規格40只/kg~60只/kg的蟹種80只/畝;6月中旬放養抱卵青蝦5kg/畝,繼續培肥水質,部分蝦苗作為塘鱧魚的天然餌料;1.4田間管理與飼養管理1.4.1田間管理
“蝦蟹豐”1號漁稻在塘鱧魚養殖塘中按照原生態種植的方式進行管理;生長期間,生長期間,不曬田、無需施加水稻的專用肥料、全生育期不噴施農藥;主要是水位管理和及蟲害控制;移栽后5天內,池塘保持IOcm水層,以期充分分蘗;其后,根據養殖生產需要和水稻的株聞,逐步提聞水位,水位不淹沒心葉為準;
1.4.2飼養管理
在整個養殖過程中,飼養管理以塘鱧魚為主,定期進行塘鱧魚攝食情況、體長、體重檢查,餌料生物變化情況,以保持天然餌料充沛為主;養殖中后期,注意觀察,必要時適當投喂活的小雜魚;
定期監測水質指標,并做好相關記錄;保持水中pH值7.5~8.6,溶解氧4mg/L以上,養殖后期透明度要求40cm~50cm ;養殖過程基本無需換水,隨著魚體增大,逐步提高水位,最終水位保持在1.0m~1.2m ;
每天早晚各巡塘I次,觀察池塘中魚體的攝食、生長情況和活動情況,觀察水質和餌料生物的變化情況,并根據氣候和水中溶氧情況適時開啟底增氧;
1.5及時收獲、適時上市 1.5.1水稻收割
10月份,當稻穗谷粒穎殼95%以上變黃,籽粒變硬,稻葉逐漸發黃時采用收割“蝦蟹豐” I號稻穗的方式收獲;
1.5.2水產品捕撈
9月中下旬,在河蟹逃跑之前用地籠河蟹捕撈河蟹上市銷售;
塘鱧魚在翌年I月到3月收獲;收獲時可采取地籠捕大留小,同時收獲青蝦。
[0005]本發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術方案,采用“種養結合、魚稻共生”的新型魚塘種稻模式,是實現塘鱧魚池塘高產精養的新方法。即在塘鱧魚養殖池塘內種植水稻,采用“魚稻共生”方法,在水中培育餌料生物為魚提供天然餌料;利用水稻為魚、蝦、蟹等提供攝食、隱蔽、棲息空間;魚、蟹捕食害蟲,控制水稻無效分蘗;水稻不噴藥、不施肥,利用殘餌、糞便作為營養的原生態栽培模式,在有效解決養殖水體營養富集化問題的同時,夏季遮蔭、降溫;冬季保溫恒溫,為養殖品種提供棲息場所,延長生長期,從而提高養殖產量、品質和上市規格,實現高產、高效。此法對于解決塘鱧魚從野生自然捕撈轉變人工養殖的生產問題,改善養殖水質環境、提高市場供應量和養殖生產效益,以及保護天然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具體實施方式】
[0006]材料與方法
1.1池塘選擇與改造
按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標準要求選擇養殖場和養殖池,交通便利,無污染,光照、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池塘長方形、東西向,面積3畝~10畝,池深1.2m~1.8m,坡比為1:
2.5,池底平整不漏水。池底以粘壤土最好,沙質土次之,且游泥層厚度IOcm~20cm。池塘四周距池埂3m處向池中挖環溝一條,下底寬70cm左右、上底寬120cm左右、溝深0.5m~
0.8m。池的兩端分設進、排水口,進水口安裝雙層80目~100目聚乙烯篩網。配備功率為
0.25kw/畝~0.3kw/畝的微孔管底增氧設備。
[0007]本發明所選的池塘位于浙江省嘉善縣凈水漁業基地內的2 口池塘,面積18.2畝,水面15畝,池底粘壤土,池深1.6m。其它條件,池塘改造、底增氧設施配備等同上。
[0008]放養前準備 1.2.1清塘、施肥
2月~3月進行池塘干塘、曝曬及修整、改造等工作。3月初用150 kg /畝~200 kg /畝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消毒、清野等。清塘后7天~10天開始進水,至塘面水深IOcm左右,施放經發酵有機肥200kg/畝~250kg/畝。
[0009]餌料生物培養
施肥后10天~15天,在魚溝處水面種植經消毒的水花生,用小竹桿將聚乙烯繩固定成帶狀;投放天然捕撈的健康米奸3kg/畝、麥穗魚或鎊鲅魚5kg/畝。隔天投喂少量粉狀飼料如米糠、麩皮等,3月下旬起,每天檢查麥穗魚或鎊鮍魚產卵、孵化和米蝦抱卵、孵化情況,視水質情況再追施少量復合有機肥,做好魚、蝦苗的培育。將魚苗、潘狀幼體、蝦苗、米蝦作為沙塘鱧餌料生物。
[0010]育秧、移栽
選用“蝦蟹豐” I號漁稻,是浙江大學等針對蝦、蟹、底層魚的生物學和養殖生態要求,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的高效環保型水稻良種。該水稻株型高大,株高可達1.7m~1.9m,葉片大而長,莖桿粗壯,每個稻節上可發育形成發達的水生根須,高效吸收底泥和水體中的氮磷肥,全程可生長于1.0m~1.2m的養殖水中,無需烤田。
[0011]4月中旬,采用育秧盤育秧,5月上中旬,當秧苗3葉~4葉齡時,人工移栽到池底平坦處,株行距為0.5mX0.5m~0.6mX0.6m,日字型或田字型種植,每叢2本~3本,栽種面積為池塘水面的50%~60%,保持水位5cm~10cm。
[0012]苗種放養
1.3.1塘鱧魚魚種放養
稻秧返青、發棵后,5月底~6月上旬放養無病無傷、體質健壯、規格整齊、活力強的塘鱧魚夏花魚種,放養密度為3600尾/畝~4000尾/畝。
[0013]搭配魚種放養
為充分利用池塘水體空間,控制水中浮萍等,同時增加養殖產量和效益,可搭配放養在生態和食性上與塘鱧魚無沖突養殖品種。稻秧返青后,放養規格為50g/尾~100g/尾細鱗斜頜鲴魚種100尾/畝;放養草魚夏花魚種20尾/畝、白鰱夏花魚種100尾/畝、花鰱夏花魚種40尾/畝;稻秧發棵后,放養規格40只/kg~60只/kg的蟹種80只/畝;6月中旬放養抱卵青蝦5kg/畝,繼續培肥水質,部分蝦苗作為塘鱧魚的天然餌料。
[0014]田間管理與飼養管理 1.4.1田間管理
“蝦蟹豐” I號漁稻在塘鱧魚養殖塘中按照原生態種植的方式進行管理。生長期間,生長期間,不曬田、無需施加水稻的專用肥料、全生育期不噴施農藥。主要是水位管理和及蟲害控制。移栽后5天內,池塘保持IOcm左右水層,以期充分分蘗。其后,根據養殖生產需要和水稻的株高,逐步提高水位,水位不淹沒心葉為準。
[0015]飼養管理 在整個養殖過程中,飼養管理以塘鱧魚為主,定期進行塘鱧魚攝食情況、體長、體重檢查,餌料生物變化情況,以保持天然餌料充沛為主。養殖中后期,特別是7、8、9三個月,注意觀察,必要時適當投喂活的小雜魚等。
[0016]定期監測水質指標,并做好相關記錄。保持水中pH值7.5~8.6,溶解氧4mg/L以上,養殖后期透明度要求40cm~50cm。養殖過程基本無需換水,隨著魚體增大,逐步提高水位,最終水位保持在1.0m~1.2m。
[0017]每天早晚各巡塘I次,觀察池塘中魚體的攝食、生長情況和活動情況,觀察水質和餌料生物的變化情況,并根據氣候和水中溶氧情況適時開啟底增氧。
[0018]及時收獲、適時上市
1.5.1水稻收割
10月份,當稻穗谷粒穎殼95%以上變黃,籽粒變硬,稻葉逐漸發黃時采用收割“蝦蟹豐” I號稻穗的方式收獲。
[0019]水產品捕撈
9月中下旬,在河蟹逃跑之前用地籠河蟹捕撈河蟹上市銷售。
[0020]塘鱧魚在不同季節售價也不同,通常翌年I月到3月的市場價格較高。收獲時可采取地籠捕大留小,同時收獲青蝦,適時銷售,以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
[0021]結果
2.1主要產品
“魚稻共生”池塘,收獲塘鱧魚產量為166kg/畝,最大規格164g/尾,最小規格25g/尾,平均規格61.73g/尾,成活率75% ;河蟹10.5 kg/畝,平均規格181g/只;青蝦15kg/畝,平均201只/kg ;鰱、鳙、鲴等魚類共40 kg/畝;稻谷286 kg/畝,即大米194.5 kg/畝,出米率為68%。
[0022]經濟效益核算
“魚稻共生”池塘每畝投入成本12408元,產出30504元,畝利潤18096元。
[0023]畝效益=畝產值30504元-畝成本12408元=18096元(詳見表1)。
[0024]表1 “魚稻共生”池塘單位面積(畝)投入、產出一覽表
【權利要求】
1.池塘魚稻共生飼養塘鱧魚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驟: 1.1池塘選擇與改造 按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標準要求選擇養殖場和養殖池,交通便利,無污染,光照、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池塘長方形、東西向,面積3畝~10畝,池深1.2m~1.8m,坡比為1:2.5,池底平整不漏水;池底以粘壤土最好,沙質土次之,且淤泥層厚度IOcm~20cm ;池塘四周距池埂3m處向池中挖環溝一條,下底寬70cm、上底寬120cm、溝深0.5m~0.8m ;池的兩端分設進、排水口,進水口安裝雙層80目~100目聚乙烯篩網;配備功率為0.25kw/畝~0.3kw/畝的微孔管底增氧設備; 1.2放養前準備 1.2.1清塘、施肥 2月~3月進行池塘干塘、曝曬及修整、改造工作;3月初用150 kg /畝~200 kg /畝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消毒、清野等;清塘后7天~10天開始進水,至塘面水深10cm,施放經發酵有機肥200kg/畝~250kg/畝; 1.2.2餌料生物培養 施肥后10天~15天,在魚溝處水面種植經消毒的水花生,用小竹桿將聚乙烯繩固定成帶狀;投放天然捕撈的健康米奸3kg/畝、麥穗魚或鎊鲅魚5kg/畝;隔天投喂少量粉狀飼料,3月下旬起,每天檢查麥穗魚或鎊鮍魚產卵、孵化和米蝦抱卵、孵化情況,視水質情況再追施少量復合有機肥,做好魚、蝦苗的培育;將魚苗、潘狀幼體、蝦苗、米蝦作為沙塘鱧餌料生物; 1.2.3育秧、移栽 選用“蝦蟹豐”1號漁稻,4月中旬,采用育秧盤育秧,5月上中旬,當秧苗3葉~4葉齡時,人工移栽到池底平坦處,株行距為0.5mX 0.5m~0.6mX 0.6m,日字型或田字型種植,每叢2本~3本,栽種面積為池塘水面的50%~60%,保持水位5cm~IOcm ; 1.3苗種放養 1.3.1塘鱧魚魚種放養 稻秧返青、發棵后,5月底~6月上旬放養無病無傷、體質健壯、規格整齊、活力強的塘鱧魚夏花魚種,放養密度為3600尾/畝~4000尾/畝; 1.3.2搭配魚種放養搭配放養在生態和食性上與塘鱧魚無沖突養殖品種;稻秧返青后,放養規格為50g/尾~100g/尾細鱗斜頜鲴魚種100尾/畝;放養草魚夏花魚種20尾/畝、白鰱夏花魚種100尾/畝、花鰱夏花魚種40尾/畝;稻秧發棵后,放養規格40只/kg~60只/kg的蟹種80只/畝;6月中旬放養抱卵青蝦5kg/畝,繼續培肥水質,部分蝦苗作為塘鱧魚的天然餌料;1.4田間管理與飼養管理1.4.1田間管理 “蝦蟹豐”1號漁稻在塘鱧魚養殖塘中按照原生態種植的方式進行管理;生長期間,生長期間,不曬田、無需施加水稻的專用肥料、全生育期不噴施農藥;主要是水位管理和及蟲害控制;移栽后5天內,池塘保持IOcm水層,以期充分分蘗;其后,根據養殖生產需要和水稻的株聞,逐步提聞水位,水位不淹沒心葉為準; 1.4.2飼養管理在整個養殖過程中,飼養管理以塘鱧魚為主,定期進行塘鱧魚攝食情況、體長、體重檢查,餌料生物變化情況,以保持天然餌料充沛為主;養殖中后期,注意觀察,必要時適當投喂活的小雜魚; 定期監測水質指標,并做好相關記錄;保持水中pH值7.5~8.6,溶解氧4mg/L以上,養殖后期透明度要求40cm~50cm ;養殖過程基本無需換水,隨著魚體增大,逐步提高水位,最終水位保持在1.0m~1.2m ; 每天早晚各巡塘I次,觀察池塘中魚體的攝食、生長情況和活動情況,觀察水質和餌料生物的變化情況,并根據氣候和水中溶氧情況適時開啟底增氧; . 1.5及時收獲、適時上市 . 1.5.1水稻收割 10月份,當稻穗谷粒穎殼95%以上變黃,籽粒變硬,稻葉逐漸發黃時采用收割“蝦蟹豐” 1號稻穗的方式收獲; . 1.5.2水產品捕撈 9月中下旬,在河蟹逃跑之前用地籠河蟹捕撈河蟹上市銷售; 塘鱧魚在翌年1月到3月收 獲;收獲時可采取地籠捕大留小,同時收獲青蝦。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891659SQ201410149704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5日
【發明者】唐建東, 王武, 陳凡, 吳殿星, 徐育強, 陸立剛, 張琳麗, 唐水良 申請人:嘉善縣凈水漁業種苗基地(普通合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