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便攜蟈蟈籠編織新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便攜蟈蟈籠編織新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1)取長12-20cm、寬2-2.5mm且經過預處理的高粱篾或蘆葦篾共16條,將其等距插在砧模的內模和外模之間的空隙中;2)用手握住6根篾條,將第7根篾條壓過第6至2根篾條并穿插過第1根篾條,再將第8根篾條壓過第7至3根篾條并穿插過第2根篾條,如此類推,按壓5插1逐條編織;直至編織成一圓形口;3)拔下內模,取出上述篾條,按步驟2)逐條編織另一端,直至成另一圓形口,并逐一拉抽篾條收緊成圓口;4)收尾:將兩端圓口的篾條分別按壓2插1逐條編織,剪去多余的篾條,一個橢球型的蟈蟈籠就成型了。該編織方法簡單易行,所得蟈蟈籠呈橢圓球型,體積較小,便于攜帶。
【專利說明】一種便攜蟈蟈籠編織新方法
[0001]【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籠子編織【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便攜蟈蟈籠編織新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蟈蟈,學名螽斯,昆蟲,身體綠色或褐色,觸角細長,腹部大,翅膀短,善于跳躍,吃植物的嫩葉和花。雄的前翅有發音器,能發出清脆的聲音。在豫東又叫蚰子(音),雄的稱為“叫蚰”,雌的稱為“母蚰”。因其能發出“啯、啯、啯……”悅耳的叫聲,而廣受歡迎。溫度對蟈蟈很重要,當溫度在25°C到36°C之間時,蟈蟈才會‘引吭高歌’。如果低于25°C,蟈蟈很容易感冒、拉稀,最終死掉。市場上有專門用來裝蟈蟈的籠子,但是大多存在籠子體積大、多懸掛于室外,不易保暖,不方便攜帶等缺陷。
【發明內容】
[0003]為克服現有技術不足,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攜蟈蟈籠編織新方法。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便攜蟈蟈籠編織新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1)取16條長12— 20cm、寬2 — 2.5mm且經過預處理的高粱篾或蘆葦篾,將其等距插在砧模的內模和外模之間的空隙中,按壓內模用以加固篾條;所述砧模由形狀相同且均呈倒錐臺的內模和外模組成,內模為實心體且位于外模內;
2)用手握住5根篾條,將第6根篾條壓過第5至2根篾條并穿插過第I根篾條,再將第7根篾條壓過第6至3根篾條并穿插過第2根篾條,如此類推,按壓4插I逐條編織;或者用手握住6根篾條,將第7根篾條壓過第6至2根篾條并穿插過第I根篾條,再將第8根篾條壓過第7至3根篾條并穿插過第2根篾條,如此類推,按壓5插I逐條編織;直至編織成一圓形口,并逐一拉抽篾條收緊成圓口 ;
3)拔下內模,取出上述篾條,按照步驟2)逐條編織另一端,直至成另一圓形口,并逐一拉抽篾條收緊成圓口;
4)收尾:將兩端圓口的篾條分別按壓2插I逐條編織,剪去多余的篾條完成收尾,此時一個橢球型的蟈蟈籠就成型了。
[0005]具體的,步驟I)中所述的預處理為:將高粱篾或蘆葦篾在水中浸泡I 一 3h,然后于沸水浴中蒸10 — 30min即可。
[0006]和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方法的優點:
本發明所述蟈蟈籠的編織方法簡單易行,所得蟈蟈籠呈橢圓球型,體積較小,便于攜帶。尤其是,當天冷氣溫下降時,可裝入口袋中便于外出攜帶,保證了蟈蟈的生存溫度,延長了蟈蟈的壽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 圖1為本發明編織方法中所使用的砧模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16條蘆葦篾等距插在砧模的內模和外模之間的空隙中的示意圖;
圖3為按壓5插I逐條編織的示意圖;
圖4為按壓5插I逐條編織,直至形成兩個圓形口的示意圖;
圖5為按壓2插I收尾一個圓形口后的不意圖;
圖6為編織好的蟈蟈籠成品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8]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
[0009]實施例1
一種便攜蟈蟈籠編織新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1)取16條長15cm、寬2.2mm且經過預處理的蘆葦篾(所述的預處理具體為:將蘆葦篾在水中浸泡2h,然后于沸水浴中蒸20min即可),將其等距插在砧模的內模和外模之間的空隙中(見圖2),按壓內模用以加固篾條;所述砧模(如圖1所示)由形狀相同且均呈倒錐臺的內模和外模組成,內模為實心體且位于外模內;
2)用手握住6根篾條,將第7根篾條壓過第6至2根篾條并穿插過第I根篾條,再將第8根篾條壓過第7至3根篾條并穿插過第2根篾條(見圖3),如此類推,按壓5插I逐條編織;直至編織成一圓形口,并逐一拉抽篾條收緊成圓口 ;
3)拔下內模,取出上述篾條,按照步驟2)逐條編織另一端,直至成另一圓形口(見圖
4),并逐一拉抽篾條收緊成圓口 ;
4)收尾:先將一端圓口的篾條按壓2插I(即手握3根篾條,將第4根篾條壓過第3和2根篾條并穿插過第I根篾條,再將第5根篾條壓過第4和3根篾條并穿插過第2根篾條,如此類推)逐條編織,剪去多余的篾條,該端完成收尾(見圖5),然后按同樣的方法完成另一端圓口的收尾,此時一個橢球型的蟈蟈籠就成型了(見圖6)。
【權利要求】
1.一種便攜蟈蟈籠編織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取長12— 20cm、寬2 — 2.5mm且經過預處理的高粱篾或蘆葦篾共16條,將其等距插在砧模的內模和外模之間的空隙中,按壓內模加固篾條;所述砧模由形狀相同且均呈倒錐臺的內模和外模組成,內模為實心體且位于外模內; 2)用手握住5根篾條,將第6根篾條壓過第5至2根篾條并穿插過第I根篾條,再將第7根篾條壓過第6至3根篾條并穿插過第2根篾條,如此類推,按壓4插I逐條編織;或者用手握住6根篾條,將第7根篾條壓過第6至2根篾條并穿插過第I根篾條,再將第8根篾條壓過第7至3根篾條并穿插過第2根篾條,如此類推,按壓5插I逐條編織;直至編織成一圓形口,并逐一拉抽篾條收緊成圓口 ; 3)拔下內模,取出上述篾條,按照步驟2)逐條編織另一端,直至成另一圓形口,并逐一拉抽篾條收緊成圓口; 4)收尾:將兩端圓口的篾條分別按壓2插I逐條編織,剪去多余的篾條完成收尾,此時一個橢球型的蟈蟈籠就成型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便攜蟈蟈籠編織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中所述的預處理為:將高粱篾或蘆葦篾在 水中浸泡I 一 3h,然后于沸水浴中蒸10 - 30min即可。
【文檔編號】A01K67/033GK104012473SQ201410257051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1日
【發明者】劉世明 申請人:劉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