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用漁線輪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垂釣用漁線輪,其可以提高卷線筒相對于卷線筒軸的定位精度,并且可以確實地固定卷線筒和卷線筒軸。本雙軸承漁線輪10由漁線輪主體11、卷線筒20和卷線筒14構成。卷線筒軸20設置于漁線輪主體11且自如轉動。卷線筒14安裝于卷線筒軸20且不可相對于卷線筒軸轉動。卷線筒14具有插入孔64d。卷線筒軸14穿過插入孔64d。卷線筒軸20具有被安裝部120。被安裝部120穿過插入孔64d,相對插入孔64d配置。被安裝部具有第1區域R1和第2區域R2。第1間隔D1設置于第1區域R1和插入孔64d之間。較第1間隔D1小的第2間隔D2設置于第2區域R2和插入孔64d之間。
【專利說明】垂釣用漁線輪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垂釣用漁線輪。
【背景技術】
[0002]垂釣用漁線輪,例如,雙軸承漁線輪具有漁線輪主體;安裝于漁線輪主體,且自如轉動的卷線筒;以及安裝于卷線筒軸,且不能相對于卷線筒軸轉動的卷線筒(參考專利文獻I以及2)。卷線筒具有用于供卷線筒軸穿過的插入孔。卷線筒軸具有相對插入孔的區域(插入區域)。另外,卷線筒軸在插入區域形成為同一直徑大小。卷線筒的插入孔和卷線筒軸的插入區域之間形成有所定的間隙,該間隙配置有粘接劑。
[0003]在該類型的雙軸承漁線輪中,首先,將與卷線筒軸同一直徑大小的插入區域涂覆粘接劑。然后,將卷線筒軸穿過卷線筒的插入孔。接著,將卷線筒軸的插入區域配置于插入孔的內部。最后,卷線筒軸的插入區域和卷線筒的插入孔之間的間隙中的粘接劑硬化,卷線筒軸被固定于卷線筒。
_4] 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I】日本發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7-97474號
[0006]【專利文獻2】日本發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平11-225633號
【發明內容】
[0007]在現有的雙軸承漁線輪中,通過將卷線筒軸的插入區域穿過卷線筒的插入孔,使兩者之間的間隙中的粘接劑硬化,從而使卷線筒軸固定于卷線筒。該情況下,因卷線筒軸的插入區域穿過卷線筒的插入孔,涂覆在卷線筒軸的插入區域的粘接劑有可能自上述間隙被擠出。因此,粘接劑在該間隙上不能均一地配置。另一方面,為使粘接劑均一配置于該間隙,若對該間隙進行設定,間隙的尺寸則不得不變大,在半徑方向上,沿卷線筒軸的卷線筒定位的精度降低。
[0008]鑒于上述情況,本發明提供一種提高卷線筒相對于卷線筒軸定位的精度,且可以確實地將卷線筒和卷線筒軸固定的垂釣用漁線輪。
[0009]技術方案I所涉及的垂釣用漁線輪具有漁線輪主體、卷線筒軸和卷線筒。卷線筒軸安裝于漁線輪主體且自如轉動。卷線筒安裝于卷線筒軸且不可相對于卷線筒軸轉動。卷線筒具有插入孔。卷線筒軸穿過插入孔。卷線筒軸具有插入區域。插入區域穿過插入孔,相對插入孔配置。插入區域具有第I區域、第2區域。第I區域和插入孔之間設置有第I間隔。第2區域和插入孔之間設置有較第I間隔小的第2間隔。
[0010]本垂釣用漁線輪中,卷線筒軸的插入區域相對插入孔配置。其次,插入區域的第I區域和插入孔之間設置有第I間隔。再者,插入區域的第2區域和插入孔之間設置有較第I間隔小的第2間隔。S卩,以插入區域的第2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2間隙較插入區域的第I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I間隔小的形式,形成卷線筒軸的插入區域。
[0011]此時,通過將固定劑,例如粘接劑配置于第I間隔和第2間隔之間,使插入區域(包含第I區域及第2區域的區域)可以固定于插入孔。特別是,在本垂釣用漁線輪的第I區域,可以將卷線筒和卷線筒軸確實地固定。另外,因插入區域的第2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2間隔較插入區域的第I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I間隔小,在第2區域中,卷線筒相對于卷線筒軸的半徑方向的定位精度(以下稱為“卷線筒定位精度”)可以得到提高。
[0012]在技術方案I的基礎上,本發明技術方案2中的垂釣用漁線輪上,第2區域設置于插入區域的兩端部。
[0013]此時,因第2區域設置于插入區域的兩端部,將卷線筒軸的插入區域插入卷線筒的插入孔時,固定劑,例如粘接劑被插入區域的兩端部的第2區域阻擋,不易沿卷線筒軸的方向被擠出。這樣,可以確實地將所定的粘接劑保持在插入區域的兩端部的第2區域之間(沿卷線筒軸的方向的空間)。即,可以將插入區域確實地固定于插入孔。此外,第2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2間隔的固定劑,例如粘接劑也有助于插入區域和插入孔的固定。
[0014]在技術方案2的基礎上,本發明技術方案3中的垂釣用漁線輪上,設置于插入區域的兩端部的第2區域之間設置有第I區域。
[0015]此時,設置于插入區域的兩端部的第2區域之間設置有第I區域。另外,第I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I間隔較第2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2間隔大。這樣,將卷線筒軸的插入區域插入卷線筒的插入孔時,固定劑,例如粘接劑被第2區域阻擋,不易沿卷線筒軸的方向被擠出,這樣,可以確實地將所定的粘接劑保持在第I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I間隔(>第2間隔)。此外,第2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2間隔的固定劑,例如粘接劑也有助于插入區域和插入孔的固定。
[0016]在技術方案I至3的任一項的基礎上,本發明技術方案4中的垂釣用漁線輪上,通過第I間隔的固定劑,第I區域固定于插入孔。第2區域使卷線筒沿半徑方向定位,且通過第2間隔的固定劑固定于插入孔。
[0017]此時,插入區域和插入孔的固定主要在第I區域進行,插入區域和插入孔的輔助固定在第2區域進行。另外,卷線筒相對于卷線筒軸的半徑方向的定位在第2區域進行。這樣,可以提高卷線筒定位精度,且可以確實地固定卷線筒和卷線筒軸。
[0018]在技術方案2至4的任一項的基礎上,本發明技術方案5中的垂釣用漁線輪上,插入區域還可以有第3區域。設置于插入區域的兩端部的第2區域之間設置有多個第I區域。第3區域設置于多個第I區域之間。較第I間隔大的第3間隔設置于第3區域和插入孔之間。
[0019]此時,第3區域設置于多個第I區域之間,較第I間隔大的第3間隔設置于第3區域和插入孔之間。這樣,可以將第I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I間隔的剩余的固定劑,例如粘接劑保持在第3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3間隔(> 第I間隔)。這樣,將卷線筒軸的插入區域插入卷線筒的插入孔時,被第2區域阻擋的粘接劑沿卷線筒軸的方向更加不易被擠出。另外,沿卷線筒軸的方向上,可以使設置于第2區域之間的第I間隔和第3間隔中填滿粘接齊U。即,可以提高卷線筒相對于卷線筒軸的定位精度,同時可以更確實地固定卷線筒和卷線筒軸。
[0020]在技術方案5的基礎上,本發明技術方案6中的垂釣用漁線輪上,第3區域通過第3間隔的固定劑固定于插入孔。第3間隔的固定劑包含自第I間隔進入第3間隔的固定劑。
[0021]此時,固定劑,例如粘接劑可以自第I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I間隔進入第3區域和插入孔之間的第3間隔。即,構成第3間隔的第3區域具有存留剩余粘接劑的功能。這樣,可以將粘接劑填滿第I間隔和第3間隔,更確實地固定卷線筒和卷線筒軸。
[0022]發明效果
[0023]本發明提供一種垂釣用漁線輪,其可以提高卷線筒相對于卷線筒軸的定位精度,并且可以確實地固定卷線筒和卷線筒軸。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雙軸承漁線輪的立體圖。
[0025]圖2為圖1的雙軸承漁線輪的右視圖。
[0026]圖3為沿圖2中的剖面線II1-1II剖切的剖面圖。
[0027]圖4為沿圖2的剖面線IV -1V剖切的剖面圖。
[0028]圖5為卷線筒單元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0029]圖6為卷線筒單元的剖面圖。
[0030]圖7為卷線筒軸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0031]圖8為卷線筒軸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0032]圖9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卷線筒單元的剖面圖。
[0033]圖1OA為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卷線筒單元的剖面圖。
[0034]圖1OB為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卷線筒的軸安裝部的側視圖。
[0035]圖1OC為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卷線筒軸的剖面圖。
[0036]符號說明
[0037]9卷線筒單元
[0038]11漁線輪主體
[0039]14卷線筒
[0040]10雙軸承漁線輪
[0041]20卷線筒軸
[0042]14卷線筒
[0043]14d軸安裝部
[0044]64d插入孔
[0045]114 凹口部
[0046]114a 開口端部
[0047]114b第I抵接部
[0048]114c第2抵接部
[0049]115軸主體部
[0050]116突出銷
[0051]117 槽部
[0052]120被安裝部
[0053]120a銷安裝孔
[0054]214b 折彎部
[0055]214c第3抵接部
[0056]214d第4抵接部
[0057]Rl第I區域
[0058]R2第2區域
[0059]R3第3區域
[0060]Dl第I間隙
[0061]D2第2間隙
[0062]D3第3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0063]<第I實施方式>
[0064]1.漁線輪的整體結構
[0065]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雙軸承漁線輪10為用于拋餌的雙軸承漁線輪。該漁線輪包括漁線輪主體11;配置于漁線輪主體11的側面,驅動卷線筒轉動的手柄12;配置于手柄12的漁線輪主體11 一側,用于調整曳力(卸力)的星形曳力器13;由卷線筒14及卷線筒軸20構成的卷線筒單元9。
[0066]手柄12具有臂部12a、和安裝于臂部12a的兩端且轉動自如的把手12b。臂部12a安裝于驅動軸30的頂端,且相對于驅動軸不可轉動,由螺母28固定連接于驅動軸30。手柄12配置于在后面提到的第2側罩16b。
[0067]2.漁線輪主體的結構
[0068]漁線輪主體11,例如為鎂合金等的輕金屬制成的部件。如圖1至圖4所示,漁線輪主體11具有框架15、安裝于框架15的兩側面的第I側罩16a及第2側罩16b、軸支承部35。卷線筒14通過卷線筒軸安裝于漁線輪主體11的內部,且轉動自如。第I側罩16a安裝于第I側板15a,覆蓋第I側板15a的外側,且可拆卸。第2側罩16b螺紋固定于第2側板15b,覆蓋第2側板15b的外側。
[0069]如圖1至圖4所示,框架15內配置有:卷線筒14 ;離合器操作部件17,其用于在通過拇指控制卷線筒軸放線時放置拇指;勻線機構18,其用于將漁線均勻的卷入卷線筒14內。
[0070]另外,在框架15和第2側罩16b之間設置有:齒輪機構19 ;離合器機構21 ;離合器控制機構22 ;曳力機構23 ;拋餌控制機構24。
[0071]齒輪機構19用于將來自手柄12的旋轉力傳遞至卷線筒14及勻線機構18。如圖4所示,齒輪機構19具有驅動軸30、固定于驅動軸30的驅動齒輪31、與驅動齒輪31嚙合的筒狀的小齒輪32。驅動軸30安裝于第2側板15b及第2側罩16b,且轉動自如。輥型的單向離合器50禁止驅動軸30向放線方向轉動(逆轉)。輥型的單向離合器50安裝于第2側罩16b和驅動軸30之間。驅動齒輪31安裝于驅動軸30,通過曳力機構23與驅動軸30相連接。
[0072]離合器機構21用于連接和斷開卷線軸14和手柄12。離合器控制機構22用于,響應離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而控制離合器機構21。如圖3所示,離合器控制機構22具有離合器撥叉45,其使小齒輪32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移動。離合器操作部件17被操作至離合器斷開位置后,離合器撥叉45將小齒輪32移動到離合器斷開位置。另外,離合器控制結構22具有圖未示的離合器返回機構,其與卷線筒的收線方向的轉動連動,使離合器機構21離合器接通。
[0073]如圖1所示,離合器操作部件17配置于第I側板15a及第2側板15b之間的后部的卷線筒14的后方。離合器操作部件17與離合器控制結構22相連接。通過使離合器操作部件17滑動,離合器機構21切換為接通狀態或斷開狀態。曳力機構23用于制動卷線筒14的放線方向的轉動。拋餌控制機構24用于調整卷線筒14的轉動時的阻力。
[0074]卷線筒制動裝置26通過離心力的作用防止拋餌時的漁線纏繞在一起。卷線筒制動裝置26配置于框架15和第I側罩16a之間。如圖3所示,卷線筒制動裝置26具有制動鼓66、轉動部件62、多個(例如6個)制動片64。在制動片64的直徑方向內側,制動鼓66被軸支承部35支承。轉動部件62采取壓入卷線筒軸20等適當的固定方法與其連接,并可一體轉動。制動片64安裝于轉動部件62,可以以與卷線筒軸20不同的軸為中心進行搖動。卷線筒制動裝置26上,卷線筒14旋轉時,制動片64受離心力的作用而搖動,與制動鼓66接觸。通過這樣,制動卷線筒14的旋轉。
[0075]如圖3及圖4所示,小齒輪32貫通第2側板15b,向卷線筒軸20方向延伸。小齒輪32為卷線筒軸20貫通其中心的筒狀部件。小齒輪32安裝在第2側板15b及第2側罩16b,并可相對于第2側板15b及第2側罩16b自如轉動,且在軸方向移動自如。小齒輪32被軸承52及軸承54所支承。小齒輪32的一端(圖4左端)形成有與離合銷21a接合的接合槽32a。由該小齒輪21和離合銷21a構成離合器機構21。離合器控制結構22將小齒輪21在接通位置或斷開位置移動。
[0076]如圖3及圖4所示,框架15具有第I側板15a、與第I側板15a隔開所定的間隔并相對配置的第2側板15b、將第I側板15a及第2側板15b的前后以及下部一體連接的多個(例如3個)連接部15c。下側的連接部15c —體地形成安裝釣竿的釣竿安裝部15d。第I側板15a的中央部上,以卷線筒軸20的軸心C為中心形成圓形的開口部15e。軸支承部與開口部15e相連接,且可拆卸。
[0077]如圖3及圖4所示,卷線筒單元9主要由卷線筒14、卷線筒軸20構成。卷線筒14安裝于卷線筒軸,可與之一體轉動。例如,卷線筒14設置于第I側板15a和第2側板15b之間。卷線筒14受漁線輪主體11的支承并可自如轉動。
[0078]卷線筒14具有卷線胴部14b、凸緣部14a、連接部14c、軸安裝部14d。卷線胴部14b呈筒狀,漁線纏繞在其外周部分。凸緣部14a設置于卷線胴部14b的兩端部。連接部14c與卷線胴部14b、軸安裝部14d相連接。連接部14c呈圓環狀。連接部14c與卷線胴部14b、軸安裝部14d形成一體。
[0079]軸安裝部14d為用于將卷線筒14安裝于卷線筒軸20的部分。軸安裝部14d設置于卷線胴部14b的內周部分。具體來說,軸安裝部14d在連接部14c的內周部分與連接部14c形成一體。軸安裝部14d呈圓筒狀。即,軸安裝部14d具有插入卷線筒軸20的插入孔64d (參照圖6)。卷線筒軸20穿過軸安裝部14d的插入孔64d,卷線筒14安裝于卷線筒軸20,且與之可一體轉動。
[0080]如圖5及圖6所示,軸安裝部14d具有缺口部114。缺口部114設置于軸安裝部14d的端部。另外,缺口部114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開口而形成缺口部。例如,缺口部114在軸安裝部14d的端部,切口成凹狀。例如,缺口部114的凹部具有開口端部114a、第I抵接部114b、第2抵接部114c。開口端部114a為朝向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開口的部分。第I抵接部114b為在凹狀的缺口部114上相對的一對壁部。突出部在卷線筒軸20的轉動方向上,抵接于第I抵接部114b。第2抵接部114c為凹狀的缺口部114的底部。在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上,后面提到的突出銷116抵接于第2抵接部114c。
[0081]卷線筒軸20以可轉動的方式設置于漁線輪主體11。卷線筒14安裝于卷線筒軸20。例如,卷線筒軸20由非磁性金屬制成。如圖3及圖4所示,卷線筒軸20貫通于第2側板15b,向第2側罩16b的外側延伸。
[0082]如圖4、圖5及圖6所示,卷線筒軸20具有軸主體部115、突出銷116。軸主體部115的一端(圖4左端)被軸承收裝部35a通過軸承38a所支承,并可自如轉動。軸主體部115的第2側罩16b向外側延伸的另一端(圖4右端)由軸承38b支承在形成于第2側罩16b的突部16d上,并可自如轉動。
[0083]如圖4所示,軸主體部115的中間部形成有大徑部20a。構成離合器機構21的離合銷21a沿直徑方向貫通于大徑部20a的貫通的第2側板15b的部分。離合銷21a的兩端分別自卷線筒軸20的外周表面突出。
[0084]另外,如圖6、圖7及圖8所示,大徑部20a具有被安裝部120 (插入區域的一例)。被安裝部120設置于大徑部20a的外周部分。被安裝部120安裝有卷線筒14的軸安裝部14d(參照圖6)。更具體地說,軸安裝部14d對著軸安裝部14d的插入孔64d配置于被安裝部 120。
[0085]被安裝部120具有設置于卷線筒軸20的直徑方向的銷安裝孔120a。例如,銷安裝孔120a為沿卷線筒軸20的直徑方向貫通的貫通孔。具體來說,在后面提到的被安裝部120的第2區域R2上,銷安裝孔120a于直徑方向貫通卷線筒軸20。銷安裝孔120a上安裝有突出銷116。例如,突出銷116鉚接固定于銷安裝孔120a。
[0086]如圖6所示,突出銷116自被安裝部120(軸主體部115的外周部分)向外側突出。突出銷116較被安裝部120的軸主體部115的直徑長。突出銷116安裝于銷安裝孔120a的狀態下,突出銷116的兩端部分別自被安裝部120的外周部分突出。突出銷116的兩端部與卷線筒14的軸安裝部14d上的缺口部114相接合。
[0087]另外,如圖7及圖8所示,被安裝部120具有第I區域R1、第2區域R2、第3區域R3。第I區域R1、第2區域R2、第3區域R3涂覆有固定劑,例如粘接劑。另外,圖8放大了表示后面提到的第I間隙Dl至第3間隙D3的實際間隙。
[0088]第I區域Rl為用于將卷線筒14粘接固定于卷線筒軸20的區域。第I區域Rl在被安裝部120的外周部分呈環狀。多個第I區域R1,例如兩個第I區域R1,沿著卷線筒軸20的方向,以所定的間隔設置于被安裝部120的外周部分。另外,兩個第I區域Rl設置于兩個第2區域R2之間。第I區域Rl和第2區域R2之間,形成臺階。第I區域Rl的直徑較第2區域R2的直徑小。
[0089]第I領域Rl和卷線筒14的插入孔64d之間,形成有第I間隙Dl (第I間隔的一例)。第I間隙Dl配置有粘接劑。第I間隙Dl較后面提到的第2間隙D2大。例如,第I間隙Dl設定為0.05mm。例如,粘接劑涂覆于第I區域R1、第2區域R2、第3區域R3的狀態下,通過將卷線筒軸20穿過卷線筒14的插入孔64d,使粘接劑配置于第I間隙D1。粘接劑配置于第I間隙Dl的方式,將在后面提到的“3.卷線筒單元的組裝以及固定”中詳細說明。
[0090]第2區域R2為主要用于將卷線筒14在半徑方向定位的區域。第2區域R2也是涂覆粘接劑的區域。第2區域R2在被安裝部120的外周部分呈環狀。多個第2區域R2,例如兩個第2區域R2,沿著卷線筒軸20的方向,以所定的間隔設置于被安裝部120的外周部分。具體來說,兩個第2區域R2形成于被安裝部120的兩端部。第2區域R2的直徑較第I區域大的直徑大。
[0091]第2區域R2和卷線筒14的插入孔64d之間,形成有第2間隙D2 (第2間隙的一例)。因第2間隙D2為用于將卷線筒14在半徑方向定位的第2區域R2周圍的間隙,故為微小間隙。第2間隙D2上配置有粘接劑。第2間隙D2較第I間隙Dl小。例如,第2間隙D2設定為0.0lmm以下。例如,粘接劑涂覆于第I區域R1、第2區域R2、第3區域R3的狀態下,通過將卷線筒軸20穿過卷線筒14的插入孔64d,包含第I間隙Dl的剩余粘接劑在內的粘接劑配置于第2間隙D2。粘接劑配置于第2間隙D2的方式,將在后面提到的“3.卷線筒單元的組裝以及固定”中詳細說明。
[0092]第3區域R3為粘接劑主要存留的區域。第3區域R3也是粘接劑涂覆的區域。例如,第3間隙D3存留有自第I間隙Dl排出的剩余粘接劑。第3區域R3為被安裝部120的外周部分呈環狀的環狀槽。第3區域R3設置于兩個第2區域R2之間。更具體地說,第3區域R3設置于兩個第2區域Rl之間。第3區域R3和第I區域Rl之間形成臺階。第3區域R3的直徑較第I區域Rl的直徑以及第2區域R2的直徑小。
[0093]第3區域R3和卷線筒14的插入孔64d之間,形成有第3間隙D3 (第3間隔的一例)。第3間隙D3較第I間隙Dl大。具體來說,第3間隙D3較第I間隙Dl及第2間隙D2大。第3間隙D3配置有粘接劑。例如,第3間隙D3設定為0.15mm。例如,粘接劑涂覆于第I區域R1、第2區域R2、第3區域R3的狀態下,通過將卷線筒軸20穿過卷線筒14的插入孔64d,包含第I間隙Dl的剩余粘接劑在內的粘接劑配置于第3間隙D3。粘接劑配置于第3間隙D3的方式,將在后面提到的“3.卷線筒單元的組裝以及固定”中詳細說明。
[0094]另外,在此,第I間隙D1、第2間隙D2以及第3間隙D3根據卷線筒軸20的被安裝部120 (第I區域R1、第2區域R2以及第3區域R3)的外周表面與卷線筒14的插入孔64d的內周表面之間的半徑方向的距離而定義。
[0095]3.卷線筒單元的組合以及固定
[0096]首先,將粘接劑涂覆于卷線筒軸20的被安裝部120上的第I區域R1、第2區域R2、第3區域R3。接著,自卷線筒14的軸安裝部14d的一端一側朝向另一端一側,卷線筒軸20穿過卷線筒14的軸安裝部14d的插入孔64d。接著,卷線筒軸20的突出銷116 (兩端部)與卷線筒14的軸安裝部14d的缺口部114相接合。具體來說,突出銷116與缺口部114的第I抵接部114b以及第2抵接部114c相抵接。這樣,沿著卷線筒軸20的方向(卷線筒軸20的軸方向)以及卷線筒軸20的轉動方向上,卷線筒14相對于卷線筒軸20定位。接著,該狀態下,將卷線筒軸20的被安裝部120的兩端部,即被安裝部120的第2區域R2對著軸安裝部14d的插入孔64d的兩端部配置。這樣,在以卷線筒軸20為基準的半徑方向,卷線筒14相對于卷線筒軸20定位。這樣,第2區域R2周圍的第2間隙D2成為微小間隙。
[0097]另外,如在此所示的,粘接劑涂覆于第I區域R1、第2區域R2、第3區域R3的狀態下,卷線筒軸20穿過卷線筒14的軸安裝部14d上的插入孔64d時,作用于粘接劑的剪切力使粘接劑均一地填滿第I間隙D1。這樣,可以使第I領域Rl周圍形成的第I間隙Dl具有用于粘接卷線筒14的軸安裝部14d的插入孔64d與卷線筒軸20的被安裝部120的空間(粘接空間)的功能。接著,第I間隙Dl上余留的剩余粘接劑進入第3間隙D3,填滿第3間隙D3。這樣,第3區域R3的周圍形成的第3間隙D3不僅為粘接空間,還具有剩余粘接劑的存留空間的功能。接著,粘接劑被第2區域R2所阻攔,存留于兩個第2區域R2之間(第I間隙Dl以及第3間隙D3)。接著,兩個第2區域R2之間(第I間隙Dl以及第3間隙D3)余留的剩余粘接劑自第I間隙Dl被擠入第2間隙D2,填滿第2間隙D2。這樣,第2間隙D2被粘接劑均一地填滿。從而使得第2區域R2的周圍形成的第2間隙D2具有粘接空間的功倉泛。
[0098]綜上所述,第I間隙Dl具有粘接空間的功能。第2間隙D2具有用于將卷線筒14相對于第2區域R2的卷線筒軸20在半徑方向定位的空間的功能,且具有粘接空間的功能。第3間隙D3具有粘接空間的功能,且具有自第I間隙Dl進入的剩余粘接劑的存留空間的功能。
[0099]這樣,粘接劑配置于卷線筒14的插入孔64d和卷線筒軸20的被安裝部120之間。經過所定的時間,粘接劑硬化,卷線筒14固定于卷線筒軸20。
[0100]4.特征
[0101](A-1)本雙軸承漁線輪10由漁線輪主體11、卷線筒20和卷線筒14構成。卷線筒軸20設置于漁線輪主體11且自如轉動。卷線筒14安裝于卷線筒軸20且相對于卷線筒軸不可轉動。卷線筒14具有插入孔64d。卷線筒軸14穿過插入孔64d。卷線筒軸20具有被安裝部120。被安裝部120穿過插入孔64d,相對插入孔64d配置。被安裝部具有第I區域Rl和第2區域R2。第I間隔Dl設置于第I區域Rl和插入孔64d之間。較第I間隔Dl小的第2間隔D2設置于第2區域R2和插入孔64d之間。
[0102]本雙軸承漁線輪10中,卷線筒軸20的被安裝部120相對插入孔64d配置。其次,被安裝部120的第I區域Rl和插入孔64d之間設置有第I間隔D1。另外,被安裝部120的第2區域R2和插入孔64d之間設置有較第I間隔Dl小的第2間隔D2。S卩,以被安裝部120的第2區域R2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2間隙D2較被安裝部120的第I區域Rl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I間隔Dl小的形式,形成卷線筒軸20的被安裝部120。
[0103]此時,通過將固定劑,例如粘接劑配置于第I間隔Dl和第2間隔D2之間,使被安裝部120 (包含第I區域及第2區域的部分)可以固定于插入孔64d。特別是,本雙軸承漁線輪10的第I區域Rl上,可以將卷線筒14和卷線筒軸20確實地固定。另外,因被安裝部120的第2區域R2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2間隔D2較被安裝部120的第I區域Rl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I間隔Dl小,在第2區域R2上,卷線筒14相對于卷線筒軸20的半徑方向的定位精度(以下稱為“卷線筒14定位精度”)可以得到提高。
[0104](B-1)本雙軸承漁線輪10中,第2區域R2設置于被安裝部120的兩端部。
[0105]此時,因第2區域R2設置于被安裝部120的兩端部,將卷線筒軸20的被安裝部120插入卷線筒14的插入孔64d時,固定劑,例如粘接劑被被安裝部120的兩端部的第2區域R2阻擋,不易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被擠出。這樣,可以確實地將所定的粘接劑保持在被安裝部120的兩端部的第2區域R2之間(沿卷線筒軸的方向的空間)。即,可以將被安裝部120確實地固定于插入孔64d。此外,第2區域R2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2間隔D2的固定齊U,例如粘接劑也有助于被安裝部120和插入孔64d的固定。
[0106](C-1)本雙軸承漁線輪10中,設置于被安裝部120的兩端部的第2區域R2之間設置有第I區域Rl。
[0107]此時,設置于被安裝部120的兩端部的第2區域R2之間設置有第I區域R1。另夕卜,第I區域Rl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I間隔Dl較第2區域R2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2間隔D2大。這樣,將卷線筒軸20的被安裝部120插入卷線筒14的插入孔64d時,固定劑,例如粘接劑被第2區域R2阻擋,不易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被擠出,這樣,可以確實地將所定的粘接劑保持在第I區域Rl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I間隔Dl(>第2間隔D2)。即,可以確實地將被安裝部120固定于插入孔64d。此外,第2區域R2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2間隔D2的固定劑,例如粘接劑也有助于被安裝部120和插入孔64d的固定。
[0108](D-1)本雙軸承漁線輪10中,通過第I間隔Dl的固定劑,第I區域Rl固定于插入孔64d。第2區域R2使卷線筒14沿半徑方向定位,且通過第2間隔D2的固定劑固定于插入孔64d。
[0109]此時,被安裝部120和插入孔64d的固定主要在第I區域Rl進行,被安裝部120和插入孔64d的輔助固定在第2區域R2進行。另外,卷線筒14相對于卷線筒軸20的半徑方向的定位在第2區域R2進行。這樣,可以提高卷線筒14定位精度,且可以確實地固定卷線筒14和卷線筒軸20。
[0110](E-1)本雙軸承漁線輪10中,被安裝部120還可以有第3區域R3。設置于被安裝部120的兩端部的第2區域R2之間設置有多個第I區域R1。第3區域R3設置于多個第I區域Rl之間。較第I間隔Dl大的第3間隔D3設置于第3區域R3和插入孔64d之間。
[0111]此時,第3區域R3設置于多個第I區域Rl之間,較第I間隔Dl大的第3間隔D3設置于第3區域R3和插入孔64d之間。這樣,可以將第I區域Rl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I間隔Dl的剩余的固定劑,例如粘接劑保持在第3區域R3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3間隔D3 (>第I間隔Dl)。這樣,將卷線筒軸20的被安裝部120插入卷線筒14的插入孔64d時,被第2區域R2阻擋的粘接劑,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更加不易被擠出。另外,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上,可以使設置于第2區域R2之間的第I間隔Dl和第3間隔D3中填滿粘接劑。即,可以提高卷線筒14相對于卷線筒軸20的定位精度,同時可以更確實地固定卷線筒14和卷線筒軸20。
[0112](F-1)本雙軸承漁線輪10中,第3區域R3通過第3間隔D3的固定劑固定于插入孔64d。第3間隔D3的固定劑包含自第I間隔Dl進入第3間隔D3的固定劑。
[0113]此時,固定劑,例如粘接劑可以自第I區域Rl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I間隔Dl進入第3區域R3和插入孔64d之間的第3間隔D3。S卩,構成第3間隔D3的第3區域R3具有存留剩余粘接劑的功能。這樣,可以將粘接劑填滿第I間隔Dl和第3間隔D3,更確實地固定卷線筒14和卷線筒軸20。
[0114]〈第2實施方式〉
[0115]在第2實施方式中,卷線筒軸20的結構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除了卷線筒軸20的結構,因其他的結構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在此省略說明。其次,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以相同的符號標注。另外,在此省略的結構以第I實施方式的說明為準。
[0116]1.卷線筒軸的結構
[0117]如圖9所示,卷線筒軸20具有軸主體部115、突出銷116。例如,軸主體部115的大徑部20a的被安裝部120具有設置于卷線筒軸20的直徑方向的安裝孔120a。銷安裝孔120a為沿卷線筒軸20的直徑方向,設置于被安裝部120的有底孔部。突出銷116安裝于銷安裝孔120a。
[0118]突出銷116自軸主體部115的外周表面向外側突出。突出銷116較被安裝部120的軸主體部115的直徑短,較銷安裝孔120a的深度長。在突出銷116安裝在銷安裝孔120a的狀態下,突出銷116的一端部,自卷線筒軸20的外周表面突出,突出銷116的另一端部配置于銷安裝孔120a的內部。例如,突出銷116鉚接固定于銷安裝孔120a。
[0119]2.特征
[0120](A-2)以這樣的形式構成雙軸承漁線輪10,可以獲得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中(A-1)?(F-1)同樣的效果。
[0121]〈第3實施方式〉
[0122]第3實施方式中,卷線筒單元9的結構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除去卷線筒單元9的結構,因其他的結構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在此省略說明。其次,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以相同的符號標注。另外,在此省略的結構以第I實施方式的說明為準。
[0123]1.卷線筒單元的結構
[0124]如圖1OA至圖1OC所示,卷線筒單元9主要由卷線筒14、卷線筒軸20構成。卷線筒14具有卷線胴部14b、凸緣部114a、軸安裝部14d。
[0125]軸安裝部14a具有安裝部主體214a、折彎部214b。安裝部主體214a呈筒狀。折彎部214b為將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上的安裝部主體214a的一端部向內周一側彎折的部分。換句話說,折彎部214b通過將安裝部主體214a的一端部朝向卷線筒軸20的一側,部分彎折而形成。折彎部214b具有第3抵接部214c、第4抵接部214d。第3抵接部214c在卷線筒軸20的轉動方向上與缺口部114抵接。第4抵接部214d在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上與缺口部114抵接。
[0126]卷線筒軸20具有軸主體部115、槽部117、被安裝部120。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槽部117設置于軸主體部115的外周部分。槽部117具有一對第I壁部117a、第2壁部117b。一對第I壁部117a在卷線筒軸20的轉動方向上彼此相對設置。第2壁部117b為連接一對第I壁部117a的壁部。具體來說,第2壁部117b為形成槽部117的端部的壁部。
[0127]槽部117包括缺口部114。缺口部114為設置于槽部117的被安裝部120的部分。在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上,缺口部114設置于卷線筒軸20的被安裝部120的端部。缺口部114具有一對第I抵接部114b ( 一對第I壁部117a的一部分)、第2抵接部114c (第2壁部117b)。
[0128]如圖1OA及圖1OC所示,第I抵接部114b為第I壁部117a的一部分。具體來說,第I抵接部114b可以為被安裝部120的端部且第I壁部117a的端部。在卷線筒軸20的轉動方向上,折彎部214b的第3抵接部214c抵接于第I抵接部114b。第2抵接部114c為第2壁部117b。在沿卷線筒軸20的方向上,折彎部214b的第4抵接部214d抵接于第2抵接部114c ο
[0129]2.特征
[0130](A-3)以這樣的形式構成雙軸承漁線輪10,可以獲得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中(A-1)?(F-1)同樣的效果。
[0131]〈其他實施方式〉
[0132](a)在上述第I及第2實施方式中,展示了以鉚接固定突出銷116的例,任意的突出銷116的固定方式均可。例如,將突出銷116粘接固定于銷安裝孔120a也可以。另外,銷安裝孔120a形成有內螺紋部,突出銷116形成有外螺紋部,將突出銷116旋合固定于銷安裝孔120a也可以。這樣的結構也可以獲得與上述同樣的效果。
[0133](b)在上述第I及第2實施方式中,展示了將突出銷116設置于卷線筒軸20的例,將突出銷116安裝于卷線筒14也可以。此時,與上述第I及第2實施方式中同樣的銷安裝孔120a形成于卷線筒14的軸安裝部14d。另外,如上述第3實施方式,與突出銷116接合的槽部117 (凹口部114)形成于卷線筒軸20。這樣的結構也可以獲得與上述同樣的效果。
[0134]行業中的可用件
[0135]本發明可在垂釣用漁線輪中廣泛應用。
【權利要求】
1.一種垂釣用漁線輪,其包括: 漁線輪主體; 安裝于所述漁線輪主體且自如轉動的卷線筒軸; 具有插入所述卷線筒軸的插入孔,安裝于所述卷線筒軸且相對于該所述卷線筒軸不可轉動的卷線筒,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線筒軸具有插入所述插入孔,并相對所述插入孔配置的插入區域; 所述插入區域具有第I區域和第2區域; 所述第I區域和所述插入孔之間設置有第I間隔; 所述第2區域和所述插入孔之間設置有較所述第I間隔小的第2間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垂釣用漁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區域設置于所述插入區域的兩端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垂釣用漁線輪,其特征在于,設置于所述插入區域的兩端部的所述第2區域之間設置有所述第I區域。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垂釣用漁線輪,其特征在于, 通過所述第I間隔的固定劑,所述第I區域固定于所述插入孔; 所述第2區域使所述卷線筒沿半徑方向定位,且通過所述第2間隔的固定劑固定于所述插入孔。
5.根據權利要求2?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垂釣用漁線輪,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區域還具有第3區域; 設置于所述插入區域的兩端部的所述第2區域之間上設置有多個所述第I區域; 所述第3區域設置于多個所述第I區域之間; 較所述第I間隔大的所述第3間隔設置于所述第3區域和所述插入孔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垂釣用漁線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區域通過所述第3間隔的固定劑固定于所述插入孔; 所述第3間隔的固定劑包含自所述第I間隔進入所述第3間隔的固定劑。
【文檔編號】A01K89/015GK104509502SQ201410342203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30日
【發明者】池袋哲史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