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區水葫蘆養殖與利用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水葫蘆養殖與利用技術,特別涉及一種旱區水葫蘆養殖與利用法。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在干旱地區的荒坡、河灘或山坳,修建水葫蘆養殖池,池深取25cm—35cm,池中水深不小于5cm,池水從夏季降雨而得,于夏季第一場大雨后將水葫蘆苗放入養殖池,放種密度為每10平方米5棵,于當年9—10月將池中的水葫蘆撈出,并同時在旱地上開溝,溝深25cm—30cm,按每米3kg—6kg的量將水葫蘆埋于溝中,再將小春作物種于水葫蘆埋植線上。
【專利說明】旱區水葫蘆養殖與利用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水葫蘆養殖與利用技術,特別涉及一種在干旱地區通過養殖水葫蘆,達到抗旱目的的技術。
【背景技術】
[0002]水葫蘆作為一種外來的有害物種,已經大規模地侵犯江河湖泊的水面,它既危害航運、威脅水電站的安全,又會造成水質變臭,影響魚類生存,由于水葫蘆的最大特點是生長、繁殖速度極快,而其中含水量卻高達98%以上,使其飼用價值極低,正是上述原因,使水葫蘆被列入有害外來物種之一。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旱區水葫蘆養殖與利用法,使其能變害為寶。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在干旱地區的荒坡、河灘或山坳,修建水葫蘆養殖池,池深取25cm — 35cm,池中水深不小于5cm,池水從夏季降雨而得,于夏季第一場大雨后將水葫蘆苗放入養殖池,放種密度為每10平方米5棵,于當年9一 10月將池中的水葫蘆撈出,并同時在旱地上開溝,溝深25cm—30cm,按每米3kg—6kg的量將水葫蘆埋于溝中,再將小春作物種于水葫蘆埋植線上。
[0005]采用上述方案能收到如下顯著效果:
[0006]1、水葫蘆因其繁殖速度驚人,其利用價值極低而被列入有害外來物種,本方案恰好利用了水葫蘆的高繁殖速度和高含水量這兩大特點,將其埋入田土之中,在冬季低溫下,土壤對水葫蘆起到貯存作用,到次年春旱期間,水葫蘆逐步腐爛而緩慢釋放出大量的水,從而以最簡單、有效的辦法解決了農作物的春旱難題。
[0007]2、若不種水葫蘆,在夏季高溫下,水深20cm的水池會在一個月內干涸,然而一旦種上水葫蘆,卻能讓池中的水保持4一5個月不干涸,其原因在于池面既能接收雨水,其水葫蘆又屏蔽了池水的蒸發面,而其表皮又具有極強的防止蒸發的特性,所以本方案以十分特殊的方式將夏季雨水蓄起來,到來年春旱使用,從而為解決春旱難題找到了新的解決途徑。
【具體實施方式】
[0008]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0009]在干旱地區的荒坡、河灘或山坳,修建水葫蘆養殖池,池深取35cm,池中水深不小于5cm,池水從夏季降雨而得,于夏季第一場大雨后將水葫蘆苗放入養殖池,放種密度為每10平方米5棵,于當年10月將池中的水葫蘆撈出,并同時在旱地上開溝,溝深30cm,按每米6kg的量將水葫蘆埋于溝中,再將小春作物種于水葫蘆埋植線上。
【權利要求】
1.一種旱區水葫蘆養殖與利用法,其特征是:在干旱地區的荒坡、河灘或山坳,修建水葫蘆養殖池,池深取25cm — 35cm,池中水深不小于5cm,池水從夏季降雨而得,于夏季第一場大雨后將水葫蘆苗放入養殖池,放種密度為每10平方米5棵,于當年9一 10月將池中的水葫蘆撈出,并同時在旱地上開溝,溝深25cm—30cm,按每米3kg—6kg的量將水葫蘆埋于溝中,再將小春作物種于水葫蘆埋植線上。
【文檔編號】A01G31/00GK104255408SQ201410457530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10日
【發明者】梁德富 申請人:寧波市鄞州云帆工程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