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其特殊之處在于:包括一個納魚漏斗、用于吊起漏斗的吊繩、彈性軟管和用于夾住彈性軟管下端開口的鐵鋏,所述彈性軟管的上端連接在漏斗的下出口,彈性軟管的下端外側面開設有若干個小孔,所述吊繩固定在漏斗的上方。本發(fā)明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采用該裝置可以安全有效地進行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保護人和刺鰍親本不受傷害。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刺鰍(學名:Mastacembelus aculeatus)為刺鰍科刺鰍屬的魚類,俗名刀割、刀鰍。在中國,分布于各大水系等,一般棲息于多水草的淺水區(qū)。刺鰍背部前端有33個左右的頂端鋒利的棘刺,尖頭指向刺鰍的頭部;眼的下部有一眼下刺未端尖銳,分叉或不分叉,指向身體的后方;而刺鰍肛門后端與臀鰭前端之間有3個較大有硬棘,尖頭也指向后部。
[0003]目前,對刺鰍人工繁殖尚未見報道,采用傳統(tǒng)的家魚人工繁殖手段很難獲得突破。在對刺鰍進行人工催產素注射時,需要對其進行身體的保定,傳統(tǒng)的做法一是直接用左手握住親本進行注射;二是用毛巾等織物包好后再對魚體進行注射。但采用前一種方法時,由于刺鰍性較急躁,會通過扭動身體向前或向后逃躥。如果魚體向后,肛后硬棘及眼后刺就有可能傷及人左手。如果魚體向前,背部棘刺也有可能受到傷害到人手。采用第二種方法即用毛巾等織物包裹魚體,除魚體身上的刺會通過織物空隙突出后傷到人手外,其本身的棘刺都有可能在魚自身扭轉的同時被織物的絲線所纏繞,引起魚棘刺附同魚體肌肉一起被撕裂,又導致魚體的損傷。另外,上述兩種注射方法也會因用力過猛等不當操作引起親魚體內的卵粒或精液被擠出,影響親魚催情注射的效果。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旨在解決目前在對刺鰍進行人工催產素注射時,無法有效對其保定進行注射,工作效率低下,且易造成人手傷害或魚體損傷的問題。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其特殊之處在于:包括一個納魚漏斗,用于吊起漏斗的吊繩,彈性軟管和用于夾住彈性軟管下端開口的鐵鋏,所述彈性軟管的上端連接在漏斗的下出口,彈性軟管的下端外側面開設有若干個小孔,所述吊繩固定在漏斗的上方。
[0007]進一步,所述彈性軟管為乳膠管。
[0008]進一步,所述彈性軟管的內徑為2.5cm,長度25cm。
[0009]進一步,所述漏斗采用透明環(huán)保PP材料制成。
[0010]進一步,所述漏斗包括漏斗體以及漏斗體連下方的漏斗管,漏斗體內徑為20cm,漏斗管的上端直徑為4.6cm,漏斗管的下端直徑為2.6cm,漏斗管管的長度為6.5 cm。
[0011]進一步,所述彈性軟管距下端3?5cm處的外側面開設有3?5個小孔。
[0012]進一步,所述小孔的直徑為2mm左右。
[0013]進一步,所述漏斗的上端圓口均勻分布有三個用于連接吊繩的環(huán)孔,所述吊繩通過環(huán)孔與漏斗連接。
[0014]進一步,所述吊繩的上方設置有掛鉤。
[0015]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采用該裝置可以安全有效地進行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保護人和刺鰍親本不受傷害。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7]其中,1、漏斗,1-1、漏斗體,1-2、漏斗管,2、吊繩,3、彈性軟管,4、鐵鋏,5、小孔,6、環(huán)孔,7、掛鉤。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0019]參見圖1,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包括一個納魚漏斗I,用于吊起漏斗的吊繩2,彈性軟管3和用于夾住彈性軟管3下端開口的鐵鋏4,所述彈性軟管3的上端連接在漏斗I的下出口,彈性軟管3的下端外側面開設有若干個小孔5,吊繩2固定在漏斗I的上方。
[0020]彈性軟管3為乳膠管,乳膠管的特性是彈力好,一般拉力范圍可在自身的6-9倍,回彈力100%。
[0021]彈性軟管3的內徑為2.5cm,長度25cm,彈性軟管3的長度設計太長不利于快速注射操作。
[0022]漏斗I采用透明環(huán)保PP材料制成,不僅無毒環(huán)保,且方便使用者觀察刺鰍在漏斗內的狀況。
[0023]漏斗I包括漏斗體1-1以及漏斗體連下方的漏斗管1-2,漏斗體1-1內徑為20cm,漏斗管1-2的上端直徑為4.6cm,漏斗管1-2的下端直徑為2.6cm,漏斗管1-2的長度為6.5cm,漏斗I的總高度為15 cm,漏斗管1_2上端直徑設計為4.6cm不僅可以使用此刺鰍個體順利通過進入到彈性軟管3中,而且可以防止漏斗出口過大造成刺鰍扭曲變成U字形卡在漏斗出口處。
[0024]彈性軟管3距下端3?5cm處的外側面開設有3?5個小孔5,小孔5的直徑為2mm左右。
[0025]漏斗I的上端圓口均勻分布有三個用于連接吊繩2的環(huán)孔6,吊繩2通過環(huán)孔6與漏斗I連接。
[0026]吊繩2的上方設置有掛鉤7,方便裝置的掛置固定。
[0027]本發(fā)明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在使用時,首先將選擇好的刺鰍親本按雌雄分開放養(yǎng)在兩個暫養(yǎng)箱內,選擇的刺鰍親本個體全長一般在15厘米左右,體重在15?20克左右。然后根據(jù)親魚個體大小、水溫情況、親魚成熟情況等,綜合考慮催廣激素的種類、每尾親本注射的劑量,配好注射液,按要求對注射器等進行消毒處理,吸足注射液、排空。根據(jù)注射操作人的身高將裝置通過吊繩固定好,小心將乳膠管末端用鐵鋏夾住夾緊。將一暫養(yǎng)箱放30 cm深的水,水可以是池塘水,也可以是充分曝氣的井水或自來水,安裝好增氣泵,增氧,將暫養(yǎng)箱的中心位置對準納魚斗的下端。將選擇好的親鰍按雌雄遂個用撈海撈進納魚斗中,待刺鰍進入漏斗下部的乳膠管中時,負責注射的人用左手的拇指與食指捏住乳膠管的上部、漏斗下出口的下部,截住刺鯀向上逃躥的通道,同時向下擠壓,使得刺鰍處于最小的空間內不得隨意扭動。這時,注射人可以將注射器的針頭從乳膠管下端小孔處進入,按要求向刺鰍的體側肌肉注射或其腹腔注射規(guī)定劑量的催產劑。注射結束后,放開膠管末端的鐵鋏,刺鰍親本順勢即可落入下方暫養(yǎng)箱內的水體中。
[0028]重復以上操作步驟,即可完成同一批次刺鰍親本的催情注射。
[0029]本發(fā)明實施例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在使用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將彈性軟管的上端固定在漏斗的下出口,可以采用橡皮筋對彈性軟管作進一步的固定,彈性軟管近末端3?5 cm處用打孔器打3?5個小孔,一方面用于方便給刺鰍進行催產劑注射時針頭進入,同時還起到排除乳膠管中水的作用。本裝置的鐵鋏可用40 cm長的線扣在漏斗的邊緣環(huán)孔上,不使用時懸空,當刺鰍進入納魚斗前將鐵鋏夾住乳膠管的末端保證刺鰍不能通過下端口逃脫。
[003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納魚漏斗(I),用于吊起漏斗的吊繩(2),彈性軟管(3)和用于夾住彈性軟管(3)下端開口的鐵鋏(4),所述彈性軟管(3)的上端連接在漏斗(I)的下出口,彈性軟管(3)的下端外側面開設有若干個小孔(5),所述吊繩(2)固定在漏斗(I)的上方。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軟管(3)為乳膠管。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軟管(3)的內徑為2.5cm,長度25cm。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I)采用透明環(huán)保PP材料制成。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I)包括漏斗體(1-1)以及漏斗體連下方的漏斗管(1-2),漏斗體(1-1)內徑為20cm,漏斗管(1-2)的上端直徑為4.6cm,漏斗管(1-2)的下端直徑為2.6cm,漏斗管管(1-2)的長度為6.5 cm。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軟管⑶距下端3?5cm處的外側面開設有3?5個小孔(5)。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5)的直徑為2_左右。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I)的上端圓口均勻分布有三個用于連接吊繩(2)的環(huán)孔(6),所述吊繩(2)通過環(huán)孔(6)與漏斗(I)連接。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8所述的一種用于刺鰍親本催產劑人工注射的簡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繩(2)的上方設置有掛鉤(7)。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4430101SQ201410785455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2月16日
【發(fā)明者】趙子明 申請人:江蘇農牧科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