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養殖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石蛙養殖池,其包括由池底及池底周邊向上延伸的池壁構成的池體,所述池底包括水池區和泥地區,水池區和泥地區的銜接邊界處設置有構成水池區的局部或整體圍墻的擋土墻,泥地區自擋土墻向遠離水池區的周邊布置,水池區的底部設置排水口,水池區的上方設置進水管,水池區的上方局部或全部區域范圍設置遮陽板,所述的遮陽板與泥地區之間的間距構成石蛙進出水池區的通路。通過水池區和泥地區的分布以及遮陽板的布置使得石蛙可以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自由選擇活動范圍,水池區和泥地區的銜接邊界處設置的擋土墻可以有效防止泥地區的落入水池區以保證水池的水質,同時,通過進水管和排水口的布置使得水池區的水可以經常更換,從而為石蛙的生長提供了活水條件,利于石蛙的生長。
【專利說明】石娃養殖池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動物養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石蛙養殖池。
【背景技術】
[0002]石蛙又名石雞,其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具有清熱解毒、滋補強身等功效,是南方丘陵山區名貴的特產之一,為滿足日益擴大的消費需求,人們采用人工養殖石蛙,石蛙喜棲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內或溪邊有泥土的洞穴內,其對水溫、水深、水質等生態條件要求較高,因此提供適宜的生態環境對石蛙的養殖來說非常重要。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宜石蛙生長的養殖池。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石蛙養殖池,其特征在于:養殖池包括由池底及池底周邊向上延伸的池壁構成的池體,所述池底包括水池區和泥地區,水池區和泥地區的銜接邊界處設置有構成水池區的局部或整體圍墻的擋土墻,泥地區自擋土墻向遠離水池區的周邊布置,水池區的底部或者下部側壁處設置排水口,水池區的上方設置進水管,水池區的上方局部或全部區域范圍設置遮陽板,所述的遮陽板與泥地區之間的間距構成石蛙進出水池區的通路。
[0005]由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水池區和泥地區的的分布以及遮陽板的布置使得石蛙可以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自由選擇活動范圍,水池區和泥地區的銜接邊界處設置的擋土墻可以有效防止泥地區的落入水池區以保證水池的水質,同時,通過進水管和排水口的布置使得水池區的水可以經常更換,從而為石蛙的生長提供了活水條件,利于石蛙的生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7]圖2是圖1拿掉網罩的立體示意圖;
[0008]圖3是圖2拿掉遮陽板的立體示意圖;
[0009]圖4是圖3拿掉支撐桿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一種石蛙養殖池,其包括由池底及池底周邊向上延伸的池壁10構成的池體,所述池底包括水池區20和泥地區30,水池區20和泥地區30的銜接邊界處設置有構成水池區20的局部或整體圍墻的擋土墻21,泥地區30自擋土墻21向遠離水池區20的周邊布置,水池區20的底部或者下部側壁處設置排水口 40,水池區20的上方設置進水管50,水池區20的上方局部或全部區域范圍設置遮陽板60,所述的遮陽板60與泥地區30之間的間距構成石蛙進出水池區20的通路。采用本實用新型進行石蛙的養殖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第一,石蛙可以在水池區20內進行產卵嬉水,也可以跳至泥地區30進行吃食或者休憩,而水池區20和泥地區30的銜接邊界處設置的擋土墻21有效起到防止泥地區30的落入水池區的作用,從而為保證水質條件;第二,進水管50和排水口 40的布置使得水池區20的水可以經常更換,為石蛙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活水條件,如圖1-4所示,當需要換水時,先將布置在池體外的排水閥打開讓水從排水口 40處排盡,然后關閉排水閥,打開進水管50上的進水閥使得活水從進水口 51進入水池內,如此即可實現水池區20的換水,具體的,排水口40既可以設置在水池區20的底部,也可以設置在水池區20的下部側壁處,如圖4所示,排水口 40設置在水池區20的下部側壁的角端處,這樣排水口 40略高于水池區20的池底,可以有效防止排水時水池區20中的蛙卵一并排走;第三,在水池區20的上方設置遮陽板60,這樣白天氣溫較高或者光照強度較大時石蛙可以在遮陽板60下方的、溫度較低的陰涼處休憩。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構造成本低,水池區20和泥地區30的分布以及遮陽板60的布置使得石蛙可以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自由選擇活動范圍,為石蛙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溫度和良好的水質條件。
[0011]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池體的的池壁10上邊設置向內側延伸的翻邊11和/或池體的的上部敞口設置方便掀開的防逃網70,池壁10的上邊設置向內側延伸的翻邊11,這樣可以防止石蛙跳出池體,而設置防逃網70—方面可以防止石蛙逃脫,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野外的貓、田鼠等捕捉石蛙,造成損失,不僅如此,在炎熱的夏季,防逃網70也可以起到防曬的作用,為石蛙的生長提供適宜的溫度條件。
[0012]具體的方案為水池區20和泥地區30的實現方案有多種,比如水池區20布置于池體的中部位置,所述的擋土墻21即為水池區20的四面側壁,這樣石蛙可以向水池區20兩側的泥地區30自由活動,結合圖1和4所示,所述的池底四周整體呈四邊形,所述的水池區20的四周輪廓為長方形且位于池底的一邊布置,水池區20的一個側壁構成擋土墻21,水池區20的另外三個側壁與池壁10共面,也就是說池底一分為二,其中一側邊設置水池區20,這樣堆砌池體時較為簡便,所述的泥地區30呈臨近擋土墻21的一側較低、遠離擋土墻21的相對側較高的緩坡面狀,該坡面與水平面的夾角小于10°,泥地區30設置成緩坡面狀,這樣在下雨天的時候,雨水可以隨著坡面順勢流入水池區20并從排水口 40處排出,避免了泥地區30積水,一般情況下石蛙的食物灑在泥地區30的較高處,這樣可以避免石蛙頻繁活動時將食物帶入水池,造成浪費。
[0013]進一步的,所述的池底放置兩根間隔布置的、用于支撐遮陽板60的支撐桿80,所述遮陽板60將水池區20以及泥地區30的上方的局部區域遮蓋,如圖1-3所示,通過支撐桿80的布置可以對遮陽板60起到有效的支撐作用,所述的支撐桿80直接選用兩根擔置在泥地區30的木頭即可,優選的,所述所述遮陽板60高出高出泥地區30的地面8-12cm,這樣支撐桿80將遮陽板60撐起時遮陽板60與泥地區30之間的高度間距即構成了供石蛙進出水池區20的通路,一般石蛙對水深條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優選是所述水池區20的深度為8-10cm,該范圍為石蛙生長時適宜的水深條件。實際在進行遮陽板60的布置時也可以直接在池底堆砌3-4個高度一致的水泥柱,通過水泥柱同樣能夠實現對遮陽板60的支撐作用。
【權利要求】
1.一種石蛙養殖池,其特征在于:養殖池包括由池底及池底周邊向上延伸的池壁(10)構成的池體,所述池底包括水池區(20 )和泥地區(30 ),水池區(20 )和泥地區(30 )的銜接邊界處設置有構成水池區(20)的局部或整體圍墻的擋土墻(21),泥地區(30)自擋土墻(21)向遠離水池區(20)的周邊布置,水池區(20)的底部或者下部側壁處設置排水口(40),水池區(20)的上方設置進水管(50),水池區(20)的上方局部或全部區域范圍設置遮陽板(60),所述的遮陽板(60)與泥地區(30)之間的間距構成石蛙進出水池區(20)的通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石蛙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體的池壁(10)上邊設置向內側延伸的翻邊(11)和/或池體的上部敞口設置方便掀開的防逃網(7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石蛙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底四周整體呈四邊形,所述的水池區(20)的四周輪廓為長方形且位于池底的一邊布置,水池區(20)的一個側壁構成擋土墻(21),水池區(20)的另外三個側壁與池壁(10)共面,所述的泥地區(30)呈臨近擋土墻(21)的一側較低、遠離擋土墻(21)的相對側較高的緩坡面狀,該坡面與水平面的夾角小于10。。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石蛙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底放置兩根間隔布置的、用于支撐遮陽板(60)的支撐桿(80),所述遮陽板(60)將水池區(20)以及泥地區(30)的上方的局部區域遮蓋。
5.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石蛙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區(20)的深度為8_10cmo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石蛙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陽板(60)高出泥地區(30)的地面8_12cm。
【文檔編號】A01K67/02GK203646335SQ201420011140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8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8日
【發明者】焦振鑫 申請人:黃山振鑫特產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