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魚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魚竿,包括桿體和手柄,還包括失手輪,所述失手輪與所述手柄的尾端連接;所述失手輪的輪槽內纏繞有連接魚線,其第一端固定于所述失手輪,第二端穿過所述手柄的內腔固定于所述桿體;所述手柄與所述桿體可拆卸連接。如此,失手輪的設置,使得作為失手繩的連接魚線能夠與魚竿連為一體,便于攜帶,且由于連接魚線的體積和重量小,并長度足夠滿足使用需求,所以不會影響釣魚者的使用;當釣到大魚時,只需將與失手輪連接的手柄與桿體拆卸分離即可,使用方便;連接魚線纏繞于失手輪的輪槽內,通過失手輪的控制能夠收放自如,便于釣魚者使用。
【專利說明】一種魚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漁具【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魚竿。
【背景技術】
[0002]傳統釣魚愛好者普遍采用手桿釣魚,而傳統手桿受到魚線長度的限制,在釣到身形較大的魚后,無法遛魚,魚在水中掙扎,難以拖近網撈。在釣到大魚時,若直接提桿拉起魚身有可能拽豁魚嘴,更有甚者會斷線斷桿,導致跑魚。
[0003]為解決上述問題,現有技術多采用失手繩,當釣到大魚時,將失手繩的一端與魚竿連接,另一端由釣魚者手持,此時松開魚竿,通過收放失手繩來遛魚,等到大魚體力耗盡時,利用失手繩將大魚和魚竿一起撈起。
[0004]然而,若采用上述方式,釣到大魚時,布置失手繩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此期間稍有不慎,大魚容易將魚竿拖走,造成損失。
[0005]當然,也可在釣魚時,就將失手繩的一端與魚竿連接,另一端由釣魚者手持,當釣到大魚時,即可直接松開魚竿。
[0006]但是,為了防止大魚將魚竿拖走,失手繩需要具備一定的強度,即失手繩的直徑較大,為了能夠順利遛魚,失手繩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長度,如此,失手繩的體積和重量較大,若采用該方式,會增加魚竿尾部的重量,給釣魚者的操作帶來不便,如手感不佳,無法有效控制魚竿等。
[0007]此外,由于失手繩的體積和重量較大,在釣大魚過程中,遛魚時,失手繩的收放無法控制自如,也會給釣魚者帶來不便,并失手繩的長度有限,不能很好地遛魚。
[0008]有鑒于此,如何改進魚竿,便于攜帶失手繩,且不會影響釣魚者的操作,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魚竿,該魚竿能夠方便攜帶失手繩,并不會影響釣魚者的操作。
[0010]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魚竿,包括桿體和手柄,還包括失手輪,所述失手輪與所述手柄的尾端連接;所述失手輪的輪槽內纏繞有連接魚線,其第一端固定于所述失手輪,第二端穿過所述手柄的內腔固定于所述桿體;所述手柄與所述桿體可拆卸連接。
[001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魚竿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0012]失手輪的設置,使得作為失手繩的連接魚線能夠與魚竿連為一體,便于攜帶,且由于連接魚線的體積和重量小,并長度足夠滿足使用需求,所以不會影響釣魚者的使用;當釣到大魚時,只需將與失手輪連接的手柄與桿體拆卸分離即可,使用方便;
[0013]連接魚線纏繞于失手輪的輪槽內,通過失手輪的控制能夠收放自如,便于釣魚者使用。[0014]優選地,所述桿體的尾端設置有連接件,所述手柄與所述連接件可拆卸連接,所述連接魚線的第二端與所述連接件固定連接。
[0015]優選地,所述手柄與所述連接件通過螺紋連接。
[0016]優選地,所述手柄與所述連接件連接配合的螺紋為雙線螺紋。
[0017]優選地,所述連接件或所述手柄的外周設置有防滑棱。
[0018]優選地,所述連接件的內腔設置有金屬鏈,所述連接魚線固接于所述金屬鏈。
[0019]優選地,所述連接件的首端設有伸入其內腔的螺釘,所述金屬鏈固定于所述螺釘。
[0020]優選地,所述手柄的首端具有供所述連接魚線穿過的通孔,所述通孔內設置有磁眼。
[0021]優選地,所述失手輪上設置有位于所述輪槽上端的擋線軸,所述連接魚線的第二端從所述輪槽繞出后,還繞經所述擋線軸。
[0022]優選地,所述失手輪上設置有控制所述連接魚線收放的搖柄和用于調節所述連接魚線收放力的調整手輪。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魚竿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圖1中所示魚竿的分解示意圖;
[0025]圖3為圖1中所示連接件的剖面示意圖;
[0026]圖4為圖1中所示手柄的剖面示意圖;
[0027]圖5為圖1中所示失手輪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6示出了所述魚竿釣大魚時的工作示意圖。
[0029]圖1-6 中:
[0030]桿體110、手柄120、磁眼121、失手輪130、擋線軸131、搖柄132、輪槽133、調整手輪134、連接件140、金屬鏈141、螺釘142、防滑棱143、連接魚線150。
【具體實施方式】
[0031]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魚竿,該魚竿能夠方便攜帶失手繩,并不會影響釣魚者的操作。
[0032]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33]請參考圖1-2,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魚竿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所示魚竿的分解示意圖。
[0034]該實施例中,所述魚竿包括桿體110和手柄120,還包括失手輪130,失手輪130與手柄120的尾端連接;失手輪130的輪槽133內纏繞有連接魚線150,該連接魚線150的第一端固定于失手輪130,第二端穿過手柄120的內腔固定于桿體110 ;手柄120與桿體110可拆卸連接。
[0035]所述魚竿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0036]失手輪130的設置,使得作為失手繩的連接魚線150能夠與魚竿連為一體,便于攜帶,且由于連接魚線150的體積和重量小,并長度足夠滿足使用需求,正常情況下,連接魚線150收納于失手輪130內,不會影響釣魚者的使用;當釣到大魚時,只需將與失手輪130連接的手柄120與桿體110拆卸分離即可,使用方便;
[0037]連接魚線150纏繞于失手輪130的輪槽內,通過失手輪130的控制能夠收放自如,便于釣魚者使用。
[0038]需要指出的是,上文中的尾端是指釣魚時,靠近釣魚者的一端,相應地,釣魚時,靠近魚鉤的一端為首端,下文表述與此一致,不再贅述。
[0039]該實施例中,桿體110的尾端設置有連接件140,手柄120與連接件140可拆卸連接,連接魚線150的第二端與連接件140固定連接。
[0040]連接件140的設置可以提高手柄120及失手輪130的通用性,不同的桿體110可以通過更換連接件140實現與手柄120及失手輪130的連接。
[0041]請一并結合圖3-5,圖3為圖1中所示連接件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圖1中所示手柄的剖面示意圖;圖5為圖1中所示失手輪的結構示意圖。
[0042]手柄120與連接件140的可拆卸連接可以有多種實現方式,其中一種為螺紋連接。
[0043]具體到該實施例中,手柄120的首端外部設有外螺紋,連接件140的尾端內部設有內螺紋,兩者通過螺紋連接,在釣到大魚時,便于手柄120與連接件140的分離。當然,實際設置時,手柄120設置內螺紋,連接件140設置外螺紋也是可行的。
[0044]進一步地,手柄120與連接件140連接配合的螺紋為雙線螺紋。如此,手柄120與連接件140只需旋轉半圈即可實現分離,提高了手柄120與連接件140的分離速度,即手柄120與桿體110的分離速度,在釣到大魚時,可以快速將手柄120與桿體110拆卸,便于遛魚。
[0045]進一步地,所述連接件140或所述手柄120的外周設置有防滑棱143。如此,當需要將手柄120與連接件140分離,旋轉手柄120或連接件140時,可以防止打滑,提高分離速度。
[0046]具體地,防滑棱143可以直接設置于手柄120或連接件140的外周,當然,也可以設置防滑套,將所述防滑套外套于手柄120或連接件140,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該實施例中,示出了將防滑棱143設置于連接件140外周的結構。防滑棱143的具體結構形式可以為多種,如圖2中示出的直線形,當然也可以設置為曲線形或其他形狀的花紋結構,只要能夠起到增大摩擦力,快速分離手柄120和連接件140的作用即可。
[0047]當然,在實際設置時,還可采用其他可拆卸連接方式,如鎖扣連接或卡勾連接等。
[0048]連接魚線150的第一端固定于失手輪130的輪槽133,連接魚線150纏繞于輪槽133后,其第二端穿過手柄120的內腔與連接件140固定連接。當手柄120與連接件140分離后,兩者通過連接魚線150連接,最終可通過收縮連接魚線150將桿體110、與桿體110連接的連接件140以及大魚撈起。
[0049]顯然,手柄120的首端具有供連接魚線150穿過的通孔,進一步地,該通孔內可設置磁眼121,具體地,磁眼121可以由碳化硅材料制成。磁眼121的設置可以降低連接魚線150與手柄120之間的摩擦系數,減少連接魚線150的磨損。
[0050]具體地,連接件140的首端具有螺紋孔,螺釘142旋入該螺紋孔內,螺釘142伸入連接件140內腔的端部設置有通孔,其上可固定連接金屬鏈141,連接魚線150的第二端與該金屬鏈141固接。當然,連接魚線150的第二端與螺釘142直接固定連接也是可行的,只是金屬鏈141的設置可以減少連接魚線150的磨損,延長其使用壽命。
[0051]進一步地,失手輪130上設置有擋線軸131,該擋線軸131位于輪槽133的上端,如圖2中所示,連接魚線150的第二端從輪槽133繞出后,還繞經該擋線軸131。如此,收放連接魚線150時,可以避免連接魚線150出現亂線現象。
[0052]進一步地,失手輪130上還設置有控制連接魚線收放的搖柄132。當桿體110與手柄120分離后,釣魚者可以通過轉動搖柄132收放連接魚線150,從而進行遛魚。
[0053]為了控制連接魚線150的收放力度,失手輪130上還設置有調節連接魚線150收放力的調整手輪134,在收放連接魚線150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旋轉該調整手輪134調節連接魚線150的收放力度,便于釣魚者遛魚。
[0054]在上述各實施例中,失手輪130與手柄120的連接、連接件140與桿體110的連接均可通過螺紋連接來實現,若魚竿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故障,便于拆卸檢修。當然,也可采取其他連接方式。
[0055]釣魚者在釣魚時,魚竿呈圖1中所示狀態,桿體110首端與魚線、魚鉤依次連接。
[0056]釣到小魚時,所述魚竿的失手輪130不發揮作用,使用與普通手桿無區別。
[0057]結合圖6理解,圖6示出了所述魚竿釣大魚時的工作示意圖。釣到大魚時,釣魚者將手柄120與連接件140旋轉以分離手柄120和桿體110,此時,釣魚者手持手柄120和失手輪130,連接件140和桿體110松開放入水中,被大魚拉動在水中移動,釣魚者通過調整手輪134和搖柄132可反復收放連接魚線150,待大魚筋疲力盡時,轉動搖柄132將連接魚線150收回,從而將連接件140、桿體110拉近,直至可以將大魚撈起。
[0058]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魚竿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魚竿,包括桿體(110)和手柄(120),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失手輪(130),所述失手輪(130)與所述手柄(120)的尾端連接;所述失手輪(130)的輪槽(133)內纏繞有連接魚線(150),其第一端固定于所述失手輪(130),第二端穿過所述手柄(120)的內腔固定于所述桿體(I 10);所述手柄(120)與所述桿體(I 10)可拆卸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魚竿,其特征在于,所述桿體(110)的尾端設置有連接件(140),所述手柄(120)與所述連接件(140)可拆卸連接,所述連接魚線(150)的第二端與所述連接件(140)固定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魚竿,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120)與所述連接件(140)通過螺紋連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魚竿,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120)與所述連接件(140)連接配合的螺紋為雙線螺紋。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魚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140)或所述手柄(120)的外周設置有防滑棱(143)。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魚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140)的內腔設置有金屬鏈(141 ),所述連接魚線(150)固接于所述金屬鏈(141 )。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魚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140)的首端設有伸入其內腔的螺釘(142),所述金屬鏈(141)固定于所述螺釘(142)。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魚竿,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120)的首端具有供所述連接魚線(150)穿過的通孔,所述通孔內設置有磁眼(121)。
9.如權利要求1至8任一項所述的魚竿,其特征在于,所述失手輪(130)上設置有位于所述輪槽(133)上端的擋線軸(131 ),所述連接魚線(150)的第二端從所述輪槽(133)繞出后,還繞經所述擋線軸(131)。
10.如權利要求1至8任一項所述的魚竿,其特征在于,所述失手輪(130)上設置有控制所述連接魚線(150)收放的搖柄(132)和用于調節所述連接魚線(150)收放力的調整手輪(134)。
【文檔編號】A01K87/00GK203709088SQ201420056044
【公開日】2014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8日
【發明者】張殿君 申請人:張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