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核桃采收拉網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核桃采收拉網,包括織網和用于固定織網的綁繩,所述織網的上邊緣設有繃帶,繃帶的兩端連接有拉繩,所述繃帶上設有若干與綁繩配合的穿繩孔;所述織網的下邊緣設有若干定位孔以及與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釘,且所述下邊緣向下延伸形成具有彈性的填充帶;所述織網的兩側分別設有用于拼接織網的粘扣區,同一粘扣區內并排布置有母粘扣帶和公粘扣帶。本實用新型使織網可以調節固定在核桃樹上的長度,提高織網的實用性,并且提高了織網和地面之間的密封性,防止核桃從織網和凹坑之間的空隙中漏出,提高織網的攔截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核桃采收拉網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掛果采收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核桃采收拉網。
【背景技術】
[0002]核桃,特別是山核桃,由于其味道好,經濟效益高,被廣泛栽種。山核桃樹體高大,通常生長在腐殖質較為豐富的山谷中或者山坡上,每年白露時節為其果實采收期。
[0003]目前,山核桃產區農戶無論是通過采用敲打山核桃樹體讓果實掉落方式采收,還是采用自然落果法方式采收,山核桃果實均需先掉落在地面上,然后通常會順著山坡從高處往低處滾落。為防止自家山核桃果實滾落到其他山核桃種植戶的地塊中去,或者滾落到山溝等其他不易撿拾的地方,目前農戶通常做法是用1.0m高左右的尼龍網兩頭拉緊綁在樹上、中間網身自然垂落到地面的方式來將自家山核桃林地的下方及左右兩側的部分區域圍合起來。
[0004]盡管這種拉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阻止山核桃果實繼續滾落的目的,但從具體采收實踐來看,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無可參照的具體實施標準和指標參數,實施過程隨意性較強,且由于織網的長度和高度的限制,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拉網與地面接觸度不夠高導致攔截效果有時不甚理想等問題,特別是在稍有高低不平的山坡地帶的攔截效果更差。第二,拉網的長度固定,無法根據樹體間的實際距離進行調整,但各樹體間的距離變化大,將會出現因拉網過長產生堆積或者過短出現空隙而導致無法較好采收核桃等問題。綜合來說,織網太長、太寬會使織網堆積,不僅浪費織網材料,而且堆積的織網纏繞會給采收帶來不便,而織網太短、太窄又會產生空隙,核桃會通過空隙,無法達到采收的目的。因此,上述兩個問題嚴重影響了核桃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0005]可見,目前尚未有一種核桃采收拉網,不但可以通過簡單的標準化作業進行快速安裝,而且可以做到拉網與地面基本無縫對接,還可以較好解決因拉網的長短不匹配而引起的系列采收問題,適用于地面高低起伏角度在30°內的林地安裝,調節性強。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核桃采收拉網,以解決現有技術下拉網的調節能力差,容易引起拉網堆積以及在拉網和底面或者樹體之間產生空隙而影響核桃采收的問題。
[0007]一種核桃采收拉網,包括織網和用于固定織網的綁繩,所述織網的上邊緣設有繃帶,繃帶的兩端連接有拉繩,所述繃帶上設有若干與綁繩配合的穿繩孔;所述織網的下邊緣設有若干定位孔以及與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釘,且所述下邊緣向下延伸形成具有彈性的填充帶;所述織網的兩側分別設有用于拼接織網的粘扣區,同一粘扣區內并排布置有母粘扣帶和公粘扣帶。
[0008]上述的核桃采收拉網在使用時,如果用于固定的兩棵核桃樹之間的距離與拉網長度相同,則可以使用綁繩與拉繩連接,將織網固定在兩棵核桃樹之間;如果兩棵核桃樹之間的距離較短,則可以根據距離的長短,選擇合適的穿繩孔,綁繩穿過穿繩孔將織網固定在兩棵核桃樹之間;如果兩棵核桃樹之間的距離較長,則可以將多塊織網通過粘扣區拼接在一起來增加織網的長度,再選擇合適的穿繩孔進行固定,當粘扣區不使用時,將同一粘扣區的母粘扣帶和公粘扣帶相互粘連,可以防止粘扣區在不使用時被雜物附著。
[0009]并且織網的下邊緣使用定位釘穿過定位孔與地面進行連接,提高織網和地面之間的密封性,提高織網的攔截效果。同時填充帶可以填充地面凹陷的部分,從而防止核桃從織網和凹坑之間的空隙中漏出,從而進一步提高織網的攔截效果。
[0010]為了方便拉開織網,優選的,所述繃帶為雙層結構,拉繩中部貫穿繃帶的雙層結構,拉繩兩端延伸出繃帶。
[0011]為了方便使綁繩穿過穿繩孔,同時降低穿繩孔的磨損,優選的,所述穿繩孔的內圈設有金屬環扣,所述綁繩穿設在對應的金屬環扣內。
[0012]優選的,所述定位孔內圈設有定位環,所述定位釘的釘帽與定位環配合。
[0013]所述填充帶可以在凸出的地面被壓縮或者攤開,而又可以填充到凹坑內,可以選用有彈性又蓬松的材料,優選的,所述填充帶為若干尼龍材質且緊密排布的布條。這種布條價格便宜,市場上容易采購。
[0014]進一步優選的,所述布條排布至少兩層,所述布條的高10.0cm?15.0cm,厚
0.3cm?0.6cm。如果布條較薄,可以增加布條的層數以保證填充帶具有一定的抗沖擊性,如果布條厚度較大,可以減少布條的層數。
[0015]優選的,所述母粘扣帶和公粘扣帶的寬度和長度相同,且相互貼靠。
[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7]本實用新型的核桃采收拉網,通過在織網的上邊緣設有帶有穿繩孔的繃帶,在織網的兩側設置粘扣區,從而使織網可以調節固定在核桃樹上的長度,提高織網的實用性;并且在織網的下邊緣設置定位孔和定位釘以及填充帶,定位孔和定位釘可以提高織網和地面之間的密封性,填充帶可以填充地面凹陷的部分,從而防止核桃從織網和凹坑之間的空隙中漏出,提高織網的攔截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拼接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 ]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的核桃采收拉網包括:織網I和用于固定織網的綁繩2,織網I的上邊緣設有繃帶3,繃帶3的兩端連接有拉繩4,繃帶3為雙層結構,拉繩4中部貫穿繃帶3的雙層結構,拉繩4兩端延伸出繃帶3,繃帶3上設有若干均勻排布與綁繩2配合的穿繩孔5。
[0022]織網3的下邊緣設有若干定位孔6以及與定位孔6配合的定位釘7,且下邊緣向下延伸形成具有彈性的填充帶8 ;織網I的兩側分別設有用于拼接織網的粘扣區9,同一粘扣區內并排布置有母粘扣帶91和公粘扣帶92,母粘扣帶91和公粘扣帶92的寬度和長度相同,且相互貼靠。[0023]本實施例中,穿繩孔5的內圈設有金屬環扣51,使用時,綁繩2穿設在對應的金屬環扣51內。
[0024]本實施例中,定位孔6的內圈設有定位環61,定位釘7的釘帽與定位環61配合。
[0025]本實施例中,填充帶8為若干尼龍材質且緊密排布的布條81。
[0026]本實施例的核桃采收拉網在使用時,如果用于固定的兩棵核桃樹10之間的距離與拉網I長度相同,則可以直接將綁繩2與拉繩4連接,將織網I固定在兩棵核桃樹10之間;如果兩棵核桃樹10之間的距離較短,則可以根據距離的長短,選擇合適的穿繩孔5,綁繩2穿過穿繩孔5將織網固定在兩棵核桃樹10之間;如果兩棵核桃樹之間的距離較長,如圖3所示,則可以將多塊織網通過粘扣區9拼接在一起來增加織網I的長度,再選擇合適的穿繩孔2和拉繩4進行固定。當粘扣區9不使用時,將同一粘扣區的母粘扣帶91翻折,和公粘扣帶92相互粘連,可以防止粘扣區9在不使用時被雜物附著,如圖2所示。
[0027]并且織網的下邊緣使用定位釘7穿過定位孔6與地面進行連接,有效提高織網I和地面之間的密封性,提高織網I的攔截效果。同時填充帶8可以填充地面凹陷的部分,從而防止核桃從織網和凹坑之間的空隙中漏出,從而進一步提高織網I的攔截效果。還可以根據拉網所處的地面情況來選擇不同材質的定位釘7,如果定位孔6所處的位置下方是種植土,則定位釘7選用塑料釘穿過定位環61用榔頭敲入地面;如果定位孔6所處的位置下方正好是巖石區,則定位釘7選用水泥釘穿過定位環61用榔頭敲入,在確保織網I下方的填充帶8與地面基本無縫對接的同時要確保定位釘7不會自然拔出,這樣不但可以做到有效地固定住整個織網I的下部,而且能將填充帶8與地面做到基本無縫對接,避免有風情況下織網I的離地搖擺,減少了織網I與地面之間產生空隙的情況發生。
[0028]綜上所述,本實施例的核桃采收拉網可以通過在織網的上邊緣設有帶有穿繩孔的繃帶,在織網的兩側設置粘扣區來調節固定在核桃樹上的長度,從而提高織網的實用性;并且在織網的下邊緣設置定位孔和定位釘以及填充帶來提高織網的攔截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核桃采收拉網,包括織網和用于固定織網的綁繩,其特征在于,所述織網的上邊緣設有繃帶,繃帶的兩端連接有拉繩,所述繃帶上設有若干與綁繩配合的穿繩孔;所述織網的下邊緣設有若干定位孔以及與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釘,且所述下邊緣向下延伸形成具有彈性的填充帶;所述織網的兩側分別設有用于拼接織網的粘扣區,同一粘扣區內并排布置有母粘扣帶和公粘扣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核桃采收拉網,其特征在于,所述繃帶為雙層結構,拉繩中部貫穿繃帶的雙層結構,拉繩兩端延伸出繃帶。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核桃采收拉網,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繩孔的內圈設有金屬環扣,所述綁繩穿設在對應的金屬環扣內。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核桃采收拉網,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內圈設有定位環,所述定位釘的釘帽與定位環配合。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核桃采收拉網,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帶為若干尼龍材質且緊密排布的布條。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核桃采收拉網,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條排布至少兩層,所述布條的高 10.0cm ?15.0cm,厚 0.3cm ?0.6cm。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核桃采收拉網,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粘扣帶和公粘扣帶的寬度和長度相同,且相互貼靠。
【文檔編號】A01D46/00GK203675646SQ201420060248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10日
【發明者】孔楊勇 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