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氣囊式親魚暫養水槽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氣囊式親魚暫養水槽,其特征是,氣囊由壁部氣囊和底部氣囊組成,氣囊內充滿氣體時,氣囊呈長方形池或圓形池形狀,在底部氣囊上分布底部充氧氣管,底部充氧氣管從壁部氣囊上口的充氧氣管接入,在壁部氣囊一側的上口設置進水管,在壁部氣囊的另一側下端設置排水口,氣囊外側使用金屬框架支撐;使用本實用新型水槽,由于有氣體在氣囊中阻隔,水槽內水體環境因子變化小,水槽內水體易于控制,便于暫養和起捕親魚,親魚受傷幾率小,繁殖率提高,本實用新型管理方便,易于設置和拆除,不影響周邊環境。
【專利說明】一種氣囊式親魚暫養水槽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漁業生產領域,具體是一種氣囊式親魚暫養水槽。
【背景技術】
[0002]親魚繁育期間,捕起的親魚在催產時需要進行暫養,而傳統的親魚暫養方式為池塘或網箱,而親魚在催產過程中需要多次起捕,往往易于造成親魚體表受傷,對親魚的影響大,降低了親魚的繁殖率,使用帆布桶、水泥池暫養親魚,因氣候環境變化,造成親魚的不適而影響親魚繁殖效果。
【發明內容】
[0003]為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設計了 一種氣囊式親魚暫養水槽。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氣囊式親魚暫養水槽,其特征是,氣囊由壁部氣囊和底部氣囊組成,壁部氣囊與底部氣囊連成一體,氣囊充氣口位于壁部氣囊上端,通過氣囊充氣口向氣囊內充滿氣體時,氣囊呈長方形池或圓形池形狀,壁部氣囊高1-1.5米,壁部氣囊充氣后的厚度為10-15厘米,底部氣囊充氣后的厚度為10-15厘米,在底部氣囊上分布底部充氧氣管,底部充氧氣管從壁部氣囊上口的充氧氣管接入,在壁部氣囊一側的上口設置進水管,在壁部氣囊的另一側下端設置排水口,氣囊外側使用金屬框架支撐。
[0005]有益效果:使用本實用新型水槽,由于有氣體在氣囊中阻隔,水槽內水體環境因子變化小,水槽內水體易于控制,便于暫養和起捕親魚,親魚受傷幾率小,繁殖率提高,本實用新型管理方便,易于設置和拆除,不影響周邊環境。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圖。
[0007]圖中:1氣囊,2底部氣囊,3進水管,4壁部氣囊,5氣囊充氣口,6底部充氧氣管,7金屬框架,8充氧氣管,9排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08]結合【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一種氣囊式親魚暫養水槽,其特征是,氣囊I由壁部氣囊4和底部氣囊2組成,壁部氣囊4與底部氣囊2連成一體,氣囊充氣口 5位于壁部氣囊4上端,通過氣囊充氣口 5向氣囊I內充滿氣體時,氣囊I呈長方形池或圓形池形狀,壁部氣囊4高1-1.5米,壁部氣囊4充氣后的厚度為10-15厘米,底部氣囊2充氣后的厚度為10-15厘米,在底部氣囊2上分布底部充氧氣管6,底部充氧氣管6從壁部氣囊4上口的充氧氣管8接入,在壁部氣囊4 一側的上口設置進水管3,在壁部氣囊4的另一側下端設置排水口 0,氣囊外側使用金屬框架7支撐;使用本實用新型水槽,由于有氣體在氣囊I中阻隔,水槽內水體環境因子變化小,水槽內水體易于控制,便于暫養和起捕親魚,親魚受傷幾率小,繁殖率提高,本實用新型管理方便,易于設置和拆除,不影響周邊環境。
【權利要求】
1.一種氣囊式親魚暫養水槽,其特征是,氣囊由壁部氣囊和底部氣囊組成,壁部氣囊與底部氣囊連成一體,氣囊充氣口位于壁部氣囊上端,通過氣囊充氣口向氣囊內充滿氣體時,氣囊呈長方形池或圓形池形狀,壁部氣囊高1-1.5米,壁部氣囊充氣后的厚度為10-15厘米,底部氣囊充氣后的厚度為10-15厘米,在底部氣囊上分布底部充氧氣管,底部充氧氣管從壁部氣囊上口的充氧氣管接入,在壁部氣囊一側的上口設置進水管,在壁部氣囊的另一側下端設置排水口,氣囊外側使用金屬框架支撐。
【文檔編號】A01K63/00GK203775950SQ201420201569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4日
【發明者】楊成勝, 王桂紅 申請人:楊成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