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供水組合花盆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園藝盆栽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供水組合花盆。該自動供水組合花盆包括儲水底盤、透水柱和設置在儲水底盤上方的花盆本體,在花盆本體的底部邊沿設置向下延伸形成筒狀支撐部,筒狀支撐部的側壁上設置有通水缺口,以使水進入筒狀支撐部內側,在透水沙棒的吸水透水作用下,水份從筒狀支撐部內持續地供應至花盆本體中,以供植物生長所需,這樣就避免了通過人工不時地多次向花盆本體中澆水,節省了勞力,同時,也避免了傳統花盆澆水中在花盆底部開設漏水孔帶來的多余分水份流失浪費的問題;同時,大部分的存儲水位于筒狀支撐部內,可以避免水份的過多蒸發散失,節約了水資源。
【專利說明】一種自動供水組合花盆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園藝盆栽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供水組合花盆。
【背景技術】
[0002]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的長時間持續供應,目前,在園藝盆栽領域,為了給花盆中的植物持續提供適量的水分保證植物生長所需,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在普通的花盆的底部開設漏水孔,在花盆上口澆水后,多余的水分從花盆底部的通水孔流出,這樣,可避免過多水分對植物的不利影響,當過一段時間后,花盆中水分不足時,繼續通過人工補水。然而,這種澆水方式一方面會需要人力多次澆水,會增加勞動力成本,另一方面,多余的水分也會從花盆底孔中漏出,浪費了水資源。
[0003]因此,針對以上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自動供水組合花盆。
實用新型內容
[0004](一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動供水組合花盆以解決采用現有的花盆存在的人力多次澆水勞動力成本高和水資源浪費的問題。
[0006]( 二 )技術方案
[0007]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自動供水組合花盆,其包括儲水底盤、透水柱和設置在儲水底盤上方的花盆本體,花盆本體的底部邊沿向下延伸形成筒狀支撐部,筒狀支撐部的側壁上開設有通水孔或通水缺口,花盆本體的底部設置有多個安裝孔,每個安裝孔中均由透水柱穿過。
[0008]其中,所述通水孔或通水缺口位于所述筒狀支撐部的側壁底邊。
[0009]其中,所述儲水底盤側邊的高度大于等于筒狀支撐部的高度。
[0010]其中,所述透水柱為透水沙棒。
[0011]其中,所述透水沙棒為上粗下細的錐柱。
[0012]其中,所述透水沙棒由硅砂、粘結劑和固定劑成型固化而成。
[0013]其中,所述透水沙棒中,每100重量份的硅砂中,粘結劑的重量份范圍為1-10,固定劑的重量份范圍為0.5-3。
[0014]其中,所述花盆本體的橫截面為圓形或方形。
[0015]其中,所述儲水底盤的側邊具有向外翻起的翻邊。
[0016]其中,所述儲水底盤的底部安裝有至少三個輪子。
[0017](三)有益效果
[0018]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點: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持續供水花盆中,在花盆本體的底部邊沿設置向下延伸形成筒狀支撐部,筒狀支撐部的側壁上設置有通水缺口或通水孔,以使水進入筒狀支撐部內側,在花盆本體的底部設置有多個供透水沙棒穿過的安裝孔,在透水沙棒的吸水透水作用下,水份從筒狀支撐部內持續地供應至花盆本體中,以供植物生長所需,這樣就避免了通過人工不時地多次向花盆本體中澆水,節省了勞力,同時,也避免了傳統花盆澆水中在花盆底部開設漏水孔帶來的多余分水份流失浪費的問題;同時,大部分的存儲水位于筒狀支撐部內,可以避免水份的過多蒸發散失,節約了水資源。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自動供水組合花盆的剖面圖;
[0020]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自動供水組合花盆的花盆本體及筒狀支撐部的側視圖。
[0021]圖中,1:花盆本體;2:儲水底盤;3:透水沙棒;4:筒狀支撐部;5:輪子;6:通水缺□。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23]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縱”、“橫”、“上”、“下”、“頂”、
“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0024]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供水組合花盆,其包括儲水底盤2、透水柱和設置在儲水底盤2上方的花盆本體1,花盆本體I的底部邊沿向下延伸形成筒狀支撐部4,筒狀支撐部4的側壁上開設有通水缺口 6,花盆本體I的底部設置有多個安裝孔,每個安裝孔中均由透水柱穿過。當往儲水底盤2內倒入水后,支撐部外側的外部空間的水即通過通水缺口 6進入筒狀支撐部4和儲水底盤2底部形成的內部空間中;其中筒狀支撐部4橫截面的形狀與花盆本體I橫截面的形狀相一致,可以為圓形,也可以為方形。如圖2所示,通水缺口 6均布于筒狀支撐部4的側壁底邊。當然也可在筒狀支撐部4的側壁上開設幾個通水孔。
[0025]上述實施例中,首先,將水加入儲水底盤2中,水通過筒狀支撐部4側壁上的通水缺口 6進入支撐部和儲水底盤2底部形成的內部空間中,由于花盤的底部有透水柱穿過,而透水柱具有吸水和透水的作用,透水柱即可將儲水底盤2內的水引入到花盆中,供植物生長所需,在這個過程中,將水倒入儲水底盤2后,水份可持續長久地供應至花盆中。其中,花盆本體I和儲水底盤2分體設置可以方便轉移拆卸。筒狀支撐部4的側壁上的通水缺口 6或通水孔的尺寸可根據需要設計,通過設置筒狀支撐部4,在保證花盆本體I持續供水的同時,大部分的存儲水位于筒狀支撐部4內,可以避免水份的過多蒸發散失,節約了水資源。
[0026]優選地,所述筒狀支撐部4的高度大于等于儲水底盤2側邊的高度。這樣,可以在儲水底盤2中加入足夠的水量,使儲水底盤2中的水位高于筒狀支撐部4的高度,保證筒狀支撐部4內空間有足夠的水量。
[0027]進一步地,所述透水柱為透水沙棒3。當然也可以選用其他常用的吸水透水材料。透水沙棒3優選為上粗下細的錐柱,可以為圓錐柱,也可以為方錐柱,透水沙棒3卡在安裝孔中。這樣,當提起花盆本體I時,透水沙棒3卡在安裝孔中,不至于從安裝孔中漏下,從而便于花盆本體I和儲水底的拆卸轉移。
[0028]具體地,透水柱由硅砂、粘結劑和固定劑成型固化而成,透水沙棒3中,每100重量份的硅砂中,粘結劑的重量份范圍為1-10,固定劑的重量份范圍為0.5-3。當然,硅砂、粘結劑和固定劑的重量份比也不限于上述范圍,只是上述比值范圍在滿足工藝需求的同時,可以有效地節約成本。
[0029]具體地,所述花盆本體I的橫截面為圓形或方形,筒狀支撐部4的形狀與花盆本體I的形狀相一致。
[0030]一般地,花盆本體I的上沿具有向外翻起的翻邊。這樣,可以方便向花盆中填放土肥;優選地,儲水底盤2的側邊具有向外翻起的翻邊。這樣,可方便向儲水底盤2中加水時,防止水灑落在儲水底盤2外。
[0031]優選地,為了方便花盆的移動,在儲水底盤2的底部安裝有多個輪子5。優選為三個輪子5,可以保證儲水底盤2平移的穩定性。
[0032]具體地,花盆本體I和儲水底盤2的材質可為塑料或金屬材料或無機非金屬材料。
[0033]本實用新型花盆使用時,首先,將花盆本體I放置在儲水底盤2上,將透水沙棒3放入花盆本體I底部的安裝孔中,向花盆本體I中填充土肥,栽培植物,然后向儲水底盤2中加水,直至水位超過筒狀支撐部4,由于筒狀支撐部4的側壁上設置有通水缺口 6,支撐部外側的水通過通水缺口 6進入支撐部內,通過透水沙棒3,可以使筒狀支撐部4內的水份自動持續地輸送至花盆本體I中,以供植物生長所需。
[0034]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持續供水花盆中,在花盆本體I的底部邊沿設置向下延伸形成筒狀支撐部4,筒狀支撐部4的側壁上設置有通水缺口 6,以使水進入筒狀支撐部4內側,在花盆本體I的底部設置有多個供透水沙棒3穿過的安裝孔,在透水沙棒3的吸水透水作用下,水份從筒狀支撐部4內持續地供應至花盆本體I中,以供植物生長所需,這樣就避免了通過人工不時地多次向花盆本體I中澆水,節省了勞力,同時,也避免了傳統花盆澆水中在花盆底部開設漏水孔帶來的多余分水份流失浪費的問題;同時,大部分的存儲水位于筒狀支撐部4內,可以避免水份的過多蒸發散失,節約了水資源。
[0035]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自動供水組合花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儲水底盤、透水柱和設置在儲水底盤上方的花盆本體,花盆本體的底部邊沿向下延伸形成筒狀支撐部,筒狀支撐部的側壁上開設有通水孔或通水缺口,花盆本體的底部設置有多個安裝孔,每個安裝孔中均由透水柱穿過。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供水組合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孔或通水缺口位于所述筒狀支撐部的側壁底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供水組合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水底盤側邊的高度大于等于筒狀支撐部的高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供水組合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柱為透水沙棒。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動供水組合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沙棒為上粗下細的錐柱。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供水組合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盆本體的橫截面為圓形或方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供水組合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水底盤的側邊具有向外翻起的翻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供水組合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水底盤的底部安裝有至少三個輪子。
【文檔編號】A01G27/02GK203912698SQ201420221875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30日
【發明者】秦升益, 李焱 申請人:北京仁創三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