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屬于園林工具領域,解決了現有修枝剪無法實現多方向、多角度旋轉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修枝剪包括機殼、設于機殼后端的后手柄組件和設于機殼前端的前把手組件,所述后手柄組件上設有后扳機,所述前把手組件上設有前扳機,所述后手柄組件與機殼之間設有調節后手柄轉向的旋轉機構,所述旋轉機構包括連接后手柄組件且具有第一旋轉軸心的第一旋轉機構和連接機殼且具有第二旋轉軸心的第二旋轉機構,第一旋轉機構與第二旋轉機構相連接,所述后手柄組件可繞第一旋轉軸心旋轉,且所述后手柄組件還可帶動第一旋轉機構繞第二旋轉軸心旋轉,所述第一旋轉軸心與第二旋轉軸心相互垂直。
【專利說明】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修枝剪,屬于園林工具領域。
【【背景技術】】
[0002]修枝剪是一種常用的園林工具,通常用于修建植物。目前,用戶對修枝剪操作時操作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多地考慮人機工程學的因素,例如要求增加特殊旋轉功能的要求:即要求在水平方向和/或豎直方向上能滿足手柄部分和機殼主體部分實現相對旋轉,以滿足用戶工作時的舒適度要求。但現有技術中目前帶這種特殊旋轉功能的修枝剪品種很少,特別是在對較高處的灌木叢進行水平切割或側立面修剪時,左右手握持部分不能實現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上的多角度多檔位的相對旋轉,操作者很容易疲憊。并且,現有技術的修枝剪在實施手柄部分相對機殼部分旋轉時,扳機操作很費力,多次操作易失效,并且還存在內部結構零件多、裝配復雜,成本高等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供一種修枝剪,可以滿足用戶多角度操作的要求,便于用戶操作。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包括機殼、設于機殼后端的后手柄組件和設于機殼前端的前把手組件,所述后手柄組件上設有后扳機,所述前把手組件上設有前扳機,所述后手柄組件與機殼之間設有調節后手柄轉向的旋轉機構,所述旋轉機構包括連接后手柄組件且具有第一旋轉軸心的第一旋轉機構和連接機殼且具有第二旋轉軸心的第二旋轉機構,第一旋轉機構與第二旋轉機構相連接,所述后手柄組件可繞第一旋轉軸心旋轉,且所述后手柄組件還可帶動第一旋轉機構繞第二旋轉軸心旋轉,所述第一旋轉軸心與第二旋轉軸心相互垂直。
[0006]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旋轉機構包括第一旋轉座和旋轉連接頭,所述第一旋轉座連接第二旋轉機構,所述旋轉連接頭設置于后手柄組件上,所述旋轉連接頭插裝在第一旋轉座內并可繞第一旋轉座軸向旋轉。
[0007]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旋轉機構還包括用于鎖定后手柄組件的轉向推鈕,所述轉向推鈕滑動安裝在后手柄組件上。
[0008]進一步的,所述后扳機上設有限位塊,所述轉向推鈕上設有擋塊,在后扳機按壓狀態下,所述限位塊與所述擋塊相抵限制轉向推鈕滑動。
[0009]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旋轉機構包括第二旋轉座、轉向按鈕和轉向齒盤,所述第二旋轉座與第一旋轉機構連接,所述轉向按鈕周側設有卡齒,轉向按鈕中部設有按壓凸起,所述第二旋轉座左側與機殼左側之間通過轉向按鈕齒形嚙合,所述第二旋轉座右側與機殼右側之間通過轉向齒盤齒形嚙合,所述轉向齒盤與機殼右側之間設有彈性元件,所述機殼左側設有避讓所述按壓凸起的避讓通孔。
[0010]進一步的,所述機殼內設有觸控開關、控制觸控開關通斷的杠桿件和轉動支架,所述杠桿件一端連接有拉索,拉索延伸至后手柄組件內并受后扳機驅動,所述杠桿件另一端與轉動支架一端通過銷軸鉸接,轉動支架另一端連接前扳機并受前扳機驅動,所述杠桿件可繞轉動支架與杠桿件鉸接處轉動,所述轉動支架可繞轉動支架與前扳機連接處轉動。
[0011]進一步的,所述后手柄組件內設有轉桿,所述轉桿上端鉸接到后手柄組件上,所述轉桿下端一側與拉索連接,所述轉桿下端另一側設有凸塊,所述后扳機尾部轉動連接到后手柄組件上,后扳機前端設有撥塊,按動后扳機使撥塊作用于凸塊上驅動轉桿旋轉,轉桿的旋轉運動拉動拉索。
[0012]進一步的,所述前扳機呈U形,前扳機的兩端設有卡槽,所述轉動支架上設有卡塊,所述卡塊插入卡槽內將轉動支架與前扳機連接。
[0013]進一步的,所述杠桿件上連接拉索的一端設有第一復位彈簧,所述杠桿件上鉸接轉動支架的一端設有第二復位彈簧。
[0014]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旋轉機構中靠近旋轉軸心的位置設有一對限位柱,所述拉索和修枝剪的電源線從該對限位柱中間穿過進入機殼內。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6]本實用新型的修枝剪,具有機殼、設于機殼后端的后手柄組件和設于機殼前端的前把手組件,而后手柄組件與機殼之間設有調節后手柄轉向的旋轉機構,本實用新型的旋轉機構包括連接后手柄組件且具有第一旋轉軸心的第一旋轉機構和連接機殼且具有第二旋轉軸心的第二旋轉機構,第一旋轉機構與第二旋轉機構相連接,后手柄組件可繞第一旋轉軸心旋轉,且后手柄組件還可帶動第一旋轉機構繞第二旋轉軸心旋轉,第一旋轉軸心與第二旋轉軸心相互垂直。應用到實際操作中,第一旋轉軸心可以是修枝剪的X軸方向,第二旋轉軸心可以是修枝剪的Y軸方向,用戶在使用時可以根據操作習慣和使用環境,繞X軸方向旋轉后手柄組件、或者繞Y軸方向旋轉后手柄組件、或者同時繞X軸方向和繞Y軸方向旋轉后手柄組件,以獲得最佳的操作角度,使用戶更加輕松作業。
[0017]本實用新型的修枝剪為雙扳機控制,即后手柄組件上的后扳機和前把手組件上的前扳機,后扳機可以通過拉索拉動機殼內的杠桿件,使杠桿件的右端提升行程LI,前扳機可以通過轉動支架托動機殼內的杠桿件,使杠桿件的左端提升行程L2,兩個行程合并得到一個有效行程L3,杠桿件向上抬升并觸動觸控開關,使電路導通;在雙扳機控制下,杠桿件的兩端必須都上升一定行程后,才能觸動觸控開關,僅后扳機啟動或者僅前扳機啟動,都不能使杠桿件觸動觸控開關,也就是說,用戶需要兩手同時操作才能啟動修枝剪;在用戶要關機時,單一釋放后扳機或者前扳機,修枝剪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制動,這樣就避免了用戶單手操作時另一只手觸碰運動中的刀片的風險,確保用戶操作的安全性。
[0018]本實用新型修枝剪采用杠桿件力臂最大化原理,將杠桿件左端與轉動支架鉸接處作為杠桿件的轉動支點,使得轉動支架的力臂長度最大化,確保了前扳機間接驅動杠桿件上升行程的最大化,而杠桿件右端連接拉索,使得杠桿件的力臂長度最大化,即后扳機的施力力臂最大化,杠桿件左端上升的行程和杠桿件右端被后扳機遠距離提升的行程幾乎一樣大,使用戶在操作前扳機和后扳機時都更加省力;尤其是在實施杠桿件任意一端行程提升后,杠桿件另一端被提升的行程和受力會具有更好的對稱性,在實施杠桿件任意一端行程釋放后,再釋放另一端行程時,其下降的行程和受力也具有很好的對稱性;如此一來,就保證了前扳機和后扳機受力大小的對稱性和一致性,同時也確保了整機停止運行時剎車效果的一致性。
[0019]本實用新型的這些特點和優點將會在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附圖中詳細的揭露。【【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0021]圖1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修枝剪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修枝剪第一旋轉機構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23]圖3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修枝剪第二旋轉機構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24]圖4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修枝剪的爆炸示意圖;
[0025]圖5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修枝剪的縱向截面剖視圖;
[0026]圖6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修枝剪的雙扳機控制結構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實施方式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28]參照圖1-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包括機殼2、設于機殼2后端的后手柄組件I和設于機殼2前端的前把手組件3,其中,后手柄組件I上設有后扳機11,前把手組件3上設有前扳機31,后手柄組件I與機殼2之間設有調節后手柄轉向的旋轉機構4,旋轉機構4包括連接后手柄組件I且具有第一旋轉軸心的第一旋轉機構和連接機殼2且具有第二旋轉軸心的第二旋轉機構,第一旋轉機構與第二旋轉機構相連接,后手柄組件I可繞第一旋轉軸心旋轉,且后手柄組件I還可帶動第一旋轉機構繞第二旋轉軸心旋轉,第一旋轉軸心與第二旋轉軸心相互垂直。上述前把手組件3可以作為單獨組件鎖付在機殼2上,也可以作為機殼2的一部分,如果是作為單獨的組件,可將前把手組件3與機殼2分體包裝,減小包裝體積,減低運輸成本,在使用時再行組裝,簡單方便快捷。
[0029]參照圖2,上述第一旋轉機構包括第一旋轉座42和旋轉連接頭41,第一旋轉座42連接第二旋轉機構,旋轉連接頭41設置于后手柄組件I上,旋轉連接頭41插裝在第一旋轉座42內并可繞第一旋轉座42軸向旋轉。
[0030]參照圖4,上述第二旋轉機構包括第二旋轉座43、轉向按鈕44和轉向齒盤45,所第二旋轉座43與第一旋轉機構連接,轉向按鈕44周側設有卡齒441,轉向按鈕44中部設有按壓凸起442,第二旋轉座43左側與機殼2左側之間通過轉向按鈕44齒形嚙合,第二旋轉座43右側與機殼2右側之間通過轉向齒盤45齒形嚙合,轉向齒盤45與機殼2右側之間設有彈性元件46,機殼2左側設有避讓按壓凸起442的避讓通孔221。本實施例的第一旋轉座42和第二旋轉座43為一體成型結構。
[0031]具體的:第二旋轉座43的左側面設置左嚙合齒431,第二旋轉座43的右側面設置右嚙合齒432,上述轉向按鈕44設置在第二旋轉座43左側并能與左嚙合齒431相嚙合,上述轉向齒盤45設置在第二旋轉座43右側并能與右嚙合齒432相嚙合,本實施例的機殼2分為左機殼22和右機殼23,左機殼22上對應轉向按鈕44部位設有轉向按鈕定位齒槽222,右機殼23上對應轉向齒盤45部位設有轉向齒盤定位齒槽232,并且在轉向齒盤定位齒槽232中間設置十字柱231用于安裝彈性元件46,例如彈簧。
[0032]實際應用時,通過按壓或釋放轉向按鈕44的按壓凸起442,使轉向按鈕44和轉向齒盤45的軸向位置發生改變,轉向按鈕44上的卡齒441與左機殼22上的轉向按鈕定位齒槽222發生分離或嚙合,轉向齒盤45上的齒與第二旋轉座43的右側面上的右嚙合齒432發生分離或嚙合,從而形成第二旋轉座43和機殼2之間的分離或者嚙合,第二旋轉座43和機殼2之間發生分離時可調節轉向,第二旋轉座43和機殼2之間發生嚙合時則將第二旋轉座43的位置固定。
[0033]參照圖2、3,第一旋轉軸心為X軸方向,第二旋轉軸心為Y軸方向,用戶在使用時可以根據操作習慣和使用環境,繞X軸方向旋轉后手柄組件1、或者繞Y軸方向旋轉后手柄組件1、或者同時繞X軸方向和繞Y軸方向旋轉后手柄組件1,以獲得最佳的操作角度,使用戶更加輕松作業。
[0034]在實際應用時,可以在第一旋轉機構和第二旋轉機構上增設檔位,以便在后手柄組件I轉動后得到定位,本實施例的后手柄組件I可繞X軸方向相對機殼2旋轉5個檔位,45°為一檔,共計180° ;同時,后手柄組件I還可帶動第一旋轉機構繞Y軸方向相對機殼2旋轉4個檔位,30°為一檔,共計90°。當然檔位數量和旋轉角度可以根據實際工作要求進行改變。
[0035]參照圖5、6,本實施例的第一旋轉機構還包括用于鎖定后手柄組件I的轉向推鈕12,轉向推鈕12滑動安裝在后手柄組件I上。自由狀態下,轉向推鈕12在后部推鈕彈122的作用下卡制在檔位處,限制后手柄組件I旋轉,當用戶需要在X軸方向上旋轉后手柄組件I時,向后推動轉向推鈕12,解鎖檔位,用戶旋轉合適角度后,再釋放轉向推鈕12,可以將后手柄組件I定位在當前角度。
[0036]參照圖4、5、6,本實施例修枝剪的機殼2內部設有觸控開關9、控制觸控開關9通斷的杠桿件8和轉動支架7,在后手柄組件I內轉動連接有轉桿14,轉桿14下端左側設有凸塊141,后扳機11前端設有撥塊112,按動后扳機11使撥塊112作用于凸塊141上驅動轉桿14旋轉,轉桿14下端的右側連接一套有皮套的拉索5,皮套的左端通過第一壓板51和螺釘固定在后手柄組件I內,拉索5延伸至機殼2內,并且通過第二壓板52和螺釘將皮套右端固定在機殼2內,拉索5連接到杠桿件8的右端,后板機11可以通過拉索拉動機殼2內的杠桿件8,使杠桿件8的右端提升行程LI。
[0037]上述前扳機31呈U形,前扳機31的兩端設有卡槽311,轉動支架7左、右兩端設有卡塊71,卡塊71插入卡槽311內將轉動支架7與前扳機31連接,連接處形成轉動支架7的旋轉中心,轉動支架7可以圍繞該旋轉中心在前扳機31驅動下進行旋轉。轉動支架7左端通過銷軸72與上述杠桿件8的左端鉸接連接,前扳機31可以通過轉動支架7托起機殼2內的杠桿件8,使杠桿件8的左端提升行程L2。
[0038]杠桿件8右端設有第一復位彈簧83,在釋放后扳機11后,用于杠桿件8右端的復位,杠桿件8左端設有第二復位彈簧82,在釋放前扳機31后,用于杠桿件8左端的復位。杠桿件8中部設置凸起部81,觸控開關9為帶有壓柄91的微動開關,凸起部81位于微動開關的壓柄91下方,后扳機11通過拉索5拉動機殼2內的杠桿件8,使杠桿件8的右端提升行程LI,前扳機31通過轉動支架7托動機殼2內的杠桿件8,使杠桿件8的左端提升行程L2,兩個行程合并得到一個有效行程L3,使杠桿件8向上抬升,凸起部觸動觸控開關9的壓柄,使電路導通。在雙扳機控制下,杠桿件8的兩端必須都上升一定行程后,才能觸動觸控開關9,僅后扳機11啟動或者僅前扳機31啟動,都不能使杠桿件8觸動觸控開關9,也就是說,用戶需要兩手同時操作才能啟動修枝剪;在用戶關機時,單一釋放后扳機11或者前扳機31,修枝剪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制動,這樣就避免了用戶單手操作時另一只手觸碰運動中的刀片的風險,確保用戶操作的安全性。
[0039]另外,本實施例的杠桿件8采用力臂最大化原理,將杠桿件8左端與轉動支架7鉸接處作為杠桿件8的轉動支點,使得轉動支架7的力臂長度最大化,確保了前扳機31間接驅動杠桿件8上升行程的最大化,而杠桿件8右端連接拉索5,使得杠桿件8的力臂長度最大化,即后扳機11的施力力臂最大化,杠桿件8左端上升的行程和杠桿件8右端被后扳機11遠距離提升的行程幾乎一樣大,使用戶在操作前扳機31和后扳機11時都更加省力;尤其是在實施杠桿件8任意一端行程提升后,杠桿件8另一端被提升的行程和受力會具有更好的對稱性,在實施杠桿件8任意一端行程釋放后,再釋放另一端行程時,其下降的行程和受力也具有很好的對稱性;如此一來,就保證了前扳機31和后扳機11受力大小的對稱性和一致性,同時也確保了整機停止運行時剎車效果的一致性。
[0040]在上述杠桿件8和轉動支架7鉸接連接處以及拉索5上和皮套之間涂覆適量潤滑油脂,確保拉索5在拉動和受力回縮狀態時更加伸縮自如,使得前扳機31和后扳機11操作更輕松和舒適。
[0041]參照圖5、6,上述后扳機11的上部設有限位塊111,前述轉向推鈕12底部設有擋塊121,在后扳機11按壓狀態下,即后扳機11開啟后,限位塊111與擋塊121相抵限制轉向推鈕12向左側滑動,用戶則無法解鎖檔位,后手柄組件I也無法繞繞X軸方向旋轉,實現了雙扳機分別開啟或同時開啟時不能實施手柄旋轉的功能。且轉向推紐12向左側退回足夠行程后,解鎖旋轉檔位,使后手柄組件圍繞X軸旋轉,但此時擋塊121抵住了限位塊111,使得后扳機11無法拉動拉索5,即確保了后手柄組件I在旋轉過程中,機器不能隨意運行而造成人身傷害。
[0042]本實施例中,前扳機31通過轉動支架7間接驅動杠桿件8左端支點的上升行程和前扳機31釋放后杠桿件8左端支點的下降行程不會由于塑料結構件變形而造成行程損失而失效;同時也會使得在復位彈簧作用力下,杠桿件8左端支點上升和下降動作,以及前扳機31驅動和釋放動作更加干脆利落,機構不存在粘連和卡滯現象;同理,后扳機11由于杠桿右端的力臂最大化,在后扳機11復位時也會更加順暢和減小卡滯的失效。
[0043]參照圖5、6,第二旋轉機構中靠近旋轉軸心的位置設有一對限位柱,拉索55和修枝剪的電源線從該對限位柱中間穿過進入機殼2內,具體實施時,是在第二旋轉機構的轉向齒盤45上呈中心對稱方式設置一對限位柱451,拉索55和修枝剪的電源線從兩個限位柱451中間的空隙穿過進入機殼2內,整根拉索5的定位軌跡基本上沒有大的扭曲折彎變化,拉索5的中間段部分基本上以大圓弧過渡實施轉向,拉索5的兩頭基本上是直線式鋪設,特別是在上述相對旋轉和復合空間旋轉到幾個極限檔位時,拉索5在上述旋轉部分的長度段扭曲變化也不大,故而,本實施例將拉索55和電源線從第二旋轉機構的旋轉中心點穿出來,在進行本實施例中的兩種旋轉運動時,拉索5和電源線能很好地避開這種復合旋轉機構的活動部件,滿足安規要求的同時又使得拉索5和電源線的彎曲變形小。
[0044]本實施例的觸控開關9、控制觸控開關9通斷的杠桿件8和轉動支架7設置在機殼2內電機組件21的右側,使得機殼2內部結構更加緊湊,走線布局更加清晰和便于操作;同時后手柄組件I和旋轉機構在裝配時可以在前道工序優先做成獨立組件,裝配更加方便快捷。由于本實施例的內置部件集中放在機殼2內部,后手柄組件I和旋轉機構內的零件較少,這樣后手柄組件I和旋轉機構就可以做的更加小巧,產品整體外形相比市場上同類產品體積小,零件少,結構簡單,裝配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省力舒適,結構成本更低。
[004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主要應用于修枝剪。
[0046]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該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實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圖和上面【具體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內容。任何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功能和結構原理的修改都將包括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包括機殼、設于機殼后端的后手柄組件和設于機殼前端的前把手組件,所述后手柄組件上設有后扳機,所述前把手組件上設有前扳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手柄組件與機殼之間設有調節后手柄轉向的旋轉機構,所述旋轉機構包括連接后手柄組件且具有第一旋轉軸心的第一旋轉機構和連接機殼且具有第二旋轉軸心的第二旋轉機構,第一旋轉機構與第二旋轉機構相連接,所述后手柄組件可繞第一旋轉軸心旋轉,且所述后手柄組件還可帶動第一旋轉機構繞第二旋轉軸心旋轉,所述第一旋轉軸心與第二旋轉軸心相互垂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轉機構包括第一旋轉座和旋轉連接頭,所述第一旋轉座連接第二旋轉機構,所述旋轉連接頭設置于后手柄組件上,所述旋轉連接頭插裝在第一旋轉座內并可繞第一旋轉座軸向旋轉。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轉機構還包括用于鎖定后手柄組件的轉向推鈕,所述轉向推鈕滑動安裝在后手柄組件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扳機上設有限位塊,所述轉向推鈕上設有擋塊,在后扳機按壓狀態下,所述限位塊與所述擋塊相抵限制轉向推鈕滑動。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轉機構包括第二旋轉座、轉向按鈕和轉向齒盤,所述第二旋轉座與第一旋轉機構連接,所述轉向按鈕周側設有卡齒,轉向按鈕中部設有按壓凸起,所述第二旋轉座左側與機殼左側之間通過轉向按鈕齒形嚙合,所述第二旋轉座右側與機殼右側之間通過轉向齒盤齒形嚙合,所述轉向齒盤與機殼右側之間設有彈性元件,所述機殼左側設有避讓所述按壓凸起的避讓通孔。
6.如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殼內設有觸控開關、控制觸控開關通斷的杠桿件和轉動支架,所述杠桿件一端連接有拉索,拉索延伸至后手柄組件內并受后扳機驅動,所述杠桿件另一端與轉動支架一端通過銷軸鉸接,轉動支架另一端連接前扳機并受前扳機驅動,所述杠桿件可繞轉動支架與杠桿件鉸接處轉動,所述轉動支架可繞轉動支架與前扳機連接處轉動。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手柄組件內設有轉桿,所述轉桿上端鉸接到后手柄組件上,所述轉桿下端一側與拉索連接,所述轉桿下端另一側設有凸塊,所述后扳機尾部轉動連接到后手柄組件上,后扳機前端設有撥塊,按動后扳機使撥塊作用于凸塊上驅動轉桿旋轉,轉桿的旋轉運動拉動拉索。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扳機呈U形,前扳機的兩端設有卡槽,所述轉動支架上設有卡塊,所述卡塊插入卡槽內將轉動支架與前扳機連接。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桿件上連接拉索的一端設有第一復位彈簧,所述杠桿件上鉸接轉動支架的一端設有第二復位彈簧。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雙扳機控制的修枝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轉機構中靠近旋轉軸心的位置設有一對限位柱,所述拉索和修枝剪的電源線從該對限位柱中間穿過進入機殼內。
【文檔編號】A01G3/02GK204031899SQ201420341006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4日
【發明者】李書華 申請人:浙江亞特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