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態型護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生態型護坡,包括底部生態擋墻、成排木樁、護坡區域、堤頂;所述底部生態擋墻布置在坡腳,堤頂布置在坡頂,護坡區域從底部生態擋墻向堤頂成臺階式斜坡,所述坡腳在河床處;所述成排木樁在底部生態擋墻與護坡區域之間布置有一排,在護坡區域上沿著坡底到坡頂的方向依次成排布置。本實用新型護坡成本低、穩定性好。
【專利說明】一種生態型護坡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利【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態型護坡。
【背景技術】
[0002]生態護坡是在成形的河道邊坡上形成利于植物生長的環境,利用植物與邊坡巖或土體之間的作用(根系固土作用)產生濾土排水、加固邊坡的效果,使之既能滿足對邊坡土體穩定的要求,又能恢復和保護河道自然生態環境的護坡方式,是一種環保型護坡,有效的防護邊坡方法。而目前國內生態型護坡廣泛采用的石擋墻、石籠及混凝土砌塊結構造價和養護費用均較高,適用于投資較高的重要河流(如航道、景區等);在面對力學穩定性較差類型的邊坡時,還要需要特別地增加結構的力學穩定性。因此,需要開發出一種成本低且力學穩定性滿足要求,施工和維養護均比較簡便的生態護坡結構。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成本低且力學穩定性優良的生態護坡。
[0004]一種生態型護坡,包括底部生態擋墻、成排木樁、護坡區域、堤頂;所述底部生態擋墻布置在坡腳,堤頂布置在坡頂,護坡區域從底部生態擋墻向堤頂成臺階式斜坡,所述坡腳在河床處;所述成排木樁在底部生態擋墻與護坡區域之間布置有一排,在護坡區域上沿著坡底到坡頂的方向依次成排布置。
[0005]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所述底部生態擋墻包括從下到上依次布置的砂石墊層、素混凝土墊層、塊石墻體;所述砂石墊層厚30cm,素混凝土墊層厚20cm,塊石擋墻尺寸為 500 士 50X400 士 50X200 土 50mm。
[0006]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所述護坡區域包括從底到上依次布置的砂層、細石子層、拋石層、覆土層。
[0007]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所述砂層厚1cm,細石子層厚15cm,拋石層平均厚度> 20cm,覆土層平均厚度> 5cm。
[0008]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在覆土層上種植草皮,在塊石擋墻的成排木樁后種植挺水灌木帶,在沿河道水位線之上種植護堤喬木。
[0009]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所述細石子層中石子最大粒徑< 30mm。
[0010]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所述成排木樁直徑為50mm?100mm,樁木全長的彎曲矢度不大于樁徑一半,Im范圍內木紋的扭轉不大于樁木圓周的一半。
[0011 ] 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所述成排木樁的樁尖為三棱錐形,樁尖長度對于松土或軟土層設為樁徑的I?2倍,對于較硬土層為樁徑的I?1.5倍。
[0012]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所述底部生態擋墻高沿坡腳埋置在河床內,其頂部高出河床高程50cm,成排木樁高出覆土層高程1cm ;成排木樁沿著坡底到坡頂的方向每3m?5m布置一排。
[0013]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所述臺階式斜坡坡率不陡于1:2。
[0014]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
[0015]1.采用生態防護理念創新,護坡結構在排樁后形成緩面帶,除了具有抗雨水、河水淘涮作用,還最大限度容留表層土,提高植被成活率。
[0016]2.注重利用基礎和木排樁給護面拋石層提供支撐力,提高了護坡的穩定性。
[0017]3.護坡采取自然河岸帶植被帶,適合緩流,土質穩定系數較差的河岸;
[0018]4.采用對河流生態友好型材料及原生木材,對環境影響小,工程成本低,日常維護簡單;
[0019]5.護坡結構在形成良好的河道景觀效果不影響行洪,而且木排樁到使用年限后,植被層與拋石護面將形成穩定的表土防護層,植被緩沖帶還可以降解河流中的污染物。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生態型護坡結構示意圖。
[0021]附圖標記:
[0022]I 一砂石墊層;2 —素混凝土層;3 —固定螺栓;4 一方木;5 —河底坡腳線;6 —塊石墻體;7 —成排木樁;8 —灌木帶;9 一覆土層;11 一草皮;12 —砂層;13 —細石子層;14 一拋石層;15 —喬木;16 —堤頂;17 —路沿石。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本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24]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生態型護坡,包括底部生態擋墻、成排木樁7 (具有良好的防河水、雨水淘涮作用,同時利于坡面植被生長)、護坡區域、堤頂16 ;所述底部生態擋墻布置在坡腳,堤頂16布置在坡頂,護坡區域從底部生態擋墻向堤頂16成臺階式斜坡,所述坡腳在河床處;所述成排木樁7在底部生態擋墻與護坡區域之間布置有一排,同時在護坡區域上沿著坡底到坡頂的方向依次成排布置。
[0025]所述生態擋墻位于底部坡腳處,沿河底坡腳線5位置,向下開挖深50cm和寬50cm的基槽,墊入砂石墊層I (作為擋墻地基,提高承載力作用),再澆素混凝土墊層2 (為了穩定擋塊石墻底部的石頭),砂石墊層30cm厚,素混凝土墊層20cm厚。在素混凝土墊層2上做干砌塊石擋墻6 (擋土,同時作為堤坡的鎮角,為拋石護坡提供支撐),塊石擋墻尺寸為:長X寬X高=500 士 50 X 400 士 50 X 200 土 50 (mm)。在底部生態擋墻與護坡區域之間布置有一排塊石擋墻6,在塊石擋墻6的底部填入方木4,穿入固定螺栓3以將成排木樁7固定于塊石擋墻6側面;成排木樁7頂高出覆土層高程> 10cm,成排木樁7沿坡底到坡頂的方向依次每3m?5m布置一排。
[0026]所述護坡區域包括反濾層、拋石層14與覆土層9,所述反濾層由砂層12和細石子層13組成,砂層厚10cm,細石子層厚15cm,砂層12中砂子要求級配良好,細石子層13中石子最大粒徑< 30mm,在反濾層上利用成排木樁7提供支撐力,做拋石層14,堤坡16頂角設置路沿石17。拋石層14平均厚度> 20cm。在拋石層上覆土層9,覆土層9 土層平均厚度>5cm。在覆土層9上種植草皮11,同時在塊石擋墻6成排木樁7后種植挺水灌木帶8,沿河道水位線之上種植護堤喬木15。
[0027]所述反濾層用于防止堤坡土壤里面的水滲出時將土顆粒帶走,導致堤坡破壞;拋石層起到防護坡面作用,并提供一定的壓重。
[0028]本實用新型適用于平原地區河道護坡,道路的護岸,斜坡坡率不陡于1:2,且所涉水深2?5m以內較適宜。
[0029]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生態型護坡,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生態擋墻、成排木樁(7)、護坡區域、堤頂(16);所述底部生態擋墻布置在坡腳,堤頂(16)布置在坡頂,護坡區域從底部生態擋墻向堤頂(16)成臺階式斜坡,所述坡腳在河床處;所述成排木樁(7)在底部生態擋墻與護坡區域之間布置有一排,同時在護坡區域上沿著坡底到坡頂的方向依次成排布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生態擋墻包括從下到上依次布置的砂石墊層(I)、素混凝土墊層(2)、塊石墻體¢);所述砂石墊(I)層厚30cm,素混凝土墊層(2)厚20cm,塊石擋墻(6)尺寸為500 士 50X400 士 50X200 土 50_。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其特征在于,所述護坡區域包括從底到上依次布置的砂層(12)、細石子層(13)、拋石層(14)、覆土層(9)。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層(12)厚10cm,細石子層(13)厚15cm,拋石層(14)平均厚度> 20cm,覆土層(9)平均厚度> 5c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其特征在于,在覆土層(9)上種植草皮(11),在塊石擋墻¢)的成排木樁(7)后種植挺水灌木帶(8),在沿河道水位線之上種植護堤喬木(15)。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細石子層(13)中石子最大粒徑< 30m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成排木樁(7)直徑為50mm?100mm,樁木全長的彎曲矢度不大于樁徑一半,Im范圍內木紋的扭轉不大于樁木圓周的一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成排木樁(7)的樁尖為三棱錐形,樁尖長度對于松土或軟土層設為樁徑的I?2倍,對于較硬土層為樁徑的I?1.5倍。
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生態擋墻高沿坡腳埋置在河床內,其頂部高出河床高程50cm,成排木樁(7)高出覆土層高程1cm;成排木樁(7)沿著坡底到坡頂的方向每3m?5m布置一排。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型護坡,其特征在于,所述臺階式斜坡坡率不陡于1:2。
【文檔編號】A01G1/00GK203977363SQ201420348230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6日
【發明者】陳建, 張鳳翔, 杜紅磊 申請人: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