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引式農肥施肥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用機具,即一種牽引式農肥施肥機,其特點是:所述的施肥機有一個肥料槽(1),肥料槽(1)由四面槽壁和弧面槽底圍成,上口敞開,槽底向下開有多個流肥口(7),肥料槽(1)兩端各有一個地輪(2),兩個地輪(2)安裝在同一轉軸(3)的兩端,轉軸(3)穿過肥料槽(1),槽內的轉軸(3)安裝有多組沿徑向延伸的撥齒(6),每組撥齒(6)均與一個流肥口(7)相對。其有益效果是:這種肥料槽體積大,可裝載半噸以上的肥料,在牽引行進中,地輪帶動撥齒強制排肥,能夠完成農肥的施肥作業,且結構簡單,工作效率高,使用方便,應用前景十分可觀。
【專利說明】牽引式農肥施肥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用機具,即一種牽引式農肥施肥機。
【背景技術】
[0002]農肥,也稱農家肥,包括各種人畜糞便、秸桿雜草、肥土等多種富含有機質的肥料。農肥養分全面,成本低廉,可顯著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且可以改良土壤性狀,避免化學污染,是綠色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品的主要養分來源。可是,農肥的用量很大,畝用量達到2000kg以上,目前還沒有適用的施肥機械,只能依靠人力操作,勞動強度大,作業效率低,人力成本高,使農肥的大面積使用受到限制。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替代人力進行農肥的施肥作業,且結構簡單、作業效率高、使用方便的牽引式農肥施肥機。
[0004]上述目的是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研制一種牽引式農肥施肥機,其特點是:所述的施肥機有一個肥料槽,肥料槽由四面槽壁和弧面槽底圍成,上口敞開,槽底向下開有多個流肥口,肥料槽兩端各有一個地輪,兩個地輪安裝在同一轉軸的兩端,轉軸穿過肥料槽,槽內的轉軸安裝有多組沿徑向延伸的撥齒,每組撥齒均與一個流肥口相對,肥料槽裝有牽引桿。
[0005]所述肥料槽的流肥口有四個,與農作物的四個行間相對,每個流肥口上方均有一組撥齒,每組撥齒有3-5支撥齒均布在轉軸周圍。
[0006]所述地輪的周圍均布多支沿地輪徑向延伸的防滑齒。
[0007]所述牽引桿與畜力相配合或與拖拉機牽引機構相連接。
[0008]所述肥料槽的內上方設有攪拌軸,攪拌軸平行于轉軸,外端伸出肥料槽外,通過鏈條與轉軸相傳動,攪拌軸外圍安裝多把攪拌齒。
[0009]所述攪拌軸有兩支,對稱安裝在轉軸的上方兩側,攪拌齒設在兩組撥齒之間。
[0010]所述攪拌齒與攪拌軸的軸線的夾角為5-10°。
[0011]所述肥料槽的流肥口下面設有插槽,插槽里面設有可抽拉的插板。
[0012]所述肥料槽的牽引桿與轉軸外端通過軸套相鉸連,肥料槽的上部通過插銷與連板相鉸連,連板的另一端與牽引架相鉸連。
[0013]所述肥料槽的牽引桿與轉軸外端通過軸套相鉸連,肥料槽的上部通過插銷與液壓油缸的活塞桿外端相鉸連,液壓油缸的另一端與牽引架相鉸連。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這種肥料槽體積大,可裝載半噸以上的肥料,在牽引行進中,地輪帶動撥齒強制排肥,能夠完成農肥的施肥作業,且結構簡單,工作效率高,使用方便,應用前景十分可觀。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第一種實施例的主視圖;
[0016]圖2是第一種實施例的左視圖;
[0017]圖3是第一種實施例的部件肥料槽的主視圖;
[0018]圖4是第一種實施例的部件肥料槽的左視圖;
[0019]圖5是第一種實施例的部件肥料槽的俯視圖;
[0020]圖6是第一種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圖;
[0021]圖7是第二種實施例的主視圖;
[0022]圖8是第二種實施例的左視圖;
[0023]圖9是第二種實施例的左視圖;
[0024]圖10是第四種實施例的一種工作狀態圖;
[0025]圖11是第四種實施例的另一種工作狀態圖;
[0026]圖12是第五種實施例的一種工作狀態圖;
[0027]圖13是第六種實施例的另一種工作狀態圖。
[0028]圖中可見:肥料槽1,地輪2,轉軸3,牽引桿4,防滑齒5,撥齒6,流肥口 7,攪拌軸8,攪拌齒9,插槽10,插板11,連板12,牽引架13,液壓油缸14。
[0029]
【具體實施方式】
[0030]本實用新型總的構思是提供一個能夠替代人力對農田施用農家肥的機具,有一個能夠裝載農家肥行走的肥料槽,槽底開有流肥口,并通過可轉動的撥齒強制推壓排肥。下面圍繞這一構思介紹六種實施例。
[0031]第一種實施例:圖1圖2介紹了一種牽引式農肥施肥機,有一個肥料槽1,結合圖3圖4圖5可見,肥料槽I由四面槽壁和弧面槽底圍成,上口敞開,斷面呈上寬下窄的梯形。槽底向下開有多個流肥口 7,肥料槽I兩端各有一個地輪2,兩個地輪2安裝在同一轉軸3的兩端,轉軸3穿過肥料槽1,槽內的轉軸3安裝有多組沿轉軸徑向延伸的撥齒6,每組撥齒6均與一個流肥口 7相對。肥料槽I的前側裝有牽引桿4。牽引桿4可以與畜力相配合,也可以與拖拉機相配合。為了防止堵塞,每個流肥口 7上方均有一組撥齒6,每組撥齒有3-5支撥齒6均布在轉軸3的周圍。為了防止地輪2打滑,地輪2的周圍均布多支沿地輪2徑向延伸的防滑齒5。
[0032]作業時,肥料槽I可以由畜力拖拉,也可以如圖6所示,由拖拉機牽引作業。肥料槽的前面最好與開溝犁相配套,在行進間把肥料播放到深溝里面。肥料槽I的大小可根據農作物的需求來設計,對于種植面積較大的玉米來說,流肥口 7可設計為四個,與農作物的四個行間相對。一般每個肥料槽一次可裝載500kg肥料,每畝地裝肥四次,四行玉米多為2畝,應裝載八次肥料。可事先把肥料按一定距離堆放在田間,由于人力配合裝肥,作業效率比較高,作業成本也很低,人力的勞動強度也不大。
[0033]第二種實施例:如圖7圖8所示,在肥料槽I的內上方設有攪拌軸8,攪拌軸8平行于轉軸5,外端伸出肥料槽I外,通過鏈輪及鏈條與轉軸3相傳動。攪拌軸8外圍安裝多把攪拌齒9,攪拌齒9最好略有傾斜,與攪拌軸8的軸線的夾角以5-10°為宜。攪拌軸8最好有兩支,對稱設在轉軸5的上方兩側。攪拌齒9最好設在兩組撥齒6之間。
[0034]工作時,攪拌軸8隨著轉軸3轉動,攪拌齒9即對肥料進行攪拌,一方面可以進一步粉碎肥料,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肥料的堵塞。實驗中發現,濕度較大的肥料很容易堵塞,撥齒6轉動后只能形成空腔,肥料支撐在空腔外圍不能持續排放。采用這種和撥齒6錯開的攪拌齒9可以打亂肥料的次序,避免堵塞。特別是傾斜的攪拌齒9,旋轉軌跡的寬度增加,而且具有向下推壓的分力,防堵效果更佳。
[0035]第三種實施例:如圖9所示,肥料槽I的流肥口 7下面設有插槽10,插槽10里面設有可抽拉的插板11。抽拉插板11可以改變流肥口 7的大小,控制肥料的流量。
[0036]第四種實施例:如圖10所示,肥料槽I的牽引桿4與轉軸3外端通過軸套或軸承相鉸連,肥料槽I的上部通過插銷與連板12相鉸連,連板12的另一端與牽引架13相鉸連。這種結構的特點是肥料槽I可以繞轉軸3轉動,當需要向肥料槽I內裝填肥料時,即可拔出插銷,肥料槽I即如圖11所示向一側翻轉,開口位置降低,便于人工裝肥。此外,肥料槽I翻倒后還可以自動鏟裝肥料。裝完后由人工輔助把肥料槽I轉正,再掛接連板12固定即可作業。
[0037]第五種實施例:如圖12所示,肥料槽I的牽引桿4與轉軸3外端通過軸套或軸承相鉸連,肥料槽I的上部通過插銷與液壓油缸14的活塞桿外端相連,液壓油缸14的另一端與牽引架13相鉸連。這種結構的特點是肥料槽I可以繞轉軸3轉動,當需要向肥料槽I內裝填肥料時,即可如圖13所示,操縱液壓油缸14使肥料槽I翻轉,自動鏟裝肥料,裝完后操縱液壓油缸14把肥料槽I轉正。顯然,這種方式可以節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權利要求】
1.一種牽引式農肥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施肥機有一個肥料槽(1),肥料槽(I)由四面槽壁和弧面槽底圍成,上口敞開,槽底向下開有多個流肥口(7),肥料槽(I)兩端各有一個地輪(2),兩個地輪(2)安裝在同一轉軸(3)的兩端,轉軸(3)穿過肥料槽(1),槽內的轉軸(3)安裝有多組沿徑向延伸的撥齒¢),每組撥齒(6)均與一個流肥口(7)相對,月巴料槽⑴裝有牽引桿(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式農肥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肥料槽(I)的流肥口(7)有四個,與農作物的四個行間相對,每個流肥口(7)上方均有一組撥齒(6),每組撥齒(6)有3-5支撥齒(6)均布在轉軸(3)周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式農肥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輪(2)的周圍均布多支沿地輪(2)徑向延伸的防滑齒(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式農肥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桿(4)與畜力相配合或與拖拉機牽弓I機構相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式農肥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肥料槽(I)的內上方設有攪拌軸(8),攪拌軸⑶平行于轉軸(5),外端伸出肥料槽⑴夕卜,通過鏈條與轉軸(3)相傳動,攪拌軸(8)外圍安裝多把攪拌齒(9)。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牽引式農肥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軸(8)有兩支,對稱安裝在轉軸(5)的上方兩側,攪拌齒(9)設在兩組撥齒(6)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牽引式農肥施肥機,其特征在于:攪拌齒(9)與攪拌軸(8)的軸線的夾角為5-10°。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式農肥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肥料槽(I)的流肥口(7)面設有插槽(10),插槽(10)里面設有可抽拉的插板(11)。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式農肥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肥料槽(I)的牽引桿(4)與轉軸外端通過軸套相鉸連,肥料槽(I)的上部通過插銷與連板(12)相連,連板(12)的另一端與牽引架(13)相鉸連。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式農肥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肥料槽(I)的牽引桿(4)與轉軸(3)外端通過軸套相鉸連,肥料槽(I)的上部通過插銷與液壓油缸(14)的活塞桿外端相連,液壓油缸(14)的另一端與牽引架(13)相鉸連。
【文檔編號】A01C15/00GK203912532SQ201420359942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4日
【發明者】劉鵬, 張春蘭, 喬宏偉 申請人:內蒙古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