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前置式撒肥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機械,具體涉及一種前置式撒肥機,該撒肥機通過拖拉機輪胎的轉動帶動撒肥機的撥輪機構轉動,實現肥料的下落,包括撒肥機本體,所述的撒肥機本體包括用以盛裝肥料的斗狀體、設置在斗狀體后側的驅動裝置、架設在斗狀體上的支撐桿,所述的斗狀體的底面設置有用以下漏肥料的出口,所述的斗狀體兩側面之間架設有用以安裝撥輪機構的轉軸,所述的轉軸布置在底面的下表面位置,所述的轉軸通過皮帶與驅動裝置連接,本撒肥機驅動裝置采用了轉輪機構,通過拖拉機的前輪的轉動,帶動轉輪機構的轉動,從而通過皮帶帶動轉軸的轉動,實現肥料的下落,結構合理,重量輕,最重要能夠持續的進行施肥工作。
【專利說明】一種前置式撒肥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機械,具體涉及一種前置式撒肥機,該撒肥機通過拖拉機輪胎的轉動帶動撒肥機的撥輪機構轉動,實現肥料的下落。
【背景技術】
[0002]我國是個農業大國,隨著我國工農業飛速發展的年代,農作物生產對國民經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撒肥機是各種農作物的重要前提,所有撒肥機必須革新,再革新,才能適應廣大農民和機手的需求。
[0003]一般的撒肥機都是依靠電動機提供動力,從而實現肥料的下料,電動撒肥缺點:電瓶電力不足虧損,撒肥不好控制,撒的多少由控制器控制,拖拉機與撒肥機不同步。
[0004]也有采用將斗狀體的轉軸部位加裝能夠在地面進行移動行走的行走輪,通過行走輪的轉動帶動轉軸的轉動,從實現下料,但是后一種下料的方法由于地表面不是平坦的地面,因此行走輪在轉動的時候,不容易形成規則的轉動,有時候不會轉動,影響下料的效果。采用電機帶動轉軸,既費油,又增加了撒肥機的重量。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合理,操作簡單,采用機械動力進行驅動的前置式撒肥機。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0007]—種前置式撒肥機,包括撒肥機本體,所述的撒肥機本體包括用以盛裝肥料的斗狀體、設置在斗狀體后側的驅動裝置、架設在斗狀體上的支撐桿,所述的斗狀體的底面設置有用以下漏肥料的出口,所述的斗狀體兩側面之間架設有用以安裝撥輪機構的轉軸,所述的轉軸布置在底面的下表面位置,所述的轉軸通過皮帶與驅動裝置連接。
[0008]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支撐桿一端固定橫跨在斗狀體的口部,另一端固定在拖拉機前端。
[0009]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驅動裝置包括一轉輪機構和一分離機構,所述的轉輪機構包括一轉輪、支撐臂一和支撐臂二,所述的支撐臂一和支撐臂二通過轉軸一平行布置在斗狀體后側,所述的支撐臂一和支撐臂二繞轉軸一旋轉,所述的轉輪旋轉架設在支撐臂一和支撐臂二之間,所述的轉輪與轉軸之間傳動連接;
[0010]所述的分離機構包括一液壓缸、一彈簧復位機構,所述的彈簧復位機構由一滑動支承座、復位彈簧和一固定桿構成,所述的滑動支承座固定設置在支撐臂一與轉輪連接的部位,所述的固定桿一端斜向下固定設置在斗狀體后側面,另一端與滑動支承座套裝,復位彈簧套套裝在固定桿上,所述的液壓缸也固定布置在斗狀體后側面且與固定桿平行,所述的滑動支撐座又與液壓缸固定連接,跟隨液壓缸同步移動,所述的轉輪位于拖拉機前輪胎斜上方。
[0011]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轉輪外表面設置有用以增大與拖拉機輪胎摩擦力的槽狀體,所述的槽狀體沿著轉輪的中心軸方向布置在轉輪外表面。
[0012]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支撐臂二的外側面設置有一減速機,所述的減速機與轉輪同軸連接。
[0013]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支撐臂一和支撐臂二均為彎曲的鋼板結構。
[0014]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斗狀體的底面上方設置有一濾網,所述的濾網的邊緣設置有對濾網起到支撐作用的壓條,所述的壓條上設置有用以方便將濾網取出的手柄。
[0015]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出口部位設置有擋板。
[0016]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轉軸的端部設置有手動轉柄。
[0017]所述的轉輪靠下部位平行設置有一傳動軸一,所述的傳動軸一旋轉架設在支撐臂一和支撐臂二之間,所述的傳送軸一伸出支撐臂一的部位安裝有一轉向器,所述的轉向器依次通過傳動軸二、傳動軸三與轉軸連接。
[0018]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優點:
[0019]本新型涉及的撒肥機得驅動裝置采用了轉輪機構,轉輪機構主要是采用了機械的傳動的原理實現轉軸的驅動,通過拖拉機的前輪的轉動,帶動轉輪機構的轉動,然后采用轉向器和傳動軸進行傳動,便于維修,能夠根據需要改變傳動力的方向,實現肥料的下落,結構合理,重量輕,最重要能夠持續的進行施肥工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一。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二。
[0022]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三。
[0023]圖4為A部分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0025]如圖1、2、3所示,一種前置式撒肥機,包括撒肥機本體1,所述的撒肥機本體I包括用以盛裝肥料的斗狀體2、設置在斗狀體2后側的驅動裝置、架設在斗狀體2上的支撐桿3,所述的支撐桿3為一桿狀結構,其一端固定橫跨在斗狀體2的口部,其通過螺釘或者焊接的方式進行固定,主要是考慮在斗狀體2內如果裝滿肥料的話,重量會急劇增加,為了增加牢固性,也可以先進行焊接然后再通過螺釘或者螺栓將支撐桿3固定在斗狀體2 口部。支撐桿3另一端固定在拖拉機前端,這一端的安裝要考慮便于拆裝,因此,可以采用螺釘或者螺栓固定的方式安裝在拖拉機前端。
[0026]所述的斗狀體2的底面設置有用以下漏肥料的出口 4,所述的斗狀體2兩側面之間架設有用以安裝撥輪機構的轉軸5,撥輪機構主要的作用是將斗狀體2出口 4部位的肥料通過撥輪機構的轉動均勻的撒到地里面,實現肥料的播撒。所述的轉軸5的端部設置有手動轉柄18,在轉軸5的端部設置轉柄,主要是考慮當斗狀體2內部存在卡料或者物料下落不均的時候,通過轉柄18的轉動進行來回的調節,實現肥料的下落通暢。
[0027]所述的轉軸5布置在底面的下表面位置,然后安裝的撥輪機構正好位于出口 4的部位,當從出口 4下落的物料下落的時候,正好落在撥輪機構上,從而實現物料的均勻下落。
[0028]斗狀體2內部的出口 4的設置會有若干個,主要是根據下料的量來決定,也根據斗狀體內物料來決定,本新型不光是可以播撒肥料,還可以播撒小麥種子或者玉米種子等,由于出口 4的設置主要是根據肥料的量來設定的,因此在斗狀體2底面均勻設置有若干個出口。當需要播撒小麥種子或者玉米種子的時候,不能夠把所有的出口都開放,這樣小麥或者玉米就會出現重播的現象,因此會在出口 4部位設置擋板17,這樣可以根據需要關上一部分的擋板17,其它的出口就可以進行播種。在不影響犁地、旋耕、秸桿還田的前提下,可自動操作完成撒肥作業,撒肥寬度,多少,可自由調整。擋板17可以從斗狀體2的外部插裝在出口 4的位置,當需要打開出口 4時候,只需要輕輕向斗狀體2外部拉動擋板17即可,如果需要合上擋板17時候,只需要向斗狀體2內部推動擋板17就可以實現出口 4的封堵,操作非常方便和簡單。當然小麥玉米的播種是需要事先弄好聾子,直接將麥種或者玉米種灑在壟內,然后蓋上即可。
[0029]所述的轉軸5與驅動裝置傳動連接。所述的驅動裝置包括轉輪機構和分離機構,轉輪機構作用主要是通過拖拉機前輪的轉動帶動轉軸轉動,分離機構主要作用是使得轉輪機構和拖拉機前輪定時的分離,便于操控。所述的轉輪機構包括轉輪6、支撐臂一 7和支撐臂二 8,所述的支撐臂一 7和支撐臂二 8通過轉軸一 19平行布置在斗狀體2后側,所述的支撐臂一 7和支撐臂二 8均為彎曲的鋼板結構,該結構能夠節省一定的空間,尤其是當支撐臂一7和支撐臂二 8轉動的時候,由于采用彎曲結構,還可以減小支撐臂一 7和支撐臂二 8的轉動距離。所述的支撐臂一 7和支撐臂二 8繞轉軸一 19旋轉,采用鉸接的方式進行連接。所述的轉輪6旋轉架設在支撐臂一 7和支撐臂二 8之間,所述的轉輪6通過一鋼管架設在支撐臂一 7和支撐臂二 8,轉輪6固定套裝在鋼管上,鋼管兩端分別與支撐臂一 7和支撐臂二8套裝。
[0030]如圖4所示,轉輪6靠下部位平行設置有一傳動軸一 20,所述的傳動軸一 20旋轉架設在支撐臂一 7和支撐臂二 8之間,兩端與支撐臂一 7和支撐臂二 8分別活動套裝,所述的傳送軸一 20伸出支撐臂一 7的部位安裝有一轉向器,轉向器主要是采用兩個錐形齒輪進行變向,所述的轉向器依次通過傳動軸二 21、傳動軸三22與轉軸5連接,傳動軸二 21、傳動軸三22之間采用鉸接的方式進行連接,傳動軸三22與轉軸5之間也通過轉向器進行傳動連接。
[0031]支撐臂二 8的外側面設置有一減速機13,所述的減速機13與轉輪6同軸連接,減速機的作用主要是考慮如果拖拉機的輪胎轉動比較快的時候,通過減速機進行調速,實現肥料的勻速下落。減速機13內采用兩個齒輪嚙合傳動,其中一個與轉輪6的鋼管同軸連接,傳動軸一 20與另一齒輪同軸連接,轉輪6與拖拉機輪胎緊密接觸,通過拖拉機輪胎的轉動帶動轉輪6的轉動,從而帶動傳動軸一 20轉動,從而通過轉向器帶動傳動軸二 21、傳動軸三22轉動,實現轉軸5的傳動,撒肥時與拖拉機同步均勻(走的快撒的快,走的慢撒的慢)。
[0032]為了增加轉輪6與拖拉機前輪之間的摩擦力,在轉輪6的圓周開設槽狀體6.1,所述的槽狀體6.1沿著轉輪6的中心軸方向布置在轉輪6外表面,槽狀體6.1為長條狀槽,截面為弧形結構,這樣在相鄰的槽狀體6.1之間形成一個長條狀突起結構,該突起能夠與拖拉機輪胎的條紋形成掛接,這樣設置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加轉輪6與拖拉機輪胎之間摩擦力,使得轉輪6與拖拉機前輪胎實現同步轉動,不容易打滑,另一方面便于槽狀體6.1內雜物的清理,因為該轉輪6與拖拉機輪胎一直處于摩擦狀態,因此拖拉機輪胎上的雜物和肥料也會殘留在槽狀體6.1的弧形槽內,該結構的設計便于雜物的清理,如果設置成方形槽結構,則不便于清理,尤其是方形的槽狀體6.1的側面與底面之間更不容易清理。
[0033]所述的分離機構包括一液壓缸9、一彈簧復位機構,所述的液壓缸9的控制按鈕設置在拖拉機控制室位置,便于操控。所述的彈簧復位機構由一滑動支承座10、復位彈簧11和一固定桿12構成,所述的滑動支承座10固定設置在支撐臂一 7與轉輪6連接的部位,所述的固定桿12 —端斜向下固定設置在斗狀體2后側面,該布置方法正好與彎曲結構的支撐臂一 7和支撐臂二 8對應,該設置非常合理。另一端與滑動支承座10套裝,復位彈簧套11套裝在固定桿12上,所述的液壓缸9也固定布置在斗狀體2后側面且與固定桿12平行,使得彈簧復位機構與液壓缸9同步運動,所述的滑動支撐座10又與液壓缸9固定連接,跟隨液壓缸同步移動,所述的轉輪6位于拖拉機前輪胎斜上方。當液壓缸9進行運動的時候,帶動滑動支承座10同時運動,從而帶動轉輪機構轉動,實現轉輪6與拖拉機輪胎的分離,那么肥料的下落也停止,當需要將轉輪與拖拉機輪胎緊密貼合的時候,松動液壓缸,依靠復位彈簧的彈力推動滑動支承座10向斜下方運動,帶動轉輪機構向拖拉機輪胎位置移動,實現貼合,操作非常方便和簡單。
[0034]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斗狀體2的底面上方設置有一濾網14,所述的濾網14的邊緣設置有對濾網14起到支撐作用的壓條15,所述的壓條15上設置有用以方便將濾網取出的手柄16,濾網14的作用主要是考慮肥料中間會有雜物或者其他的物料,通過篩網的篩分,就可以避免雜物也隨著肥料一同進入到地表面,影響肥效的發揮。
【權利要求】
1.一種前置式撒肥機,包括撒肥機本體(I),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撒肥機本體(I)包括用以盛裝肥料的斗狀體(2)、設置在斗狀體(2)后側的驅動裝置、架設在斗狀體(2)上的支撐桿(3),所述的斗狀體(2)的底面設置有用以下漏肥料的出口(4),所述的斗狀體(2)兩側面之間架設有用以安裝撥輪機構的轉軸(5),所述的轉軸(5)布置在底面的下表面位置,所述的轉軸(5)通過皮帶與驅動裝置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前置式撒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桿(3)—端固定橫跨在斗狀體(2)的口部,另一端固定在拖拉機前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前置式撒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裝置包括一轉輪機構和一分離機構,所述的轉輪機構包括一轉輪(6)、支撐臂一(7)和支撐臂二(8),所述的支撐臂一(7)和支撐臂二(8)通過轉軸一(19)平行布置在斗狀體(2)后側,所述的支撐臂一(7)和支撐臂二(8)繞轉軸一(19)旋轉,所述的轉輪(6)旋轉架設在支撐臂一(7)和支撐臂二( 8 )之間,所述的轉輪(6 )與轉軸(5 )之間傳動連接; 所述的分離機構包括一液壓缸(9)、一彈簧復位機構,所述的彈簧復位機構由一滑動支承座(10)、復位彈簧(11)和一固定桿(12)構成,所述的滑動支承座(10)固定設置在支撐臂一(7)與轉輪(6)連接的部位,所述的固定桿一端斜向下固定設置在斗狀體(2)后側面,另一端與滑動支承座(10)套裝,復位彈簧套(11)套裝在固定桿(12)上,所述的液壓缸(9)也固定布置在斗狀體(2)后側面且與固定桿(12)平行,所述的滑動支撐座(10)又與液壓缸(9)固定連接,跟隨液壓缸同步移動,所述的轉輪(6)位于拖拉機前輪胎斜上方。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前置式撒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輪(6)外表面設置有用以增大與拖拉機輪胎摩擦力的槽狀體(6.1),所述的槽狀體(6.1)沿著轉輪(6)的中心軸方向布置在轉輪(6)外表面。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前置式撒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臂二(8)的外側面設置有一減速機(13),所述的減速機(13)與轉輪(6)同軸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前置式撒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臂一(7)和支撐臂二(8)均為彎曲的鋼板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前置式撒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斗狀體(2)的底面上方設置有一濾網(14),所述的濾網(14)的邊緣設置有對濾網(14)起到支撐作用的壓條(15),所述的壓條(15)上設置有用以方便將濾網取出的手柄(16)。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前置式撒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口(4)部位設置有擋板(17)。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前置式撒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軸(5)的端部設置有手動轉柄(18)。
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前置式撒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輪(6)靠下部位平行設置有一傳動軸一(20),所述的傳動軸一(20)旋轉架設在支撐臂一(7)和支撐臂二(8)之間,所述的傳動軸一(20)伸出支撐臂一(7)的部位安裝有一轉向器,所述的轉向器依次通過傳動軸二(21)、傳動軸三(22 )與轉軸(5 )連接。
【文檔編號】A01C19/04GK203968645SQ201420387708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15日
【發明者】李銀洲 申請人:李銀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