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食用菌種植大棚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食用菌種植大棚,包括塑料大棚框架和鋪設在大棚框架上的透明薄膜,在大棚框架內設置放置菌棒的框架層,大棚框架上方設置有進水管道,進水管道連續穿過所述的放置菌棒的框架層;在框架層范圍內的進水管道設置上有漏水滴的小孔。通過在放置菌棒的框架層上設置滴水的水管,水管慢慢滴水來控制菌棒潮濕度,更加方便的控制菌棒的生長過程中的用水,用水均勻,用量精確。另外附加的薄膜,進水管道上的儲水池都更加的簡化了目前種植菌棒為了通風,陽光,用水和營養液等而進行的繁瑣的操作步驟。本實用新型的食用菌種植大棚,是一種巧妙的控制大棚室內食用菌生長用水及供給食用菌菌棒營養物質的大棚。
【專利說明】一種食用菌種植大棚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食用菌種植設施,具體涉及一種食用菌種植大棚。
【背景技術】
[0002]根據現有食用菌品種的生產及其模式,目前一般有圓頂大拱棚、斜面棚、仿冬暖式大棚、冬暖大棚等,除大拱棚外,其它幾種形式又有半地下及地平面兩種,即使半地下棚也因下挖深度的不一而不同。
[0003]食用菌種植大棚的基本結構有如下幾種:大拱棚、斜面棚、仿冬暖式大棚、冬暖式大棚具體如下:1、大拱棚,無墻體,全支架,全覆塑膜及草苫。考慮11月份的溫度下降,也可建半墻式;使棚為東西向,不須設通風孔等,只留一進出口,必要時掀膜通風即可。2、斜面棚,東西向,四面土墻,上架竹竿類,覆膜即成。半地下結構時將挖出的土直接碼垛至北沿,即成一自然斜坡;地平面建棚需打土墻,南高約80厘米左右,東西兩山墻亦用土墻,其中一頭留進出口,棚頂覆草苫、秸桿類遮蔭保溫,根據生產季節及栽培品種靈活掌握。3、仿冬暖式大棚,東西向建造,三面或四面土墻,墻體厚0.5米?I米不等,棚中設I?2排立柱,將架桿縛牢且使棚面略成拱形,以更好地接受陽光。該棚內空間較大,一般南邊高約1.5米左右。進入操作時基本不受限制,北邊高2米以上;由于空間寬大,保溫性、通氣性較好。4、冬暖式大棚,該棚同蔬菜大棚(日光棚室),嚴冬季節最低棚溫可保持在10°C以上,對于中溫型食用菌的出菇十分有利,尤其適宜進行高檔珍稀菇類的生產,是食用菌生產的發展方向,但由于投資較高,目前生產上采用較少。
[0004]目前,食用菌種植大棚技術已經趨近成熟,但是還是存在大棚種植食用菌程序繁瑣,種植不夠科學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食用菌種植大棚,是一種巧妙的控制大棚室內食用菌生長用水及供給食用菌菌棒營養物質的大棚。
[0006]本發明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0007]—種食用菌種植大棚,包括塑料大棚框架和鋪設在大棚框架上的透明薄膜,在所述大棚框架內設置放置菌棒的框架層,所述大棚框架上方設置有進水管道,所述進水管道連續穿過所述的放置菌棒的框架層;在框架層范圍內的進水管道設置上有漏水滴的小孔。所述小孔上設置有與小孔適配的橡膠塞。在塑料大棚框架內空氣干燥時,通過菌棒的框架層上進水管道上的小孔慢慢滴水,慢慢潮濕菌棒,保持適于菌棒生長在潮濕的環境中。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一般不需要橡膠塞封閉滴水小孔,只有當無需滴水時,或者滴水速度超過預期時,可能需要封閉小孔或者半封閉小孔。
[0008]進一步的,所述透明薄膜外面還設置有一層黑色不透明薄膜。所述的透明薄膜和黑色不透明薄膜底部設置有掛鉤。由于大部分的菌棒都適于生長在潮濕陰暗的環境中,設置黑色不透明薄膜可以保持這種環境。在菌棒需要陽光時,可以把黑色不透明薄膜的掛鉤拉起,掛在塑料大棚框架上,接收陽光。在菌棒需要通風時,繼續拉起透明薄膜上的掛鉤,掛在塑料大棚框架上,通風透氣。以上措施都可以更好的促進菌棒的生長。
[0009]更進一步的,在塑料大棚框架外的所述進水管道上設置有儲水池,儲水池外設置有流量控制閥。設置出水池和流量控制閥,可以更好的控制水流,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控制所述漏水小孔的滴水流速。另外,在儲水池中可以配制各種營養液,再通過管道輸送至各個菌棒。
[0010]更進一步的,在框架層范圍內的進水管道上設置有一組凹槽,所述漏水滴的小孔設置在所述凹槽底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在滴水小孔處設置凹槽,可以更加方便的控制滴水。另外,凹槽的大小可以控制滴水的量即達到每個滴水小孔滴水總量的目的。其實現的方法是,滴水小孔上塞上橡皮塞(一般不需要塞橡皮塞),然后進水管道末端封閉,管道水滿后就停止進水,讓其滴水,則滴水量即為凹槽的大小。
[0011]更進一步的,在進水管道的末端設置流水槽。為更好的控制水流量,可以打開管道末端的橡膠塞放出進水管道的水進入流水槽,流水槽將水排出或者儲存在流水槽內。
[0012]更進一步的,在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公開后,還有一些可以預見到的改進,但是可能會增加食用菌種植大棚的成本。可以在菌棒上方和滴水小孔之間設置一個適配的扁平儲水池,儲水池底部設有漏水小孔。漏水小孔處設置花灑式的噴頭。可以設置所述進水管道水平并列的幾組以適應更多的菌棒生長。在本說明書中一并公開。
[0013]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放置菌棒的框架層上設置滴水的水管,水管慢慢滴水來控制菌棒潮濕度,更加方便的控制菌棒的生長過程中的用水,用水均勻,用量精確。另外附加的薄膜,進水管道上的儲水池都更加的簡化了目前種植菌棒為了通風,陽光,用水和營養液等而進行的繁瑣的操作步驟。本實用新型的食用菌種植大棚,是一種巧妙的控制大棚室內食用菌生長用水及供給食用菌菌棒營養物質的大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食用菌種植大棚總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放置菌棒的框架層上設置滴水的水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是本實用新型鋪設進水管道在菌棒的框架層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如圖1?3 —種食用菌種植大棚,包括塑料大棚框架7和鋪設在大棚框架上的透明薄膜6,在大棚框架7內設置放置菌棒的框架層8,大棚框架7上方設置有進水管道4,進水管道4連續穿過放置菌棒的框架層8 ;在框架層8范圍內的進水管道4上設置有漏水滴的小孔9,小孔9上設置有與小孔9適配的橡膠塞。在透明薄膜6外面還設置有一層黑色不透明薄膜5。透明薄膜6和黑色不透明薄膜5底部設置有掛鉤10。掛鉤10拉起掛在塑料大棚框架7上。在塑料大棚框架7外的進水管道4上設置有儲水池3和水泵1,儲水池3外設置有流量控制閥2。在框架層8范圍內的進水管道4上設置有一組凹槽11,漏水滴的小孔9設置在凹槽11底部。在進水管道4的末端設置流水槽12,在進水管道的末端設置有封閉水管的橡膠塞。
【權利要求】
1.一種食用菌種植大棚,包括塑料大棚框架(7)和鋪設在大棚框架上的透明薄膜(6),在所述大棚框架(7)內設置放置菌棒的框架層(8),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棚框架(7)上方設置有進水管道(4),所述進水管道(4)連續穿過所述的放置菌棒的框架層(8);在框架層(8)范圍內的進水管道(4)上設置有漏水滴的小孔(9),所述小孔(9)上設置有與小孔(9)適配的橡膠塞。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種植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薄膜(6)外面還設置有一層黑色不透明薄膜(5)。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種植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明薄膜(6)和黑色不透明薄膜(5)底部設置有掛鉤(10)。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種植大棚,其特征在于:在塑料大棚框架(7)外的所述進水管道(4)上設置有儲水池(3),儲水池(3)外設置有流量控制閥(2)。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種植大棚,其特征在于:在框架層(8)范圍內的進水管道(4)上設置有一組凹槽(11),所述漏水滴的小孔(9)設置在所述凹槽(11)底部。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種植大棚,其特征在于:在進水管道(4)的末端設置流水槽(12),在進水管道的末端設置有封閉水管的橡膠塞。
【文檔編號】A01G9/24GK204191255SQ201420557117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5日
【發明者】孫焱 申請人:黃山市仁順生態農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