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農業噴灌的環保高效水循環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農業噴灌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用于農業噴灌的環保高效水循環系統。
【背景技術】
[0002]農業是國家發展的根本,而農業灌溉是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步驟。其中噴灌得到廣泛的應用,不會產生深層滲漏和地表流失,并可根據作物需水狀況調節灑水量,從而大大節省灌溉用水量。一般可省水3 O - 5 O %,在透水性強、保水能力差的沙性土壤層上可省水70%以上。增產。能適時適量控制灌水,使土壤層水分保持在作物正常生長適宜范圍;對土壤層耕層不產生機械破壞作用,保持土壤層團粒結構;調節調節小氣候,炎熱季節起到降溫作用;有效調節土壤層的水、氣、熱、養分和微生物狀況;沖洗掉莖葉上的灰塵,有利于作物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進行;在寒冷季節可以防霜凍,增高葉面溫度和地溫,給作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達到明顯的增產。但傳統的噴灌裝置,由于設計存在缺陷,導致噴灌不均勻,噴灌效率不高;而且由于農作物的根系深度有限,進行噴灌的水經過下滲之后無法被農作物吸收,造成水資源浪費;因此傳統的噴灌裝置需要改進。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農業噴灌的環保高效水循環系統,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農業噴灌的環保高效水循環系統,包括土壤層和蓄水池,所述土壤層的上端安裝有變頻水栗,所述變頻水栗的進水口通過管道與蓄水池連通,所述變頻水栗的出水口連通有出水總管,所述出水總管豎直連通有輸水管,所述輸水管的出水口處的內均壁焊接防水軸承,所述防水軸承的內環固定焊接有輸水支管,所述輸水支管的上端連通有儲水箱,所述儲水箱的右側安裝有噴水管,所述土壤層的下方鋪設有碎石層,所述碎石層的下方鋪設有鋼筋網層,所述鋼筋網層的下方鋪設有水泥排水槽,所述水泥排水槽的出水口通過管道與蓄水池連通,所述變頻水栗的進水口與水泥排水槽的出水口處均安裝有過濾裝置。
[0005]優選的,所述噴水管設有五個,且噴水管呈線性垂直排列,所述噴水管由上而下依次為第一噴水管、第二噴水管、第三噴水管、第四噴水管和第五噴水管,所述第一噴水管與水平面的夾角在三十至四十五度之間,所述第二噴水管與水平面的夾角在十至三十度之間,所述第三噴水管與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五噴水管與第四噴水管分別與第一噴水管和第二噴水管關于第第三噴水管對稱。
[0006]優選的,所述輸水管至少設有六根,且輸水管均勻分布在土壤層表面。
[0007]優選的,所述噴水管的出水口處安裝有網片。
[000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用于農業噴灌的環保高效水循環系統,因噴水管安裝在儲水箱的右側,因輸水支管與防水軸承的內環固定焊接,在噴灌時,水從噴水管噴出,由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儲水箱在噴水的同時會逆時針旋轉,增加噴灌面積,提高了噴灌效率;安裝有多個輸水管,可同時對大面積的土壤層進行噴灌;由于農作物的根系深度有限,下滲的水分經過水泥排水槽流入蓄水池中,通過變頻水栗可循環利用,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由于土壤層的下方鋪設有碎石層和鋼筋網層,在水分下滲的防止土壤層流失,同時起到過濾水中渣滓的作用;因此該系統具有噴灌效率高、噴灌面積大、節水、節能等優點,適合大規模推廣。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發明結構不意圖;
[0010]圖2為本發明儲水箱剖視圖。
[0011]圖中:I土壤層、2蓄水池、3變頻水栗、4出水總管、5輸水管、6防水軸承、7輸水支管、8儲水箱、9噴水管、91第一噴水管、92第二噴水管、93第三噴水管、94第四噴水管、95第五噴水管、1碎石層、11鋼筋網層、12水泥排水槽、13過濾裝置、14網片。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13]請參閱圖1-2,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用于農業噴灌的環保高效水循環系統,包括土壤層I和蓄水池2,土壤層I的上端安裝有變頻水栗3,變頻水栗3的進水口通過管道與蓄水池2連通,變頻水栗3的出水口連通有出水總管4,出水總管4豎直連通有輸水管5,輸水管5至少設有六根,且輸水管5均勻分布在土壤層I表面,輸水管5的出水口處的內均壁焊接防水軸承6,防水軸承6的內環固定焊接有輸水支管7,輸水支管7的上端連通有儲水箱8,儲水箱8的右側安裝有噴水管9,噴水管9的出水口處安裝有網片14,噴水管9設有五個,且噴水管9呈線性垂直排列,噴水管9由上而下依次為第一噴水管91、第二噴水管92、第三噴水管93、第四噴水管94和第五噴水管95,第一噴水管91與水平面的夾角在三十至四十五度之間,第二噴水管92與水平面的夾角在十至三十度之間,第三噴水管93與水平面平行,第五噴水管95與第四噴水管94分別與第一噴水管91和第二噴水管92關于第三噴水管93對稱,土壤層I的下方鋪設有碎石層10,碎石層10的下方鋪設有鋼筋網層11,鋼筋網層11的下方鋪設有水泥排水槽12,水泥排水槽12的出水口通過管道與蓄水池2連通,變頻水栗3的進水口與水泥排水槽12的出水口處均安裝有過濾裝置13,過濾裝置13為活性炭過濾裝置。本農業節水環保高效噴灌裝置,因噴水管9安裝在儲水箱8的右側,因輸水支管7與防水軸承6的內環固定焊接,在噴灌時,水從噴水管9噴出,由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儲水箱8在噴水的同時會逆時針旋轉,增加噴灌面積,提高了噴灌效率;安裝有多個輸水管5,可同時對大面積的土壤層I進行噴灌;由于農作物的根系深度有限,下滲的水分經過水泥排水槽12流入蓄水池2中,通過變頻水栗3可循環利用,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由于土壤層I的下方鋪設有碎石層10和鋼筋網層11,在水分下滲的防止土壤流失,同時起到過濾水中渣滓的作用;噴水管9設有五個,且噴水管9呈線性垂直排列,噴水管9由上而下依次為第一噴水管91、第二噴水管92、第三噴水管93、第四噴水管94和第五噴水管95,第一噴水管91與水平面的夾角在三十至四十五度之間,第二噴水管92與水平面的夾角在十至三十度之間,第三噴水管93與水平面平行,第五噴水管95與第四噴水管94分別與第一噴水管91和第二噴水管92關于第三噴水管93對稱,根據拋物線原理,在拋物時,物體起始運動軌跡與水平面的夾角越接近四十五度,當物體落地時,水平運動距離越大,將噴水管9以不同角度安裝,提高了噴灌面積,同時做到無死角噴灌;噴水管9的出水口處安裝有網片14,可水流分散開來,是噴灌更加均勻。因此該系統具有噴灌效率高、噴灌面積大、噴灌均勻、節水、節能等優點,適合大規模推廣。
[0014]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權項】
1.一種用于農業噴灌的環保高效水循環系統,包括土壤層(I)和蓄水池(2),所述土壤層(I)的上端安裝有變頻水栗(3),所述變頻水栗(3)的進水口通過管道與蓄水池(2)連通,所述變頻水栗(3)的出水口連通有出水總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總管(4)豎直連通有輸水管(5),所述輸水管(5)的出水口處的內均壁焊接防水軸承(6),所述防水軸承(6)的內環固定焊接有輸水支管(7),所述輸水支管(7)的上端連通有儲水箱(8),所述儲水箱(8)的右側安裝有噴水管(9),所述土壤層(I)的下方鋪設有碎石層(10),所述碎石層(10)的下方鋪設有鋼筋網層(U),所述鋼筋網層(11)的下方鋪設有水泥排水槽(12),所述水泥排水槽(12)的出水口通過管道與蓄水池(2)連通,所述變頻水栗(3)的進水口與水泥排水槽(12)的出水口處均安裝有過濾裝置(13)。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農業噴灌的環保高效水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水管(9)設有五個,且噴水管(9)呈線性垂直排列,所述噴水管(9)由上而下依次為第一噴水管(91)、第二噴水管(92)、第三噴水管(93)、第四噴水管(94)和第五噴水管(95),所述第一噴水管(91)與水平面的夾角在三十至四十五度之間,所述第二噴水管(92)與水平面的夾角在十至三十度之間,所述第三噴水管(93)與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五噴水管(95)與第四噴水管(94)分別與第一噴水管(91)和第二噴水管(92)關于第三噴水管(93)對稱。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農業噴灌的環保高效水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水管(5)至少設有六根,且輸水管(5)均勻分布在土壤層(I)表面。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農業噴灌的環保高效水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水管(9)的出水口處安裝有網片(14)。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農業噴灌的環保高效水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裝置(13)為活性炭過濾裝置。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農業噴灌的環保高效水循環系統,所述變頻水泵的進水口通過管道與蓄水池連通,所述變頻水泵的出水口連通有出水總管,所述出水總管豎直連通有輸水管,所述輸水管的出水口處的內均壁焊接防水軸承,所述防水軸承的內環固定焊接有輸水支管,所述輸水支管的上端連通有儲水箱,所述儲水箱的右側安裝有噴水管,所述土壤層的下方鋪設有碎石層,所述碎石層的下方鋪設有鋼筋網層,所述鋼筋網層的下方鋪設有水泥排水槽,所述水泥排水槽的出水口通過管道與蓄水池連通;該系統具有噴灌效率高、噴灌面積大、噴灌均勻、節水、節能等優點,適合大規模推廣。
【IPC分類】A01G25/02
【公開號】CN105706852
【申請號】CN201610051202
【發明人】李欽源
【申請人】李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