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仿生態動物洞穴,更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仿生態大鯢洞穴。
背景技術:
大鯢,又名娃娃魚,拉丁學名:Andrias davidianus,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兩棲野生動物,是農業產業化和特色農業重點開發及野生動物基因保護品種。中國大鯢主要產于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澗溪流中。由于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大鯢的自然繁殖率越來越低,因此開展人工繁殖養殖大鯢,是保護和利用這種特有物種的有效手段。而大鯢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極高,通常活動在清澈、低溫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棲息在泥中或者陰暗的巖石縫隙中。因此,在大鯢人工繁殖養殖的過程中,如何為大鯢營造一個野生的環境,讓大鯢回歸自然,按照其原有的生活習性生活,促進它的生長,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仿生態大鯢洞穴,將大鯢放置于該洞穴中養殖,能夠讓大鯢更容易適應養殖環境,生長更好。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仿生態大鯢洞穴,包括洞穴本體,其中,所述的洞穴本體包括洞前隧道以及與洞前隧道后部連接的洞體,所述洞體為橢圓形,所述洞體的短軸垂直洞前隧道的中心軸,在所述的洞體上方設有用于遮擋洞體的擋板。
進一步的,所述洞體的長軸長度為0.8~1米,所述洞體的短軸長度為0.6米,所述洞體的高度為35~40厘米。
進一步的,所述洞體內高度高于洞前隧道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的洞前隧道長度為15厘米,所述的洞前隧道寬度為15~20厘米,所述的洞前隧道高度為20~25厘米。
進一步的,所述的洞前隧道與洞體之間為密封連接,所述的洞體與擋板活動連接。
進一步的,在所述的洞穴本體的底部設有墊層,所述的墊層由沙、小卵石和巖石組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明的仿生態大鯢洞穴,包括洞穴本體,其中,洞穴本體包括洞前隧道以及與洞前隧道后部連接的洞體,洞體為橢圓形,所述洞體的短軸垂直洞前隧道的中心軸,在洞體上方設有用于遮擋洞體的擋板。仿照大鯢的野外生存環境,通常大鯢喜歡生活在幽暗、湍急、清涼的溪流中,棲息于山間狹長的石洞內,在建造人工大鯢洞穴時,將洞穴本體分成了洞前隧道和洞體兩部分,從而形成一個狹長的洞穴空間,與野外環境更接近,將大鯢放置于建造了仿生態大鯢洞穴的池中養殖,使大鯢更容易適應養殖環境,生長更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1;
圖2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任何限制。
參照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的一種仿生態大鯢洞穴,包括洞穴本體1,其中,所述的洞穴本體1包括洞前隧道2以及與洞前隧道2后部連接的洞體3,所述洞體3為橢圓形,所述洞體3的短軸垂直洞前隧道2的中心軸,在所述的洞體3上方設有用于遮擋洞體3的擋板4,通常大鯢喜歡生活在幽暗的洞穴中,可以利用擋板4遮擋光線進入到洞體3。仿照大鯢的野外生存環境,通常大鯢喜歡生活在幽暗、湍急、清涼的溪流中,棲息于山間狹長的石洞內,在建造人工大鯢洞穴時,將洞穴本體1分成了洞前隧道2和洞體3兩部分,從而形成一個狹長的洞穴空間,與野外環境更接近,將大鯢放置于建造了仿生態大鯢洞穴的池中養殖,使大鯢更容易適應養殖環境,生長更好。
所述洞體3的長軸長度為0.8~1米,所述洞體3的短軸長度為0.6米,所述洞體3的高度為35~40厘米,將洞體3設為這個尺寸能使大鯢更加適應洞穴環境。
所述洞體3內高度高于洞前隧道2高度,使洞穴本體1與天然洞穴的形狀更加相似,仿生態的效果更好。所述的洞前隧道2長度為15厘米,所述的洞前隧道2寬度為15~20厘米,所述的洞前隧道2高度為20~25厘米。
所述的洞前隧道2與洞體3之間為密封連接,使水流只能通過洞前隧道2的入口流入洞穴內。所述的洞體3與擋板4活動連接,以方便隨時將擋板4掀開觀察洞體3內大鯢的生活習性。
在所述的洞穴本體1的底部設有墊層,所述的墊層由沙、小卵石和巖石組成,使大鯢隱藏在洞穴本體1內更舒適。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范圍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