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銀杏的生物學高產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銀杏(Ginkgo biloba L.),為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銀杏出現在幾億年前,是第四紀冰川運動后遺留下來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現存活在世的銀杏稀少而分散,上百歲的老樹已不多見,和它同綱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滅絕,所以銀杏又有活化石的美稱。變種及品種有:黃葉銀杏、塔狀銀杏、裂銀杏、垂枝銀杏、斑葉銀杏等26種。
銀杏樹的果實俗稱白果,因此銀杏又名白果樹。銀杏樹生長較慢,壽命極長,自然條件下從栽種到結銀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結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稱作“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是樹中的老壽星,具有觀賞,經濟,藥用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了銀杏的生物學高產栽培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銀杏的生物學高產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育苗技術:
采種,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選擇生長快、結果早、產量高、品質優的健壯母樹采種,最好待其自然成熟脫落,將采后的種子集中堆置1周,將種子與果肉分離后淘洗,再將種子薄攤晾曬0.5-1h,待種殼轉為白色即可,再置于籮內,保持通風透光條件貯藏;
育苗,繁殖方法有根蘗苗移植和播種育苗2種,在春節后至清明前可挖取根蘗苗定植,多帶細根,不澆大水;大面積栽培需播種育苗,應春播,采用條播法,行距30cm,株距15cm,播種溝深3-4cm,播種量450-600kg/hm2,種子橫擺于溝內,覆土3cm,壓實土面,4月中旬開始發芽,苗期需防治地下害蟲及莖腐病,第二年生長加速,三年生苗高達1-1.5m,即可出圃栽植;
2)栽植及嫁接:
銀杏需栽植于背風向陽、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分為群體栽植和散生栽植,群體栽植株行距為7m×8m或8m×8m,150-180株/hm2;五至六年生的銀杏即可進行嫁接,嫁接時間為春分至清明期間,選擇已結果的十至三十年生、生長健壯的母樹,在朝陽外部的枝條上,剪取三至四年生的枝條作為接穗,在樹高1.5-2m處用皮下接的方法進行嫁接;削接穗:每根接穗留1-2個芽,全長8-12cm,下端一側重削一刀,呈3-5cm左右的斜面,對側下端左、右各削一刀成0.5cm尖頭,再在上端兩側各削長4cm的一刀,使其露出形成層,成三棱形,所削斜面要光滑平整,上端保持1-2個飽滿葉芽;
剪砧:將砧木距地面1.5-2m處剪斷或鋸斷,削平頂面,然后在皮層光滑處縱向切開皮層,長4-5cm;插入接穗,將接穗的長斜面對準砧木木質部插入,動作要快,嫁接口要干凈,縫口要緊密;1個砧木上同時接上1-3個接穗;綁扎,接穗插上后,用塑料薄膜包裹1-2層,再用塑料捆扎繩綁縛緊實,保留1-2個芽在外面以保持水分,待接穗成活后的旺盛生長期,過了8月中旬即可去除綁縛繩,以防止縊斷新植,嫁接后要及時去除砧木上的萌芽,以免影響接穗的成活率;
3)整形及修剪:
嫁接后4-9年內要適當疏除過密枝條,使大枝分布均勻,樹形呈圓錐形或自然開心形,嫁接部位叉間積水易造成腐爛,故需及時用刮刀把突起粗糙的樹皮刮平;對于小老樹可在3月下旬至6月中旬于主干上劃1-2條縱線,深達形成層,刺激其生長,也可在嫁接口向上的枝條中部的飽滿芽處剪斷枝條,促使重發新枝,4~5年后即可結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提供的銀杏的生物學高產栽培方法,能夠有效提高銀杏的生長發育速度,適合于大規模種植需要,相較于以往技術更加簡便,同時,對銀杏樹傷害也更小。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