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沙田柚貯藏結構,更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沙田柚立體貯藏保鮮結構。
背景技術:
梅州是中國金柚之鄉,沙田柚年產量達400kt以上,是當地的主導產業,11月底沙田柚采摘后進入冬春季,由于南方冬春氣溫不穩定,常遇濕冷降雨、“倒春寒”、“回南風”、急劇降溫等惡劣天氣,溫濕度變化大,易引發沙田柚各類病害滋生、傳染,造成大范圍腐敗爛果;同時加劇沙田柚呼吸作用,消耗較多的營養物質,造成沙田柚?;?、反生、硬化、纖維化,降低沙田柚品質和內含物,直接造成經濟損失和環境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巧妙、造價低廉且使用效果好的沙田柚立體貯藏保鮮結構。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沙田柚立體貯藏保鮮結構,包括倉體,所述倉體包括地基、設置在地基上的磚墻和鋪設在磚墻內壁及地基上的沙灰層,其中所述倉體下部沿周向的沙灰層內以及地基與沙灰層之間夾設有阻水保溫層,該阻水保溫層由兩層保護層及夾設在兩層保護層之間的塑料薄膜層組成;在倉體內底部設有承重支架,在承重支架上分布有若干透氣孔;所述承重支架由相互導通的管件構成,所述承重支架通過連接管連接有第一制冷設備。
上述的沙田柚立體貯藏保鮮結構中,阻水保溫層所覆蓋的磚墻和地基上分布有若干定位機構,阻水保溫層通過定位機構預固定在磚墻和地基上;所述定位機構主要由設置在磚墻或地基上的塑料支座、插設在塑料支座上的支撐桿、固定在支撐桿上的限位片以及活動套設在支撐桿上的定位片組成;所述阻水保溫層夾設在限位片與定位片之間;在阻水保溫層外側的支撐桿上設有定位凸環,定位片夾設在阻水保溫層與定位凸環之間。
上述的沙田柚立體貯藏保鮮結構中,所述定位片外端面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定位柱,定位柱與支撐桿相互平行,在定位柱外壁上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定位凸條;在相鄰兩個定位機構上的定位柱之間繞設有支撐筋條。
上述的沙田柚立體貯藏保鮮結構中,位于磚墻外表面的沙灰層由內至外由依序鋪設的第一沙灰層和第二沙灰層組成;所述塑料支座外端面與第一沙灰層外端面處于同一平面上;所述阻水保溫層夾設在第一、二沙灰層之間。
上述的沙田柚立體貯藏保鮮結構中,所述阻水保溫層上端設有壓緊條,壓緊條呈L形,壓緊條一端勾緊在阻水保溫層上端,另一端插設在第一沙灰層內。
上述的沙田柚立體貯藏保鮮結構中,所述承重支架主要由若干層間隔設置的水平承重管及連接相鄰兩層水平承重管和設置在最下端水平承重管下端的豎向支承管組成;位于同一層且相鄰的兩根水平承重管的之間通過若干間隔設置的水平連接管導通連接,豎向支承管位于水平承重管與水平連接管的連接處;所述透氣孔分布在水平承重管、豎向支承管和水平連接管的管壁上;所述水平連接管和豎向支承管均設置在水平承重管的中部,在水平承重管兩端對應的倉體內壁上設有支承座。
上述的沙田柚立體貯藏保鮮結構中,所述豎向支承管的長度為20-25cm。
上述的沙田柚立體貯藏保鮮結構中,所述承重支架上設有第一溫度傳感器,在第一溫度傳感器外圍設有隔離網罩,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連接有控制終端,所述控制終端與第一制冷設備連接;在倉體上部內壁上設有第二制冷設備,在倉體中部內壁上設有第二溫度傳感器,第二制冷設備和第二溫度傳感器分別與控制終端連接。
上述的沙田柚立體貯藏保鮮結構中,所述倉體上部內壁上設有霧化器,在倉體中部內壁上設有濕度傳感器,霧化器和濕度傳感器分別與控制終端連接。
本發明采用上述結構后,通過在倉體下部設置阻水保溫層,并且將阻水保溫層夾在墻體和地面,形成凹型結構,可保證倉體內在冬、春兩季保持干爽,溫度穩定,恒定沙田柚的貯藏保鮮環境。同時又不完全隔絕地熱的上傳,在貯藏期間可有效傳導地熱,加上沙田柚本身的呼吸作用產生的熱量,將溫度較好穩定在15度左右范圍,使貯藏期間恒溫系統只需提供制冷功能,可不用制熱裝置,減少貯藏成本;同時,為保證阻水保溫層的設置,不會影響倉體的正常施工,避免阻水保溫層外的墻體脫落,采用結構巧妙的定位結構,在阻水保溫層外表面形成用于支撐定位沙灰層的定位結構,在有效預固定阻水保溫層的同時,也有效地對阻水保溫層外的沙灰層進行固定。進一步地,為了提高貯藏效率,同時避免底部沙田柚由于堆積受壓過大而損壞,在倉體底部設置合適高度的承重支架,這種結構,承重支架可有效分擔從上部沙田柚施加的對底部沙田柚的壓力。并且,通過承重支架上分布的透氣孔,結合第一溫度傳感器和第一制冷設備,可有效保證底部沙田柚的溫濕度,從而在提高貯藏量的同時,有效降低爛果率。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經過5年來試驗統計,在整個冬春季貯藏期間貯藏溫度可穩定在12℃-20℃之間,濕度穩定在72-83%之間,有效降低沙田柚貯藏期間呼吸作用,減少貯藏期間養分消耗,保證在貯藏期間沙田柚的營養物質和風味不出現太的損耗,可溶性固形物僅降低0.6-1.2度;爛果率控制在5%以內,保證在較長的貯藏保鮮期內在品質得到有效保障,保質期最長可至采后次年6月,有效的延長沙田柚的貯藏保質期,達到降損增效目的。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中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任何限制。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是圖2中B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中:倉體 1、地基 1a、磚墻 1b、沙灰層 1c、第一沙灰層 1d、第二沙灰層 1e、保護層 2、塑料薄膜層 3、承重支架 4、平承重管 4a、豎向支承管 4b、水平連接管 4c、支承座 4d、第一制冷設備 5、定位機構 6、塑料支座 6a、支撐桿 6b、限位片 6c、定位片 6d、定位凸環 6e、定位柱 6f、定位凸條 6g、支撐筋條 6h、壓緊條 7、第一溫度傳感器 8、隔離網罩 8a、控制終端 9、第二制冷設備 10、第二溫度傳感器 11、霧化器 12、濕度傳感器 13。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的一種沙田柚立體貯藏保鮮結構,包括倉體1,所述倉體1包括地基1a、設置在地基1a上的磚墻1b和鋪設在磚墻1b內壁及地基1a上的沙灰層1c,在磚墻上端近端部設有通風窗口。所述倉體1下部沿周向的沙灰層1c內以及地基1a與沙灰層1c之間夾設有阻水保溫層,該阻水保溫層由兩層保護層2及夾設在兩層保護層2之間的塑料薄膜層3組成,保護層優選采用油氈布。
為了使阻水保溫層在安裝后平整,方便后續施工,在阻水保溫層所覆蓋的磚墻1b和地基1a上分布有若干定位機構6,阻水保溫層通過定位機構6預固定在磚墻1b和地基1a上;所述定位機構6主要由設置在磚墻1b或地基1a上的塑料支座6a、插設在塑料支座6a上的支撐桿6b、固定在支撐桿6b上的限位片6c以及活動套設在支撐桿6b上的定位片6d組成;所述阻水保溫層夾設在限位片6c與定位片6d之間;在阻水保溫層外側的支撐桿6b上設有定位凸環6e,定位片6d夾設在阻水保溫層與定位凸環6e之間。進一步地,在定位片6d外端面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定位柱6f,定位柱6f與支撐桿6b相互平行,在定位柱6f外壁上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定位凸條6g;在相鄰兩個定位機構6上的定位柱6f之間繞設有支撐筋條6h。采用這種結構,在有效預固定阻水保溫層的同時,也有效地對阻水保溫層外的沙灰層進行固定。
為了在使施工后倉體下部具有較穩定的狀態,避免定位機構松動、墻體脫落,位于磚墻1b外表面的沙灰層1c由內至外由依序鋪設的第一沙灰層1d和第二沙灰層1e組成;所述塑料支座6a外端面與第一沙灰層1d外端面處于同一平面上;所述阻水保溫層夾設在第一、二沙灰層1d,1e之間。同時,在阻水保溫層上端設有壓緊條7,壓緊條7呈L形,壓緊條7一端勾緊在阻水保溫層上端,另一端插設在第一沙灰層1d內。壓緊條7可以保證在施工過程中,阻水保溫層上端不會出現翻邊等現象。保證施工質量。
在倉體1內底部設有承重支架4,在承重支架4上分布有若干透氣孔;所述承重支架4由相互導通的管件構成,所述承重支架4通過連接管4a連接有第一制冷設備5。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承重支架4主要由若干層間隔設置的水平承重管4a及連接相鄰兩層水平承重管4a和設置在最下端水平承重管4a下端的豎向支承管4b組成;位于同一層且相鄰的兩根水平承重管4a的之間通過若干間隔設置的水平連接管4c導通連接,豎向支承管4b位于水平承重管4a與水平連接管4c的連接處;所述透氣孔分布在水平承重管4a、豎向支承管4b和水平連接管4c的管壁上;所述水平連接管4c和豎向支承管4b均設置在水平承重管4a的中部,在水平承重管4a兩端對應的倉體1內壁上設有支承座4d。為了保證底層的沙田柚不會受到水平承重管的擠壓,根據沙田柚的尺寸,豎向支承管4b的長度優選設計為20-25cm。
進一步地,在承重支架4上設有第一溫度傳感器8,在第一溫度傳感器8外圍設有隔離網罩8a,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8連接有控制終端9,所述控制終端9與第一制冷設備5連接;在倉體1上部內壁上設有第二制冷設備10,在倉體1中部內壁上設有第二溫度傳感器11,第二制冷設備10和第二溫度傳感器11分別與控制終端9連接。同時,倉體1上部內壁上設有霧化器12,在倉體1中部內壁上設有濕度傳感器13,霧化器12和濕度傳感器13分別與控制終端9連接。通過設置第二制冷設備和第二溫度傳感器,可以使倉體上下部的溫度可以快速同步,避免受到沙田柚的阻隔而使倉體底部的溫度無法與外部溫度一致。
使用時,通過控制終端設置好各項參數,通過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實時檢測倉體上下部的溫度,并通過第一、二制冷設備和霧化器進行及時的調節,使倉體內的貯藏溫度可穩定在12℃-20℃之間,濕度穩定在72-83%之間,有效降低沙田柚貯藏期間呼吸作用,減少貯藏期間養分消耗,保證在貯藏期間沙田柚的營養物質和風味不出現太的損耗,可溶性固形物僅降低0.6-1.2度。
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發明,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發明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發明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更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發明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特征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