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青種植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在華北地區以山桃為青嫁接砧木的繁育應用。
背景技術:
青是李中的一個類型[李為薔薇科(Rose)李屬(Prunus)中國李(P.salicina Lindl)的一個亞種]。青原產我國福建省,是一種優良的地方果樹,因其優良上乘的果實品質而備受人們青睞,一直是當地出口的重要水果之一。從中國華北果品市場來看,優良的國產李果品種比較匱乏,大宗水果較多而小“雜果”較少。青在華北地區栽培,物候期應該比原產地推遲了1個月左右,果實在8月底9月初成熟,屬較晚熟的李品種。在此狀況下,若能將優質青供應華北乃至整個北方的果品市場,豐富果品類型,必將使果農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為充分利用我國這一寶貴的果樹資源,許多省份都進行了引種栽培,然而,青的推廣種植,苗木是關鍵,據多年的引種試驗發現,直接從南方省份引入的青苗在華北栽培時,表現為立地適應性較差,苗木長勢較弱,成活率較低,從安徽引進的苗木成活率僅為35%左右,不能良好的生長發育。目前尚未見到我國北方引種青進行成功生產栽培的報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出一種在華北地區以山桃為青嫁接砧木的繁育應用。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取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在華北地區以山桃為青嫁接砧木的繁育應用,以本地的山桃作為青苗木的嫁接砧木,實現青苗木在華北地區的良好繁育生長。
而且,在所述以山桃作為青苗木嫁接砧木的繁育過程中,嫁接后的當年冬季在育苗區圍搭防風障或用塑料條纏綁一年生嫁接苗以減輕嫁接苗抽梢現象。
本發明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
1、本發明的應用可以提高青嫁接苗對華北乃至整個北方立地條件相似地區的栽培適應性,將苗木成活率由原來的35%左右提高到90%以上,為青在我國北方的推廣種植提供保障條件,從而使青這一珍貴的果樹資源得以進一步的發倔利用。
2、通過本發明引種的青仍表現出其在原產地的特點——早產、豐產、品質優良,同時由于地理條件的變化,青果實中的可溶性固形含量比在原產地高,口感更好。
3、本發明采用了果樹苗木繁殖中常用的嫁接方法,而且砧木種子采集容易,便于果農掌握,易于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本發明實施例做進一步詳述:需要強調的是,本發明所述的實施例是說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本發明并不限于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的實施例,凡是由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得出的其它實施方式,同樣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一種在華北地區以山桃為青木奈嫁接砧木的繁育應用,該應用所基于的實驗過程包括步驟內容如下:
(1)砧木的培育及耐鹽能力測定,具體步驟為:
①于當年秋季采集山桃、毛桃、山杏、山櫻桃及毛櫻桃5種砧木苗種的種子,于12月底進行沙藏,沙藏時間約80天;
②第二年春季,待沙藏種子萌芽后,一部分于試驗地中播種,一部分用于盆栽試驗,選擇生長發育基本一致的苗木進行盆栽耐鹽性測定;
③在培養土含鹽量5.2g/kg基礎上,設置6.5g/kg、7.5g/kg和8.5g/kg 3個鹽濃度處理,測定新梢相對生長量、鹽害率、鹽害指數、游離脯氨酸含量等指標。
新梢生長量(cm)=處理后新梢平均總長度-處理前新梢平均總長度;
鹽害分級標準:0級,無鹽害癥狀;1級,輕度鹽害,少部分(1/5)葉尖、葉緣變黃;2級,中度鹽害,有大約1/2的葉尖、葉緣變黃;3級,重度鹽害,大部分葉尖、葉緣焦枯;4級,極重度鹽害,葉落、枝枯、植株死亡,
鹽害率(%)=(鹽害株數/總株數)×100
采用磺基水楊酸提取法測定脯氨酸含量。
測定上述指標同時觀察植株的形態表現,同時觀察各砧木苗在鹽堿土中種植的表現,以綜合比較5種砧木的耐鹽能力,結果表明,5種砧木的耐鹽性由強至弱依次為:山桃、毛桃、山杏、山櫻桃、毛櫻桃。
(2)苗木嫁接、越冬防護及對比觀察與篩選
①苗木嫁接,于8月下旬至9月初,在砧木苗距離地面約10cm左右光滑處,采用“丁字形”芽接法或帶木質部芽接法將青嫁接于不同砧木上,嫁接后,對苗木進行常規管理;
②嫁接苗木移栽及越冬防護,嫁接后的第二年春天,于芽萌動時將嫁接苗定植于試驗園、解除綁條、剪砧,觀察青嫁接苗的生長情況,當年冬季要做好幼苗的防寒越冬工作,在育苗區圍搭防風障以減輕“抽梢”,若有條件的話,用塑料條纏綁一年生嫁接苗,可使青嫁接苗安全越冬,經過多年對青苗木越冬性的調查,發現一年生嫁接苗對華北地區冬春的大風抵抗力較弱,易發生“抽梢”現象,但隨著樹齡的增大,樹體抗“抽梢”的能力增強,依照種植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采取簡單防寒措施即可;
③嫁接苗木的觀察與篩選,因山杏、山櫻桃和毛櫻桃對華北地區苗圃試驗地(土壤含鹽量0.646%,pH8.10)的適應性較差,嫁接苗陸續死亡,所以對山桃和毛桃為砧木的青嫁接苗進行了較詳細的觀察比較,經過連續多年的觀測,結果為在華北地區相同立地條件下,3年生的毛桃砧青幼樹平均株高1.8m,干徑平均2.45cm,葉片黃化現象較明顯,多數幼樹自定植后第二年開始樹勢明顯衰弱,到第5年時絕大多數植株死亡,且果實生長較差;而同齡的山桃砧青幼樹平均株高2.35m,干徑平均4.10cm,株高最高達3.08m,干徑最粗達5.86cm,葉片基本無黃化現象,定植后第3年時,大多數植株樹勢旺盛,無衰敗跡象,且果實生長正常,出現上述結果的原因可能與山桃砧木本身耐瘠薄和耐鹽堿能力比毛桃強有關。因此,在華北乃至立地條件相似地區繁殖青苗木時以山桃作嫁接砧木為宜;
④直接移栽苗木與本地嫁接苗木的對比,將從南方省份引進的青嫁接苗與在華北本地繁育的青嫁接苗定植在相同立地條件下,觀察兩種嫁接苗的生長表現,結果表明:從南方省份引進的青嫁接苗表現為適應性較差,苗木長勢較弱,成活率較低(僅為36.4%),不能良好的生長發育,而本地自繁的苗木成活率高達90%以上,植株生長發育良好。
(3)結論,在華北地區乃至立地條件相似地區推廣種植青時,以采用本地山桃為嫁接砧木的青苗木完全適合華北乃至整個北方立地條件相似地區的栽培,引種的青仍表現出其在原產地的特點——早產、豐產、品質優良,同時由于地理條件的變化,青木奈果實中的可溶性固形含量比在原產地高,口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