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殺菌劑復配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用于綠化樹木病害防治的殺菌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的化學殺菌劑作用機理是在殺菌劑施用后,一部分附著于植物上,或滲入株體內殘留下來,這會是使得綠化植物因此受到污染;另一部分散落在土壤上 (有時則是直接施于土壤中 ) 或蒸發、散逸到空氣中,或隨雨水及農田排水流入城市河流中,污染城市水體和沿岸水生生物。殺菌劑化學成分的殘留通過大氣、水體、土壤、食品,最終進入人體,引起各種慢性或急性病害。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開展,市政工程綠化項目也必然不斷跟進,城市綠化植物也會越來越多,會產生一部分樹洞,各類綠化植物常見病害會在里面滋生,如不及時處理,病害會逐漸蔓延開來,而現有的使用化學殺菌劑制劑防效有限,而且易產生抗藥性,加量使用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有利于病害的繁殖。
由于城市綠化植物的病害抗藥性增加,這使得病害再度增加以及原來并無危害的潛在病害有逐漸愈演愈烈的趨勢,由于化學殺菌劑直接使用危害人畜,或殺菌劑的殘留及通過食物鏈而造成危害等。
CN201210307913.9一種防治水稻紋枯病代森錳鋅中草藥復配殺菌劑,涉及防治水稻紋枯病代森錳鋅中草藥復配殺菌劑,其中每100份復配劑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代森錳鋅8-12、苦皮藤9-11、狼毒根9-11、苦參9-11、黃柏4-6、貫眾4-6、洋金花4-6、白頭翁4-6、黃芩4-6、川烏4-6、檳榔2-3、蛇床子2-3,鴨跖草2-3、牽牛子2-3、蜂房2-3、松針2-3、百部2-3、雷公藤2-3,藜蘆4-6,其余為輔料,每種中草藥均以其水提物或有機溶劑的提取物作為原料,本發明的復配劑生產成本和原料來源廣泛,具有高效、低毒,并且安全性高,環保的特點,不會產生抗藥性,在防治水稻紋枯病病蟲害有特效。該發明專利通過植物中草藥和戴森們的混配對水稻紋枯病起到了協同增效的作用,但是需多次使用才能達到效果,易產生抗藥性,同時隨著代森錳鋅在增量使用,該殺菌劑的代謝分解能力可能減弱,會因此加速代森錳鋅在水稻上的積累,對人畜產生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對于以上城市綠化病害以及化學殺菌劑使用的問題,人們已經意識到研發一種使用安全,無殘留的植物中草藥復配殺菌劑已成為趨勢,也將會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但是目前由于效益,防效等種種原因。含有植物中草藥的復配殺菌劑在推廣使用過程中并不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綠化樹木病害防治的殺菌劑。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用于綠化樹木病害防治殺菌劑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用于綠化樹木病害防治的殺菌劑,由以下重量份數原料制成:白頭翁、龍葵、黃花蒿、地丁、百部、大蒜、威靈仙、訶子、黃柏、黏合劑、增稠劑和水;
具體的,所述殺菌劑由以下重量份數原料制成:白頭翁28-40份、龍葵25-36份、黃花蒿30-40份、地丁25-37份、百部24-42份、大蒜18-29份、威靈仙27.5-39.5份、訶子16-24份、黃柏13-22.5份、黏合劑15-28份、增稠劑16-25份、潤滑劑8-16份和水80-110份。
優選地,所述殺菌劑由以下重量份數原料制成:白頭翁32-36份、龍葵29-33份、黃花蒿32-37份、地丁29-34份、百部27-35份、大蒜21-26份、威靈仙30-36.5份、訶子19-22份、黃柏16-20份、黏合劑18.5-24份、增稠劑19-23.5份、潤滑劑12-14份和水90-100份。
進一步優選,所述殺菌劑由以下重量份數原料制成:白頭翁34份、龍葵32.5份、黃花蒿34份、地丁32份、百部31份、大蒜23份、威靈仙31.5份、訶子21份、黃柏17.5份、黏合劑21.5份、增稠劑21份、潤滑劑12.5份和水95份。
最優選地,所述殺菌劑由以下重量份數原料制成:白頭翁35份、龍葵30份、黃花蒿35.5份、地丁32份、百部34份、大蒜25份、威靈仙33份、訶子20份、黃柏18份、黏合劑20份、增稠劑20份、潤滑劑13份和水98份。
在上述殺菌劑中:
所述黏合劑為蔗糖、葡萄糖和大豆蛋白按1:2:1的比例混合而成;
所述增稠劑為果膠、明膠、淀粉和黃原膠按1:1:2:2的比例混合而成;
所述潤滑劑為富馬酸和滑石粉按1:1的比例混合而成。
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殺菌劑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洗凈、過濾:按所需比例采集新鮮的白頭翁、龍葵、黃花蒿、地丁、百部、大蒜、威靈仙、訶子和黃柏,將其各自洗凈切碎后搗爛成泥,加入清水浸泡18-24h,在115-125℃用水煮,待冷卻后將其各自過濾,得到共計9份濾液;
(2)攪拌、煮沸:將步驟(1)所得9份濾液充分混合攪拌,按比例加入水,煮沸6-7h,得到原料混合液;
(3)靜置、制劑:將步驟(2)所得原料混合液繼續攪拌3-4h,然后按比例加入黏合劑、增稠劑和潤滑劑,煮沸3-4h后靜置35-45min,得到制成殺菌劑。
上述殺菌劑各原料簡介如下:
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分布在中國的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黑龍江等省的山崗、荒坡及田野間。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燥濕殺蟲的功效,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白頭翁在園林中可作自然栽植,用于布置花壇、道路兩旁,或點綴于林間空地。是理想的地被植物品種。功能主治痔瘡等出血癥狀。治熱毒血痢,溫瘧寒熱,鼻衄,血痔。白頭翁與龍葵復配使用對綠化植物病害達到了協同增效的作用,二者之間混配機理獨特,白頭翁的解毒作用可以抑制龍葵中的微量毒性,但不影響龍葵對病害的防效,同時二者在對綠化植物噴施后可以促使本發明殺菌劑有效水解,不會在靶標植物上殘留積累,以防產生抗藥性。
龍葵:(Solanum nigrum L.)幾乎全中國均有分布。喜生于田邊,荒地及村莊附近。廣泛分布于歐、亞、美洲的溫帶至熱帶地區。苦,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用于疔瘡,癰腫,丹毒,跌打扭傷,慢性咳嗽痰喘,水腫,癌腫。根:苦、微甘,寒。用于痢疾,淋濁,帶下病,跌打損傷。龍葵中的微量毒性在和白頭翁混配之后得到抑制,但其對病害的防效并沒有減弱,根據本發明實驗數據來看,一次噴施三個月后的防效達到了88.23%。
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為中國傳統中草藥。其有效成分—青蒿素在抗瘧方面與傳統的奎寧類抗瘧藥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機理。黃花蒿水煎液對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結核稈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黃花蒿揮發油在0.25%濃度時,對所有皮膚癬菌有抑菌作用,在1%濃度時,對所有皮膚癬菌有殺菌作用。黃花蒿素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黃花蒿酯鈉對金葡萄、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卡他球菌,甲型和乙型副傷寒稈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黃花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亦有抗病毒作用。功能主治清熱解瘧,驅風止癢。治傷暑,瘧疾。潮熱,小兒驚風,熱瀉,惡瘡疥癬。本發明殺菌劑中加入了黃花蒿起到了擴大殺菌譜的作用,根據本發明實驗可知不僅僅對炭疽病、白粉病和銹病有較好的防效,對花腐病,煤污病和叢枝病等也有類似的效果,保證了本發明的使用范圍不會輕易受到限制。
地丁:(Corydalis bungeana Turcz.)分布廣東、廣西、浙江、江西等地。以干燥全草供藥用,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癰腫、疔瘡、風熱感冒、支氣管炎、肝炎、腸炎等癥。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溫病高熱煩躁,流感,傳染性肝炎,腎炎,瘰疬,腮腺炎,疔瘡及其它化膿性感染。
百部:(Stemona japonica)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等地,生長于海拔300米至400米的地區,塊根可入藥,有毒性。外用可驅除蚊蟲,內服有止咳的功能。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功能主治止咳化痰、溫潤肺氣、散熱解表。百部使得本發明殺菌劑具有熏蒸作用,在防治綠化植物病害的同時防止受到害蟲的危害。
大蒜:(Allium sativum L.)有濃烈的蒜辣氣,味辛辣。有刺激性氣味,可食用或供調味,亦可入藥。功能主治解毒殺蟲、消腫止痛、止瀉止痢、治肺、驅蟲, 此外還有溫脾暖胃。治癰疽腫毒、白禿癬瘡、痢疾、泄瀉、肺癆、頓咳、蛔蟲蟯蟲、飲食積滯、脘腹冷痛、水腫脹滿、行氣消積、殺蟲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腸炎、飲食積滯、癰腫瘡瘍。大蒜在本發明中起到了穩定性質的作用,保證了本發明在施用后不會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降低防效。
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該種根及莖入藥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消骨梗之功效。在現代臨床實踐中其新的用途不斷的被發現,如治療膽結石,跟骨骨刺、足跟痛、食管癌等。根入藥,能祛風濕、利尿、通經、鎮痛,治風寒濕熱、偏頭疼、黃膽浮腫、魚骨鯁喉、腰膝腿腳冷痛。鮮株能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根治絲蟲病,外用治牙痛(中草藥學)。全株可作農藥,防治造橋蟲、菜青蟲、地老虎、滅孑孓等。
訶子分布于云南等地。具有澀腸止瀉,斂肺止咳,降火利咽之功效。常用于久瀉久痢,便血脫肛,肺虛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啞。
黃柏外表面黃褐色或黃棕色,平坦或具縱溝紋,有的可見皮孔痕及殘存的灰褐色粗皮;內表面暗黃色或淡棕色,具細密的縱棱紋。體輕,質硬,斷面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深黃色。氣微,味極苦,嚼之有黏性。功能主治濕熱瀉痢,黃疸尿赤,帶下陰癢,熱淋澀痛,腳氣痿蹙,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濕瘡。鹽黃柏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盜汗骨蒸。黃柏和本發明其它成分混配使用可以加速病害成分中細胞的分解,從而加速病害死亡,從而迅速達到增效的作用。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施用簡單、節約材料:相比于現有技術CN201210307913.9一種防治水稻紋枯病代森錳鋅中草藥復配殺菌劑,該發明在發病初期至少要噴施5次以上,盡管能夠達到不錯的防效,但是使用繁瑣,也并不節約。而本發明殺菌劑中有大蒜和百部,前者使得本發明殺菌劑對病害的防治作用性質保持穩定,后者能防止蟲害對藥效進行干擾,因此本發明殺菌劑一次施用即可保證三個月內都有良好的防效,本發明實驗數據也證明了在一次施用之后三個月本發明殺菌劑防效依然可以達到88.23%。
(2)配比科學,協同增效:按照本發明所設計技術方案的比例份數來制備的殺菌劑,協同增效效果明顯,其效果要優于傳統使用的化學殺菌劑,從本發明進行的實驗中可以了解到傳統使用的化學殺菌劑在綠化植物上對病害的防治率最高只能達到63.45%,其效果遠遠不如本發明殺菌劑,本發明殺菌劑在施用三個月后最低防效也可以達到82.39%。配比科學,防效高,適合在城市綠化工程中使用。
(3)無殘留、安全環保:本發明成分中百部和龍葵混合使用機理獨特,不僅僅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同時在施用后促使本發明殺菌劑有效水解,不會在綠化植物上殘留,在防治病害的同時達到了對城市生態環境友好的目的。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一種用于綠化樹木病害防治的殺菌劑
1、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白頭翁28kg、龍葵36kg、黃花蒿30kg、地丁37kg、百部24kg、大蒜29kg、威靈仙27.5kg、訶子24kg、黃柏13kg、黏合劑28kg、增稠劑16kg、潤滑劑16kg和水80kg。
其中黏合劑為蔗糖、葡萄糖和大豆蛋白按1:2:1的比例混合而成;增稠劑為果膠、明膠、淀粉和黃原膠按1:1:2:2的比例混合而成;潤滑劑為富馬酸和滑石粉按1:1的比例混合而成。
2、制備方法:
(1)洗凈、過濾:按所需比例采集新鮮的白頭翁、龍葵、黃花蒿、地丁、百部、大蒜、威靈仙、訶子和黃柏,將其各自洗凈切碎后搗爛成泥,加入清水浸泡18h,在125℃用水煮,待冷卻后將其各自過濾,得到共計9份濾液;
(2)攪拌、煮沸:將步驟(1)所得9份濾液充分混合攪拌,按比例加入水,煮沸6h,得到原料混合液;
(3)靜置、制劑:將步驟(2)所得原料混合液繼續攪拌4h,然后按比例加入黏合劑、增稠劑和潤滑劑,煮沸3h后靜置45min,得到制成殺菌劑。
實施例2:一種用于綠化樹木病害防治的殺菌劑
1、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白頭翁40kg、龍葵25kg、黃花蒿40kg、地丁25kg、百部42kg、大蒜18kg、威靈仙39.5kg、訶子16kg、黃柏22.5kg、黏合劑15kg、增稠劑25kg、潤滑劑8kg和水110kg。
其中黏合劑為蔗糖、葡萄糖和大豆蛋白按1:2:1的比例混合而成;增稠劑為果膠、明膠、淀粉和黃原膠按1:1:2:2的比例混合而成;潤滑劑為富馬酸和滑石粉按1:1的比例混合而成。
2、制備方法:
(1)洗凈、過濾:按所需比例采集新鮮的白頭翁、龍葵、黃花蒿、地丁、百部、大蒜、威靈仙,將其各自洗凈切碎后搗爛成泥,加入清水浸泡25h,在110℃用水煮,待冷卻后將其各自過濾,得到共計9份濾液;
(2)攪拌、煮沸:將步驟(1)所得9份濾液充分混合攪拌,按比例加入水,煮沸7h,得到原料混合液;
(3)靜置、制劑:將步驟(2)所得原料混合液繼續攪拌1h,然后按比例加入黏合劑和增稠劑,煮沸2h后靜置30min,得到制成殺菌劑。
實施例3:一種用于綠化樹木病害防治的殺菌劑
1、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白頭翁32kg、龍葵33kg、黃花蒿32kg、地丁34kg、百部27kg、大蒜26kg、威靈仙30kg、訶子22kg、黃柏16kg、黏合劑24kg、增稠劑19kg、潤滑劑14kg和水90kg。
其中黏合劑為蔗糖、葡萄糖和大豆蛋白按1:2:1的比例混合而成;增稠劑為果膠、明膠、淀粉和黃原膠按1:1:2:2的比例混合而成;潤滑劑為富馬酸和滑石粉按1:1的比例混合而成。
2、制備方法:
(1)洗凈、過濾:按所需比例采集新鮮的白頭翁、龍葵、黃花蒿、地丁、百部、大蒜、威靈仙、訶子和黃柏,將其各自洗凈切碎后搗爛成泥,加入清水浸泡22h,在123℃用水煮,待冷卻后將其各自過濾,得到共計9份濾液;
(2)攪拌、煮沸:將步驟(1)所得9份濾液充分混合攪拌,按比例加入水,煮沸7h,得到原料混合液;
(3)靜置、制劑:將步驟(2)所得原料混合液繼續攪拌4h,然后按比例加入黏合劑、增稠劑和潤滑劑,煮沸4h后靜置42min,得到制成殺菌劑。
實施例4:一種用于綠化樹木病害防治的殺菌劑
1、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白頭翁36kg、龍葵29kg、黃花蒿37kg、地丁29kg、百部35kg、大蒜21kg、威靈仙36.5kg、訶子19kg、黃柏20kg、黏合劑18.5kg、增稠劑23.5kg、潤滑劑12kg和水100kg。
其中黏合劑為蔗糖、葡萄糖和大豆蛋白按1:2:1的比例混合而成;增稠劑為果膠、明膠、淀粉和黃原膠按1:1:2:2的比例混合而成;潤滑劑為富馬酸和滑石粉按1:1的比例混合而成。
2、制備方法:
(1)洗凈、過濾:按所需比例采集新鮮的白頭翁、龍葵、黃花蒿、地丁、百部、大蒜、威靈仙、訶子和黃柏,將其各自洗凈切碎后搗爛成泥,加入清水浸泡19h,在118℃用水煮,待冷卻后將其各自過濾,得到共計9份濾液;
(2)攪拌、煮沸:將步驟(1)所得9份濾液充分混合攪拌,按比例加入水,煮沸6h,得到原料混合液;
(3)靜置、制劑:將步驟(2)所得原料混合液繼續攪拌3h,然后按比例加入黏合劑、增稠劑和潤滑劑,煮沸3h后靜置38min,得到制成殺菌劑。
實施例5:一種用于綠化樹木病害防治的殺菌劑
1、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白頭翁34kg、龍葵32.5kg、黃花蒿34kg、地丁32kg、百部31kg、大蒜23kg、威靈仙31.5kg、訶子21kg、黃柏17.5kg、黏合劑21.5kg、增稠劑21kg、潤滑劑12.5kg和水95kg。
其中黏合劑為蔗糖、葡萄糖和大豆蛋白按1:2:1的比例混合而成;增稠劑為果膠、明膠、淀粉和黃原膠按1:1:2:2的比例混合而成;潤滑劑為富馬酸和滑石粉按1:1的比例混合而成。
2、制備方法:
(1)洗凈、過濾:按所需比例采集新鮮的白頭翁、龍葵、黃花蒿、地丁、百部、大蒜、威靈仙、訶子和黃柏,將其各自洗凈切碎后搗爛成泥,加入清水浸泡23h,在124℃用水煮,待冷卻后將其各自過濾,得到共計9份濾液;
(2)攪拌、煮沸:將步驟(1)所得9份濾液充分混合攪拌,按比例加入水,煮沸9h,得到原料混合液;
(3)靜置、制劑:將步驟(2)所得原料混合液繼續攪拌3h,然后按比例加入黏合劑、增稠劑和潤滑劑,煮沸6h后靜置45min,得到制成殺菌劑。
實施例6:一種用于綠化樹木病害防治的殺菌劑
1、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白頭翁35kg、龍葵30kg、黃花蒿35.5kg、地丁32kg、百部34kg、大蒜25kg、威靈仙33kg、訶子20kg、黃柏18kg、黏合劑20kg、增稠劑20kg、潤滑劑13kg和水98kg。
其中黏合劑為蔗糖、葡萄糖和大豆蛋白按1:2:1的比例混合而成;增稠劑為果膠、明膠、淀粉和黃原膠按1:1:2:2的比例混合而成;潤滑劑為富馬酸和滑石粉按1:1的比例混合而成。
2、制備方法:
(1)洗凈、過濾:按所需比例采集新鮮的白頭翁、龍葵、黃花蒿、地丁、百部、大蒜、威靈仙、訶子和黃柏,將其各自洗凈切碎后搗爛成泥,加入清水浸泡20h,在120℃用水煮,待冷卻后將其各自過濾,得到共計9份濾液;
(2)攪拌、煮沸:將步驟(1)所得9份濾液充分混合攪拌,按比例加入水,煮沸6.5h,得到原料混合液;
(3)靜置、制劑:將步驟(2)所得原料混合液繼續攪拌3.5h,然后按比例加入黏合劑、增稠劑和潤滑劑,煮沸3.5h后靜置40min,得到制成殺菌劑。
應用實例:
將本發明上述實施例1-6均稀釋300~500倍,同時購置傳統在綠化工程中經常使用的殺菌劑45%石硫合劑結晶300~500倍液和40%多硫合劑300~500倍液,分別作為對照例1和對照例2,在綠化植物上重點病害發生部位上噴施,以此來對比防治效果。本實驗使用的靶標病害為炭疽病、白粉病和銹病,具體防治效果指標分別見表1、表2和表3:
本實驗設在南寧市南湖公園西南區域某片綠化植物密集區域,實驗設計為8個小區,每個小區約為10平方米,不設重復。調查殺菌劑一次噴施前后病害的變化情況。
表1:本發明殺菌劑與傳統殺菌劑對炭疽病的對比防效
通過觀察表1數據可以知道本發明殺菌劑對炭疽病的平均防效達到了86.62%,其效果要好于兩個對照例的平均防效61.52%,高出25.1%,這說明本發明殺菌劑在對常見綠化植物病害炭疽病的防治上對比傳統使用的化學藥劑有突出的效果,且本實驗是在三個月的時間內進行一次噴施,說明相比傳統化學殺菌劑本發明防效穩定,對炭疽病的抗藥性小。
表2:本發明殺菌劑與傳統殺菌劑對白粉病的對比防效
通過觀察表1數據可以知道本發明殺菌劑對白粉病的平均防效達到了88.23%,其效果要好于兩個對照例的平均防效62.65%,高出25.59%,這說明本發明殺菌劑在對常見綠化植物病害白粉病的防治上對比傳統使用的化學藥劑有突出的效果,且本實驗是在三個月的時間內進行一次噴施,說明相比傳統化學殺菌劑本發明防效穩定,對白粉病的抗藥性小。
表3:本發明殺菌劑與傳統殺菌劑對銹病的對比防效
通過觀察表1數據可以知道本發明殺菌劑對銹病的平均防效達到了87.36%,其效果要好于兩個對照例的平均防效61.73%,高出25.63%,這說明本發明殺菌劑在對常見綠化植物病害銹病的防治上對比傳統使用的化學藥劑有突出的效果,且本實驗是在三個月的時間內進行一次噴施,說明相比傳統化學殺菌劑本發明防效穩定,對銹病的抗藥性小。
綜合以上三個列表的實驗數據來看,本發明實施例6對炭疽病、白粉病和銹病的防效均是各自列表防效的峰值,這可以說明實施例6是本發明最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本發明不止限于對炭疽病、白粉病和銹病等有防效,對其它綠化工程中常見的病害例如花腐病,煤污病和叢枝病等均有類似優于傳統常用于綠化植物化學殺菌劑的效果。
雖然,上文中已經用一般性說明、具體實施方式及試驗,對本發明作了詳盡的描述,但在本發明基礎上,可以對之作一些修改或改進,這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不偏離本發明精神的基礎上所做的這些修改或改進,均屬于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