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材栽培和植物保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治白術根腐病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白術(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為菊科蒼術屬植物白術的干燥根莖,在我國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區均有栽培。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癥,生用或炮制,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是中醫“參、術、苓、甘”四大名貴藥材之一。白術根腐病一直困擾白術產業的進一步壯大和發展。游景茂從2010年開始調查湖南、湖北、貴州、重慶等地白術根腐病發生情況,發現該病主要發生在5-8月,染病后根部變褐,后期黑色,腐爛,最終植株徹底死亡,根腐病導致白術平均減產15%以上,有些田塊的損失超過40%,最高發病率達到70%,該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致病菌可伴隨農事操作、染病根部等進行傳染。游景茂通過試驗證明造成白術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為角擔菌(Ceratobasidium sp.),這是在國內首次報道該致病菌可以導致白術根腐病。目前針對角擔菌防治的研究較少,國內外鮮有報道。因為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和科學的指導,白術種植戶濫用亂用各種化學藥劑,一方面增加了病原菌的抗藥性,殺滅大量有益微生物,同時增加了白術農藥殘留,污染了土壤、水等生態環境。隨著精準扶貧的開展,發展中藥材白術產業產業成為部分貧困地區重要的扶貧途徑,白術產業的發展、生態環境與白術根腐病的蔓延矛盾日益突出。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白術根腐病防治栽培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治白術根腐病,指導白術種植戶科學合理用藥,減輕化學藥劑對環境和生態的壓力,實現白術根腐病合理有效防治。
本發明一種防治白術根腐病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驟:a.選田:3月中旬選擇前茬作物為馬鈴薯,土壤通透性較好不積水坡度為5°的坡田;b.種植抗病品種:選擇一年生外表光滑、無病斑和霉層的矮稈窄葉品種的種根;c.田塊處理:深翻田塊,施用充分腐熟農家肥2-2.5噸/畝作為底肥,然后順坡起壟,壟高20-30cm,寬30-35cm,溝寬30-40cm,每壟種植1行,株距30cm;d.栽前種根處理: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00倍稀釋液或430g/L戊唑醇3000倍稀釋液浸泡種根1小時,晾干后再移栽;e.田間管理:發現田間染病植株及時清除,連同植株周圍20cm范圍內土一起挖出,在非種植區焚燒或撒施生石灰200g進行殺菌,每月除草一次,以不傷及白術根部為宜;f.肥料管理:每畝施用磷酸鈣或鈣鎂磷肥20kg;追肥時施用尿素為10kg/畝,兌水稀釋成0.1%的濃度進行單株灌根,每株150mL;施用鉀肥15kg/畝,用法同尿素;g.生物防治:在4月中旬,用10億CFU/g的多粘類芽孢桿菌(科諾)800g/畝兌水稀釋后灌根,每株約100mL,連續用2次,間隔7天;h.化學防治:在5月下旬開始,發現染病植株及時拔出,在病穴處均勻撒生石灰約200g;然后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00倍稀釋液進行灌根,每株約100mL,用藥3次間隔7天。
本發明一種防治白術根腐病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驟:a.選田:3月中旬選擇前茬作物為馬鈴薯,土壤通透性較好的坡田;b.種植抗病品種:選擇一年生的矮稈窄葉品種的種根;c.田塊處理:深翻田塊,施用充分腐熟農家肥2000-2500kg/畝作為底肥,然后順坡起壟,每壟種植1行,株距30cm;d.栽前種根處理: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00倍稀釋液或430g/L戊唑醇3000倍稀釋液浸泡種根,再移栽;e.田間管理:發現田間染病植株及時清除,連同植株周圍20cm范圍內土一起挖出,每月除草一次,以不傷及白術根部為宜;f.肥料管理:每畝施用磷酸鈣或鈣鎂磷肥20kg;追肥時施用尿素為10kg/畝;施用鉀肥15kg/畝;g.生物防治:在4月中旬,用10億CFU/g的多粘類芽孢桿菌800g/畝兌水稀釋后灌根,連續用2次,間隔7天;h.化學防治:在5月下旬開始,發現染病植株及時拔出,在病穴處均勻撒生石灰約200g;然后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00倍稀釋液進行灌根。
本發明涉及植物保護、中藥材栽培領域,提出一種白術根腐病防治栽培方法。將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四者結合起來,實現白術根腐病有效防治療,同時保證白術藥材品質。本發明方法包括:選擇抗病品種,田塊選擇及處理,選種,種子處理,起壟栽培,田間管理,合理輪作,科學施肥,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本發明的特點包括:(1)采用種植抗病品種、起壟栽培、合理輪作等農業防治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田間致病菌菌量和侵染媒介,整個過程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一方面可以確保白術的產量,另一方面可以保證藥材的品質。(2)發病初期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一方面可以減輕環境和生態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病原菌的抗藥性增加風險。(3)采用多種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藥劑協同施用,可以增加攻擊致病菌的靶位點,確保防治效果,有效降低病原菌的耐藥性。(4)節省白術種植戶病蟲害防治開支,降低由于病害產生造成的損失,提高種植戶收入,通過使用本發明技術,可以將白術根腐病發病率控制在10%以內,每畝每年可以為白術種植戶增加約300-500元收入。
本發明的優勢在于:(1)采用農業防治手段,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一方面可以增加白術的產量,保證藥材的品質。(2)發病初期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一方面可以減輕環境和生態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病原菌的抗藥性增加風險。(3)采用多種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藥劑協同施用,可以增加攻擊致病菌的靶位點,確保防治效果,有效降低病原菌的耐藥性。(4)節省白術種植戶病蟲害防治開支,降低由于病害產生造成的損失,提高種植戶收入,通過使用本發明技術,可以將白術根腐病發病率控制在10%以內,每畝每年可以為白術種植戶增加約300-500元收入。
本發明具有操作方便,效果顯著,成本低廉,有效解決了白術根腐病防治問題,一方面可以保證白術產量另一方面降低致病菌抗藥性產生,減輕環境和生態壓力,保證藥材品質。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本發明一種防治白術根腐病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選田:3月中旬選擇前茬作物為馬鈴薯,土壤通透性較好不積水坡度為5°的坡田;b.種植抗病品種:選擇一年生外表光滑、無病斑和霉層的矮稈窄葉品種的種根;c.田塊處理:深翻田塊,施用充分腐熟農家肥2-2.5噸/畝作為底肥,然后順坡起壟,壟高20-30cm,寬30-35cm,溝寬30-40cm,每壟種植1行,株距30cm;d.栽前種根處理: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00倍稀釋液或430g/L戊唑醇3000倍稀釋液浸泡種根1小時,晾干后再移栽;e.田間管理:發現田間染病植株及時清除,連同植株周圍20cm范圍內土一起挖出,在非種植區焚燒或撒施生石灰200g進行殺菌,每月除草一次,以不傷及白術根部為宜;f.肥料管理:每畝施用磷酸鈣或鈣鎂磷肥20kg;追肥時施用尿素為10kg/畝,兌水稀釋成0.1%的濃度進行單株灌根,每株150mL;施用鉀肥15kg/畝,用法同尿素;g.生物防治:在4月中旬,用10億CFU/g的多粘類芽孢桿菌(科諾)800g/畝兌水稀釋后灌根,每株約100mL,連續用2次,間隔7天;h.化學防治:在5月下旬開始,發現染病植株及時拔出,在病穴處均勻撒生石灰約200g;然后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00倍稀釋液進行灌根,每株約100mL,用藥3次間隔7天。
實施例2:本發明一種防治白術根腐病的栽培方法,按照現有技術的對照組種植:
1.選田
2013年3月10于湖北省恩施市三岔鄉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試驗田開展,試驗田坡度約5°,不會積水,土壤通透性較好,前茬作物為馬鈴薯。
2.種植抗病品種
選擇矮稈窄葉品種一年生種根,外表光滑,無病斑和霉層待用。
3.田塊處理
深翻田塊,施用充分腐熟農家肥2-2.5噸/畝作為底肥,然后順坡起壟,壟高20-30cm,寬30-35cm,溝寬30-40cm,每壟種植1行,株距30cm,壟走向與坡度平行。
4.田間管理
發現田間染病植株及時清除,連同植株周圍20cm范圍內土一起挖出,在非種植區焚燒或撒施生石灰200g進行殺菌,每月除草一次,以不傷及白術根部為宜。
6.肥料管理
每畝磷肥(磷酸鈣或鈣鎂磷肥)20kg。追肥時,尿素為10kg/畝,兌水稀釋成0.1%的濃度進行單株灌根,每株150mL;鉀肥15kg/畝,用法同尿素。
7.常規化學防治
2013年5月20,發病中期,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威能植保)500倍稀釋后灌根,每株100mL,用藥3次,間隔7天。
按照本發明一種防治白術根腐病的栽培方法進行種植,與對照組進行對比,其包括以下步驟:
1.選田
2013年3月10,于湖北省恩施市三岔鄉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試驗田開展,試驗田坡度約5°,不會積水,土壤通透性較好,前茬作物為馬鈴薯。
2.種植抗病品種
選擇矮稈窄葉品種一年生種根,外表光滑,無病斑和霉層待用。
3.田塊處理
深翻田塊,施用充分腐熟農家肥2-2.5噸/畝作為底肥,然后順坡起壟,壟高20-30cm,寬30-35cm,溝寬30-40cm,每壟種植1行,株距30cm,壟走向與坡度平行。
4.栽前種根處理
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00倍稀釋液或430g/L戊唑醇3000倍稀釋液浸跑1小時,晾干后再移栽。
5.田間管理
發現田間染病植株及時清除,連同植株周圍20cm范圍內土一起挖出,在非種植區焚燒或撒施生石灰200g進行殺菌,每月除草一次,以不傷及白術根部為宜。
6.肥料管理
每畝磷肥(磷酸鈣或鈣鎂磷肥)20kg。追肥時,尿素為10kg/畝,兌水稀釋成0.1%的濃度進行單株灌根,每株150mL;鉀肥15kg/畝,用法同尿素。
7.生物防治
2013年4月13,發病初期,用10億CFU/g的多粘類芽孢桿菌(科諾)800g/畝兌水稀釋后灌根,每株約100mL,連續用2次,間隔7天。
8.化學防治
2013年5月20開始,發現染病植株及時拔出,在病穴出均勻撒生石灰約200g。然后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00倍稀釋液進行灌根,每株約100mL,用藥3次間隔7天。
2013年7月15調查白術根腐病發病率,經過統計對比,本發明案例最終發病率為10%,而對照組最終發病率為26%,本發明比對照發病率降低16%。證明本發明可以很好地防治白術根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