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業領域,涉及殺蟲活性化合物的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含甲基毒死蜱和苯甲酰脲類殺蟲劑的組合物及其制劑和應用。
背景技術:
甲基毒死蜱(chlorpyrifos-methyl)是一種廣譜的有機磷殺蟲劑,通過觸殺、胃毒和熏蒸均有效,無內吸性,用于防治貯藏谷物中的害蟲和各種葉類作物上的害蟲,也可用來防治蚊成蟲、蠅類、水生幼蟲和衛生害蟲。
苯甲酰脲類殺蟲劑,主要成分是苯甲酰基脲類化合物,是一類能抑制靶標害蟲的幾丁質合成而導致其死亡或不育的昆蟲生長調節劑,被譽為第三代殺蟲劑或新型昆蟲控制劑。由于其獨特的作用機制、較高的環境安全性、廣譜高效的殺蟲活性等誘人特性,目前,苯甲酰脲類化合物已成為創制新農藥的一個活躍領域,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鱗翅目害蟲,如稻縱卷葉螟、小菜蛾等,目前抗性逐漸增加,農藥單劑對害蟲防治的效果逐漸下降,對于鱗翅目害蟲的抗性治理目前沒有特別有效的手段。
針對農業上易產生抗性的害蟲,目前主要的防治方法是開發與現有農藥品種無交互抗性的新活性成分或將已有農藥品種進行復配。前者所需的開發成本高、周期長,而且開發速度遠遠比不上害蟲抗藥性產生的速度。因此,將不同作用機理的已開發農藥進行復配是一種最佳選擇。
不同成分進行復配,根據實際應用效果,來判斷某種復配是增效、加和還是拮抗作用。絕大多數情況下,農藥的復配效果都是加和效應,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復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顯、共毒系數很高的復配就更少了。合理的復配農藥之間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既提高了其防治效果,還減少了農藥使用量,降低用藥成本,對環境更安全。
CN101933524A公開了一種含毒死蜱和噻嗪酮的水懸浮劑殺蟲農藥,由以下組分按照重量百分比組成:毒死蜱和噻嗪酮混合物為10%-60%,分散劑為1%-10%、潤濕劑為0.5%-5%、增稠穩定劑為0.1%-1%、防凍劑為1%-5%、消泡劑為0.1%-1%,余量為水;所述的毒死蜱和噻嗪酮混合物中的毒死蜱和噻嗪酮的配比為0.1-10:1。
CN1911019公開了一種含氟蟲脲的高效低毒復合殺蟲組合物,它以氟蟲脲與有機磷類殺蟲劑為基本活性成分,其中氟蟲脲與有機磷類殺蟲劑的重量比為0.1~10∶5~60。
CN102017992A公開了一種含氟啶脲和甲基毒死蜱的增效殺蟲組合物及其應用,該增效殺蟲組合物以氟啶脲和甲基毒死蜱為主要活性成分,其中氟啶脲和甲基毒死蜱的重量比為0.1~65∶0.1~80。
本發明人經過大量研究發現,甲基毒死蜱和一些苯甲酰脲類殺蟲劑復配,不僅增效作用十分明顯,而且明顯提高了農藥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且對作物安全,無藥害。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缺點和不足,本發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組協同增效明顯,可減少用藥量,大大降低用藥成本的殺蟲組合物。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含甲基毒死蜱和苯甲酰脲類殺蟲劑的組合物,該組合物包含甲基毒死蜱和苯甲酰脲類殺蟲劑,所述苯甲酰脲類殺蟲劑選自氟酰脲(novaluron)、氟苯脲(teflubenzuron)、除蟲脲(diflubenzuron)、殺鈴脲(triflumuron)、氟鈴脲(hexaflumuron)、氟蟲脲(flufenoxuron)、噻嗪酮(buprofezin)、氟螨脲(flucycloxuron)、滅幼脲(chlorbenzuron)、虱螨脲(lufenuron)中的一種或多種;其中,甲基毒死蜱和苯甲酰脲類殺蟲劑的質量比為1:80~80:1。
優選的,所述甲基毒死蜱和苯甲酰脲類殺蟲劑的質量比為1:40~40:1。
優選的,甲基毒死蜱和苯甲酰脲類殺蟲劑的質量比為1:20~20:1。
優選的,甲基毒死蜱和苯甲酰脲類殺蟲劑的質量比為1:10~10:1。
優選的,所述殺蟲組合物還包含農用助劑。所述農用助劑選自濕潤劑、分散劑、乳化劑、助表面活性劑、增稠劑、溶劑、助溶劑、防凍劑、防腐劑、崩解劑、泡騰助劑、穩定劑、成膜劑、成囊劑、pH酸堿調節劑、消泡劑、著色劑、填料和水中的一種或多種;其中,甲基毒死蜱和苯甲酰脲類殺蟲劑占殺蟲組合物總量的1~90%。
優選的,所述甲基毒死蜱和苯甲酰脲類殺蟲劑占殺蟲組合物總量的5~60%。
所述的濕潤劑選自EO/PO嵌段聚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乙氧基化合物、牛油脂乙氧基銨鹽、烷基萘磺酸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和酰基谷胺酸鹽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分散劑選自縮合萘磺酸鹽、苯酚磺酸縮合物鈉鹽、甲基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木質素磺酸鈉、亞甲基二萘磺酸鈉、丙烯酸均聚物鈉鹽、高分子聚羧酸鹽、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鈉鹽、EO/PO嵌段聚醚和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鈉鹽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的乳化劑選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芐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蓖麻油環氧乙烷加成物及其衍生物、多元醇脂肪酸酯及其環氧乙烷加成物、烷基苯磺酸鹽、烷基磺酸鹽、烷基丁二酸酯磺酸鹽、烷基聯苯基醚磺酸鹽、萘磺酸甲醛縮合物、脂肪醇硫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鹽、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磷酸鹽、烷基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磷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聯苯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烷基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酚甲醛縮合物磺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硫酸鹽、縮甲基纖維素及其衍生物、烷基銨鹽、氨基醇脂肪酸衍生物、多胺脂肪酸衍生物、季銨鹽、牛油脂乙氧基銨鹽、烷基萘磺酸鹽、氨基酸、氧化胺、甜菜堿、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和酰基谷胺酸鹽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助表面活性劑選自正丁醇、異丁醇、正辛醇、異丙醇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增稠劑選自黃原膠、硅酸鋁鎂、羧甲基纖維素鈉、淀粉磷酸酯鈉、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鈉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溶劑選自二甲苯、松脂基植物油、油酸甲酯和重芳烴溶劑油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助溶劑選自環己酮、N,N-二甲基乙酰胺,和/或N,N-二甲基甲酰胺;
所述防凍劑選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二乙二醇、異丙醇和尿素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成膜劑選自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羧甲基纖維素、阿拉伯樹膠、黃原膠和淀粉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成囊劑所用的囊壁材料為聚脲樹脂;是由異氰酸酯單體與多元醇或者多元胺通過界面聚合反應而制得,包括異氰酸酯包括甲苯二異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多苯基多次亞甲基多異氰酸酯、多苯基多亞甲基多異氰酸酯等。
所述pH酸堿調節劑選自檸檬酸、冰醋酸、鹽酸、氨水、三乙胺、三乙醇胺和二乙烯三胺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崩解劑選自氯化鈉、氯化銨、硫酸銨、硫酸鈉和可溶性淀粉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泡騰助劑選檸檬酸、酒石酸、己二酸、富馬酸、蘋果酸、檸檬酸二氫鉀、酒石酸二氫鉀、琥珀酸、碳酸鈉、碳酸銨、碳酸氫鈉、碳酸鈣、碳酸鉀、碳酸氫鉀。
所述防腐劑選自卡松、2苯并異噻唑啉-3-酮、甲醛、水楊酸苯酯、苯甲酸鈉、對羥基苯甲酸丁酯和山梨酸鉀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穩定劑選自環氧大豆油、環氧氯丙烷、亞磷酸三苯酯、縮水甘油醚和季戊四醇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消泡劑選自有機硅消泡劑和/或聚醚消泡劑;
所述著色劑選自氧化鐵、氧化鈦和偶氮染料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填料選自高嶺土、硅藻土、滑石粉、輕質碳酸鈣和白炭黑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水為自來水、去離子水或蒸餾水。
優選的,所述殺蟲組合物的劑型為可濕性粉劑、粉劑、可溶粉劑、種子處理干粉劑、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水分散粒劑、顆粒劑、微乳劑、水乳劑、乳油、干懸浮劑、懸浮劑、懸乳劑、微囊懸浮劑、泡騰片劑、泡騰粒劑種子處理懸浮劑、種子處理微囊懸浮劑、懸浮種衣劑、可溶液劑或可分散油懸浮劑。
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殺蟲組合物用于防治農業害蟲的用途。
優選的,上述殺蟲組合物用于防治水稻、棗樹、蘋果、梨、桃、柑橘、棉花、甘藍、甜菜、葡萄或馬鈴薯上的害蟲。
優選的,上述殺蟲組合物用于防治水稻或甘藍上的害蟲。
優選的,所述害蟲為小菜蛾、菜青蟲、甜菜夜蛾、稻縱卷葉螟或稻飛虱。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組合物中甲基毒死蜱和苯甲酰脲類殺蟲劑的組合物協同增效明顯,可減少用藥量,降低用藥成本,同時減輕農藥對環境的壓力;
(2)本發明組合物由不同作用機制的有效成分組成,可有效延緩抗性的產生;
(3)本發明組合物與單劑相比,不僅提高防治效果,也擴大了防治譜,減少用藥次數,減輕環境壓力,從而起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效果;
(4)本發明組合物可顯著改善作物的耐受性,使藥劑對作物的安全性更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說明:
本發明的應用實施例是采用室內生物活性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相結合的方法。先通過室內生物活性測定,明確兩種藥劑按一定比例復配后的共毒系數(CTC),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田間藥效試驗驗證其增效效果。聯合毒力評判采用孫沛云法:計算共毒系數(CTC),以CTC值評判兩種藥劑的聯合毒力作用。
理論混用毒力指數(TTI)=A的毒力指數×A在混用中的含量(%)+B的毒力指數×B在混用中的含量(%)
共毒系數(CTC)若>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80,表明為拮抗作用;若≥80,且≤120,表明為相加作用。
一、混配劑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
實施例1
甲基毒死蜱與滅幼脲復配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采用毒力聯合測定法,試驗配比及結果見表1。
表1 甲基毒死蜱、滅幼脲及其復配樣品對甘藍小菜蛾的毒力測定及共毒系數
表中數據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滅幼脲復配對甘藍小菜蛾具有增效作用,表中所列的配比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其中當兩者的比例為1:2混配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數為218.96。
實施例2
甲基毒死蜱與氟鈴脲復配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采用毒力聯合測定法,試驗配比及結果見表2。
表2 甲基毒死蜱、氟鈴脲及其復配樣品對甘藍小菜蛾的毒力測定及共毒系數
表中數據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氟鈴脲復配對甘藍小菜蛾具有增效作用,表中所列的配比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其中當兩者的比例為1:2混配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數為207.34。
實施例3
甲基毒死蜱與氟螨脲復配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采用毒力聯合測定法,試驗配比及結果見表3。
表3 甲基毒死蜱、氟螨脲及其復配樣品對甘藍小菜蛾的毒力測定及共毒系數
表中數據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氟螨脲復配對甘藍小菜蛾具有增效作用,表中所列的配比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其中當兩者的比例為1:2混配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數為216.46。
實施例4
甲基毒死蜱與噻嗪酮復配對稻飛虱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采用毒力聯合測定法,試驗配比及結果見表4。
表4 甲基毒死蜱、噻嗪酮及其復配樣品對稻飛虱的毒力測定及共毒系數
表中數據表明:甲基毒死蜱與噻嗪酮復配對稻飛虱具有增效作用,表中所列的配比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其中當兩者的比例為1:2混配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數為217.26。
實施例5
甲基毒死蜱與氟酰脲復配對甘藍菜青蟲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采用毒力聯合測定法,試驗配比及結果見表5。
表5 甲基毒死蜱、氟酰脲及其復配樣品對甘藍菜青蟲的毒力測定及共毒系數
表中數據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氟酰脲復配對甘藍菜青蟲具有增效作用,表中所列的配比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其中當兩者的比例為1:2混配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數為215.80。
實施例6
甲基毒死蜱與除蟲脲復配對甘藍菜青蟲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采用毒力聯合測定法,試驗配比及結果見表6。
表6 甲基毒死蜱、除蟲脲及其復配樣品對甘藍菜青蟲的毒力測定及共毒系數
表中數據表明:甲基毒死蜱與除蟲脲復配對甘藍菜青蟲具有增效作用,表中所列的配比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其中當兩者的比例為1:2混配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數為220.10。
實施例7
甲基毒死蜱與氟苯脲復配對甘藍菜青蟲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采用毒力聯合測定法,試驗配比及結果見表7。
表7 甲基毒死蜱、氟苯脲及其復配樣品對甘藍菜青蟲的毒力測定及共毒系數
表中數據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氟苯脲復配對甘藍菜青蟲具有增效作用,表中所列的配比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其中當兩者的比例為1:2混配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數為215.63。
實施例8
甲基毒死蜱與殺鈴脲復配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采用毒力聯合測定法,試驗配比及結果見表8。
表8 甲基毒死蜱、殺鈴脲及其復配樣品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毒力測定及共毒系數
表中數據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殺鈴脲復配對水稻稻縱卷葉螟具有增效作用,表中所列的配比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其中當兩者的比例為1:1混配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數為203.77。
實施例9
甲基毒死蜱與氟蟲脲復配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采用毒力聯合測定法,試驗配比及結果見表9。
表9 甲基毒死蜱、氟蟲脲及其復配樣品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毒力測定及共毒系數
表中數據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氟蟲脲復配對水稻稻縱卷葉螟具有增效作用,表中所列的配比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其中當兩者的比例為1:2混配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數為192.71。
實施例10
甲基毒死蜱與虱螨脲復配對甜菜夜蛾2齡幼蟲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采用毒力聯合測定法,試驗配比及結果見表10。
表10 甲基毒死蜱、虱螨脲及其復配樣品對甜菜夜蛾2齡幼蟲的毒力測定及共毒系數
表中數據表明:甲基毒死蜱與虱螨脲復配對甜菜夜蛾2齡幼蟲具有增效作用,表中所列的配比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其中當兩者的比例為1:2混配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數為189.32。
二、混配劑的劑型制備實施例
實施例11 40%甲基毒死蜱·氟酰脲乳油
將40%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30.0%氟酰脲組合物)、烷基苯磺酸鹽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蓖麻油環氧乙烷加成物及其衍生物3%、環氧大豆油1%、N,N-二甲基乙酰胺2%,重芳烴溶劑油加至100%重,充分混合,攪拌溶解完全后得到40%活性化合物乳油。
實施例12 35%甲基毒死蜱·滅幼脲懸浮劑
將35%活性化合物(15.0%甲基毒死蜱和20.0%滅幼脲組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3.0%、苯酚磺酸縮合物鈉鹽4.0%、黃原膠0.05%、丙二醇4.0%、卡松0.4%、聚醚消泡劑0.2%、去離子水補加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30分鐘,再輸至砂磨機中,循環砂磨2-3次即得35%活性化合物懸浮劑。
實施例13 43%甲基毒死蜱·氟苯脲懸浮劑
將43%活性化合物(20.0%甲基毒死蜱和23.0%氟苯脲組合物)、烷基萘磺酸鹽2.0%、高分子羧酸鹽4.0%、苯酚磺酸縮合物鈉鹽2.0%、羧甲基纖維素鈉0.5%、丙三醇2.0%、山梨酸鉀0.4%、有機硅消泡劑0.2%、蒸餾水補加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30分鐘,再輸至砂磨機中,循環砂磨2-3次即得43%活性化合物懸浮劑。
實施例14 25%甲基毒死蜱·除蟲脲懸浮劑
將25%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15%除蟲脲組合物)、烷基萘磺酸鹽2.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1.0%、高分子羧酸鹽4.0%、黃原膠0.05%、乙二醇4.0%、水楊酸苯酯0.4%、有機硅消泡劑0.2%、自來水補加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30分鐘,再輸至砂磨機中,循環砂磨2-3次即得25%活性化合物懸浮劑。
實施例15 35%甲基毒死蜱·殺鈴脲懸浮劑
將35%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25.0%殺鈴脲組合物)、烷基萘磺酸鹽2.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1.0%、木質素磺酸鈉4.0%、黃原膠0.05%、丙二醇4.0%、卡松0.4%、有機硅消泡劑0.2%、去離子水補加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30分鐘,再輸至砂磨機中,循環砂磨2-3次即得35%活性化合物懸浮劑。
實施例16 30%甲基毒死蜱·氟鈴脲懸浮劑
將30%活性化合物(5.0%甲基毒死蜱和25.0%氟鈴脲組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3.0%、木質素磺酸鈉4.0%、苯酚磺酸縮合物鈉鹽1.0%、硅酸鋁鎂0.5%、二乙二醇4.0%、卡松0.4%、聚醚消泡劑0.2%、去離子水補加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30分鐘,再輸至砂磨機中,循環砂磨2-3次即得30%活性化合物懸浮劑。
實施例17 40%甲基毒死蜱·噻嗪酮可濕性粉劑
將40%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30.0%噻嗪酮組合物)、甲基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1.0%、木質素磺酸鹽4.0%、滑石粉2.0%、輕質碳酸鈣5.0%、硅藻土48.0%充分混合,再通過超細粉碎至一定粒徑,得40%活性化合物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18 25%甲基毒死蜱·噻嗪酮懸浮劑
將25%活性化合物(15.0%甲基毒死蜱和10.0%噻嗪酮組合物)、烷基萘磺酸鹽2.0%、木質素磺酸鹽1.0%、苯酚磺酸縮合物鈉鹽4.0%、黃原膠0.05%、丙三醇2.0%、水楊酸苯酯0.4%、有機硅消泡劑0.2%、蒸餾水補加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30分鐘,再輸至砂磨機中,循環砂磨2-3次即得25%活性化合物懸浮劑。
實施例19 40%甲基毒死蜱·滅幼脲可濕性粉劑
將40%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30.0%滅幼脲組合物)、甲基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1.0%、高分子羧酸鹽2%、木質素磺酸鹽4.0%、滑石粉2.0%、白炭黑5.0%、高嶺土46.0%充分混合,再通過超細粉碎至一定粒徑,得40%活性化合物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20 45%甲基毒死蜱·氟苯脲水分散粒劑
將45%活性化合物(25.0%甲基毒死蜱和20.0%氟苯脲組合物)、EO/PO嵌段聚醚2.0%、烷基萘磺酸鹽4%、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硫酸鈉10.0%、硅藻土38.0%充分混合,加入適量的蒸餾水,再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粗磨和均質,再泵至砂磨機中砂磨,砂磨至一定粒徑,再造粒成型得45%活性化合物水分散粒劑。產品粒徑為80-120目。
實施例21 40%甲基毒死蜱·滅幼脲泡騰片劑
將40%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30.0%滅幼脲組合物)、硼酸5.0%、淀粉14.0%、輕質碳酸鈣15.0%、聚醋酸乙烯酯3.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3.0%、高嶺土20.0%,混合并通過超細粉碎,再造粒,干燥后再壓片,即得40%活性化合物泡騰片劑。
實施例22:45%甲基毒死蜱·氟苯脲干懸浮劑
將45%活性化合物(25.0%甲基毒死蜱和20.0%氟苯脲組合物)、木質素磺酸鹽5.0%、烷基萘磺酸鹽5.0%、黃原膠0.1%、白炭黑15.0%、碳酸鉀5.0%、硅藻土24.9%充分混合,再加一定比例的自來水,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釜中高速剪切粗磨和均質,再泵至砂磨機中砂磨,砂磨至一定粒徑,再造粒成型得45%活性化合物干懸浮劑。
實施例23:40%甲基毒死蜱·氟酰脲水乳劑
將40%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30.0%氟酰脲組合物)、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4.0%、烷基銨鹽6.0%、油酸甲酯10.0%、環己酮5.0%、丙二醇5.0%、蒸餾水補至100%,充分混合再經剪切制得含40%活性化合物水乳劑。
實施例24:25%甲基毒死蜱·噻嗪酮微囊懸浮劑
將25%活性化合物(15.0%甲基毒死蜱和10.0%噻嗪酮組合物),烷基萘磺酸鹽2.0%、EO/PO嵌段聚醚1.0%、有機硅消泡劑0.1%、多苯基多亞甲基多異氰酸酯PAPI 3.0%與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 2.0%、阿拉伯膠(5%)水溶液10%,去離子水補至40.46%,充分混合,再投入到砂磨機中砂磨,砂磨至D90粒徑為3-5微米。開啟攪拌(維持700轉/min),然后將砂磨好的懸浮液升溫至60,℃同時緩慢加入三乙醇胺0.04%,維持穩定的囊壁材料固化溫度8小時,后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2.0%、丙三醇4.0%、羧甲基纖維素鈉(2%)水溶液10.0%、適量的冰醋酸水溶液調PH值至6.5左右、卡松0.1%、聚醚消泡劑0.3%,攪拌均勻,即制得含25%活性化合物微囊懸浮劑。
實施例25 30%甲基毒死蜱·滅幼脲懸乳劑
將滅幼脲40%、EO/PO嵌段聚醚4%、苯酚磺酸縮合物鈉鹽1%、乙二醇2%、黃原膠0.3%、聚醚消泡劑0.1%、去離子水補至100%充分混合,再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劑中高速剪切粗磨和均質,再泵至砂磨機中砂磨,砂磨至一定粒徑,再過濾后即得懸浮劑。懸浮劑中含40.0%滅幼脲,D90粒徑為3-5微米。再取上述制備得到的40%含量滅幼脲懸浮劑50%與甲基毒死蜱10%、二甲苯8%、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乙二醇3%、黃原膠0.1%、卡松0.2%、聚醚消泡劑0.1%及去離子水補至100%充分混合,高速剪切,均質乳化、過濾即制得30%活性化合物懸乳劑。
實施例26:40%甲基毒死蜱·噻嗪酮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
將40%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30.0%噻嗪酮組合物)、EO/PO嵌段聚醚6%、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硫酸鈉6%、羧甲基纖維素鈉1%、高嶺土41%充分混合,加入適量的蒸餾水,再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粗磨和均質,再泵至砂磨機中砂磨,砂磨至一定粒徑,再造粒成型得含40%活性化合物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產品粒徑為80-120目。
三、混配劑的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生物:小菜蛾
試驗在浙江新農化工仙居生測中心試驗田開展,前茬為油菜,土質為粘壤土,肥力中等。供試作物為甘藍,防治對象為甘藍小菜蛾。設置實施例13、實施例14和3個單劑對照及1個空白對照共6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18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30m2。每個小區標記10株有蟲株,施藥前查蟲基數,施藥后第3天、7天、10天調查小區殘蟲,記錄活蟲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
表10 兩個混劑及對照單劑對甘藍小菜蛾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實施例13、實施例14對甘藍小菜蛾有著較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藥后10天的田間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表10),均優于單劑對照處理。以上述混配農藥的其它增效配方進行田間藥效試驗,也能達到本發明所述的有益效果。
試驗生物:菜青蟲
試驗在浙江新農化工仙居生測中心試驗田開展,前茬為油菜,土質為粘壤土,肥力中等。供試作物為甘藍,防治對象為甘藍菜青蟲。設置實施例13、實施例14和3個單劑對照共5個處理及1個空白對照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18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30m2。施藥前查蟲基數,施藥后第3天、7天、10天調查小區殘蟲,每個小區標記10株有蟲株,施藥前查蟲基數,施藥后第3天、7天、10天調查小區殘蟲,記錄活蟲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
表11 兩個混劑及對照單劑對甘藍菜青蟲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實施例13、實施例14對甘藍菜青蟲有著較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藥后10天的田間防治效果均在89%以上(表11),均優于單劑對照處理。以上述混配農藥的其它增效配方進行田間藥效試驗,也能達到本發明所述的有益效果。
試驗生物:稻縱卷葉螟
試驗在浙江新農化工仙居生測中心試驗田開展,前茬為油菜,土質為粘壤土,肥力中等。供試作物為水稻,直播,品種為淮稻8號,防治對象為水稻稻縱卷葉螟。設置實施例15、實施例19及3個單劑對照及1個空白對照共6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18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30m2。施藥前查蟲基數,施藥后第3天、7天、14天調查小區殘蟲,調查時按小區隨機取5點,每點調查20從,1個小區共調查100叢剝查所有卷包,記錄活蟲數,換算成百叢蟲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
表12 兩個混劑及對照單劑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實施例16、實施例20對水稻稻縱卷葉螟有著較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藥后14天的田間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表12),均優于單劑對照處理。以上述混配農藥的其它增效配方進行田間藥效試驗,也能達到本發明所述的有益效果。
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發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發明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此外,盡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并不對本發明構成任何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