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紅棗病害防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紅棗黑頭病防治藥劑。
背景技術:
紅棗原產于我國,至今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積栽培棗樹的國家。全國現有棗樹面積66.7萬公頃,年產量為100萬噸,90%的紅棗分布在黃河中下游的晉、冀、魯、豫、陜和新疆6省。我國棗產量占世界總量的95%以上,是世界上唯一紅棗出口的國家。紅棗在生長期易發生病害,近年來縮果病、炭疽病、輪紋病、爛果病、黑頭病等發生頻繁,嚴重制約著我國紅棗產業的持續發展。2013年新疆喀什地區發現紅棗黑頭病病果率達到25%、阿克蘇地區已高達50%,紅棗感染黑頭病后還原糖量、酸度、Vc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降低,而相對電導率、丙二醛及果膠含量均增高,證實了黑頭病導致棗果品質降低,而相對電導率、丙二醛的增高則說明紅棗果實細胞受損程度與棗果病害程度成正相關,該病的發生導致紅棗產量及品質大幅度下降,造成了較大損失,嚴重影響紅棗的商品價值,也可能對紅棗產業構成致命打擊,因此如何防治紅棗黑頭病已經成為當前一個重大問題。藥劑的科學篩選,對農業生產中病果的防治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而關于紅棗黑頭病病害的防治藥劑國內外報道的不多,所以十分有必要提供一種紅棗黑頭病防治藥劑。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通過菌絲生長抑制率法和孢子萌發抑制率法,測定抑菌劑對紅棗黑頭病病菌的毒力性,提供一種紅棗黑頭病防治藥劑,在黑頭病發生早期使用,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長和孢子萌發,對黑頭病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紅棗黑頭病防治藥劑,包括質量比為40%氟硅唑和80%代森錳鋅,其中氟硅唑和代森錳鋅的體積比為x:10-x,其中x≥0。
所述氟硅唑和代森錳鋅的體積比為6:4。
所述氟硅唑和代森錳鋅的體積比為4:6。
所述氟硅唑和代森錳鋅的體積比為2:8。
還包括濃度為20.0mg·L-1的ε-聚賴氨酸。
還包括濃度為4.0mg·L-1的納他霉素。
還包括濃度為2.0g·L-1的殼寡糖。
還包括濃度為1.0g·L-1的右旋龍腦濃度。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中氟硅唑不管是對該病病原菌菌絲的生長還是孢子萌發都有非常有效的抑制作用,但棗果是直接食用的,因此采用化學抑菌劑防治紅棗黑頭病時,應考慮對人的安全性;本發明中的代森錳鋅進行混配增效殺菌機制主要是抑制病菌體內丙酮酸的氧化而殺死病菌,施藥后在植物表面形成保護層,抑制病菌孢子發芽和侵入,從而抑制病菌的蔓延,本發明的混配物有較好的粘著性,耐水沖刷,藥效持久,對多種真菌引起的病害有治療作用,并且病原菌作用位點較多,病原菌不易產生抗性,同時,代森錳鋅可為植物提供Zn元素,解決缺鋅的癥狀,增強抵抗病害能力,從而起到保護、殺菌作用;本研究篩選出質量濃度為40%氟硅唑和80%代森錳鋅混配作為該病害的最佳藥劑,在黑頭病發生早期使用,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長和孢子萌發,對黑頭病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本申請以新疆阿克蘇地區棗園中具有典型黑頭病癥狀的駿棗果實作為研究對象,分離、純化和鑒定了病原菌的種類,驗證了鏈格孢霉菌是引起駿棗生長期黑頭病的主要病原菌,并通過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學特性,進而提供了一種紅棗黑頭病防治藥劑,包括質量比為40%氟硅唑和80%代森錳鋅,其中氟硅唑和代森錳鋅的體積比為x:10-x,其中x≥0。
表1氟硅唑與代森錳鋅混配毒性比率測定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當氟硅唑和代森錳鋅的體積劑量配比是6︰4、4︰6和2︰8時,毒性比率表現最大,分別為1.2、1.19和1.16,表明在此三種比例的進行藥劑配制具有最佳的使用效果,能夠最大程度的抑制病原菌生長繁殖,抑菌效果顯著。
作為優選實施例的,還包括濃度為20.0mg·L-1的ε-聚賴氨酸,ε-聚賴氨酸是一種具有抑菌功效的多肽,能在人體內分解為賴氨酸,而賴氨酸是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之一,也是世界各國允許在食品中強化的氨基酸,因此ε-聚賴氨酸是一種營養型抑菌劑,它抑菌譜廣,安全性高于其它化學防腐劑,由表10看出,采用不同濃度ε-聚賴氨酸處理,孢子生長受到抑制,且隨著ε-聚賴氨酸濃度的增加,病原菌孢子數均明顯下降,當ε-聚賴氨酸濃度為20.0mg·L-1時,可完全抑制病原菌生長繁殖,抑菌效果顯著。
表10ε-聚賴氨酸對棗黑頭病病原菌孢子繁殖的影響
作為優選實施例的,還包括濃度為2.0g·L-1的殼寡糖,殼寡糖是一種安全無毒的高分子量陽離子多糖,能在果蔬表面形成一層半透性薄膜,調節果蔬貯期生理代謝并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在果蔬保鮮領域應用廣泛。由表11看出,殼寡糖對鏈格孢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孢子繁殖速度隨殼聚糖濃度的增大而降低,當殼寡糖濃度為2.0g·L-1時,病原菌停止繁殖,抑菌效果良好。
表11殼寡糖對棗黑頭病病原菌孢子繁殖的影響
作為優選實施例的,還包括濃度為1.0g·L-1的右旋龍腦濃度,右旋龍腦為龍腦香科常綠喬木龍腦香樹脂和揮發油的加工結晶品,為常用中藥之一。其味辛、苦,性微寒,有開竅醒神、清熱散失、消腫止痛、抗菌消炎等功效,目前廣泛應用于醫藥行業。由表12看出,隨著右旋龍腦濃度的增加,兩種病原菌的孢子數均呈下降趨勢,當作用濃度為1.0g·L-1時,孢子停止繁殖,抑菌效果良好。
表12右旋龍腦對棗黑頭病病原菌孢子繁殖的影響
作為優選實施例的,還包括濃度為4.0mg·L-1的納他霉素,納他霉素是一種多烯大環內脂類抗真菌劑,主要由恰塔努加鏈霉菌、納塔爾鏈霉菌和褐黃孢鏈霉菌代謝產生,對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長有專性抑制作用,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抗真菌微生物防腐劑。1997年我國衛生部正式批準納他霉素作為食品防腐劑。由表13看出,當納他霉素濃度為3.0mg·L-1時,鏈格孢菌停止繁殖,表明納他霉素在較低濃度下即可抑制棗果黑頭病病原菌生長繁殖,抑菌效果顯著。
表13納他霉素對棗黑頭病病原菌孢子繁殖的影響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