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種植的工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純天然無公害的水稻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水稻的產量和安全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健康安全,但是現有的水稻種植方法產量較低,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農業的需要,并且現有技術中種植的水稻含有農藥的殘留成份,在一定程度上對消費者的健康也存在一定的威脅。同時,由于近幾十年來城市工業的迅速發展,工業化過程中的廢棄物、副產品等對農產品產生了極大的危害,人們很難再吃到綠色健康的食品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理念的轉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在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于純天然無公害的水稻種植方法,利用自然環境和生長條件,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本發明主要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純天然無公害的水稻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浸種、催芽,將精選后的種子在太陽下暴曬1~2天,浸泡在1%濃度的鹽水和2%濃度氯化溶液中,浸泡溫度為20~25℃,浸泡時間24~48h,期間每隔12h換一次水,催芽前清水清洗至無異味;
步驟2:做畦,制作寬度為1~2m的長條形種植畦,畦中間設置溝,溝寬40~50cm,畦表面耙平;
步驟3:播種,選擇取水方便,通風條件良好,土壤松弛的土地,將浸種催芽好的種子均勻播撒在土面上,每平方米15-23g種子,并在土層表面均勻撒上每平方米100~150g的草木灰和麥麩;
步驟4:覆膜,在田塊土層表面覆蓋一層保溫透明膜,透明膜邊緣處用土塊或石頭壓蓋固定,5~7天后揭去保溫透明膜;
步驟5:幼苗一葉期,揭開保溫膜后人工搭建高度為1.8~2.5m的大棚,并且使用人為干預的方法能夠使棚內的溫度在15~30℃內變化,大棚還包括通風口,白天8時~16時打開通風口,保持棚內空氣流動,夜晚18時~次日6時關閉通風口,棚內溫度保持在20~26℃,防止秧苗凍傷;
步驟6:幼苗二苗期,在秧苗高度達到6~8cm時,棚內的溫度設置在18~22℃,每天早晨8時澆一次水;
步驟7:幼苗三葉期,在秧苗高度達到8~14cm時,將棚內的溫度設置在19~23℃,每天上午9時澆一次水,傍晚17時用水壺噴灑一次水;
步驟8:幼苗四葉期以后至移栽前,在秧苗高于15cm后,拆除大棚使秧苗處于24h露天和通風狀態,并且保持每隔兩天澆灌一次水,每平方米施無機肥料200~400g,施肥后每畝噴灑濃度為10%的溴苯氧乙酸10L;
步驟9:插秧,選擇取水方便的水田,用旋耕機或耙將水田整平,每束秧苗的間隔15~30cm,每穴2-3株秧苗,插秧深度為2~3cm,插秧后稻田立即進水護苗;
步驟10:秧苗成長期,插秧后2~3天后灌水,灌水深度在4~6cm,在苗高的1/3~2/3處,每周換一次水,每隔13~15天追加肥料1次,每平方米施加尿素20~30g;
步驟11:抽穗期,抽穗后采取淺水管理,水層不超過3cm,每隔4天灌水一次,采取間歇式灌溉的方式,之后自然晾干,收割前1周斷水;
步驟12:病害抑制,在插秧4~5天后每月使用殺蟲復合劑噴灑,在稻田里設置振頻式殺蟲燈或色板誘殺害蟲,發現病害嚴重的秧苗應當立即連根拔除并銷毀;
步驟13:收割,當稻穗達到黃熟后期,即可采用收割機或者人工對水稻進行收割,然后將稻谷與稻莖分開,稻谷連續曝曬4~5天入庫。
優選地,步驟5所述人為干預包括增添室內暖風機、四周熏煙和排放沼氣的方法。
優選地,步驟8所述的無機肥料包括硫酸銨、硝酸鉀、氮化鉀、磷酸銨、草木灰、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
優選地,步驟12所述的殺蟲復合劑包括三環唑、井岡霉素、咪鮮胺、異丙威和已唑醇中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物,調制成濃度為10~30%的溶液。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提供一種純天然無公害的水稻種植方法,通過天然養殖、分階段精心培育,搭建大棚采光透氣性好,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控制農藥的使用,確保良好的生態平衡。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純天然無公害的水稻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浸種、催芽,將精選后的種子在太陽下暴曬1天,浸泡在1%濃度的鹽水和2%濃度氯化溶液中,浸泡溫度為20℃,浸泡時間24h,期間每隔12h換一次水,催芽前清水清洗至無異味;
步驟2:做畦,制作寬度為1-2m的長條形種植畦,畦中間設置溝,溝寬40-50cm,畦表面耙平;
步驟3:播種,選擇取水方便,通風條件良好,土壤松弛的土地,將浸種催芽好的種子均勻播撒在土面上,每平方米15-23g種子,并在土層表面均勻撒上每平方米100g的草木灰和麥麩;
步驟4:覆膜,在田塊土層表面覆蓋一層保溫透明膜,透明膜邊緣處用土塊或石頭壓蓋固定,5天后揭去保溫透明膜;
步驟5:幼苗一葉期,揭開保溫膜后人工搭建高度為1.8m的大棚,并且使用人為干預的方法能夠使棚內的溫度在15℃內變化,大棚還包括通風口,白天8時~16時打開通風口,保持棚內空氣流動,夜晚18時~次日6時關閉通風口,棚內溫度保持在20℃,防止秧苗凍傷;
步驟6:幼苗二苗期,在秧苗高度達到6cm時,棚內的溫度設置在18℃,每天早晨8時澆一次水;
步驟7:幼苗三葉期,在秧苗高度達到8cm時,將棚內的溫度設置在19℃,每天上午9時澆一次水,傍晚17時用水壺噴灑一次水;
步驟8:幼苗四葉期以后至移栽前,在秧苗高于15cm后,拆除大棚使秧苗處于24h露天和通風狀態,并且保持每隔兩天澆灌一次水,每平方米施無機肥料200g,施肥后每畝噴灑濃度為10%的溴苯氧乙酸10L;
步驟9:插秧,選擇取水方便的水田,用旋耕機或耙將水田整平,每束秧苗的間隔15cm,每穴2-3株秧苗,插秧深度為2cm,插秧后稻田立即進水護苗;
步驟10:秧苗成長期,插秧后2天后灌水,灌水深度在4cm,在苗高的1/3處,每周換一次水,每隔13天追加肥料1次,每平方米施加尿素20~30g;
步驟11:抽穗期,抽穗后采取淺水管理,水層不超過3cm,每隔4天灌水一次,采取間歇式灌溉的方式,之后自然晾干,收割前1周斷水;
步驟12:病害抑制,在插秧4天后每月使用殺蟲復合劑噴灑,在稻田里設置振頻式殺蟲燈或色板誘殺害蟲,發現病害嚴重的秧苗應當立即連根拔除并銷毀;
步驟13:收割,當稻穗達到黃熟后期,即可采用收割機或者人工對水稻進行收割,然后將稻谷與稻莖分開,稻谷連續曝曬4天入庫。
步驟5所述人為干預包括增添室內暖風機、四周熏煙和排放沼氣的方法。
步驟8所述的無機肥料包括硫酸銨、硝酸鉀、氮化鉀、磷酸銨、草木灰、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
步驟12所述的殺蟲復合劑包括三環唑、井岡霉素、咪鮮胺、異丙威和已唑醇中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物,調制成濃度為10~30%的溶液。
實施例2:
一種純天然無公害的水稻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浸種、催芽,將精選后的種子在太陽下暴曬2天,浸泡在1%濃度的鹽水和2%濃度氯化溶液中,浸泡溫度為25℃,浸泡時間48h,期間每隔12h換一次水,催芽前清水清洗至無異味;
步驟2:做畦,制作寬度為1-2m的長條形種植畦,畦中間設置溝,溝寬40-50cm,畦表面耙平;
步驟3:播種,選擇取水方便,通風條件良好,土壤松弛的土地,將浸種催芽好的種子均勻播撒在土面上,每平方米15-23g種子,并在土層表面均勻撒上每平方米150g的草木灰和麥麩;
步驟4:覆膜,在田塊土層表面覆蓋一層保溫透明膜,透明膜邊緣處用土塊或石頭壓蓋固定,7天后揭去保溫透明膜;
步驟5:幼苗一葉期,揭開保溫膜后人工搭建高度為2.5m的大棚,并且使用人為干預的方法能夠使棚內的溫度在30℃內變化,大棚還包括通風口,白天8時~16時打開通風口,保持棚內空氣流動,夜晚18時~次日6時關閉通風口,棚內溫度保持在26℃,防止秧苗凍傷;
步驟6:幼苗二苗期,在秧苗高度達到8cm時,棚內的溫度設置在22℃,每天早晨8時澆一次水;
步驟7:幼苗三葉期,在秧苗高度達到14cm時,將棚內的溫度設置在23℃,每天上午9時澆一次水,傍晚17時用水壺噴灑一次水;
步驟8:幼苗四葉期以后至移栽前,在秧苗高于15cm后,拆除大棚使秧苗處于24h露天和通風狀態,并且保持每隔兩天澆灌一次水,每平方米施無機肥料400g,施肥后每畝噴灑濃度為10%的溴苯氧乙酸10L;
步驟9:插秧,選擇取水方便的水田,用旋耕機或耙將水田整平,每束秧苗的間隔30cm,每穴2-3株秧苗,插秧深度為3cm,插秧后稻田立即進水護苗;
步驟10:秧苗成長期,插秧后3天后灌水,灌水深度在6cm,在苗高的2/3的處,每周換一次水,每隔13~15天追加肥料1次,每平方米施加尿素20~30g;
步驟11:抽穗期,抽穗后采取淺水管理,水層不超過3cm,每隔4天灌水一次,采取間歇式灌溉的方式,之后自然晾干,收割前1周斷水;
步驟12:病害抑制,在插秧5天后每月使用殺蟲復合劑噴灑,在稻田里設置振頻式殺蟲燈或色板誘殺害蟲,發現病害嚴重的秧苗應當立即連根拔除并銷毀;
步驟13:收割,當稻穗達到黃熟后期,即可采用收割機或者人工對水稻進行收割,然后將稻谷與稻莖分開,稻谷連續曝曬5天入庫。
步驟5所述人為干預包括增添室內暖風機、四周熏煙和排放沼氣的方法。
步驟8所述的無機肥料包括硫酸銨、硝酸鉀、氮化鉀、磷酸銨、草木灰、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
步驟12所述的殺蟲復合劑包括三環唑、井岡霉素、咪鮮胺、異丙威和已唑醇中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物,調制成濃度為10~30%的溶液。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