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具備具有駕駛座的駕駛部和從上方覆蓋駕駛部的車室的半喂入聯合收割機。
背景技術:
作為上述半喂入聯合收割機,已知例如專利文獻1記載的半喂入聯合收割機。專利文獻1記載的半喂入聯合收割機具備具有駕駛座(在文獻中為“運転座席(駕駛坐席)”)的駕駛部和從上方覆蓋駕駛部的車室。在車室的前面部設置有前風擋玻璃。在駕駛部中的駕駛座的前方設置有前面板。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97037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半喂入聯合收割機中,在從駕駛座目視確認前下方時,由于前面板遮擋視野,所以必須從駕駛座探出身體。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實際情況,在帶車室的聯合收割機中,迫切需要提高駕駛席的前下方的目視確認性。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具備:
駕駛部,其具有駕駛座;
車室,其從上方覆蓋所述駕駛部;
轉向操作件,其在所述駕駛部中相對于所述駕駛座設置于機體左右方向的一側;
儀表盤,其在所述駕駛部中相對于所述駕駛座設置于機體左右方向的另一側;
前風擋玻璃,其設置于所述車室的前面部;
所述前風擋玻璃從所述車室的上部延伸至比所述駕駛座的座面靠下側的位置,
在所述駕駛部中的地板部的前端部立設有前壁體,
所述前風擋玻璃的下端部支承于所述前壁體的上端部。
根據該特征結構,轉向操作件及儀表盤不位于駕駛座的前方,并且前風擋玻璃延伸至比駕駛座的座面靠下側的位置。由此,轉向操作件和儀表盤不遮擋視野,不用從駕駛座探出身體就能目視確認駕駛座的前下方。即,在帶車室的聯合收割機中,能夠提高駕駛座的前下方的目視確認性。
并且,在本發明中優選的是,具備:
發動機,其設置于所述駕駛座的下方;
發動機罩,其從上方覆蓋所述發動機;
所述駕駛座載置支承在所述發動機罩的頂板部,
所述前壁體的上端位于所述頂板部以下的高度。
根據該特征結構,前風擋玻璃延伸至頂板部以下的高度。由此,能夠進一步提高駕駛座的前下方的目視確認性。
并且,在本發明中優選的是,
所述車室具有對所述車室的車頂部的前部進行支承的左右一對前支柱,
所述前壁體的左右兩端部中的至少任一方與所述前支柱連結。
根據該特征結構,能夠利用剛性高的前支柱牢固地支承前壁體。
并且,在本發明中優選的是,具備收割搬送部,所述收割搬送部具有收割田地中的谷稈的收割裝置和相對于所述車室位于機體左右方向的左右任一側并且將由所述收割裝置收割到的谷稈向后方搬送的搬送裝置,
在所述車室中的所述搬送裝置側的前角部,形成有供所述搬送裝置進入的切口部。
根據該特征結構,由于搬送裝置進入切口部,所以搬送裝置與車室中的搬送裝置側的前角部不干涉。
并且,在本發明中優選的是,
具備收割搬送部,所述收割搬送部具有在機體左右方向上并列設置并且對田地中的谷稈進行分禾的多個分禾件、收割由所述分禾件分禾后的田地中的谷稈的收割裝置和相對于所述車室位于機體左右方向的左右任一側并且將由所述收割裝置收割到的谷稈向后方搬送的搬送裝置,
所述車室具有對所述車室的車頂部的前部進行支承的左右一對前支柱、設置于所述車室中的所述搬送裝置側的側部的第一側玻璃和設置于所述車室中的與所述搬送裝置相反一側的側部的前部并且從所述前風擋玻璃中的與所述搬送裝置相反一側的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二側玻璃,
左右一對所述前支柱中的所述搬送裝置側的所述前支柱位于所述前風擋玻璃中的所述搬送裝置側的端部與所述第一側玻璃的前端部之間的角部,
左右一對所述前支柱中的與所述搬送裝置相反一側的所述前支柱位于所述第二側玻璃的后方,
在左右一對所述前支柱中的所述搬送裝置側的所述前支柱的后方形成有第一瞭望空間,所述第一瞭望空間是從所述駕駛座側看到多個所述分禾件中的在機體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搬送裝置側的最外側的所述分禾件的空間,
在左右一對所述前支柱中的與所述搬送裝置相反一側的所述前支柱的前方形成有第二瞭望空間,所述第二瞭望空間是從所述駕駛座側看到多個所述分禾件中的在機體左右方向上位于與所述搬送裝置相反一側的最外側的所述分禾件的空間。
根據該特征結構,從駕駛座側經由第一瞭望空間看到位于搬送裝置側的最外側的分禾件,并且從駕駛座側經由第二瞭望空間看到位于與搬送裝置相反的一側的最外側的分禾件,從而容易進行分禾件與田地中的谷稈的列匹配。另外,由于搬送裝置側的前支柱位于前風擋玻璃中的搬送裝置側的端部與第一側玻璃的前端部之間的角部,所以車室中的搬送裝置側的側部利用第一側玻璃而大范圍地敞開,容易經由第一側玻璃確認搬送裝置對谷稈的搬送狀況。并且,由于與搬送裝置相反一側的前支柱位于第二側玻璃的后方,所以前風擋玻璃中的與搬送裝置相反一側的端部不存在前支柱,相應地擴大了車室前部的采光面積,能夠實現舒服的車室空間。
并且,在本發明中優選的是,
所述車室具有沿機體左右方向延伸而對所述車室的車頂部的前部進行支承的前橫框架,
所述前風擋玻璃的上端部延伸至所述前橫框架。
根據該特征結構,前風擋玻璃從前橫框架延伸至比駕駛座的座面靠下側的位置,能夠提高駕駛座的前上方到前下方的寬廣范圍的目視確認性。
并且,在本發明中優選的是,
所述前風擋玻璃在俯視觀察時以所述車室的左右中央部向相對于所述車室的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向前方鼓出的方式彎曲,
在所述車室中的機體左右方向的一側部設置有乘降門,
所述車室中的所述乘降門側的側部在從正面觀察時以所述車室的上下中央部相對于所述車室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向所述車室的室外側鼓出的方式彎曲。
根據該特征結構,能夠盡可能向前方及側方擴大車室的室內空間提高車室的乘坐性。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半喂入聯合收割機的右視圖。
圖2是表示半喂入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3是表示駕駛車室的內部的俯視圖。
圖4是表示駕駛車室的右側視圖。
圖5是表示駕駛車室的內部的右視圖。
圖6是表示駕駛車室的主視圖。
圖7是表示駕駛車室的框架結構的立體圖。
圖8是表示駕駛車室的固定結構的主視圖。
圖9是表示駕駛車室的固定結構的俯視圖。
圖10是表示第二側箱的后視圖。
圖11是表示第一側箱的俯視局部剖視圖。
圖12是表示第一側箱的內部的右視圖。
圖13是圖11的xiii-xiii剖視圖。
圖14是圖11的xiv-xiv剖視圖。
圖15是表示鎖止在使用位置的狀態的第一側箱的右視局部剖視圖。
圖16是表示解除向使用位置的鎖止的狀態的第一側箱的右視局部剖視圖。
圖17是表示切換到收納位置的狀態的第一側箱的右視局部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4駕駛座
4a座面
5駕駛部
6車室
6a切口部
8收割搬送部
12分禾件
14收割裝置
15搬送裝置
16發動機罩
16a頂板部
25轉向桿(轉向操作件)
31儀表盤
32車頂部
33l前支柱
33r前支柱
35前風擋玻璃
36第一側玻璃
37第二側玻璃
38乘降門
39a前橫框架
41前壁板(前壁體)
e發動機
s1第一瞭望空間
s2第二瞭望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聯合收割機的整體結構〕
圖1及圖2示出了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本半喂入聯合收割機具有履帶式的行駛裝置1和支承于行駛裝置1的機體框架2。在機體的前部設置有駕駛車室3。駕駛車室3具備具有駕駛座4的駕駛部5和從上方覆蓋駕駛部5的車室6。駕駛車室3能夠繞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開閉支軸p在位于機體框架2上的關閉位置(通常位置)和位于機體右方的打開位置(維護位置)之間擺動。在駕駛部5的右側部設置有乘降口5a。在駕駛座4的下方設置有動力部7。在動力部7中設置有發動機e和發動機e用的空氣濾清器ac。
在駕駛車室3的前方,設置有多列收割規格(例如,六列收割規格)的收割搬送部8。在駕駛車室3的后方,設置有存儲谷粒的谷粒存儲箱9。在谷粒存儲箱9的左方,設置有對谷稈進行脫粒的脫粒裝置10。谷粒存儲箱9能夠繞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軸心z1在位于機體框架2上的關閉位置(通常位置)和位于機體右方的打開位置(維護位置)之間擺動。在谷粒存儲箱9上設置有排出谷粒存儲箱9內的谷粒的谷粒排出裝置11。
〔收割搬送部〕
收割搬送部8具有多個(例如七個)分禾件12、多個(例如六個)扶禾裝置13、收割裝置14和搬送裝置15。收割搬送部8能夠繞朝向機體左右方向的軸心x1擺動而進行升降。分禾件12在機體左右方向上并列設置。分禾件12對田地中的谷稈進行分禾。扶禾裝置13在機體左右方向上并列設置。扶禾裝置13扶起由分禾件12分禾后的田地中的谷稈。收割裝置14收割由扶禾裝置13扶起后的田地中的谷稈。搬送裝置15將由收割裝置14收割到的谷稈向后方搬送。搬送裝置15相對于車室6位于左側。
〔駕駛部〕
如圖3至圖6所示,駕駛座4被配置為,其左右中心c2相對于車室6的左右中心c1位于左側。在駕駛座4的下方,設置有從上方覆蓋發動機e的發動機罩16。駕駛座4載置支承于發動機罩16的頂板部16a。發動機罩16的前壁部16b在俯視觀察時以越向乘降口5a側(右側)則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傾斜。在駕駛座4的后方設置有蓋體17。在蓋體17與發動機罩16的頂板部16a之間收納有空氣濾清器ac。
在駕駛部5中的地板部設置有地板18。地板18支承于踏板框架19。在地板18上形成有開口部18a。在開口部18a可拆裝地安裝有蓋板20。
在駕駛座4的機體左右方向的乘降口5a側(右側)設置有第一側箱21。第一側箱21在駕駛座4的機體左右方向的乘降口5a側(右側)沿機體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側箱21從與駕駛座4的背部4a對應的位置向前方延伸到比駕駛座4的座部4b的前端更靠前側。第一側箱21經由沿機體左右方向延伸的后支軸22支承于基座23。第一側箱21能夠繞后支軸22在從后支軸22向前方延伸的使用位置(圖5所示的實線位置)與從后支軸22向上方延伸的收納位置(圖5所示的雙點劃線位置)之間上下擺動。橫跨第一側箱21與基座23,設置有對第一側箱21向收納位置側擺動施力的緩沖器24。
在第一側箱21上安裝設置有轉向桿25(相當于本發明的“轉向操作件”)、啟動開關26a、組合開關26b。轉向桿25是進行機體的左右轉彎和收割搬送部8的升降的部件。啟動開關26a是進行發動機e的啟動和停止的部件。組合開關26b具有喇叭開關和轉向指示燈開關。
在第一側箱21的前部形成有鼓出部21a,該鼓出部21a在機體左右方向上向與駕駛座4相反的一側(右側)鼓出。第一側箱21的前部中的機體左右方向上的駕駛座4側(左側)的邊緣部以越向前端側則在機體左右方向上越位于與駕駛座4相反的一側(右側)的方式彎曲。在第一側箱21的上面部中的比轉向桿25更靠后側的部分,設置有在操作轉向桿25時放置手腕的手腕放置部21b。第一側箱21的上面部中的比手腕放置部21b更靠后側的部分以越靠后端側則越位于下側的方式彎曲。由此,第一側箱21在被切換到收納位置的狀態下不會抵到蓋體17。在第一側箱21的底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前高后低地傾斜的傾斜面部21c。由此,在將第一側箱21切換到收納位置的狀態下,在進行乘降時第一側箱21更難成為障礙。
在第一側箱21中的機體左右方向上的駕駛座4側(左側)的部分配置有轉向桿25。在第一側箱21中的比轉向桿25更靠機體左右方向上的與駕駛座4相反一側(右側)的部分配置有啟動開關26a及組合開關26b。在鼓出部21a配置有組合開關26b。組合開關26b位于比轉向桿25更靠前側且更靠右側的位置。啟動開關26a位于比組合開關26b更靠前側且更靠左側的位置(在機體左右方向上位于轉向桿25與組合開關26b之間)。
手腕放置部21b是第一側箱21的上面部向上方鼓起而形成的。即,手腕放置部21b與第一側箱21一體形成。手腕放置部21b具有前低后高地傾斜的前傾斜部和前高后低地傾斜的后傾斜部。為了不妨礙轉向桿25的機體前后方向的擺動,在手腕放置部21b中的前傾斜部與轉向桿25之間沿機體前后方向隔開間隔。在將手腕放在手腕放置部21b時,為了不使手腕抵到手腕放置部21b中的前傾斜部與后傾斜部的連接部而疼痛,手腕放置部21b中的前傾斜部與后傾斜部的連接部形成為帶圓形的形狀。在手腕放置部21b中的前傾斜部與后傾斜部的連接部也可以設置有緩沖材料。在手腕放置部21b中的后傾斜部的機體左右方向上的駕駛座4側(左側)的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凹入的凹入部21d。在凹入部21d配置有后面詳細說明的解除桿68。
相對于駕駛座4在機體左右方向上的與乘降口5a相反的一側(左側)設置有第二側箱27。第二側箱27相對于駕駛座4在機體左右方向上的與乘降口5a相反的一側(左側)沿機體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側箱27從與駕駛座4的背部4a對應的位置向前方延伸到比第一側箱21的前端更靠前側、具體而言是延伸到與地板18的前端部對應的位置。
在第二側箱27上安裝設置有變速桿28、離合器桿29、操作面板30、儀表盤31。變速桿28是進行機體的行進方向(前進、后退、停止)的切換和行駛變速、收割變速的部件。離合器桿29是進行收割和脫粒離合器(省略圖示)的接合和分離的部件。操作面板30具有各種操作開關組。在儀表盤31上設置有例如作業速度表、發動機轉速表、燃料表等。
在第二側箱27內安裝有變速桿28用設備(省略圖示)、離合器桿29用設備(省略圖示)、操作面板30用設備(省略圖示)、儀表盤31用的設備(省略圖示)。作為這樣的設備,例如有各種傳感器、線束、開關等。即,由于變速桿28等安裝設置于沿機體前后方向延伸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容量的第二側箱27,所以能夠以駕駛者不會誤接觸到變速桿28用設備等而使變速桿28用設備等發生故障的方式將變速桿28用設備等安裝在第二側箱27中。
在第二側箱27中的機體左右方向上的駕駛座4側(右側)的部分配置有變速桿28。在第二側箱27的上面部中的比變速桿28更靠機體左右方向上的與駕駛座4相反一側(左側)的部分形成有傾斜面部27a。傾斜面部27a左高右低地傾斜,即,以越離開駕駛座4則越變高的方式傾斜(參照圖10)。在傾斜面部27a配置有操作面板30。
儀表盤31在第二側箱27的前端部以前高后低的傾斜姿態向前方及右方突出。儀表盤31向右方突出至比駕駛座4的左端更靠右側的位置。儀表盤31位于比駕駛座4的座面4a更靠上側的位置。
在此,如上所述,駕駛座4被配置為,其左右中心c2相對于車室6的左右中心c1位于左側。由此,手能夠容易地從駕駛座4夠到變速桿28,能夠提高變速桿28的操作性。
〔車室〕
如圖3至圖6所示,車室6具有車頂部32、左右一對前支柱33l、33r、左右一對后支柱34l、34r、前風擋玻璃35、第一側玻璃36、第二側玻璃37和乘降門38。在車室6中的左側的前角部,形成有供搬送裝置15進入的切口部6a。在此,圖3中示出了駕駛者左側的視線e1及駕駛者右側的視線e2,圖5中示出了駕駛者上側的視線e3及駕駛者下側的視線e4。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視線e1、e2、e3、e4根據駕駛者的體格和姿態等而稍不同。
〔車頂部〕
車頂部32設置于車室6的上部。車頂部32具有外頂32a和內頂32b。使車頂部32(外頂32a、內頂32b)的前部厚度(上下方向)盡可能薄,從而提高駕駛座4的前上方的目視確認性。在車頂部32的內部設置有支承車頂部32的車頂框架39。車頂框架39具有沿機體左右方向延伸而對車頂部32的前部進行支承的前橫框架39a、沿機體左右方向延伸而對車頂部32的后部進行支承的后橫框架39b、沿機體前后方向延伸而對車頂部32的左側部進行支承的左前后框架39c和沿機體前后方向延伸而對車頂部32的右側部進行支承的右前后框架39d(參照圖7)。
〔前支柱〕
左右一對前支柱33l、33r支承車頂部32的前部。左側的前支柱33l在從正面觀察時沿上下方向筆直地延伸,并且在從側面觀察時前傾地傾斜。左側的前支柱33l位于前風擋玻璃35的左端部與第一側玻璃36的前端部之間的角部。在左側的前支柱33l的后方,形成有從駕駛座4側看到位于左側的最外側的分禾件12的第一瞭望空間s1(參照圖2)。
右側的前支柱33r在從正面觀察時以車室6的上下中央部相對于車室6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向車室6的室外側(右側)鼓出的方式彎曲,并且在從側面觀察時沿上下方向筆直地延伸。右側的前支柱33r在第二側玻璃37的后方且位于乘降門38的前方。在右側的前支柱33r的前方,形成有從駕駛座4側看到位于右側的最外側的分禾件12的第二瞭望空間s2(參照圖2)。
〔后支柱〕
左右一對后支柱34l、34r支承車頂部32的后部。左側的后支柱34l在從正面觀察時沿上下方向筆直地延伸,并且在從側面觀察時沿上下方向筆直地延伸。右側的后支柱34r在從正面觀察時以車室6的上下中央部相對于車室6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向車室6的室外側(右側)鼓出的方式彎曲,并且在從側面觀察時沿上下方向筆直地延伸。
〔前風擋玻璃〕
前風擋玻璃35支承于車室6的前面部。前風擋玻璃35從車頂部32延伸至比駕駛座4的座面4a更靠下側的位置。具體而言,前風擋玻璃35從前橫框架39a延伸至與發動機罩16的頂板部16a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嚴謹地說,比發動機罩16的頂板部16a的高度稍靠下側)。前風擋玻璃35在從側面觀察時前傾地傾斜。前風擋玻璃35橫跨左側的前支柱33l與第二側玻璃37地設置。前風擋玻璃35在俯視觀察時以車室6的左右中央部相對于車室6的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向前方鼓出的方式彎曲。
設置有沿前風擋玻璃35的下邊緣部延伸的橫框架40。前風擋玻璃35經由橫框架40支承于前壁板41(相當于本發明的“前壁體”)的上端部。前風擋玻璃35的左下角部被切成左高右低地傾斜的形狀。設置有沿前風擋玻璃35的左下角部延伸的斜框架42。斜框架42橫跨左側的前支柱33l的下端部與橫框架40的左端部地設置。
〔前壁板〕
前壁板41立設于地板18的前端部。前壁板41的上端位于比發動機罩16的頂板部16a的高度更靠下側的高度。前壁板41在俯視觀察時以車室6的左右中央部相對于車室6的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向前方鼓出的方式彎曲。前壁板41由經過彎曲加工的板金構成。前壁板41的左端部與切口部6a的右端部連結。前壁板41的右端部與右側的前支柱33r連結。
在此,如圖5所示,在收割搬送部8下降至下降極限位置的狀態(圖5所示的實線的狀態)下,扶禾裝置13的上端位于比前壁板41的上端更靠下側的位置。在收割搬送部8上升至上升極限位置的狀態(圖5所示的雙點劃線的狀態)下,扶禾裝置13的上端位于比前壁板41的上端更靠上側的位置。由此,在收割作業中,扶禾裝置13很難妨礙到視野。
根據這樣的結構,轉向桿25及儀表盤31沒有位于駕駛座4的前方,并且前風擋玻璃35延伸至比駕駛座4的座面4a更靠下側的位置。由此,轉向桿25及儀表盤31不會遮擋視野,不用從駕駛座4探出身體,就能夠目視確認駕駛座4的前下方。即,在帶車室6的半喂入聯合收割機中,能夠提高駕駛座4的前下方的目視確認性。
〔第一側玻璃〕
第一側玻璃36在車室6的左側部橫跨左側的前支柱33l與左側的后支柱34l地設置。第一側玻璃36在從正面觀察時沿上下方向筆直地延伸。第一側玻璃36是向左方突出的窗(凸窗)。即,在第一側玻璃36與第二側箱27的左端之間,在機體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d。由此,能夠盡可能地向側方擴大車室6的室內空間,提高車室6的乘坐性。
〔第二側玻璃〕
第二側玻璃37在車室6的右側部橫跨前風擋玻璃35的右端部與右側的前支柱33r地設置。即,第二側玻璃37從前風擋玻璃35的右端部向后方延伸至右側的前支柱33r。第二側玻璃37在從側面觀察時形成為向下方變窄的三角形狀(倒三角形狀)。第二側玻璃37在從正面觀察時以車室6的上下中央部相對于車室6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向車室6的室外側(右側)鼓出的方式彎曲。
〔乘降門〕
乘降門38設置在車室6的右側部中的與乘降口5a對應的部分。乘降門38經由上下一對鉸鏈43可擺動地支承于右側的后支柱34r。乘降門38在從正面觀察時以車室6的上下中央部相對于車室6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向車室6的室外側(右側)鼓出的方式彎曲。乘降門38具有玻璃部38a和安裝于玻璃部38a的周緣部的門框38b。
〔切口部〕
如圖6及圖7所示,切口部6a在車室6中的左側的前角部橫跨左側的前支柱33l的下端部與踏板框架19地形成。切口部6a由經過折彎加工的板金構成。切口部6a具有上板6a、中板6b、下前板6c和下后板6d。
〔駕駛車室的框架結構〕
如圖7所示,橫跨左側的前支柱33l的下端部與左側的后支柱34l的下端部而設置有沿機體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框架44。前低后高地傾斜的斜框架45從開閉支軸p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橫跨前后框架44的后端部與斜框架45而設置有沿機體左右方向延伸的橫框架46。
沿機體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框架47從開閉支軸p的上部中的比斜框架45更靠下側的位置向前方延伸。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縱框架48從前后框架47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沿機體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框架49從縱框架48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縱框架50從前后框架49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縱框架50的下端部與踏板框架19連結。橫跨前后框架44的前端部與前后框架49地設置有斜框架51。根據這樣的結構,通過多個框架和板金等的組合,不用設置太長的斜框架45就能夠形成切口部6a。
〔駕駛車室的防振固定結構〕
如圖7至圖9所示,駕駛車室3的前部經由防振固定裝置52防振地支承于臺座2a。臺座2a設置于機體框架2的前端部。防振固定裝置52具有上側支架53、一對防振支持部54和下側支架55。
上側支架53以沿踏板框架19延伸的狀態固定于踏板框架19。在上側支架53的長度方向兩端部分別設置有防振支持部54。下側支架55橫跨一對防振支持部54地設置。下側支架55利用螺栓56固定于臺座2a。
防振支持部54具有上下一對防振橡膠54a和上下一對限制板54b。上下一對防振橡膠54a及上下一對限制板54b在利用上下一對防振橡膠54a夾著下側支架55并且利用上下一對限制板54b夾著上下一對防振橡膠54a的狀態下,利用螺栓57固定于上側支架53。
根據這樣的結構,能夠利用防振固定裝置52抑制向駕駛者傳播振動,提高車室6的室內的舒適性。在此,在使駕駛車室3向打開位置移動時,解除駕駛車室3側與機體框架2側之間的連結(防振固定裝置52與臺座2a之間的連結)即可。需要說明的是,在使駕駛車室3向打開位置移動之前,需要使谷粒存儲箱9移動到打開位置。
詳細地說,在車室6的室內,若從開口部18a取下蓋板20,則防振固定裝置52經由開口部18a暴露在車室6內。由此,能夠從車室6的室內經由開口部18a夠到螺栓56,從而取下螺栓56。這樣一來,能夠解除防振固定裝置52與臺座2a之間的連結。由此,能夠在下側支架55沿臺座2a的上表面滑動的狀態下,使駕駛車室3移動到打開位置。
〔第一側箱〕
如圖11至圖14所示,第一側箱21是上側蓋體21a與下側蓋體21b上下組合而成的箱體結構。在下側蓋體21b的底部及后壁部,為了緩沖器24伸長時不與下側蓋體21b干涉而形成有切口部21e。在第一側箱21內裝有支承機構58和電位器59a、59b。支承機構58是將轉向桿25支承為可沿機體前后方向及機體左右方向擺動的部件。電位器59a是檢測轉向桿25的機體前后方向的擺動位置的部件。電位器59b是檢測轉向桿25的機體左右方向的擺動位置的部件。此外,在第一側箱21內裝有電位器59a、59b用線束(省略圖示)、啟動開關26a用線束(省略圖示)、組合開關26b用線束(省略圖示)。即,由于轉向桿25等安裝設置于沿機體前后方向延伸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容量的第一側箱21,所以能夠以駕駛者不會誤接觸轉向桿25用設備(例如電位器59a、59b、電位器59a、59b用的線束等)等而使轉向桿25用設備等發生故障的方式,將轉向桿25用設備等裝在第一側箱21中。
在第一側箱21的內部設置有支承第一側箱21的框架體60。框架體60是向上方開口的橫截面形狀呈大致c形狀的板狀部件。框架體60具有底板部60a、左側板部60b和右側板部60c。上側蓋體21a利用螺釘61固定于左側板部60b及右側板部60c,并且下側蓋體21b利用螺釘61固定于左側板部60b及右側板部60c。支承機構58利用螺栓62固定于左側板部60b的前端部及右側板部60c的前端部。在底板部60a,為了緩沖器24伸長時不與底板部60a干涉而形成有切口部60a。橫跨左側板部60b的后端部與右側板部60c的后端部地設置有供后支軸22插入的轂部63。
基座23以立設于發動機罩16的頂板部16a的狀態被螺栓固定。基座23具有基座主體23a和安裝支承部23b。基座主體23a從右方支承于安裝支承部23b。后支軸22從基座主體23a的上端部向右方突出。
緩沖器24橫跨框架體60與安裝支承部23b地設置。緩沖器24的前端部安裝于安裝銷64。在底板部60a設置有支承安裝銷64的緩沖器安裝部65。緩沖器24的基端部安裝于安裝銷66。安裝銷66支承于安裝支承部23b。
〔鎖止機構〕
設置有將第一側箱21鎖止于使用位置的鎖止機構67。鎖止機構67具有解除桿68、鎖止鉤69、鎖止銷70、連動桿71和彈簧72。
解除桿68繞沿機體左右方向延伸的軸心x2可擺動地支承于銷73。銷73從左側板部60b向右方突出。
鎖止鉤69繞沿機體左右方向延伸的軸心x3可擺動地支承于銷74。銷74從左側板部60b向右方突出。在鎖止鉤69上,形成有能夠與鎖止銷70卡合的卡合凹部69a。
鎖止銷70從基座主體23a向右方突出。在左側板部60b形成有供鎖止銷70插入的槽60b。槽60b是以后支軸22為中心的圓弧形狀。
連動桿71以使解除桿68與鎖止鉤69連動的方式橫跨解除桿68與鎖止鉤69地設置。在解除桿68上設置有銷75,在該銷75上安裝有連動桿71中的解除桿68側的端部。在鎖止鉤69上設置有銷76,在該銷76上安裝有連動桿71中的鎖止鉤69側的端部。
彈簧72以對鎖止鉤69繞軸心x3向鎖止側擺動施力的方式,橫跨鎖止鉤69與左側板部60b地設置。在鎖止鉤69上設置有銷77,在該銷77上安裝有彈簧72中的鎖止鉤69側的端部。在左側板部60b上設置有銷78,在該銷78上安裝有彈簧72中的左側板部60b側的端部。
在圖15中,示出了將第一側箱21切換至使用位置的狀態。在將第一側箱21切換至使用位置的狀態下,鎖止銷70與槽60b的上端部卡合。即,通過鎖止銷70與槽60b的上端部卡合,將第一側箱21定位于使用位置。并且,利用彈簧72對鎖止鉤69向鎖止側擺動施力,從而使卡合凹部69a與鎖止銷70卡合。這樣一來,第一側箱21被鎖止機構67鎖止于使用位置。
并且,如圖16所示,在將解除桿68繞軸心x2向鎖止解除側擺動操作時,為了使鎖止鉤69繞軸心x3向鎖止解除側擺動,解除桿68與鎖止鉤69利用連動桿71連動。然后,通過使鎖止鉤69繞軸心x3向鎖止解除側擺動。解除卡合凹部69a相對于鎖止銷70的卡合。這樣一來,解除利用鎖止機構67進行的對第一側箱21向使用位置的鎖止。
并且,若解除了利用鎖止機構67進行的對第一側箱21向使用位置的鎖止,則緩沖器24伸長,由此第一側箱21在緩沖器24的作用力下繞后支軸22向上方擺動,從而將第一側箱21切換至收納位置。此時,由于緩沖器24進入切口部21e、60a,所以緩沖器24不會與第一側箱21干涉。
在圖17中,示出了將第一側箱21切換至收納位置的狀態。在將第一側箱21切換至收納位置的狀態下,鎖止銷70與槽60b的下端部卡合。即,通過鎖止銷70與槽60b的下端部卡合,將第一側箱21定位于收納位置。這樣一來,通過將第一側箱21切換至收納位置,在乘降時第一側箱21和轉向桿25很難成為障礙,能夠順暢地乘降。
〔其他實施方式〕
(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轉向桿25相對于駕駛座4設置于右側,儀表盤31相對于駕駛座4設置于左側,但也可以是轉向桿25相對于駕駛座4設置于左側,儀表盤31相對于駕駛座4設置于右側。
(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前風擋玻璃35延伸至與發動機罩16的頂板部16a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嚴謹地說,比發動機罩16的頂板部16a的高度稍靠下側),但也可以延伸至比發動機罩16的頂板部16a的高度更靠上側的位置,只要延伸至比駕駛座4的座面4a更靠下側的位置即可。
(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前壁板41的上端位于比發動機罩16的頂板部16a的高度更靠下側的高度,但也可以位于與發動機罩16的頂板部16a的高度相同的高度。或者,前壁板41的上端也可以位于比發動機罩16的頂板部16a的高度更靠上側的高度,只要前風擋玻璃35延伸至比駕駛座4的座面4a更靠下側的位置即可。
(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前壁板41的右端部與右側的前支柱33r連結,但取而代之或者與此同時,前壁板41的左端部也可以與左側的前支柱33l連結。
(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收割搬送部8是六列收割規格,但也可以是二~五列收割規格或者七列收割以上的規格。即,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分禾件12是七個,但也可以是三個~六個或者八個以上。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扶禾裝置13是六個,但也可以是二個~五個或者七個以上。
(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搬送裝置15相對于車室6位于左側,但也可以相對于車室6位于右側。在該情況下,也可以在車室6中的右側的前角部形成有切口部6a。
(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車室6中的左側的前角部形成有切口部6a,但也可以不形成切口部6a。
(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前風擋玻璃35在俯視觀察時以車室6的左右中央部相對于車室6的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向前方鼓出的方式彎曲,但也可以沿機體左右方向筆直地延伸。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二側玻璃37和乘降門38在從正面觀察時以車室6的上下中央部相對于車室6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向車室6的室外側(右側)鼓出的方式彎曲,但也可以沿上下方向筆直地延伸。
工業實用性
本發明能夠利用在具備具有駕駛座的駕駛部和從上方覆蓋駕駛部的車室的半喂入聯合收割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