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含環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殺菌組合物及其應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072830閱讀:634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屬于農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含環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殺菌組合物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環酰菌胺(Fenhexamid)為白色粉狀固體,環酰菌胺是新型酰胺類內吸性殺菌劑,與已有殺菌劑苯并咪唑類、二羧酰亞胺類、三唑類、苯胺嘧啶類、N-苯基氨基甲酸酯類等無交互抗性。對各種灰霉病及相關的菌核病、黑斑病有很好的活性,如制劑50%WG、50%SC、50%WP,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具有獨特的作用機理,與己有殺菌劑苯并咪唑類、二羧酰亞胺類、三唑類、苯胺嘧啶類、N-苯基氨基甲酸酯類等無交互抗性。對葡萄、硬果、草莓、蔬菜、柑橘、觀賞植物、小麥等作物的安全性。對作物、人類、環境安全,是理想的綜合害物治理用藥。防治對象包括各種灰霉病、霜霉病、黑星病、早疫病、晚疫病、黑斑病、炭疽病、落葉病、根腐病等。

中生菌素(1-N-苷基鏈里定基-2-氨基-L-賴氨酸-2-脫氧古羅糖胺),為糖苷類抗生素,水劑為深褐色,粉劑為淺黃色,無異味。屬于低毒類、低蓄積農藥,屬廣譜、高效、低毒、無污染的農用抗生素殺菌劑。中生菌素是一種擔子鏈霉菌海南變種產生的堿性、水溶性N-糖苷類物質,可抑制病原菌菌體蛋白質的合成,并能使絲狀真菌畸形,抑制孢子萌發和殺死孢子,通過抑制病原細菌蛋白質肽鍵生成,最終導致細菌死亡,可刺激植物體內植保素及木質素的前提物質生成,從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能夠防治多種細菌及真菌引起的病害,如水稻白葉枯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番茄青枯病、青椒瘡痂病、白菜軟腐病、菜豆細菌性疫病、蘋果落葉斑點病、輪紋病、炭疽病、小麥根腐病等。

單一殺菌劑長期大量使用,容易使病害產生抗藥性,從而導致用藥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縮短,不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藥劑的復配不僅能延緩單一藥劑所導致的抗性的產生,而且能擴大殺菌譜,提高防治效果。現有技術中,關于環酰菌胺和中生霉素的復配目前在國內外尚未見相關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含環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殺菌組合物,該組合物殺菌譜廣,且殺菌效果優異。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含環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殺菌組合物的應用。

本發明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含環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殺菌組合物,其藥物活性成分為環菌酰胺和中生菌素,環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重量比為0.25~4﹕1。

進一步的,所述環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優化的重量比為0.5~2:1。

進一步的,所述環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最優化的重量比為1:1。

本發明提供的殺菌組合物優選的劑型為可濕性粉劑;本發明所提供的含環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殺菌劑組合物,可以按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方法,與已知的助劑配成各種農業上允許的任意劑型。

進一步的,所述藥物活性成分的含量為15~80%。

該殺菌組合物還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組分:尿素5%、木質素磺酸鈉0.9%、酒石酸0.1%、聚羧酸鈉鹽2%、硫酸銨8.5%、余量為白炭黑。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含環酰菌胺和中生霉素的殺菌組合物在防治作物、蔬菜、水果病害中的應用。

進一步的,所述病害為灰霉病、霜霉病、黑斑病、炭疽病、落葉病、黑星病或晚疫病。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所用的環酰菌胺與中生菌素兩種不同作用機理的殺菌劑,相互混配增效作用明顯,防效優于單劑;

2、本發明的組合物能夠降低殺菌劑使用量,效率高,避免病害的抗藥性,延長了藥物持效期,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作物和環境安全;

3.本發明的殺菌劑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蔬菜、水果病害中的灰霉病、霜霉病、黑星病、早疫病、晚疫病、黑斑病、炭疽病、落葉病、根腐病等具有特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

實施例1 20%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4:1)

配方為:環菌酰胺16%、中生菌素4%、尿素5%、木質素磺酸鈉0.9%、酒石酸0.1%、聚羧酸鈉鹽2%、硫酸銨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配方中原料在混合機中混合均勻,經氣流粉碎機粉碎至粒徑30μm后,捏合加水量25%,進行擠壓造粒,40-50℃烘干,即得。

實施例2 20%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2:1)

配方為:環菌酰胺13.4%、中生菌素6.6%、尿素5%、木質素磺酸鈉0.9%、酒石酸0.1%、聚羧酸鈉鹽2%、硫酸銨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20%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1:1)

配方為:環菌酰胺10%、中生菌素10%、尿素5%、木質素磺酸鈉0.9%、酒石酸0.1%、聚羧酸鈉鹽2%、硫酸銨8.5%、白炭黑加至100%。

實施例4 20%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1:2)

配方為:環菌酰胺6.6%,中生菌素13.4%、尿素5%、木質素磺酸鈉0.9%、酒石酸0.1%、聚羧酸鈉鹽2%、硫酸銨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5 20%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1:4)

配方為:環菌酰胺4%、中生菌素16%、尿素5%、木質素磺酸鈉0.9%、酒石酸0.1%、聚羧酸鈉鹽2%、硫酸銨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6 20%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1:1)

配方為:環菌酰胺10%、中生菌素10%、尿素5%、木質素磺酸鈉1%、聚羧酸鈉鹽2%、硫酸銨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該實施例中制備的殺菌組合物熱儲后質量變差,會出現部分大顆粒。

實施例7 15%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1:1)

配方為:環菌酰胺7.5%、中生菌素7.5%、尿素5%、木質素磺酸鈉0.9%、酒石酸0.1%、聚羧酸鈉鹽2%、硫酸銨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8 40%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1:1)

配方為:環菌酰胺20%、中生菌素20%、尿素5%、木質素磺酸鈉0.9%、酒石酸0.1%、聚羧酸鈉鹽2%、硫酸銨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9 80%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1:1)

配方為:環菌酰胺40%、中生菌素40%、尿素5%、木質素磺酸鈉0.9%、酒石酸0.1%、聚羧酸鈉鹽2%、硫酸銨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一)將上述實施例制備的殺菌組合物對黃瓜灰霉病室內藥效試驗

利用葉片法進行室內抑菌測定,分別將組合物5組配比、50%環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分別配制成濃度為100ppm、50ppm、10ppm、1ppm、0.1ppm的藥液;選取充分展開、葉齡一致、帶有1~2cm葉柄的健康葉片,用濕棉球包裹葉柄放置在培養皿中,保濕備用。將藥液均勻噴施于葉片背面,每處理10片葉片,重復4次。待藥液自然風干后,將各處理葉片背面向上,按處理標記后排放在培養皿中保濕,并設只含溶劑和表面活性劑而不含有效成分的處理做空白對照。用接種器將直徑5mm菌斑有菌絲的一面接種于處理葉片背面。接種后蓋上皿蓋,置于人工氣候箱,在20℃~22℃、相對濕度80%~90%和12h光暗交替(光強5000Lux~10000 Lux)的條件下培養7d。

視空白對照發病情況調查。用游標卡尺以十字交叉垂直法測量病斑直徑各一次,取平均值,單位為(mm)。

黃瓜新鮮葉片并打成直徑為1.5cm的葉碟,直接浸入不同濃度藥液中,每個濃度10個葉碟;晾干后,每個葉碟滴60μl孢子囊懸浮液。放入21℃恒溫培養箱保濕培養,在5d后觀察,記錄出現病斑的葉碟個數,計算抑制率,分析EC50及其置信區間。

抑制率(%)=(對照病斑個數-處理病斑個數)/對照病斑個數×100

試驗結果用孫云沛的共毒系數法評價混用后的聯合作用類型。

混劑的毒力指數理論值=A的毒力指數×A在混劑中的比例+B的毒力指數×B

在混劑中的比例+ C的毒力指數×C在混劑中的比例

判定標準:共毒系數<80為拮抗作用,在80-120之間為加成作用,>120時為增效作用。

表1殺菌劑組合物對黃瓜灰霉病菌的抑制情況

由表可以看出,重量比為4:1、2:1、1:1、1:2和1:4的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組合物對黃瓜灰霉病菌室內藥效試驗中,EC50值分別為118.0512mg/L, 94.6543mg/L, 63.6814mg/L, 95.5381mg/L, 96.3078mg/L, 50%環菌酰胺可濕性粉劑和1%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的EC50值分別為163.9766mg/L和122.4940mg/L,說明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組合物對黃瓜灰霉病菌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增效作用,且第三組配比即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為1:1時共毒系數達到220.11,增效最明顯,說明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組合物對灰霉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兩者復配增效明顯。

(二)將上述實施例3制備的殺菌組合物防治黃瓜灰霉病田間藥效試驗

2014年2月-12月份在濟南崔寨鎮蔡馬村大棚中進行黃瓜灰霉病田間藥效試驗,設置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藥劑對照為50%環菌酰胺懸浮劑1000倍液與1%中生菌素水劑600倍液,空白對照為清水噴霧。分別在春茬和秋茬兩季番茄上。小區隨機排列,每小區面積約13m2,每處理重復3次,在噴藥前、噴藥后第7天、第14天調查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參照農業部農藥田間試驗準則殺菌劑防治蔬菜灰霉病-黃瓜、番茄甜椒的調查方法:每小區采用五點取樣,每點調查2-3株,調查每株的全部葉片及全部果實,計算病果率病根據以下分級方法分予以記錄。

葉部病害分級方法(以葉片為單位):

0級:無病斑;

1級:單片葉有病斑3個;

3級:單片葉有病斑4-6個;

5級:單片葉有病斑7-10個;

7級:單片葉有病斑11-20個,部分密集成片;

9級:單片葉有病斑密集占葉面積四分之一以上。

黃瓜果實被害分級方法(以果實為單位):

0級:無病斑;

1級:殘花無發病;

3級:果臍部發病;

5級:病斑長度占果的10%以下;

7級:病斑長度占果的11-25%;

9級:病斑長度占果的26%以上。

統計分析公式計算:

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相應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100

校正防效(%)=[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

CK1——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PT0——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

PT1——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表2 殺菌劑組合物防治黃瓜灰霉病田間試驗病情指數(葉片)

①各處理病情指數均為3次重復平均值;②差異顯著性測定采用“DMRT”法進行;③差異顯著性比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異不顯著。

表3 殺菌劑組合物對黃瓜灰霉病田間試驗防治效果

各處理防治效果均為3次重復平均值;②差異顯著性測定采用“DMRT”法進行;③差異顯著性比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異不顯著。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組合物對春茬和秋茬黃瓜葉部灰霉病防治中,濃度為600倍液在施藥后14天的病情指數分別為11.82(春茬黃瓜)和18.04(秋茬黃瓜),防治效果分別為89.31%(春茬黃瓜)和91.47%(秋茬黃瓜),濃度為800倍液在施藥后14天的病情指數分別為13.24(春茬黃瓜)和22.08(秋茬黃瓜),防治效果分別為91.26%(春茬黃瓜)和90.31%(秋茬黃瓜),與同等水平的對照藥劑相比,顯著優于對照藥劑50%環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防效顯著提高。

表4殺菌劑組合物防治黃瓜灰霉病田間試驗病情指數(果實)

①各處理病情指數均為3次重復平均值;②差異顯著性測定采用“DMRT”法進行;③差異顯著性比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異不顯著。

表5殺菌劑組合物對黃瓜灰霉病田間試驗防治效果(果實)

各處理防治效果均為3次重復平均值;②差異顯著性測定采用“DMRT”法進行;③差異顯著性比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異不顯著。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組合物對春茬和秋茬黃瓜果實灰霉病防治中,濃度為600倍液在施藥后14天的病情指數分別為9.08(春茬黃瓜)和15.30(秋茬黃瓜),防治效果分別為89.95%(春茬黃瓜)和82.34%(秋茬黃瓜),濃度為800倍液在施藥后14天的病情指數分別為10.69(春茬黃瓜)和19.34(秋茬黃瓜),防治效果分別為88.97%(春茬黃瓜)和89.77%(秋茬黃瓜),與同等水平的對照藥劑相比,顯著優于對照藥劑50%環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防效顯著提高。對其他實施例進行同樣的檢測。

(三)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組合物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間藥效試驗

2014年2月-12月份在濟南崔寨鎮蔡馬村大棚中進行番茄灰霉病田間藥效試驗,設置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藥劑對照為50%環菌酰胺懸浮劑1000倍液與1%中生菌素水劑600倍液,空白對照為清水噴霧。分別在春茬和秋茬兩季番茄上。小區隨機排列,每小區面積約13m2,每處理重復3次,在噴藥前、噴藥后第7天、第14天調查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參照農業部農藥田間試驗準則殺菌劑防治蔬菜灰霉病-黃瓜、番茄甜椒的調查方法:每小區采用五點取樣,每點調查2-3株,調查每株的全部葉片及全部果實,計算病果率病根據以下分級方法分予以記錄。

葉部病害分級方法(以葉片為單位):

0級:無病斑;

1級:單片葉有病斑3個;

3級:單片葉有病斑4-6個;

5級:單片葉有病斑7-10個;

7級:單片葉有病斑11-20個,部分密集成片;

9級:單片葉有病斑密集占葉面積四分之一以上。

番茄果實被害分級方法(以果實為單位):

0級:無病斑;

1級:殘留花瓣發病或柱頭發病;

3級:萼片腐爛或柱頭發病蔓延到果臍部;

5級:果臍部有浸潤斑無霉層;

7級:果臍部有霉層但未擴展到其他部位;

9級:霉層擴展到果的其他部位。

統計分析公式計算:

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相應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100

校正防效(%)=[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

CK1——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PT0——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

PT1——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表6 殺菌劑組合物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間試驗病情指數(葉片)

①各處理病情指數均為3次重復平均值;②差異顯著性測定采用“DMRT”法進行;③差異顯著性比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異不顯著。

表7 殺菌劑組合物對番茄灰霉病田間試驗防治效果

各處理防治效果均為3次重復平均值;②差異顯著性測定采用“DMRT”法進行;③差異顯著性比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異不顯著。

由表6和表7可以看出,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組合物對春茬和秋茬番茄葉部灰霉病防治中,濃度為600倍液在施藥后14天的病情指數分別為14.68(春茬番茄)和20.09(秋茬番茄),防治效果分別為85.75%(春茬番茄)和75.14%(秋茬番茄),濃度為800倍液在施藥后14天的病情指數分別為16.10(春茬番茄)和25.50(秋茬番茄),防治效果分別為77.40%(春茬番茄)和72.84%(秋茬番茄),與同等水平的對照藥劑相比,顯著優于對照藥劑50%環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防效顯著提高。

表8殺菌劑組合物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間試驗病情指數(果實)

①各處理病情指數均為3次重復平均值;②差異顯著性測定采用“DMRT”法進行;③差異顯著性比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異不顯著。

表9殺菌劑組合物對番茄灰霉病田間試驗防治效果

①各處理防治效果均為3次重復平均值;②差異顯著性測定采用“DMRT”法進行;③差異顯著性比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異不顯著。

由表8和表9可以看出,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組合物對春茬和秋茬番茄果實灰霉病防治中,濃度為600倍液在施藥后14天的病情指數分別為12.37(春茬番茄)和18.59(秋茬番茄),防治效果分別為83.04%(春茬番茄)和80.84%(秋茬番茄),濃度為800倍液在施藥后14天的病情指數分別為13.79(春茬番茄)和22.63(秋茬番茄),防治效果分別為76.66%(春茬番茄)和71.38%(秋茬番茄),與同等水平的對照藥劑相比,顯著優于對照藥劑50%環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防效顯著提高。

(四)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組合物防治梨黑星病田間藥效試驗

將環菌酰胺和中生菌素組合物按照1:1的重量比與已知的助劑配成可濕性粉劑。

2014年3月-2015年1月在山東省萊陽市進行梨黑星病田間藥效試驗,設置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藥劑對照為50%環菌酰胺懸浮劑1000倍液與1%中生菌素水劑600倍液,空白對照為清水噴霧,共6個處理。實驗于2013年幼果期共噴5次藥,每隔10天噴1次。2014年共噴5次藥,每隔10天噴1次。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約24m2,每個處理重復3次,于 2013年及2014年各最后1次噴藥后10天進行防治效果調查。調查時每小區(株)按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個隨機選取當年生枝條上的20片樹葉、4個果實,每小區共調查100片樹葉,20個果實。

參照農業部農藥田間試驗準則殺菌劑防治梨黑星病殺菌劑的調查方法,發病程度分級如下:

葉片分級方法: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0%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0%~25%;

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40%;

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41%~65%;

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5%以上。

果分級方法:

0級:果上無病斑;

1級:每個果上有病斑1~2個;

3級:每個果上有病斑3~4個;

5級:每個果上有病斑5~6個;

7級:每個果上有病斑7~10個部分病斑相連占果面積五分之一左右;

9級:每個果上有病斑10個以上,病斑相連占果面積四分之一以上。

統計分析公式計算:

病情指數 = {∑[各級病葉 (果) 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 (果) 數×9]}×100

梨黑星病防治效果 (%) =[(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100

校正防效(%)=[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

CK1——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PT0——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

PT1——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表10組合物防治梨黑星病田間試驗效果

①各處理病情指數均為3次重復平均值;②差異顯著性測定采用“DMRT”法進行;③差異顯著性比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異不顯著。

由表10可以看出,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組合物對梨黑星病防治中,濃度為600倍液施藥后的病情指數為2.72(2014年)和4.21(2015年),防治效果分別為90.22%(2014年)和91.91(2015年),濃度為800倍液施藥后的病情指數為3.77(2014年)和7.27(2015年),防治效果分別為88.35%(2014年)和89.37(2015年),與同等水平的對照藥劑相比,顯著優于對照藥劑50%環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防效顯著提高。

(五) 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組合物對番茄早疫病田間藥效試驗

將環菌酰胺和中生菌素組合物按照1:1的重量比與已知的助劑配成可濕性粉劑。

2014年2月-12月份在濟南崔寨鎮蔡馬村大棚中進行番茄早疫病田間藥效試驗,設置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藥劑對照為50%環菌酰胺懸浮劑1000倍液與1%中生菌素水劑600倍液,空白對照為清水噴霧。小區隨機排列,每小區面積約13m2,每處理重復3次,在噴藥前、噴藥后第7天、第14天調查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參照農業部農藥田間試驗準則殺菌劑防治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的調查方法:每小區采用五點取樣,每點調查2株,每株分上、中、下調查10片葉,以每一片葉上的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來分級,在調查葉片的同時調查病果數包括落地果,以病果率表示防治效果。

分級方法: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

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0%;

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1%-50%;

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相應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100

校正防效(%)=[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

CK1——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PT0——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

PT1——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表11 組合物防治番茄早疫病田間試驗效果

①各處理病情指數均為3次重復平均值;②差異顯著性測定采用“DMRT”法進行;③差異顯著性比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異不顯著。

由表11可以看出,環菌酰胺與中生菌素組合物對春茬和秋茬番茄早疫病防治中,濃度為600倍液在施藥后14天的病情指數為4.08,防治效果為81.27%,濃度為800倍液在施藥后14天的病情指數為5.37,防治效果為74.77%,與同等水平的對照藥劑相比,顯著優于對照藥劑50%環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防效顯著提高。

經大量田間試驗證明,本發明復配后的殺菌組合物較單劑使用時,使用量減少了25-30%。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實施例的限制,其它任何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做的改變、修飾、組合、替代、簡化均應為等效替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河子市| 凤城市| 烟台市| 乡宁县| 定日县| 理塘县| 新闻| 大洼县| 湖口县| 临夏市| 永济市| 夏河县| 林州市| 惠来县| 凯里市| 团风县| 泰宁县| 七台河市| 本溪市| 遂昌县| 德庆县| 武城县| 靖安县| 岱山县| 吴堡县| 门头沟区| 山阳县| 阜宁县| 岐山县| 阳高县| 札达县| 彭水| 海林市| 揭西县| 竹北市| 青州市| 金乡县| 枣庄市| 铅山县| 西华县| 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