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稻惡苗病防治方法。
背景技術:
惡苗病又稱徒長病,全國各稻區均有發生。病輕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實。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嚴重的變褐,不能結實,穎殼夾縫處生淡紅色霉,病輕不表現癥狀,但內部已有菌絲潛伏。苗期發病病苗比健苗細高,葉片葉鞘細長,葉色淡黃,根系發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紅或白色霉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節間明顯伸長,節部常有彎曲露于葉鞘外,下部莖節逆生多數不定須根,分蘗少或不分蘗。剝開葉鞘,莖稈上有暗褐條斑,剖開病莖可見白色蛛絲狀菌絲,以后植株逐漸枯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水稻惡苗病防治方法,能夠有效降低水稻惡苗病發病率。
本發明提供一種水稻惡苗病防治方法,步驟如下:
(1)配制藥液:將35%的惡苗靈20g、中藥提取液15g,加水50kg混合均勻;
其中,所述中藥提取液的制備方法為:將桑葉10-15重量份、刺五加5-8重量份、干姜3-5重量份、桑白皮10-15重量份、燈心草2-5重量份、香附5-8重量份、麥冬1-3重量份、穿山龍5-8重量份混合,加入5-8倍重量的水煎煮提取1-3次,每次2小時,過濾,合并并濃縮濾液至每1mL含原生藥材1g,得到中藥提取液;
(2)在溫度20-25℃下浸泡水稻種子,液面高出種子層面15-20cm,浸泡5-7個小時;
(3)將種子在自然環境下風干后播種。
應用本發明的方法能夠有效降低水稻惡苗病發病率,較單獨使用中藥提取液防治惡苗病,發病率降低15%;較單獨使用惡苗靈防治惡苗病,發病率降低8%。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的實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但并不限定本發明。下述實施例中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試驗材料,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市售。
實施例1
本發明的一種水稻惡苗病防治方法,步驟如下:
(1)配制藥液:將35%的惡苗靈20g、中藥提取液15g,加水50kg混合均勻;
其中,所述中藥提取液的制備方法為:將桑葉12重量份、刺五加6重量份、干姜4重量份、桑白皮12重量份、燈心草4重量份、香附6重量份、麥冬2重量份、穿山龍6重量份混合,加入6倍重量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2小時,過濾,合并并濃縮濾液至每1mL含原生藥材1g,得到中藥提取液;
(2)在溫度22℃下浸泡水稻種子,液面高出種子層面18cm,浸泡6個小時;
(3)將種子在自然環境下風干后播種。
實施例2
本發明的一種水稻惡苗病防治方法,步驟如下:
(1)配制藥液:將35%的惡苗靈20g、中藥提取液15g,加水50kg混合均勻;
其中,所述中藥提取液的制備方法為:將桑葉15重量份、刺五加5重量份、干姜5重量份、桑白皮15重量份、燈心草2重量份、香附8重量份、麥冬1重量份、穿山龍8重量份混合,加入5倍重量的水煎煮提取3次,每次2小時,過濾,合并并濃縮濾液至每1mL含原生藥材1g,得到中藥提取液;
(2)在溫度25℃下浸泡水稻種子,液面高出種子層面20cm,浸泡5個小時;
(3)將種子在自然環境下風干后播種。
實施例3
本發明的一種水稻惡苗病防治方法,步驟如下:
(1)配制藥液:將35%的惡苗靈20g、中藥提取液15g,加水50kg混合均勻;
其中,所述中藥提取液的制備方法為:將桑葉10重量份、刺五加8重量份、干姜3重量份、桑白皮10重量份、燈心草5重量份、香附5重量份、麥冬3重量份、穿山龍5重量份混合,加入8倍重量的水煎煮提取1次,每次2小時,過濾,合并并濃縮濾液至每1mL含原生藥材1g,得到中藥提取液;
(2)在溫度20℃下浸泡水稻種子,液面高出種子層面15cm,浸泡7個小時;
(3)將種子在自然環境下風干后播種。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