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六斑刺鲀受精卵的孵化設備和孵化方法。
背景技術:
六斑刺鲀(Diodonholocanthus)為輻鰭魚綱,鲀形目,二齒鲀科的一種,俗名氣瓜仔、刺規等。熱帶海洋性底層魚類,主要棲息于淺海礁石區、軟質底海域或開放性水域。一般行獨居生活,有時會聚集成群,幼魚則行大洋漂游性生活。六斑刺鲀肉質鮮美,魚皮富含豐富的膠原蛋白,深受市場歡迎,最高時可達200-240元/公斤。市場潛力巨大。目前六斑刺鲀來源全部為海上捕撈,資源量也隨著漁民過度捕撈成銳減趨勢。
六斑刺鲀作為一種具有重要開發潛力的品種,由于其資源群體數量不穩定,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捕獲量,所以總的漁獲產量不高,市場也就供不應求。過度的捕撈致使六斑刺鲀野生資源受到破壞,漁獲量逐年也會隨之減少。而目前其人工養殖和繁育技術還是空白。要想可持續獲得產量,那么就有比較首先對野生六斑刺鲀進行人工馴化養殖本發明的有效實施可為今后大力開發六斑刺鲀提供技術支撐,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應用前景廣闊。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野生六斑刺鲀親魚的馴化方法,有效提高野生六斑刺鲀轉化為人工養殖的成活率。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方案實現的:
一種六斑刺鲀受精卵的孵化設備,包括具有上部開口腔體的孵化池、以及設置在所述開口腔體內的孵化網箱,所述孵化網箱的底部與孵化池的底部不接觸;
所述孵化網箱包括圓柱體主體、以及位于所述圓柱形主體下方的圓錐形結構,在所述圓柱形主體的頂部設有上硬質圓環,所述圓柱形主體的底部設有下硬質圓環,所述圓柱形主體表面設有網狀的柔性材質,所述圓錐形結構的底面由所述下硬質圓環形成,所述圓錐形結構的頂點設有下墜物,所述圓錐形結構的表面設有網狀的柔性材質,所述上硬質圓環通過連接件與孵化池的外壁邊緣連接,所述網狀的柔性材質的網孔大小為100目;
還包括充氣裝置,所述充氣裝置包括均勻分布在所述下硬質圓環上的若干上氣石和位于圓錐形結構的頂點位置的下氣石,所述上氣石的入氣口通過氣管與位于孵化池外部的充氣組件連接。
所述連接件為繩索。
所述柔性材質為篩絹網。
所述上硬質圓環和上硬質圓環的材質為不銹鋼。
所述上下墜物為鉛墜。
一種利用上述六斑刺鲀受精卵的孵化設備的孵化六斑刺鲀受精卵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S1、將干凈的受精卵放入到海水中,殺菌,殺菌期間海水里要連續充氣;
所述受精卵可以通過培養親魚產卵得到:挑選體表無傷,健康無病體重在2kg以上的野生親魚用加2ppm甲醛的淡水浸泡10min后,放入親魚培育池進行培育;每天吸污并定點定時投喂兩次,每隔7天用20ppm的恩諾沙星浸泡12小時,12小時后換水100%,連用3天的藥。親魚培育水溫為27.5-30℃,pH 7.8~8.2,溶氧保持>5mg/L。經人工馴養后穩定的親魚會在產卵季節中旬的晚上自然產卵,次日用100目的篩絹網收集受精卵;并將收集后的受精卵用新鮮海水反復清洗干凈并去除雜質以及死卵;
S2、受精卵殺菌后,用干凈的海水沖洗干凈后,放入本發明提供的孵化設備中孵化;所述孵化池中受精卵密度為5000-8000粒/m3,孵化鹽度30-32‰,溫度28.5-29.5℃,pH 7.8~8.2,溶氧保持>5mg/L;
S3、孵化期間持續充氣,不換水,直至初孵仔魚陸續破膜而出。
其中,步驟S1中,殺菌的方法為加入1ppm甲醛,殺菌時間為10分鐘。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孵化設施優點在于可以防止部分受精卵在孵化后期沉底缺氧而死亡的情況,提高受精卵孵化的成功率。另外孵化網箱由材質為100目的篩絹網構成,優點一方面受精卵不會從網箱漏出去,網箱內外水質保持一致,一方面也不會造成初孵仔魚由于網箱材質過硬而損傷。本發明的孵化裝置結構簡單,易操作可大大提高六斑刺鲀的孵化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供孵化設備結構圖;1、連接件,2、上硬質圓環,3、進水口,4、孵化池,5、氣管,6、孵化網箱,7、下硬質圓環,8、氣石,9、下墜物。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六斑刺鲀親魚購于海南譚門碼頭漁民捕撈的野生親魚,然后挑選體表無傷,健康無病體重在2kg以上的個體作為繁育所用個體。
一、孵化設施準備
孵化設施由直徑2.5m,深1.5m的圓形水泥池和直徑2m,高度1.2m的100目篩絹網做成的網箱組成。孵化網箱上半部圓柱形,下半部圓錐形。孵化水泥池內海水加至1.3m,用10ppm的次氯酸消毒,再用同等量的硫代硫酸鈉中和,曝氣24小時,再加0.5ppm的EDTA后持續充氣,備用。
孵化設備結構圖見圖1。
孵化設施特征如下:
1、孵化設備有圓形水泥池(孵化池)(4)以及孵化網箱(6)組成
2、孵化池(4)直徑為2.5m,深1.5m,孵化網箱(6)放置于圓形水泥池(4)中間位置;
3、孵化網箱(6)材質為100目的篩絹網,上半部為直徑2m,高度1m的圓柱形,下半部為直徑2m,高0.2m的圓錐形組成,圓錐形底部設有鉛墜(9)。
4、不銹鋼圈(上、下硬質圓環)(2)(7)的直徑為2m,四周與孵化網箱綁在一起,支撐整個孵化網箱;不銹鋼圈(2)用繩索(連接件)(1)固定于孵化水泥池邊緣;
5、充氣裝置由氣管(5)和氣石(8)組成,孵化網箱內布6個氣石,其中5個均勻分布于不銹鋼圈(7)四周,另一個氣石(8)布于孵化網箱(6)最底部;
6、孵化網箱(6)最底部距離圓形水泥池(4)底部約10cm;
二、受精卵獲得及孵化
第一步,親魚來源于海南譚門碼頭收購漁民海上捕撈的野生親魚,挑選體表無傷,健康無病體重在2kg以上的個體。親魚用活水車運輸至試驗中心。剛運輸回來的親魚要先用加2ppm甲醛的淡水浸泡10min,再放入親魚培育池進行培育。在親魚培育期間,每天定點定時投喂兩次,每天下午進行吸污,每隔7天用20ppm的恩諾沙星浸泡12小時,12小時后換水100%,連用3天的藥。每天觀察親魚活動情況,親魚培育水溫為27.5-30℃,pH 7.8~8.2,溶氧保持>5mg/L。經人工馴養后穩定的親魚會在產卵季節中旬的晚上自然產卵,次日用100目的篩絹網收集受精卵;
第二步,將收集后的受精卵用新鮮海水反復清洗干凈并去除雜質以及死卵;
第三步,將處理干凈的受精卵放入到已加0.5m3海水的水桶中,然后加1ppm甲醛的殺菌10分鐘,殺菌期間桶內要連續充氣;
第四步,受精卵殺菌時間到后用100目的網撈及時撈出,受精卵撈出后再用干凈的海水沖洗1-2次,然后輕輕地放入已準備好的孵化設施內。
第五步,孵化池內放受精卵密度為5000-8000粒/m3,受精卵孵化期間持續充氣,不換水。孵化鹽度30-32‰,溫度28.5-29.5℃,pH 7.8~8.2,溶氧保持>5mg/L,每天觀察受精卵發育情況并做相關記錄;
第六步,受精卵孵化期間持續充氣,不換水,孵化池內受精卵經過約84小時,初孵仔魚陸續破膜而出,共計約32.6萬尾初孵仔魚,孵化成功率91.7%。
以上所述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但本發明不應該局限于該實施例所公開的內容。所以凡是不脫離本發明所公開的精神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落入本發明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