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養(yǎng)殖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有過濾器的魚缸。
背景技術:
魚缸過濾是養(yǎng)魚的重要一環(huán),是利用一些特殊的過濾介質,將養(yǎng)魚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質濾除,使魚缸中的水質恢復能再利用的狀態(tài)。過濾的好壞,直接影響魚的生長和繁殖。現(xiàn)有的魚缸過濾器,往往是在過濾器中放入多層過濾介質,以達到多層過濾的效果,但是,養(yǎng)魚者往往很難判斷這些過濾介質是否需要更換,且更換時過濾介質很難拆卸,費時費力。
因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急需發(fā)明一種新的帶有過濾器的魚缸。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帶有過濾器的魚缸,可以方便養(yǎng)魚者判斷過濾介質是否需要更換。
本發(fā)明提供了下述方案:
一種帶有過濾器的魚缸,包括方形缸體,缸體的右側上部設有入水口,左側下部設有出水口,在缸體內部的左側垂直隔有一塊擋水板,擋水板與缸體圍成右側空間設置為過濾區(qū);在過濾區(qū)的上部隔設有一塊過濾板,過濾板的上面鋪設有一層海綿,在過濾板的下方設有一個集水盒,集水盒的上面開口,左側面緊貼擋水板,底面右側設有導流口;所述過濾區(qū)的底部鋪有過濾石;所述擋水板的頂部開設有過濾板溢流口,擋水板介于過濾板和集水盒之間的部分開設有濾石溢流口,擋水板的底部開設有過濾出口;所述缸體由不透水的硬質透明材料制成。
優(yōu)選地,所述缸體的前側面和后側面內部設有擋水板插槽,擋水板插槽的底部延伸至缸體底部,擋水板插入擋水板插槽中使擋水板和缸體形成滑動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集水盒的前側面和后側面分別間隔設有2條集水盒插條,所述缸體的前側面和后側面內部設有與集水盒插條滑動連接的集水盒插槽;所述過濾板的前側面和后側面分別間隔設有4條過濾板插條,過濾板前側面和后側面分別有2條過濾板插條與集水盒插槽滑動連接,前側面和后側面的另外2條過濾板插條與缸體前側面和后側面內部設置的過濾板插槽滑動連接。
優(yōu)選地,缸體前側面和后側面的2條過濾板插槽設在2條集水盒插槽之間。
優(yōu)選地,所述入水口間隔設有3個,過濾時不使用的入水口用蓋子旋緊。
優(yōu)選地,所述出水口間隔設有3個,過濾時不使用的出水口用蓋子旋緊。
本發(fā)明產生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所公開的帶有過濾器的魚缸,水從入水口進入,經過海綿、過濾板進行過濾,再經集水盒導流,進入過濾石進行過濾,水經過過濾石凈化水質后從過濾出口流出,最后從出水口進入魚缸中。缸體設計為透明的,養(yǎng)魚者可隨時通過觀察過濾板溢流口和濾石溢流口是否有水流出,來判斷是否需要清洗或更換過濾介質,從而實現(xiàn)該魚缸過濾器能及時清洗或更換過濾介質,幫助其保持良好的過濾狀態(tài)。同時,更換過濾介質時只需把過濾板、擋水板和集水盒從對應的插槽中取出即可,拆卸方便,減輕養(yǎng)魚者清洗魚缸過濾器的負擔。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擋水板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6是過濾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7是集水盒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所示,是魚缸過濾器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包括方形缸體1,缸體1由不透水的硬質透明材料制成;缸體1的右側上部設有入水口7,左側下部設有出水口12;在缸體1內部的左側垂直隔有一塊擋水板2,擋水板2將缸體1劃分為兩個區(qū),擋水板2與缸體1圍成右側空間設置為過濾區(qū);在過濾區(qū)的上部隔設有一塊過濾板3,過濾板3的上面鋪設有一層海綿4,海綿是該魚缸過濾器的第一層過濾介質,過濾板3是第二層過濾介質;在過濾板3的下方、擋水板2的右側設有一個集水盒10,集水盒10上面開口,左側面緊貼擋水板2,底面右側設有導流口13;在過濾區(qū)的底部鋪有過濾石11,這是該魚缸過濾器的第三層過濾介質;結合圖5所示,在擋水板2的頂部開設有過濾板溢流口15,擋水板介于過濾板3和集水盒10之間的部分開設有濾石溢流口16,擋水板2的底部開設有過濾出口17。過濾板3中可過濾水的區(qū)域位于集水盒10的正上方,過濾板3中可過濾水的區(qū)域面積小于或等于集水盒10的面積。
為方便將擋水板2、過濾板3、集水盒10及過濾石11拆下來清洗,優(yōu)選的,是將擋水板2、過濾板3和集水盒10與缸體1做成活動連接。結合圖2所示,其中:缸體1的前側面和后側面內部設有擋水板插槽14,擋水板插槽14的底部延伸至缸體1底部,擋水板2插入擋水板插槽14中使擋水板2和缸體1形成滑動連接。結合圖7所示,集水盒10的前側面和后側面分別間隔設有2條集水盒插條8,所述缸體1的前側面和后側面內部設有與集水盒插條8滑動連接的集水盒插槽6;結合圖6所示,過濾板3的前側面和后側面分別間隔設有4條過濾板插條9,其中:過濾板前側面和后側面分別有2條過濾板插條9與集水盒插槽6滑動連接,前側面和后側面的另外2條過濾板插條9與缸體1前側面和后側面內部設置的過濾板插槽5滑動連接。更進一步的,缸體1前側面和后側面的2條過濾板插槽5設在2條集水盒插槽6之間。
如圖3所示,入水口7間隔設有3個,過濾時不使用的入水口可用蓋子旋緊。
如圖4所示,出水口12間隔設有3個,過濾時不使用的出水口可用蓋子旋緊。
該魚缸過濾器的工作過程為:魚缸中需要過濾的水從入水口7進入,先經過海綿4,過濾較粗的雜志,再經過過濾板3進行過濾,經過濾板3過濾后的水流入集水盒10中,經集水盒10導流從導流口13流出,進入過濾石11進行過濾,水經過過濾石11凈化水質后從過濾出口17流出,最后從出水口12進入魚缸中。如果海綿4失去過濾功能,則水被隔離在過濾板3以上的區(qū)域,就從過濾板溢流口15流出,這說明此時海綿4需要進行清洗或更換了;如果過濾石11失去過濾功能,水就經導流口13流至集水盒10以上,再從濾石溢流口16流出,這說明此時過濾石11需要清洗或更換了。缸體1設計為透明的,養(yǎng)魚者可隨時觀察過濾板溢流口15和濾石溢流口16的情況,以判斷是否需要清洗或更換過濾介質。如果需要更換,只需把過濾板3、擋水板2和集水盒10從對應的插槽中取出即可。
本實施例中所述帶有過濾器的魚缸,水從入水口進入,經過海綿、過濾板進行過濾,再經集水盒導流,進入過濾石進行過濾,水經過過濾石凈化水質后從過濾出口流出,最后從出水口進入魚缸中。缸體設計為透明的,養(yǎng)魚者可隨時通過觀察過濾板溢流口和濾石溢流口是否有水流出,來判斷是否需要清洗或更換過濾介質,從而實現(xiàn)該魚缸過濾器能及時清洗或更換過濾介質,幫助其保持良好的過濾狀態(tài)。同時,更換過濾介質時只需把過濾板、擋水板和集水盒從對應的插槽中取出即可,拆卸方便,減輕養(yǎng)魚者清洗魚缸過濾器的負擔。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