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材種植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白芨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白芨為蘭科白芨屬植物,別名連及草、甘根、白給、朱蘭、紫蘭等,具有補肺止血、消腫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藥,主治肺結核咳血、支氣管擴張咯血、胃潰瘍吐血、尿血、便血等癥,外用治外傷出血、燒燙傷、手足皸裂等癥。白芨止血效果特好,現在用白芨做的膠膜塊,用于肝脾手術貼在刀口處,代替血鉗子,效果特好,具有快速凝血作用,可代血漿多用于外科手術,主產于四川、云南、陜西、甘肅等省,全國各地有栽培。
白芨為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厘米,塊莖肉質,白色,具2-3叉呈菱角狀,有須根,常數個并生。總狀花序頂生,常有花3-8朵;花淡紫紅色,花瓣不整齊。蒴果圓柱形,上有6條縱棱,兩端稍尖。種子細小,多數。花期4-5月,果期7-8月。白芨有兩種,還有一種花黃白色,葉條狀披針形,為狹葉白芨。在紫紅花中,又有大種、小種之分,其中以大種塊莖產量較高。
白芨喜溫暖、陰涼和較陰濕的環境,不耐寒,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質壤上或腐殖質壤土,栽培在陰坡或較陰濕的地塊。
現有技術中白芨的人工種植還局限于小面積的人工馴化栽培和大棚育苗技術,其成本高,推廣面狹窄,不能滿足大規模種植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成本低,利于白芨的推廣,且存活率高,繁育周期短的白芨種植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白芨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種:在秋季9-11月時,選擇個頭大且飽滿,芽眼多,無病的塊莖,每塊帶1~2個芽,沾草木灰后作為種植種;
(2)選地整地:選擇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和腐殖質壤土,溫暖,稍陰,排水良好的濕環境,第一次翻土: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按照每畝施農家肥1000千克;第二次翻土:使土和肥料拌均勻;第三次翻土:栽植前淺耕一次,淺耕深度為10-15cm,之后撒上石灰與腐殖土混合的消毒劑,進行暴曬3-7天,然后開廂,開廂寬度為120cm,廂與廂之間留有種植溝,之后把土整細、耙平、作寬130~150厘米的畦;
(3)播種:開溝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塊莖一個,芽向上,撒上基質營養劑,澆水,再蓋一層廄肥或草木灰后填土,壓實與畦面平即可,保持泥土潮濕,3~4月出苗;
(4)中耕除草:出苗之前噴灑乙草胺除草,白芨苗出齊后,在5~6月份白芨生長旺盛期進行人工除草,除草時進行淺鋤,除草時一并松土;
(5)適時追肥:白芨出苗后,每個月噴施一次磷鉀復合肥或稀薄的人畜糞尿,7~8月停止生長進入休眠,見草就拔;
(6)灌溉排水:白芨出苗后需保持濕潤,干旱時要澆水,7~9月份早晚各澆一次水;在出苗后的生長期間遇旱澇天氣,則進行噴灑澆水,保持土壤水分為50%-60%;雨季時注意排水;
(7)病蟲害防治:
爛根病:注意排澇防水,深挖排水溝;
地老虎、金針蟲:可人工捕殺和誘殺或拌毒土,用地蟲絕施入床上,用50%鋅硫磷乳油700倍液液澆灌苗床上;
(8)采收:白芨種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把挖塊莖去掉泥土,將塊莖單個摘下,選留新稈的塊莖作種用。
優選地,所述步驟(5)中追施的磷鉀復合肥的量為80-100kg/畝,其中磷肥和鉀肥的比例1:1,施肥方式為按磷鉀復合肥與水的比例為1:5的比例稀釋后噴施。
優選地,所述步驟(3)中,所述基質營養劑的重量組分為:所述步驟(3)中,所述基質營養劑的重量組分為:蚯蚓糞8-12份、菜枯13-15份、側柏葉10-20份、松針9-10份、萘乙酸0.5-0.8份、草酸鋅3-4份、牛糞300-350份、雞糞70-80份、硫酸3-5份、硅酸鈣0.5-1份、水20-30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明的白芨種植方法由于采用農田肥作為基肥,且基質營養劑也是無公害的成分,所以該白芨種植方法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在中耕除草中,在5~6月份白芨生長旺盛期進行人工除草,除草時進行淺鋤,除草時一并松土,使得白芨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其環境處于松散狀態,能夠有效的為白芨生長過程中提供氧分,促進白芨的快速生長,提高白芨的產量;
而且,通過對種植地進行結構調整,能夠有效的達到保溫保濕,并且能夠有效的避免白芨窩的周圍長出雜草,避免除草導致白芨苗的損傷,提高了白芨的產量。
同時該白芨種植方法可操作性強,成本低,且存活率高,繁育周期短,易于大范圍的推廣種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明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實施例一
一種白芨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種:白芨用種子播種較難,用塊莖繁殖較易,所述在秋季9-11月時,選擇個頭大且飽滿,芽眼多,無病的塊莖,每塊帶1~2個芽,沾草木灰后作為種植種。
(2)選地整地:選擇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和腐殖質壤土,溫暖,稍陰,排水良好的濕環境,進行三次翻土。第一次翻土: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按照每畝施農家肥1000千克或者,施廄肥和堆肥,堆肥為漚制好的農家肥;第二次翻土:使土和肥料拌均勻,土里出現大的石頭或土塊需要去除;第三次翻土:栽植前淺耕一次,淺耕深度為10-15cm,之后撒上石灰與腐殖土混合的消毒劑,進行暴曬3-7天,然后開廂,開廂寬度為120cm,廂與廂之間留有種植溝,之后把土整細、耙平、作寬130~150厘米的畦。
(3)播種:開溝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塊莖一個,芽向上,撒上基質營養劑,澆水,再蓋一層廄肥或草木灰后填土,壓實與畦面平即可,保持泥土潮濕,3~4月出苗。
(4)中耕除草:白芨在田間管理除草要求很嚴格,出苗之前噴灑乙草胺除草,白芨苗出齊后,在5~6月份白芨生長旺盛期進行人工除草,除草時進行淺鋤,免得傷根。除草時一并松土,使得白芨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其環境處于松散狀態,能夠有效的為白芨生長過程中提供氧分,促進白芨的快速生長,提高白芨的產量。
(5)適時追肥:白芨是喜肥的植物,白芨出苗后,每個月噴施一次磷鉀復合肥或稀薄的人畜糞尿,7~8月停止生長進入休眠,見草就拔。
(6)灌溉排水:白芨出苗后需保持濕潤,干旱時要澆水,7~9月份早晚各澆一次水;在出苗后的生長期間遇旱澇天氣,則進行噴灑澆水,保持土壤水分為50%-60%;雨季時注意排水。
(7)病蟲害防治:
爛根病:注意排澇防水,深挖排水溝;
地老虎、金針蟲:可人工捕殺和誘殺或拌毒土,用地蟲絕施入床上,用50%鋅硫磷乳油700倍液液澆灌苗床上;
(8)采收:白芨種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把挖塊莖去掉泥土,將塊莖單個摘下,選留新稈的塊莖作種用。
白芨種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把挖塊莖去掉泥土,進行加工。將塊莖單個摘下,選留新稈的塊莖作種用,剪掉莖稈,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后,洗凈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鐘,取出炕至全干。去凈粗皮及須根,篩去雜質。一般畝采收鮮品800~1000公斤,可加工200~300公斤。以個大、飽滿、色白、半透明、質堅實者為佳。白芨塊莖含有淀粉、葡萄糖、揮發油,根含有白芨甘露聚糖。
步驟(5)中追施的磷鉀復合肥的量為80-100kg/畝,其中磷肥和鉀肥的比例1:1,施肥方式為按磷鉀復合肥與水的比例為1:5的比例稀釋后噴施。
步驟(3)中,基質營養劑的重量組分為:步驟(3)中,基質營養劑的重量組分為:蚯蚓糞8-12份、菜枯13-15份、側柏葉10-20份、松針9-10份、萘乙酸0.5-0.8份、草酸鋅3-4份、牛糞300-350份、雞糞70-80份、硫酸3-5份、硅酸鈣0.5-1份、水20-30份。
本發明的白芨種植方法由于采用農田肥作為基肥,且基質營養劑也是無公害的成分,所以該白芨種植方法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在中耕除草中,在5~6月份白芨生長旺盛期進行人工除草,除草時進行淺鋤,除草時一并松土,使得白芨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其環境處于松散狀態,能夠有效的為白芨生長過程中提供氧分,促進白芨的快速生長,提高白芨的產量;
而且,通過對種植地進行結構調整,能夠有效的達到保溫保濕,并且能夠有效的避免白芨窩的周圍長出雜草,避免除草導致白芨苗的損傷,提高了白芨的產量。
同時該白芨種植方法可操作性強,成本低,且存活率高,繁育周期短,易于大范圍的推廣種植。
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