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小鼠飼養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飼養小鼠的小鼠飼養籠。
背景技術:
小鼠是由小家鼠演變而來。它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經長期人工飼養選擇培育,已育成1000多近交系和獨立的遠交群。早在17世紀就有人用小鼠做實驗,現已成為使用量最大、研究最詳盡的哺乳類實驗動物。在哺乳類實驗動物中,由于小鼠體小,飼養管理方便,易于控制,生產繁殖快,研究最深,有明確的質量控制標準,已擁有大量的近交系、突變系和封閉群,因此在各種實驗研究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多。目前,常見的小鼠飼養籠為整體的鋼絲網籠,小鼠可直接看到籠外的情景。由于小鼠天生膽小怕驚,對外界環境非常敏感,容易被生人驚擾。對于小鼠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而且在動物實驗中,飼養小鼠需要頻繁觀察,小鼠受到刺激的頻率較高,會影響其正常生長,而且頻繁受刺激的小鼠的生理參數準確度較低,造成實驗獲得的數據的準確性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實驗鼠代謝籠,本實用新型用于飼養小鼠時,隱蔽性較好,同時通風透氣性能也較佳,有利于小鼠的成長,在籠體的底部還設置有絲網,在絲網底部可放置托盤,收集小鼠的排泄物,以方便進行化驗分析,從而有助于獲取準確的實驗數據。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實驗鼠代謝籠,包括籠體和籠蓋,所述籠蓋為鋼絲網,籠蓋蓋在籠體的上方,所述籠蓋由橫向鋼絲和縱向鋼絲構成,所述籠蓋上設置有V型部,所述V型部向籠體內凹陷,所述籠體的側壁上設置有通氣孔,在V型部設置有喂水瓶。所述籠體的底部設置有絲網,在所述絲網與籠體底部之間留有空腔,所述籠體的一側設置有開口,開口位置處可將托盤插入絲網與籠體底部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絲網與籠體底部的距離為20~30m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絲網為不銹鋼絲網。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籠體的寬度為30~40cm,長度為60~70cm,高度為30~40c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通氣孔為矩形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矩形孔的尺寸為寬5mm,長10mm。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實驗鼠代謝籠,本實用新型用于飼養小鼠時,隱蔽性較好,同時通風透氣性能也較佳,有利于小鼠的成長,在籠體的底部還設置有絲網,在絲網底部可放置托盤,收集小鼠的排泄物,以方便進行化驗分析,從而有助于獲取準確的實驗數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喂水瓶;2、籠體;3、籠蓋;4、側壁;5、V型部;6、通氣孔;7、絲網;8、開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所述一種實驗鼠代謝籠,包括籠體2和籠蓋3,所述籠蓋3為鋼絲網,籠蓋3蓋在籠體2的上方,所述籠蓋3由橫向鋼絲和縱向鋼絲構成,所述籠蓋3上設置有V型部5,所述V型部5向籠體2內凹陷,所述籠體2的側壁4上設置有通氣孔6,在V型部5設置有喂水瓶1,將喂水瓶1直接倒置向下放置在V型部5,方便快捷,便于為小鼠喂水。所述籠體2的底部設置有絲網7,在所述絲網7與籠體2底部之間留有空腔,所述籠體2的一側設置有開口8,開口8位置處可將托盤插入絲網7與籠體2底部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所述絲網7與籠體2底部的距離為20~30m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所述絲網7為不銹鋼絲網。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所述籠體2的寬度為30~40cm,長度為60~70cm,高度為30~40c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所述通氣孔6為矩形孔,在籠體2的下側設置通氣孔,可促進籠體2內通風透氣,防止籠體內潮濕。所述矩形孔的尺寸為寬5mm,長10mm。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實驗鼠代謝籠,本實用新型用于飼養小鼠時,隱蔽性較好,同時通風透氣性能也較佳,有利于小鼠的成長,在籠體2的底部還設置有絲網7,在絲網7底部可放置托盤,收集小鼠的排泄物,以方便進行化驗分析,從而有助于獲取準確的實驗數據。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