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大鯢養殖領域,特別是一種飼養大鯢用的飼養池。
背景技術:
大鯢俗稱娃娃魚,其主要生活在水質清亮的環境中。因此在養殖時,需要不斷更換水以保證其生活環境。現有的人工養殖水池主要是單層設計,該結構主要存在以下缺點:大鯢生活與水中,其雜物與水混合常會使水體變渾濁,因而需要頻繁更換水,使用水量增大;不僅如此,由于雜物堆積于養殖水池中,還需頻繁對水池進行清理,以免雜物污染水體,因此清理的勞動強度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鯢飼養池。本實用新型具有節約用水、勞動強度小和使用方便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大鯢飼養池,包括支撐臺,支撐臺上設有分隔層,分隔層上方設有上池體,下方設有下池體;所述的分隔層上分布有過濾孔;所述的下池體與出水管連接,出水管與彎頭活動連接,彎頭與調節管連接。
前述的大鯢飼養池中,所述的調節管的管口與上池體頂面相平。
前述的大鯢飼養池中,所述的下池體的底面與水平面夾角α為5~10°,下池體的側壁上還設有洗滌進水口;所述的出水管設置于下池體底面較低的一端。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在將養殖水池通過分隔層上池體和下池體兩部分,且在分隔層上分布有過濾孔;在養殖時,將大鯢置于上池體內飼養,上池體內的雜物通過過濾孔掉入到下池體中進而確保上池體內的水體清亮以滿足大鯢的養殖;通過該結構,使得養殖大鯢的上池體內的水體保持清亮的時間更長,進而延長水體更換時間,使用水量大大減少,實現了節約用水的目的;同時也減少了清理次數,有效降低勞動強度。
本實用新型將下池體的出水管與彎頭活動連接,彎頭與調節管連接;該結構能使彎頭繞出水管中軸線轉動,進而使調節管繞出水管中軸線轉動;在排水時,可以將調節管的管口轉動到相應位置,以此調節水池的排水總量以滿足使用需求;通過該結構,當無需全部將水排出時,只需將調節管的管口轉動到相應角度即可,不需人在養殖水池旁等待,因而本實用新型使用更加靈活、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下池體的底面與水平面夾角α為5~10°;通過該結構,在清洗下池體時,清洗用水自動沿下池體底面流到出水管,以此減少人工清掃量,進一步降低勞動強度;同時5~10°的夾角基本不會影響人在下池體內站立,以此確保站立安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支撐臺,2-分隔層,3-上池體,4-下池體,5-過濾孔,6-出水管,7-彎頭,8-調節管,9-洗滌進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限制的依據。
實施例。一種大鯢飼養池,構成如圖1所示,包括支撐臺1,支撐臺1上設有分隔層2,分隔層2上方設有上池體3,下方設有下池體4;所述的分隔層2上分布有過濾孔5;所述的下池體4與出水管6連接,出水管6與彎頭7活動連接,彎頭7與調節管8連接。
前述的調節管8的管口與上池體3頂面相平。通過該結構,能夠確保上池體3內的水能裝滿,同時,也避免過長的調節管8在轉動調節時占用的空間過大。
前述的下池體4的底面與水平面夾角α為5~10°,下池體4的側壁上還設有洗滌進水口9;所述的出水管6設置于下池體4底面較低的一端。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養殖時,將大鯢放置于上池體3內養殖,上池體3內的雜物通過過濾孔5掉落到下池體4防止污染上池體3水體,以此減少水的更換次數。當需要調節飼養池的水位時,將調節管8繞出水管6中軸線轉動使調節管8管口旋轉到一定高度,多余的水由調節管8管口排出。當需要清掃下池體4內的雜物時,將池水放空,沿洗滌進水口9通入清洗用水沖洗下池體4,沖洗用水沿下池體4的底面流到出水管6,并由出水管6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