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農用機械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大棚內的支撐柱,設置在此支撐柱上的行走軌道,與此行走軌道平行設置的鋼絲繩,設置在行走軌道上的行走裝置,垂直設置在此行走裝置下端的載物裝置,設置在行走軌道兩端部的擋護裝置,與鋼絲繩相連接的牽引裝置,與行走裝置相連接的控制裝置。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重量輕,性能可靠,使用靈活方便,自動化程度高,維護容易,耗電低,真正將實用性、低成本的設計理念貫穿在整機中,大大提高了蔬菜、水果肥料的運輸效率,能把勞動者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且有益于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
【專利說明】
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農用機械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背景技術】
[0002]眾所周知,民以食為天,而蔬菜、水果是我們每天健康營養的必需品,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均將蔬菜生產作為健康食品頭等大事來抓。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蔬菜生產對國家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言而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棚蔬菜、水果等產品已經成為市場上的主流產品,尤其是在北方寒冷地區,大棚分布及其普遍。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已有一定的發展和改進,但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率還不足40%,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學習和改進。
[0003]目前,在一些發展較好的北方地區通過種大棚實現了富裕,由于大棚空間有限,在向大棚中運送農家肥以及將成熟的蔬菜、水果向外運輸時均需要人力來實現,因大棚中道路因打藥、澆水作業造成運輸道路泥濘不堪、高低崎嶇不平,運輸的肥料、蔬菜、水果等產品一般要100-200斤/筐,容易造成運輸損傷,影響產品外觀而無法銷售,同時也浪費大量的人力,大大增加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而且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將農民的勞動完全的解脫出來, 每年的大棚運輸作業成為了農民的極大負擔。據調研,目前大棚中勞動量的50%全部消耗在該項作業中。況且,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農民工大量涌入發達城市打工來維持家用, 造成農村出現了大量老人和兒童留守的現象十分明顯,對于留守的這部分人來說不屬于壯勞動力,每年的大棚運輸作業成為當地生產的瓶頸問題。因此,急需設計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來解決農村大棚生產的這個瓶頸。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簡便、實用、高效的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0006]本實用新型的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大棚內的支撐柱,設置在此支撐柱上的行走軌道,與此行走軌道平行設置的鋼絲繩,設置在所述行走軌道上的行走裝置,垂直設置在此行走裝置下端的載物裝置,設置在所述行走軌道兩端部的擋護裝置,與所述鋼絲繩相連接的牽引裝置,與所述行走裝置相連接的控制裝置,此控制裝置設置在大棚墻壁一側,
[0007]所述的行走裝置包括行走裝置機架,設置在此行走裝置機架上的前滾輪I和后滾輪I,與所述前滾輪I相連接的前滾輪n,與所述后滾輪I相連接后滾輪n,設置在所述行走裝置機架上的鋼絲繩固定裝置,此鋼絲繩固定裝置與所述的鋼絲繩固定連接。
[0008]所述的載物裝置包括垂直設置在所述行走裝置機架底部的升降倒鏈,懸掛在此升降倒鏈底端的載物箱。
[0009]所述的牽引裝置包括設置在大棚一側固定在地面的電機座,固定在此電機座上的電機,與此電機輸出端通過聯軸器相連接的滾筒,設置在所述行走軌道兩端的兩個滑輪架, 分別設置在每個滑輪架上的滑輪,所述的鋼絲繩繞過所述的滑輪纏繞在所述的滾筒上,所述的滾筒設置在位于電機座上的滾筒支架上。
[0010]所述的升降倒鏈包括定滑輪,設置在此定滑輪上的單向制動裝置,纏繞在此定滑輪上的手動鏈條。[〇〇11]所述的單向制動裝置為棘輪摩擦片式單向制動器裝置。[〇〇12]本實用新型的優點:
[0013]本實用新型的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結構簡單,重量輕,性能可靠,使用靈活方便,自動化程度高,維護容易,耗電低,真正將實用性、低成本的設計理念貫穿在整機中,大大提高了蔬菜、水果肥料的運輸效率,能把勞動者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且有益于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圖1的側視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圖1的A部放大視圖。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圖1的B部放大視圖。[〇〇18]圖5為本實用新型圖3的側視圖。
[0019]圖6為本實用新型圖5的C部放大視圖。
[0020]圖7為本實用新型圖2的局部視圖。
[0021]圖8為本實用新型圖7的D部放大視圖。
[0022]圖9為本實用新型圖1的E部放大視圖。【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24]如圖1、2、3、4、5、6、7、8和9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 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大棚內的支撐柱1,設置在此支撐柱1上的行走軌道2,與此行走軌道 2平行設置的鋼絲繩13,設置在所述行走軌道2上的行走裝置,垂直設置在此行走裝置下端的載物裝置,設置在所述行走軌道2兩端部的擋護裝置10,與所述鋼絲繩13相連接的牽引裝置,與所述行走裝置相連接的控制裝置15,此控制裝置設置在大棚墻壁一側,
[0025]所述的行走裝置包括行走裝置機架8,設置在此行走裝置機架8上的前滾輪16和后滾輪17,與所述前滾輪16相連接的前滾輪II12,與所述后滾輪17相連接后滾輪n 11,設置在所述行走裝置機架8上的鋼絲繩固定裝置14,此鋼絲繩固定裝置14與所述的鋼絲繩13固定連接。
[0026]所述的載物裝置包括垂直設置在所述行走裝置機架8底部的升降倒鏈9,懸掛在此升降倒鏈9底端的載物箱4。[〇〇27]所述的牽引裝置包括設置在大棚一側固定在地面的電機座20,固定在此電機座20 上的電機17,與此電機17輸出端通過聯軸器16相連接的滾筒18,設置在所述行走軌道2兩端的兩個滑輪架22,分別設置在每個滑輪架22上的滑輪21,所述的鋼絲繩12繞過所述的滑輪 21纏繞在所述的滾筒18上,所述的滾筒18設置在位于電機座20上的滾筒支架19上。
[0028]所述的升降倒鏈9包括定滑輪,設置在此定滑輪上的單向制動裝置,纏繞在此定滑輪上的手動鏈條。[〇〇29]所述的單向制動裝置為棘輪摩擦片式單向制動器裝置。
[0030]本實用新型的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是這樣實現具體的運輸作業的,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具體說明。運輸功能實現過程:如圖1和2所示,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設置在大棚內,在大棚內設有支撐柱1,大棚過道3位于支撐柱1之間,整個裝置與大棚拱坡5 不發生干涉;如圖1、5和8所示,電機17通過聯軸器16與滾筒18連接,并將動力傳給滾筒18, 滾筒18纏有鋼絲繩13,鋼絲繩13繞過行走軌道2上的滑輪21與行走裝置機架8上鋼絲繩固定裝置14固定連接,如圖5所示,將動力傳到行走裝置機架8上,使電機17通過鋼絲繩13帶動運輸設備在行走軌道2上前、后行走。行走軌道2兩端設置有兩個滑輪21,通過滑輪支架22固定在行走軌道2兩側,用以支撐鋼絲繩13連接行走裝置機架8,實現電機17通過鋼絲繩13帶動運輸設備在行走軌道2上自由行走,如圖4所示的擋護裝置10在行走軌道2兩端各設置一塊, 焊接在行走軌道2上,用來防止運輸系統來不及停止沖出軌道,升降倒鏈裝置9掛在行走裝置機架8的下端,載物箱4掛在升降倒鏈裝置9的下部,可手動實現自由上下運動并在適當位置載重固定,用來吊裝蔬菜、瓜果、肥料等貨物,升降倒鏈裝置9通過拽動手動鏈條實現升降,內部采用棘輪摩擦片式單向制動器裝置,在載荷下能自行制動,能夠使其裝滿后能夠自由升降,進而實現運輸功能。
[0031]本實用新型的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結構簡單,重量輕,性能可靠,使用靈活方便,自動化程度高,維護容易,耗電低,真正將實用性、低成本的設計理念貫穿在整機中,大大提高了蔬菜、水果肥料的運輸效率,能把勞動者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且有益于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
【主權項】
1.一種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大棚內的支撐柱,設 置在此支撐柱上的行走軌道,與此行走軌道平行設置的鋼絲繩,設置在所述行走軌道上的 行走裝置,垂直設置在此行走裝置下端的載物裝置,設置在所述行走軌道兩端部的擋護裝 置,與所述鋼絲繩相連接的牽引裝置,與所述行走裝置相連接的控制裝置,此控制裝置設置 在大棚墻壁一側,所述的行走裝置包括行走裝置機架,設置在此行走裝置機架上的前滾輪I和后滾輪I, 與所述前滾輪I相連接的前滾輪n,與所述后滾輪I相連接后滾輪n,設置在所述行走裝置 機架上的鋼絲繩固定裝置,此鋼絲繩固定裝置與所述的鋼絲繩固定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載物裝 置包括垂直設置在所述行走裝置機架底部的升降倒鏈,懸掛在此升降倒鏈底端的載物箱。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牽引裝 置包括設置在大棚一側固定在地面的電機座,固定在此電機座上的電機,與此電機輸出端 通過聯軸器相連接的滾筒,設置在所述行走軌道兩端的兩個滑輪架,分別設置在每個滑輪 架上的滑輪,所述的鋼絲繩繞過所述的滑輪纏繞在所述的滾筒上,所述的滾筒設置在位于 電機座上的滾筒支架上。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倒 鏈包括定滑輪,設置在此定滑輪上的單向制動裝置,纏繞在此定滑輪上的手動鏈條。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拖拽式大棚自動化智能運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單向制 動裝置為棘輪摩擦片式單向制動器裝置。
【文檔編號】A01G9/14GK205694660SQ201620589674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7日
【發明人】李昌, 韓興, 李紅昊, 胡明用, 聶長武, 朱力源, 李鵬宇, 宋申
【申請人】遼寧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