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大棚的通風溫控設備,特別涉及一種手動智能一體具有智能環境模擬功能的通風控溫設備。
背景技術:
現有大棚用的通風器,在實際應用中,遇雨雪風等惡劣氣候時,不能實現快速關閉,容易給棚內作物和設備造成損害。遇停電或緊急情況時,不能及時供電或報警,會給農戶帶來巨大損失。而自然環境溫度和濕度的變化不但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就是同一季節,同一天的環境條件也是會發生變化的,如果通風的設備不能及時隨環境的變化而調整,會導致大棚內的環境不適應作物生長需要,對作物的生長勢必會造成影響,使得作物減產或增加了病蟲害產生的機率。另外,由于大棚支架與傳統通風器的安裝方式一般是采用焊接的結構。這樣做不僅會帶來火災等安全隱患,還會給維修及更換帶來諸多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為目的,而提供一種新型的手智一體模擬通風器,該通風器可以實現特殊情況下的通風快速啟閉;停電或緊急情況時的供電,虧電、電機或傳感器故障時的報警;模擬自然環境控制大棚的溫、濕度;并配有故障自檢型雨水感應器,以及無焊接安裝等功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手智一體模擬通風器,包括防雨控制箱、與防雨控制箱內的主機連接的 多傳感器、與防雨控制箱內的主機連接的外置報警器及執行機構。所述的執行機構包括雙速直流減速電機、雙輸入雙輸出蝸輪蝸桿減速機、支架、聯軸器、兩個銷軸;所述的雙輸入雙輸出蝸輪蝸桿減速機包括雙輸出端、輸入端和手動輸入端;所述的雙速直流減速電機固定在支架上,其輸出軸通過聯軸器、蝸桿與雙輸入雙輸出蝸輪蝸桿減速機的輸入端相連接;所述的兩個銷軸固定在聯軸器里,在電機故障時,拔出其中一個銷軸,就可快速切換到手動輸入端的手搖開關;所述的雙輸出端設置在蝸輪的兩端,通過蝸輪與蝸桿嚙合,所述的雙速直流減速電機,低速在30-45r/min之間,高速45-60r/min之間;所述的雙輸入雙輸出蝸輪蝸桿減速機為一級減速機,減速比1:15-1:25;所述的支架包括可調安裝孔、定位孔、備用可調安裝孔、反向定位孔、反向可調安裝孔,其中定位孔、備用可調安裝孔、反向定位孔在可調安裝孔和反向可調安裝孔之間,備用可調安裝孔在定位孔和反向定位孔之間,定位孔和反向定位孔與雙輸出端軸的中心距相等;
進一步的防雨控制箱內的主機通過智能充電器與市電連接,智能充電器將市電轉換成直流電給系統供電,同時可以給蓄電池充電;
進一步的防雨控制箱內通過采用主機主控意法半導體的32位高性能處理器及其輔助電路、測溫功能,通過設置功能和控制程序,使其具有模擬自然環境控溫功能;
進一步的防雨控制箱內的主機采用GMS模塊連接SIM卡,實現無線遠程報警功能、無線遠程數據傳輸和無線遠程管理功能;
進一步的防雨控制箱內的主機采用485接口,實現網絡報警功能、網路數據傳輸和管理功能;
進一步的防雨控制箱內有內置報警器和與防雨控制箱內的主機連接的外置報警器,通過主機設置報警值,實現報警、故障提示及主機檢測出故障原因,并在維修前可進行自救和自我保護;
進一步的主傳感器位于風口下作物生長點上方,用于檢測作物生長點溫度;風感傳感器A和風感傳感器B安裝在風口處,用于檢測風口處冷熱風流動狀態;故障自檢型雨水傳感器位于棚外,用于檢測雨季天氣狀況,自帶電阻可檢測出斷路或短路的故障,并發出報警提示;防雨控制箱內的溫濕傳感器用于檢測箱內主機的溫度和濕度,并配有多組地溫傳感器和地濕傳感器及二氧化碳傳感器、光照傳感器,供用戶選用。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采用雙速直流減速電機,可以在特殊情況下的通風快速啟閉,避免由于雨雪風等惡劣氣候,對棚內作物和設備造成損害。故障自檢型雨水感應器感應精準,處理器具有雨水感應靈敏度調整功能,遇雨快速關閉風口,關風速度≥14cm/min,雨停后模擬人的思維控制風口開啟,開啟控制指令1秒內完成,避免雨過天晴棚溫升高損傷作物。
2、本實用新型采用蓄電池,保證外線停電96小時內能夠連續正常工作。從而避免停電所造成的影響。
3、本實用新型具有模擬自然環境控溫功能,工作人員根據作物最佳生長環境要求,按日出、上午、中午、下午、日落等自然規律設置各時段控溫起點和精控區間的開關風溫度,系統根據設置值,自動生成起點(小風口)開關風溫度控溫曲線,精控溫度(大風口)開關風溫度控溫曲線,模擬自然環 境下24小時溫度變化規律控制溫室大棚的溫度升降,保障作物生長環境符合自然狀態,減少病害發生,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
4、本實用新型具有智能自動通風、精準控溫、調控晝夜溫差等基本功能,各項控制可根據種植需要進行調整,控溫精度±0.1℃,能實現智能控制、手動控制等功能轉換,以提高通風控溫的精度。
5、本實用新型具有自動報警功能,并明確提示故障原因,提示管理人員進行維護。超溫報警參數可根據需要設置,超溫報警精度±0.1℃。
6、本實用新型具有自動排潮功能,通過設置排潮溫度,實現排潮工作,排潮次數可根據濕度狀況進行調整。
7、本實用新型具有智能防風功能,設備檢測到冷風降溫時,智能變換開風速度,開風速度可以根據季節設置,遇強冷風時能提前關小風口,適應北方地區冬季多風天氣控溫要求。
8、本實用新型具有故障自救能力,設備出現故障時發出報警聲并提示故障原因,以便維修,維修前設備根據故障原因會自行進行保護和自救。
9、本實用新型采用智能糾錯功能,手動或鎖定溫度超出解鎖溫度范圍時,直接轉換為自動;超出報警溫度,發出報警提示。
10、本實用新型采用復位調整功能,設備智能定位功能的復位等級可根據風口重合度設置,準確定位開風起點,實現精準控溫。
11、本實用新型采用風口松緊度調整功能,關風電流和開風電流分別設置,保護棚膜的同時,風口關閉的松緊度可按需要調整。
12、本實用新型采用人工管理優先功能,設備關機或黑屏狀態手動控制開關風工作正常。
13、本實用新型采用GMS模塊連接SIM卡能夠實現遠程檢測報警,具有遠程管理、數據共享等擴展功能的升級。
14、本實用新型的支架包括可調安裝孔、定位孔、備用可調安裝孔、反向定位孔、反向可調安裝孔,可以使任何棚室結構安裝放風器時所有部件均采用無焊接安裝。
15、本實用新型采用多傳感器采集信號通過模擬控制器處理,輸出信號控制多功能卷簾卷膜器工作,有效地實現智能卷簾、卷膜工作,實現自動起簾、排潮、通風、降溫、防雨、防凍、防風、落簾等。
附圖說明
圖1是執行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圖3是圖1的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控制部分的結構框圖。
圖5是故障自檢型雨水傳感器電阻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雙速直流減速電機;2-銷軸;3-聯軸器;4-可調安裝孔;5-定位孔;6—備用可調安裝孔;7-反向定位孔;8-反向可調安裝孔;9-雙輸出端;10—支架;11-蝸桿;12-蝸輪;13-防雨控制箱;14-手動輸入端;15-輸入端;16-雙輸入雙輸出蝸輪蝸桿減速機;17-電阻。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
如圖1-圖4所示:手智一體模擬通風器,包括防雨控制箱13、與安裝在防雨控制箱13內的主機連接的多傳感器、與防雨控制箱13內的主機連接的外置報警器及執行機構。所述的防雨控制箱10內的主機通過智能充電器與市電連接。所述的執行機構包括雙速直流減速電機1、雙輸入雙輸出蝸輪蝸桿減速機16、支架10、聯軸器3、兩個銷軸2;所述的雙輸入雙輸出蝸輪蝸桿減速機16包括雙輸出端9、輸入端15和手動輸入端9;所述的雙速直流減速電機1固定在支架10上,其輸出軸通過聯軸器3、蝸桿11與雙輸入雙輸出蝸輪蝸桿減速機16的輸入端15相連接;所述的兩個銷軸2固定在聯軸器里,在電機故障時,拔出其中一個銷軸2,就可快速切換到手動輸入端14的手搖開關;所述的雙輸出端9設置在蝸輪12的兩端,通過蝸輪12與蝸桿11嚙合,所述的速直流減速電機1,正常工作時,在低速30-45r/min運轉;特殊情況時,在高速45-60r/min運轉,實現通風快速啟閉;所述的雙輸入雙輸出蝸輪蝸桿減速機16為一級減速機,減速比1:15-1:25。
如圖1-圖3所示:現場安裝執行機構時,所述的支架10包括可調安裝孔4、定位孔5、備用可調安裝孔6、反向定位孔7、反向可調安裝孔8,其中定位孔5、備用可調安裝孔6、反向定位孔7在可調安裝孔4和反向可調安裝孔8之間,備用可調安裝孔6在定位孔5和反向定位孔7之間,定位孔5和反向定位孔7與雙輸出端軸9的中心距相等,因此執行機構的安裝方向可依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180度調整,實現無焊接安裝。
如圖4所示,防雨電控箱13內配12V-36V蓄電池,12V-36V智能充電器。智能充電器將市電轉換成12V-36V直流電給系統供電,同時可以給蓄電池充電。保證外線停電96小時內能夠連續正常工作。
如圖4所示,防雨控制箱13內的主機主控意法半導體的32位高性能處理器的型號為STM32F103RBT6。
如圖4、圖5所示,主傳感器位于風口下作物生長點上方10cm處,用于檢測作物生長點溫度;風感傳感器A和風感傳感器B安裝在風口處,用于檢測風口處冷熱風流動狀態;故障自檢型雨水傳感器15位于棚外,用于檢測雨季天氣狀況,自帶電阻17可檢測出斷路或短路的故障,并發出報警提示;防雨控制箱內的溫濕傳感器用于檢測箱內主機的溫度和濕度;并配有多組地溫傳感器和地濕傳感器及二氧化碳傳感器、光照傳感器,供用戶選用。
工作原理:
模擬控制器根據設定參數控制,工作人員根據作物最佳生長環境要求,按日出、上午、中午、下午、日落等自然規律設置各時段控溫起點和精控區間的開關風溫度,系統根據設置值,自動生成起點(小風口)開關風溫度控溫曲線,精控溫度(大風口)開關風溫度控溫曲線,模擬自然環境24小時溫度變化規律控制溫室大棚的溫度升降。
上面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對其進行等同變化和修飾,均在本專利技術保護方案的范疇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