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組合式培養皿擱架。
背景技術:
組織培養是在無菌的條件下將活器官、組織或細胞置于培養基內,并放在適宜的環境中,進行連續培養而成為細胞、組織或個體。在組織培養期間,為保證培養材料獲得足夠的光照,多采用單層培養皿鋪設于培養架上培養,但傳統的培養架多為架式結構,每一層的層高相對固定,相對于培養皿而言,層高顯得過高,培養空間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培養成本過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組織培養過程中現有的單層培養對培養架空間利用不足,增加培養成本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組合式培養皿擱架,將以往的培養皿單層培養模式改為多層培養,充分利用培養架的培養空間,可提高單位面積的利用率,進而節約培養成本。
一種組合式培養皿擱架,包括通過連接件連接的多個架體,所述架體中心開設有連接孔,所述連接孔內周圈設置有至少一個固定卡,所述連接件外周圈設置有與固定卡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固定卡卡持于凹槽內使架體與連接件同軸連接。
優選的,所述連接件為中空的管狀結構,所述凹槽包括開設于連接件管壁上端的第一凹槽和開設于連接件管壁下端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分別與兩個架體的固定卡一一對應。
更加優選的,所述連接件連接的兩個架體相互交錯排列。
更加優選的,所述固定卡個數為3個,固定卡沿連接孔內周圈均勻分布;所述第一凹槽個數為6個,第一凹槽沿連接件管壁上端的外周圈均勻分布;所述第二凹槽個數為6個,第二凹槽沿連接件管壁下端的外周圈均勻分布。
優選的,所述架體上圍繞所述連接孔開設有至少兩個通孔,所述通孔的內周圈設置有鎖定環。
更加優選的,所述通孔個數為3個,通孔圍繞所述連接孔均勻分布。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在利用傳統培養架的基礎之上,將以往的培養皿單層培養模式改為多層培養,充分利用培養架的培養空間,可提高單位培養面積的利用率,進而節約培養成本。架體交錯排列,方便培養皿的拿取及每層架體上培養皿的充分光照,根據需要可對架體數量進行增加或減少,使用方便靈活,提高單位培養面積的利用率,降低培養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組合式培養皿擱架展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培養皿擱架架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連接件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組合式培養皿擱架予以進一步說明。
一種組合式培養皿擱架,如附圖1所示,包括通過連接件1連接的多個架體2,所述架體2中心開設有連接孔21,所述連接孔21內周圈設置有至少一個固定卡22,所述連接件1外周圈設置有與固定卡22相配合的凹槽3,所述固定卡22卡持于凹槽3內使架體2與連接件1同軸連接。
具體的,連接件1的結構如附圖3所示,所述連接件1為中空的管狀結構,所述凹槽3包括開設于連接件1管壁上端的第一凹槽31和開設于連接件1管壁下端的第二凹槽32,所述第一凹槽32、第二凹槽32分別與兩個架體2的固定卡22連接。
為了方便培養皿的拿取及每層架體上培養皿的充分光照,所述連接件1連接的兩個架體2相互交錯排列。所述固定卡22個數為3個,固定卡22沿連接孔21內周圈均勻分布;所述第一凹槽31個數為6個,第一凹槽31沿連接件1管壁上端的外周圈均勻分布;所述第二凹槽32個數為6個,第二凹槽32沿連接件1管壁下端的外周圈均勻分布。可通過調節固定卡22和凹槽3的連接方式來調節兩個架體2相互交錯的角度。
架體2的結構如附圖2所示,所述架體2上圍繞所述連接孔21開設有至少兩個通孔23,本實施例中通孔23的數量為三個,所述通孔23圍繞所述連接孔21均勻分布,所述通孔23的內周圈設置有鎖定環24,培養皿置于鎖定環24內。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將固定卡22對準對應凹槽3進行安裝,使兩個架體2分別和連接件1的兩端連接,使兩個架體2錯開固定構成整體結構,根據需要調節兩個架體2相互交錯的角度,使上層的架體的通孔23不遮擋下層架體的通孔23,再將培養皿至于鎖定環24內,最后將組合式培養皿擱架放置于培養環境或培養架上,充分利用培養架空間及光照,還可根據培養架高度增加連接件及架體,提高單位培養面積的利用率,進而節約培養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與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與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