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種植槽,更具體的說,它涉及一種懸吊式高低架種植槽。
背景技術:
大棚種植是一種科學的種植技術,在現代農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采用大棚覆蓋塑料薄膜種植蔬菜,就是人為地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調整蔬菜生產季節,調節市場需求,促進蔬菜優質高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從多數大棚種菜的農戶調查來看,效益是比較明顯的。
現有的種植大棚內為了充分利用種植空間,一般采用立體種植架,包括立柱式的種植架和懸吊式種植架。但是現有這些大棚內的種植架分布并不是很合理,從而導致植物采光不足,進而導致植物不能更好的生長。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懸吊式高低架種植槽,布局合理、使得植物采光更加充分,促進植物更好的生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懸吊式高低架種植槽,包括懸掛于大棚頂部的第一垂桿和第二垂桿,所述第一垂桿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垂桿的長度,所述第一垂桿和第二垂桿的底端均轉動連接有種植盆,所述種植盆與所述第一垂桿以及第二垂桿之間還設置有用于限定種植盆轉動角度的定位機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設置在第一垂桿和第二垂桿的底端的種植盆具有高度差,這樣植物在采光的時候,能夠讓更多的植物采到光,而不至于被遮擋,使得植物的生長效果更好。另外,由于種植盆與第一垂桿和第二垂桿之間是轉動連接,并且通過定位機構能夠定位在不同的傾斜角度,使得植物能夠隨著光照角度的變化而調整角度,進而使得植物的采光更加充分,促進植物的生長。
較佳的,所述種植盆內設置有間隔槽,所述間隔槽的側壁設置有轉孔,所述第一垂桿和第二垂桿的底端設置有與所述轉孔配合的轉軸。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垂桿和第二垂桿能夠通過轉軸與轉孔配合實現轉動。
較佳的,所述轉軸的端部設置有固定盤,所述固定盤上設置有若干圓周陣列的第一插孔,所述間隔槽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與所述第一插孔配合的第二插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需要將種植盆相對第一垂桿或第二垂桿固定的時候,使用插銷插在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實現定位。
較佳的,所述轉軸的外周壁上設置有沿轉軸軸向設置的條狀凸棱,相鄰的條狀凸棱之間形成條形定位槽,所述轉孔的側壁上設置有用于與條形定位槽配合的彈簧鋼珠。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彈簧鋼珠與條形定位槽的配合能夠實現種植盆相對第一垂桿或第二垂桿固定的時候,當需要轉動種植盆的時候手動轉動種植盆即可,當彈簧鋼珠轉動條狀凸棱之后松手即可將彈簧鋼珠定位在條形定位槽內。
較佳的,所述條狀凸棱的橫截面呈半圓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轉動種植槽的時候更加順暢。
較佳的,所述第一垂桿和第二垂桿之間的水平間距為800cm至1000cm。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太陽斜照時,使得種植在第一垂桿和第二垂桿上的種植盆內的植物均能夠采集到充足的陽光。
較佳的,所述第一垂桿和第二垂桿之間的水平間距為850cm。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太陽斜照時,使得種植在第一垂桿和第二垂桿上的種植盆內的植物均能夠采集到充足的陽光。
較佳的,所述第一垂桿底端的種植盆的頂部與水平面之間的距離為500cm。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太陽斜照時,使得種植在第一垂桿和第二垂桿上的種植盆內的植物均能夠采集到充足的陽光。
較佳的,所述第二垂桿底端的種植盆的頂部與水平面之間的距離為1500cm。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太陽斜照時,使得種植在第一垂桿和第二垂桿上的種植盆內的植物均能夠采集到充足的陽光。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相比于現有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對植物的采光效果好,促進植物更好的生長;2.本實用新型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種植大棚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第一垂桿連接種植盆的側視圖;
圖3為實施例一中第一垂桿連接種植盆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一中第一垂桿連接種植盆的爆炸圖;
圖5為實施例二中第一垂桿連接種植盆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二中第一垂桿連接種植盆的剖視圖;
圖7為圖6的A部放大示意圖。
圖中:1、大棚;2、第一垂桿;21、轉軸;211、條狀凸棱;212、條形定位槽;22、固定盤;221、第一插孔;3、第二垂桿;4、種植盆;41、間隔槽;411、轉孔;412、第二插孔;5、彈簧鋼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該懸吊式高低架種植槽懸吊在大棚1內。包括懸掛于大棚1頂部的第一垂桿2和第二垂桿3,第一垂桿2的長度大于第二垂桿3的長度,第一垂桿2和第二垂桿3的底端均轉動連接有種植盆4。第一垂桿2和第二垂桿3之間的水平間距為800cm、850cm、900cm或1000cm,第一垂桿2底端的種植盆4的頂部與水平面之間的距離為500cm,第二垂桿3底端的種植盆4的頂部與水平面之間的距離為1500cm。
參見圖2,由于種植盆4與第一垂桿2以及第二垂桿3之間的連接為轉動連接,所以種植盆4可以圍繞著第一垂桿2以及第二垂桿3的底端轉動,從而調整其角度。其轉動連接的結構如圖3和圖4所示,種植盆4內設置有間隔槽41,該間隔槽41能夠將基質與第一垂桿2或第二垂桿3的端部分隔開,從而方便第一垂桿2或第二垂桿3的轉動。在間隔槽41的側壁設置有轉孔411,第一垂桿2和第二垂桿3的底端設置有與轉孔411配合的轉軸21,轉軸21的端部設置有圓盤形的固定盤22,固定盤22上設置有若干圓周陣列的第一插孔221,間隔槽41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與第一插孔221配合的第二插孔412。通過在插銷與第一插孔221以及第二插孔412的配合即可實現第一垂桿2或第二垂桿3相對種植盆4的固定。
實施例二:參見圖5、圖6 和圖7,在轉軸21的外周壁上設置有沿轉軸21軸向設置的條狀凸棱211,條狀凸棱211的橫截面呈半圓形,相鄰的條狀凸棱211之間形成條形定位槽212,轉孔411的側壁上設置有用于與條形定位槽212配合的彈簧鋼珠5。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